§§§第一节 巧用他人弱点攻坚
每个人都有弱点,每一座城堡的墙壁上也都有裂缝。弱点通常是一种不安全的、不可控制的情绪或者需求,它也有可能是一个小小的隐秘的喜好。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一旦找到这个弱点,它就有可能成为牵制人长处和优点的“刑具”。
弱点就是一个人的要害,找到了这一软肋,人们在应对各种对手时,就可以避重就轻,予对方全力一击,既易于击败对手,也有利于控制对手,让其任自己摆布。
美国第六任总统亚当斯是一个令记者头痛的人物,他从来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往往使很多记者失望而去。有位叫安妮·罗亚尔的女记者一直很想了解总统关于银行问题的看法,可屡次采访都没有结果。
后来她了解到总统有个习惯,他喜欢在黎明前一两个小时起床,散步、骑马或去河边裸泳。于是她心生一计。
一天,她尾随总统来到河边,先藏身树后,待亚当斯下水以后便坐在他的衣服上喊道:“游过来,总统。”
亚当斯满脸通红,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
“我是一名女记者。”她回答道,“几个月来我一直想见到你,就国家银行的问题做一次采访。可是你从来不给我这个机会,现在我正坐在你的衣服上。你不让我采访就别想得到它,是回答我的问题还是在水里待一辈子,你自己选吧。”
亚当斯本想骗走女记者:“让我上岸穿好衣服,我保证让你采访。请到树丛后面去,等我穿衣服。”
“不,绝对不行”,罗亚尔急促地说,“你若上岸来抱衣服,我就要喊了,那边有三个钓鱼的。”
最后,亚当斯无可奈何地待在水里回答了她的问题。
名誉和地位是总统最致命的弱点,在他的心中,好名声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女记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目的。
事实证明,在某人的“软肋”上痛下杀手,能获得比正面迎击好千倍的理想效果。当然,这种手段只适用于职场商战、战场、政治斗争,因为在这些场合人们必须冷静下来,不使自己的善念泛滥成灾。但是利用别人软肋做卑鄙甚至恶毒的事情的行为,则被称之为犯罪。后者并不是我们的可选行为方式。
§§§第二节 好马也吃回头草
很多事情,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选择了放弃。可是在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就应该追回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
一群马来到一片肥沃的草地,草地的这头碧波万顷,草地的那头则是茫茫沙漠。马儿们忘乎所以地吃着鲜嫩的青草,觉得这是上天给它们的恩赐,从这头吃到那头,到了那头,它们发现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这时候,几乎所有的马都惋惜再也吃不到这样好的草了。有的马继续前行,去寻找新的草地,但终究没有走出沙漠;有的马立在原地,誓死不回头;有的马忍不住回头望了望它们吃剩下的青草,但始终没有往回走,它们都是好马,好马不吃回头草啊!只有一匹马,它不想为了做好马而失去生存的机会,于是它轻松地往回走,坦然地吃着回头草。结果其他的马都死了,只有它活了下来。
也许自然中没有这样的马,但现实中却有这样的人,他们以“好马”自居,错过了就错过了,失去了就失去了,表面上不在乎,心里却后悔不已。不是他们不想吃回头草,而是他们不敢吃。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一点,那就是面子问题。然而,对于二十几岁的我们来说,难道面子比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幸福还要重要吗?
曾经爱你的人也是你爱的人由于误会与你分手了,当你们再一次走到一起的时候,为什么不解开彼此的心结再续前缘呢?你曾经非常热爱的一份工作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了,如果你愿意,为什么不回到从前呢?
我们都是“好马”,必要的时候就要吃回头草,因为这个世界上好马很多而回头草很少。趁着年轻的时候反省自己当时的错误,吃一次回头草也无妨,这样老了才不会后悔。
女人有了外遇,要和丈夫离婚。丈夫不同意,女人便整天吵吵闹闹。没有办法,丈夫只好答应妻子的要求。不过,离婚前,他想见见妻子的男朋友。妻子答应了。第二天一大早,女人便把一个高大英俊的中年男人带回家来。
女人本以为丈夫一见到自己的男朋友必定气势汹汹地讨伐。可丈夫没有,他很有风度地和男人握了握手。然后,他说他很想和她男朋友交谈一下,希望妻子回避。女人只得听从丈夫的建议。站在门外,女人心里七上八下,生怕两个男人在屋内打起来。然而结果证明,她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几分钟后,两个男人相安无事地走了出来。
送男友回家的路上,女人忍不住问:“我丈夫和你谈了些什么?是不是说我的坏话。”男人一听,停下了脚步,他惋惜地摇摇头说:“你太不了解你丈夫了,就像我不了解你一样!”女人听完,连忙申辩道:“我怎么不了解他,他木讷,缺少情趣,家庭保姆似的简直不像个男人。”“你既然这么了解他,就应该知道他跟我说了些什么。”
“说了些什么?”女人非常想知道丈夫说的话。
“他说你心脏不好,但易暴易怒,结婚后,叫我凡事顺着你;他说你胃不好,但又喜欢吃辣椒,叮嘱我今后劝你少吃一点辣椒。”
“就这些?”女人有点吃惊。
“就这些,没别的。”
听完,女人慢慢低下了头。男人走上前,抚摸着女人的头发,语重心长地说:“你丈夫是个好男人,他比我心胸开阔。回去吧,他才是真正值得你依恋的人,他比我和其他男人更懂得怎样爱你。”
说完,男人转身,毅然离去。
自从这次风波过后,女人再也没提过离婚,因为她明白,她拥有的这份爱,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份。
很多事情,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选择了放弃。可是在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就应该追回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
倘若我们当初离开是因为环境的恶劣,或根本不适合自己,那完全可以义无反顾地选择新的道路。但如果曾经属于我们的那片草地依然旺盛,而我们也仍然是“好马”,那么就应该去尝试。
二十几岁,如果你是“好马”,又有肥沃的草地等着你,与其去寻找那片遥不可及的新绿洲,不如转过身低下头,吃一次回头草。
§§§第三节 脸皮厚一点,是成事之道
“死要面子”的人会不断地失去各种宝贵的机会,最终一败涂地,所以,向那些成大事的人学习,把面子丢到一边去,才是成事之道。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其实,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是非常管用的。“死要面子”的人会不断地失去各种宝贵的机会,最终一败涂地,所以,向那些成大事的人学习,把面子丢到一边去,才是成事之道。
“厚脸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饱尝过外语学习之难。难在哪里?就是张不开嘴,说不出来。所以学来学去,老是卡在这儿。深入分析来看,根子还是脸皮儿薄,怕说不好丢面子。这时,假若你能够利用一下厚脸皮,不怕出错,管它三七二十一,大声地说它一气,读它一气,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时,可谓“脸皮厚,学得快”。据一位掌握数门外语的人说,练习外语口语的秘诀就是“厚脸皮,薄嘴唇”,意思是,敢说,多说,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怕出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皮观念,这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不过,每一个人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都需要厚脸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怀疑抛在一边,不对自己的能力、动机心存疑惑,不怀疑自己的价值。自己在自己的眼里是尽善尽美的人。
古往今来,从东方到西方,有许多利用厚脸皮获得成功的事例。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练就了刺不进扎不透的厚脸皮,保护着他们免遭旁人所有可能的非难和自己良心的谴责。
从历史上看,脸皮薄而成功者极其罕见,大凡那些获得成功者,皆为厚脸皮者。最有名的莫过于越王勾践,为了复仇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替夫差亲口尝大便的味道。然而,他最终以自己的厚脸皮换来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刘备出道以来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四处托庇于人,见人先哭后说话,依靠自己的厚脸皮忍辱负重才终于有了三分天下之势。韩信更不用说,乞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才有了垓下一战功成。
不光是政治家,清朝时有个读书人无依无靠,寄居寺庙靠和尚施舍度日,和尚为了赶走他,故意在吃饭时不敲钟,一次等到吃完饭才敲响开饭的钟声,这个读书人跑去一看啥都没了。这个人可真算是厚脸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只不过在墙上题诗两句聊以解嘲,并没有负气出走,而是继续死皮赖脸地苦读“蹭饭”,总算换来了高官得中的一天。衣锦还乡回来一看,壁上的两句诗早已被绿纱罩上了,于是又写出了“二十余年尘拂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的感慨与得意。
细思之,厚脸皮其实是“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平常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勇气,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坚忍,抱负远大、志在高远的胸襟,还有志在必得的自信。归根结底就是心理素质好,这实为当今成功者所必备的素质。
§§§第四节 不要在意别人的批评和嘲讽
由此,当我们存在着缺憾或有了过错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批评、讥讽甚至侮辱,都不要太在意,死守着可怜的面子不放,而要像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一样,把面子丢到一边去,继续自己的奋斗。
有些时候,不为面子所限,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憾,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比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效果要好得多。更为关键的是,真诚、大胆地袒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在摆脱尴尬的同时,又能对自己的事业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大家都知道林肯长相丑陋,可他不但不忌讳这一点,相反,他常常诙谐地拿自己的长相开玩笑。在竞选总统时,他的对手攻击他两面三刀,搞阴谋诡计。林肯听了指着自己的脸说:“让公众来评判吧,如果我还有另一张脸的话,我会用现在这一张吗?”还有一次,一个反对林肯的议员,走到林肯跟前挖苦地问:“听说总统您是一位成功的自我设计者?”“不错,先生。”林肯点点头说,“不过我不明白,一个成功的自我设计者,怎么会把自己设计成这副模样?”
从林肯的做法中我们知道,敢于直面自己的缺憾,并将缺憾变成鼓励自己向上进取和奋斗的条件,才是明智之举。
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他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将英伦三岛上的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粉碎了纳粹德国吞并欧洲的图谋,并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一位既具有崇高的国际声望又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的人,理应受到选民的拥护,成为英国的连任首相。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选民们认为他已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而新英国需要新的领袖。于是,1945年7月的大选过后,丘吉尔首相下台了。
理查德·皮姆爵士去看望他,并把大选结果告诉他。当时,丘吉尔正躺在浴缸里洗澡。
当理查德爵士把这个令人难堪的坏消息告诉他时,丘吉尔却说:“他们完全有权利把我赶下台。因为那就是民主!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奋斗争取的!现在劳烦您把毛巾递给我。”
丘吉尔面临的不仅是失败,更是失落,也可以说是选举的结果让他在世人面前栽了个大跟头,使他颜面丢尽,但是他却坦然接受了这个现实。从他的做法中可见其伟大的另一面。
由此,当我们存在着缺憾或有了过错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批评、讥讽甚至侮辱,都不要太在意,死守着可怜的面子不放,而要像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一样,把面子丢到一边去,继续自己的奋斗。
§§§第五节 缝补工也是公司的合伙人
把现在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把自己当成公司的合伙人。当你以这样的心态去工作,并能以老板的心态来要求自己时,你就会很快具备做老板的素质了。
如果你现在仍是某公司的一员,那么从现在开始,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位,你都应将身心彻底融入公司,把现在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把自己当成公司的合伙人。当你以这样的心态去工作,并能以老板的心态来要求自己时,你就会很快具备做老板的素质了。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为我工作的人,要具备成为合伙人的能力。如果他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我是不会考虑给这样的年轻人机会的。”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能够让你拥有更大的挥洒空间,使你在掌握实践机会的同时,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担负起责任,树立为自己打工的职业理念。只有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够让你更快地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李航高中毕业后随哥哥到南方打工。
他和哥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李航很能干,做的活儿也精细,当他看到别人丢弃的线头碎布时也会随手拾起来,留做备用,好像这个公司是他自己开的一样。
一天夜里,暴风雨骤起,李航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手电筒就冲到大雨中。哥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在露天仓库里,李航查看了一个又一个货堆,加固被掀起的篷布。这时候老板正好开车过来,只见李航已经成了一个水人儿。
当老板看到货物完好无损时,当场表示要给李航加薪。李航说:“不用了,我只是看看我缝补的篷布结不结实。再说,我就住在仓库旁,顺便看看货物只不过是举手之劳。”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如此有责任心,就让他到自己的另一个公司当经理。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文化程度高的大学毕业生当业务员。李航的哥哥跑来,说:“给我弄个好差干干。”李航深知哥哥的个性,就说:“你不行。”哥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李航说:“不行,因为你不会把活儿当成自己家的事干。”哥哥说他:“真傻,这又不是你自己的公司!”临走时,哥哥说李航没良心,不料李航却说:“只有把公司当成是自己开的,才能把事情干好,才算有良心。”
几年后,李航成了一家公司的总裁,他哥哥却还在码头上替人缝补篷布。
虽然你现在还是一名员工,但如果你能带着事业心去工作,那么你就是在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做着准备。不要把自己当做为公司打工的打工仔,而要把自己看做是公司的合伙人,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拥有自己的事业。
§§§第六节 如果别无选择,就试着去热爱
工作需要热情。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没有一颗热忱之心,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利的。
有很多人慨叹自己的工作并非自己的所爱,自己只是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才被迫从事的,还有的人在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干得久了,便失去了热情,认为一切都变得平庸而没有生气。
其实,即使婚姻有“七年之痒”,也照样有不少人伉俪情深、白头偕老。工作也一样。无论如何,既然选择了,就要试着去热爱。
干了13年工程的王辉对保持工作的热情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要对工作保持热情,其实没有什么秘诀:
“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或许你换个工作仍然会感到厌倦。可能每一个职业都会让人感觉单调,所以没必要这山看着那山高。其次,要正视现实。比如我的理想工作是做个飞行师,但我不去做是因为我的身体条件不够也不再年轻了,而且我还得养家糊口。”
“人要知足,不要动不动就起二心。这就如同对老婆,虽然知道有更漂亮的和对自己更好的,可是你如果要牺牲这一段婚姻就要付出代价。”
“工作是有压力,但没有压力的工作又有什么意思呢?工作也有挫折,但人生哪里能避免挫折呢?会不会对职业有厌倦,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做。我每一阶段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样工作起来就有动力和冲劲。只要用心做,就会发现每一天其实都是新的。如果心态消极,自然就觉得万事无趣。”
“在工作方面,我努力了,也收获了。如果能干一辈子的话,就打算干一辈子。”
工作需要热情。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没有一颗热忱之心,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利的。热忱既是一种待人的良好心态,也是一种激发自身潜能的巨大力量。在工作中,以一颗热忱之心对待一切,往往会产生奇迹。
热情不能只是表面工夫,必须发自内心,若假装也不可能持续多久。产生持久的方法就是定出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工作去达到这个目标,而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再定出另一个目标,再努力去达到。这样做可以不断提供兴奋和挑战,如此就可以帮助一个人维持热情。
§§§第七节 一半胜于全部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应尽一切可能保存你的能量。即使是才华,也应适当有所保留,这样会使你更加深沉。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一个人把自己的实力藏一半露一半,并非胆小怕事,也不是隐忍退缩,这是审慎的表现,并不阻碍其果敢前行。“藏”其实不过是叫人们多些心机,存些城府,不要让自己完完全全地暴露于世人面前,以防心怀不轨的人有机可乘。君子虽然坦荡荡,但并不等于君子无所保留。才不可尽露,这是连圣人都熟谙的道理。
许多得道高人,对人生永远都保持着似睡非睡、不近不离的态度,他们似乎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安安然然地生活。他们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身居闹市,仍心明如镜。可是虽然远离是非,但每每横空出世的一瞬都会有惊人之举,然后又继续逍遥。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隐士,大多是此类高人。当君王有所求时,他们不吝赐教,但却并不贪功,继续过着自己逍遥自在的生活。这正是“无为有大为”“无用有大用”,绝顶聪明绝顶痴的异者风范。
大智若愚,智者不锐。聪敏者往往少一分偏执,多一分豁达;少一分倔犟,多一分柔和;少一分特立独行,多一分自我隐藏。你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什么锐利之处,因为他们从来不会慷慨激昂地表现自己,也从来不刻意显示自己有强大的力量,但他却懂得如何藏有余地,厚积薄发。
深藏不露,是智者之选,也是欲有成就者一直信守的人生准则。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如此深谋远虑之人,一旦出手必能稳妥地驾驭事业的航向。
中国明代最出名的皇帝之一明成祖朱棣,是个有大城府、大谋略的人。成祖系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斗争中,他立功最多,颇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为表朱棣功劳,特封他为燕王,令他镇守北平。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有意立朱棣为太子,但因他之上还有两位兄长,为避免兄弟相争,朱元璋只好立孙子朱允为帝位继承人。对此,燕王朱棣一直耿耿于怀。
明惠帝朱允即位时,各地藩王都是父辈,割据要地,虎视眈眈。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密奏:“燕王智谋过人,又镇守北平这样的要害之地,兵强马壮,不可不防。不如将他迁往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朱允本就对他这位智力超人的皇叔很是疑惧,见此密奏后,深以为是,便着手做了一系列相应部署,对朱棣严加防范和监督。
朱棣也确实对这个软弱无能的朱允不大看得起。他没当上皇帝,心中有怨,早有取而代之之意。于是,在王府内私制兵器,招兵买马,暗中操练,做起事准备。不久,燕王朱棣的阴谋被人告发,朱允严加训责。燕王朱棣颇感恐慌,心道若此刻马上起兵反抗朝廷,时机还未成熟,但他又不能束手待毙,于是心生一计,决定以装疯来迷惑朝廷。
不知什么时候,燕王突然变得疯疯癫癫,经常狂呼乱叫,奔走于燕京的长街闹市;或闯入酒楼饭铺之中,夺人酒食;或颠三倒四,胡言乱语;或昏睡于泥土污秽之上,终日不醒。
“燕王疯了!”这个消息传遍朝野。体格一向健壮的他突然变成这种模样,也令许多人感到疑惑。北平布政使张和都指挥使谢贵便决定亲去燕王府探个究竟。
当时已是夏历六月,正值盛夏,酷热难忍,却见朱棣围坐在火炉边,浑身发抖,连呼:“太冷了,太冷了!”见有人来,甚至都站不起来,不得不拄着拐杖起身迎接。此情此景,使得张、谢二人怀疑尽去。
虽然纸里最终包不住火,但燕王的装疯却为他发动“靖难之役”赢得了时间。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朱棣便以“靖难”为名,公然与朝廷对抗。经过四年的血肉相争,朱棣攻陷京城,登位称帝,史称明成祖。
欲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所隐忍。藏虽苦痛,却比不藏要强得多。如果燕王未能忍住心中的权欲,而破釜沉舟发动没有把握的战争,那么他与朱允的输赢就无定论了。在权力斗争中,一切手段都无所谓是,无所谓非,最终的结局是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准。
一位哲人曾说:“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有的人聪明仅是小聪明,常被聪明误前程,而有些人的聪明是大智,其城府之深,深藏不露。后者可用聪敏的行径自我保护,而前者则常常自触霉墙。
二十几岁的我们,虽然是施展拳脚的大好年华,但我们一样要身处社会,面对工作与事业,面对人类的竞争与角逐。若一开始就倾尽全力,则很可能后劲不足,是以我们应当学会深藏不露,时刻警惕,只有保留一定的实力,才有本钱进行整个人生的大博弈。
§§§第八节 最聪明的是慷他人之慨
世界上最聪明的慷慨之法莫过把他人的财产用来布施,为他人、为自己都赢得美名,这种散财之法就叫做慷他人之慨。
金钱和财富是人人欲求的事物,尽管它们充满了铜臭味,来之渠道广泛众多,有的高贵非凡,有的则甚为肮脏,但是它们却可令人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地追求。不过,金钱不是万能的,财富也未必总能令人快乐,只有超越其存在,才能享受人生。
许多有钱人都乐善好施,对金钱可以慷慨抛掷,他们认为,钱财并不总是给他们快乐,而散财、做慈善事业,反而让他们找回了幸福感。
身为亿万富翁的钢铁工业巨头安德鲁·卡内基认为:发财致富的目的在于散财。当年他一贫如洗时,一位富翁曾对他以友相待,让他自由借阅私人藏书。卡内基发迹后,便大笔大笔地捐款,兴建了世界最大的免费借阅图书馆系统。
朱利叶斯·罗森沃尔德将惨淡经营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从破产的边缘挽救过来,现在已将其发展成零售业巨人。如今,他正负责发展和改进乡村代理人体系及四健会(原美国农业部提出的口号,旨在推进对农村青少年的农牧业、家政等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他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美国乡村地区的繁荣和教育现代化。
就连“为了钱而疯狂”的洛克菲勒,中年以后对于财富的追求也不再孜孜不倦,而是开始为别人考虑,思考如何用钱来换取幸福。洛克菲勒把他的千万财富散播出去,帮助值得帮助的人。这使他不再惧怕别人的陷害和攻击,让他不再失眠、生病。他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慈善家。
富翁们把追求到的财富再回馈到社会之中,让社会共同享有他的财富,这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他们在慷慨的同时,得到了更高的回报,这一回报并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既能满足他们的幸福感,也为他们赢得了不朽的美名。
与慷慨相对的自然是吝啬,许多有钱人因为过于爱财,守着金山不动,小心翼翼,锱铢必较,结果他除了钱以外,总会大失人心,甚至被人嘲笑贬低。吝啬是无趣也无益的,该节省的时候节省,不该节省的时候钱财就是帮助自己成事的最好工具。疏财不仅可赢得美名,而且可打通人脉,拓宽办事的渠道,何乐而不为?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有钱人慷慨解囊、一掷千金,前提是他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如果一个人因为过于慷慨而散尽一切财富,让自己变得穷困潦倒,同样颇不可取。
我们所知的现在的那些慈善家,有的建立慈善基金,到处抚恤难民,有的甚至尚在欠债当中,但也要到处行善布施。后者的行为显然并不可取。我们现在正处在事业和生活的初级阶段,慷慨这种品质固然要有,因为它能为我们带来一个好名声,但是我们也要选择好慷慨的方式。
过分慷慨是自削实力,会妨碍自己的发展。最聪明的慷慨之法莫过于把他人的财产用来布施,为他人为自己都赢得好名声,这种散财之法就叫做慷他人之慨。此点颇为适用于年轻人与上级打交道。如果你能聪明且恰到好处地帮助领导花钱,还能为其赢来美名,那么这在你的整个事业生涯中都将是辉煌的一笔。
§§§第九节 名誉是种威力
我们喜欢名誉,但名誉来之不易,它不仅需要努力营造,而且要有好的品质来伴随。货真价实的名誉才是真正持久的名誉,而那些虚构来的名誉最终只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名誉是一种名字的威力、心理的权力,是一种纯文化的力量。名誉迫使大批人认识并记住某个人的名字,关注这个人的情况,确认他的不平常之处,并诱使他们崇拜、敬佩、羡慕甚至仇视这个人。名誉,是通过个人的名字来改变人的思想感情,操纵人的心理,因此,名誉是一种心理力量、心理性的权力。
名誉常常成为地位和成就的孵化器,其影响力是惊人的。对那些伟大卓越的人物来说,名誉比很多事情都重要的多,甚至超出了生命。
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是默默无闻还是名垂史册,名誉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只有名誉,才能充分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名誉是不可替代的,即使锦衣玉食、华屋名车相伴的人,如果做着不名誉的事,一样令人鄙夷。所以名誉是高于物质财富的一种无形财富。权力再大的人若不能造福社会,例如希特勒之流,就只能是遗臭万年。可见,名誉又是高于有形权力的一种无形权力。它崇高无比,并且具有威严。
有人说:让一个人一时不说谎很容易,让他一辈子不说谎却很难。名誉的问题也是如此,名誉虽然易于保持,但它又会在你小小的失误或者失足面前轰然倒塌。所以,对人们来说,爱惜名誉就如同爱自己一般。
中国的周恩来总理,是一个对名誉持审慎态度的人。有一次,他陪外国客人吃饭,工作人员结账时付了10元钱,总理觉得太少了,再去加钱,饭店的负责人推辞不肯收。总理说:“你不收钱,我就不走了。”这才加付了10元钱。出门以后,工作人员告诉总理这餐饭的实际价格是30元,总理严肃地说:“他们这种做法不好,应当按照实际价格收费。这种风气什么时候才能改呀!你告诉他们,以后再不准这样做,去把钱补上。”
不久,工作人员收到了饭店寄来的信。信中叙说了接待周总理的愉快心情,特别是总理对自己严格要求以及处理这件事的认真态度,使他们深受教育。随信附了一张饭店做菜的用料清单和价格表,全部费用19元多一些,再加上加工费,30元足够了。
周总理看过信后,笑着说:“这就对了,不能搞特殊。”
人生中的有些原则是不能被打破的,周恩来不以自己的身份去搞“特殊”,是为了保持自己清廉质朴的人格,对他来说,正直无私、讲真话、办实事,就是他名誉的源泉。名誉虽然来自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只要稍有怠慢,人格就会遭到他人的质疑。
权力、财富,一个人活着时可以尽情享用,但他死后,这一切便不再任由他享有,不再属于他了。但名誉就不一样了,只要真正对社会和人类产生过重大影响,你便能获得巨大声誉,这种声誉自你获得的第一天起,便一直属于你,并将永远属于你。
名誉一旦稳定,其魅力是潜移默化、越发深入人心的。它可令人变得神圣非凡,因为它影响万千。有位名人曾说:“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却是最近的。”当人们有了名誉时,其德行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升高到人人崇敬的程度,当你此时再开口时,人们便会不自觉地跟随你和帮助你。那时我们将发现,原来自己的人格也可以如此美好和不凡。
我们尚处于人生伊始,为自己营造名誉是极其重要的,并不只是伟人才需要名誉,而良好的名誉也会令我们变得出众。只有从年轻时做起,用时间来营造,名誉才能促使我们成就那些不可能成就的事。
§§§第十节 走弯路有时是一种必需
瞬间的成就可以使人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如果谈起永恒,就只是皮毛之举。
急于求成是许多年轻人身上常见的毛病,它的本质就是造成人们做事的目的与结果不一致。《论语·子路》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意思是说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样,作为一个公司,要想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必定要先经过周密的准备布置,然后按照市场规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甚至要走一些弯路,最终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急于求成是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结果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古代有一个年轻人想学剑法,于是,他就找到一位当时武术界最有名气的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给他,并叮嘱他要刻苦练习。一天,年轻人问老者:“我照这样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呢?”老者答:“三个月。”年轻人又问:“如果我晚上不睡觉来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来练剑,吃饭走路也想着练剑,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
年轻人不禁愕然……
不仅年轻人练剑如此,我们生活中要做的许多事情也同样如此。欲速则不达,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还应顺其自然,这样才能够成功。
举一个一般的常识。大家都知道,如果你被上司指派担任一个职务,那么你必须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前期的调查,详细考察当前的部门情况,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作为自己下一步开发项目的基础;拿出完善的方案,在部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形成完善的方案;周密的准备工作,有了方案,就得按照方案,进行事前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比如材料、设备、人;最后才是认认真真地实施的阶段。
只有每一步都做得充分到位,你所要上马的项目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项目,才能创造效益。要是你有了一个想法,就不假思索、迫不及待地去进行,那么,且不要说创造效益,你的本钱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
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也用过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又转向了下苦功。例如,宋朝的朱夫子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而到了中年之时,他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于是,他坚信“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之后下苦功,方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16字真言:“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为什么当今的许多人无法做到这一点呢?因为当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随主流而不求本质。”在追求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转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正如一句话中所说的,瞬间的成就可以使人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如果谈起永恒,就只是皮毛之举。如果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摆脱速成心理的牵制,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第十一节 吃亏就是一种让步
许多人都怕便宜了别人,结果吃亏的却往往是自己。
生活中,如果处处抢先、占小便宜,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反感。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哪些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好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一定的让步可以争取更多人与他合作。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宁愿吃亏。这既是种风度,也是种气量,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让人们乐于与他合作,他的生意也才能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做老板也好,做合作伙伴也罢,旁边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跟着你干。
处处要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想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会因此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继续合作了。这样看来,其实他是吃了大亏。
吃亏是福道出的是一种潇洒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的老经验。
曾有个沙石老板,没有文化,也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所以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生活中总有一些聪明的人,能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吃亏是福”也是一种哲学的思路,其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都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都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妄想,也就不会有邪念。所以,表面上看来“吃亏是福”以及“知足”“安分”会给人以不思进取之嫌,但是,这些思想也是在教导人们成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不要因为吃一点亏而斤斤计较,开始时吃点亏,是为以后的不吃亏打基础,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着眼于更大的目标。
许多人都怕便宜了别人,结果吃亏的却往往是自己。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做事时一门心思只考虑不能便宜了别人,却忽视了于自己是否有利。不便宜别人就得自己吃亏,所以做事就不要怕便宜了别人,如果“便宜”别人又让自己“得益”,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二节 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想利用风驰电掣的机会,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一个缺乏准备的人一定是一个差错不断的人。纵然具有超强的能力、千载难逢的机会,缺乏准备的人也很难保证自己能获得成功。没有准备的行动会让一切都陷入无序,最终面临失败的局面。
对有些人来说,神奇的背后,完全是冷静运筹的结果。“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所有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几乎就是“天经地义”。
提起准备,每个人都懂得“有备无患”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有因准备而获得,亦因无准备而失去的经历。
虽然准备无处不在,又如此攸关成败,但奇怪的是人们却普遍忽视它。即使有人认识到了准备的重要性,也很少能对它保持长久的热情。于是失败的标签便总是跟在这种无备之人的身上。
古罗马学者塞涅卡有这样一句话:“要想利用风驰电掣的机会,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可见,准备攸关成功,但明白此理的人们却总是忽视它。即便有人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也很少能长久地关注它。于是,“效率低下,差错不断”就成了人们身上与失败相关联的标签。可以说,“每一次差错皆因准备不足,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这句话就是对准备的最好注解。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薛文与陈亮都是刚进公司的销售助理,两个年轻人跃跃欲试,虽然工作都很积极卖力,但成绩却有天壤之别。
有一次,薛文预约的一个客户按时来到公司,此时的薛文正在对一大堆客户资料进行分类。看到已经到来的客户,才想起这宗早已预约好的业务。薛文满怀歉意地请客户来到洽谈室,才发现文件、资料以及产品的说明书都还没有准备好,只得匆忙跑去复印。等一切准备就绪时,客户已经很不耐烦了。好不容易,薛文开始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性能了,却又发现产品说明书复印错了。就这样,客户马上转身离开了。薛文的懊恼可想而知,但经理没有过多地批评他,只是告诉他,第二天陈亮也有一个业务,让他去看看。
第二天,陈亮按照预约时间,笑容可掬地在洽谈室门前等待客户的到来。客户到来之后,对这种被重视的感觉很是满意。紧接着开始进入正题,只见陈亮不慌不忙地拿出产品资料、使用说明、文本合同,并有条不紊地向客户介绍产品,还把近期公司举行的优惠活动详细地告诉了客户,并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
最后,陈亮对客户说:“听说贵公司最近又要在西雅图开设一个分公司,我想,贵公司一定在短期内还要引进我们公司的设备。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在这次订货中一起购置所需设备。这样,不仅可以因数量多而有更多的优惠,而且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装运费用,你看怎么样?”客户显然动心了,当下将最初要订100万美元的货物增加到了200万美元。
薛文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到会这么顺利。不久,陈亮因为一直把每项工作都做得相当圆满,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并得到了公司的嘉奖,而薛文却仍然原地踏步。
面对机遇,当你自觉地有所准备时,它将成全你;当你不事先做好准备时,它可能毁掉你。也许你正准备扬帆起程,锋芒初露;也许你经历重重,继往开来;还可能你对未来充满期待,又恐力所不及……一切都不应该拒绝,但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准备好了吗?”
有人说:“每一次差错皆因准备不足,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它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一分准备,就能少一些失败的风险。所谓准备主要是指为成功而长期进行的坚韧、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辛勤刻苦的劳动,以及在机遇来临时的全力拼搏和冲刺。有人曾这样说过,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是天赋、勤奋和机遇。可见,机遇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天赋和勤奋,离不开充分的准备。成功者并非天生是幸运女神的宠儿,他们大多是在经历了奋力拼搏、曲折辛酸之后才会有所收获。那些遭遇失败和挫折的人们往往会因自己的轻忽而后悔莫及。
所以,不要再感慨命运的无常,命运是公平的,它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你付出多少努力,它就给你多少回报。如果你希望成功的机会早早到来,那么二十几岁正是你为自己储备能量之时,你还在等什么呢?
§§§第十三节 避免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喜欢;越是好吃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远大的抱负,那么就不要斤斤计较成绩的取得你究竟占有多少份,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
三国时的许攸,本来是袁绍的部下,虽说是一名武将,却足智多谋。官渡之战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可袁绍不听,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他来,没顾得上穿鞋,光着脚便出门迎接,鼓掌大笑道:“足下远来,我的大事成了!”可见此时曹操对他很看重。
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斗中,许攸又立了大功,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便开始不检点起来。有时,他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道:“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发作,只好强笑着说:“是,是,你说得没错。”心中却已十分嫉恨。许攸并没有察觉,还是那么信口开河。
有一次,许攸随曹操进了邺城东门,他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因为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进进出出的!”
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将他杀掉。
不管你的功劳有多大,如果你只是一个下属,就千万不能在众人,尤其是上司的面前,夺了上司的光芒,否则你也会像许攸一样遭人摒弃。
许多上司最看不上那些自吹自擂的人,有了一点点成绩,就心高气傲、不思进取,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提拔和重用的。所以,下属与上司相处时,一定要掌握分寸。
尽管有时上司在某一方面确实远不如你,但作为下属的你还是要十分注意。在与上司当面说话的时候,不要咄咄逼人,不要冷嘲热讽;背地里说话也不要评头论足;更不要让上司当众出丑,如芒在背。这些都是蔑视上司的行为,使你很容易被上司认为是一个恃才傲物和喜欢顶撞权威的人,从而不再信任你。
所以,二十几岁的时候不管你才高几斗,不管你有多大功劳,都要学会在领导面前低头,将功劳让给上司,这样你将受益无穷。
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喜欢;越是好吃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远大的抱负,那么就不要斤斤计较成绩的取得你究竟占有多少份,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让给你的上司。这样,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悦,上司脸上也光彩,以后,上司少不了再给你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只会打眼前的算盘,急功近利,则必然得罪身边的人,将来一定会吃亏。对上司让功一事绝不可到处宣传,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倒不如不让功的好。对于让功的事,让功者本人是不适合宣传的,自我宣传总有些邀功请赏、不尊重上司的味道,千万使不得,你让功的事只能由被让者来宣传。虽然这样做有点埋没了你的才华,但你的同事和上司总有机会设法还给你这笔人情债,给你一份奖励。因此,做善就要做到底,不要让人觉得你让功是虚伪的。
将自己的功劳归成上司的,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镜头悄悄地让给上司,擅长处理上下级关系的人,都会将自己的功劳淡化,不显山不露水,必要的时候将一切功劳、成绩、好名声都归于上司。这样,你离“平步青云”的日子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