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评曾国藩之一
【评主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尧战略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尧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12年春,毛泽东退出新军后,决定继续求学,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为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校)学习半年之后,又寄居于长沙城新安巷的湘乡会馆,过了半年湖南图书馆的自学生活。1913年春,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随即并入第一师范)求学。在一师五年半的学习中,青年毛泽东因受杨昌济的影响,认真研究过曾国藩的思想。在他当时的听课笔《茂讲堂录》中,可以看出他潜心阅读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曰记》、《圣哲画像记》等书。毛泽东当年读过的叶曾文正公家书》,系光绪年间传忠书局的木刻本。现韶山纪念馆还收藏有该书的第四、六、七、九各卷,每卷的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珍藏。毛泽东对曾国藩家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信、写文章经常引用家书之语。如1919年毛泽东写的《祭母文》,为当年塾师誉为‘脱尽风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至性流露”,其中‘恺恻慈祥,感动庶汇”两语,即出自:曾文正公家书》。青年毛泽东不只是读了许多曾国藩的文章和着作,兴趣和见解也受其影响。如曾国藩讲究“择书”说,以《圣哲画像记》为读书指导,以‘本根”之书为主,取得既约且博之效。青年毛泽东在这一提示下,认直研究了《圣哲画像记》中提到的三十三人的事迹、功业和文章。曾国藩推崇笔仗雄健、气象峥嵘、议论纵横、意义层出的文风以及最爱读韩愈的文章等等,都给了青年毛泽东以深刻的影响。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对曾国藩可以说是侧服备至。
原文
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①,当动天下之心②,而不徒在显见之迹③。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⑤、孙文、康有为而三⑦。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⑧,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⑨。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⑩,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换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节录自《毛泽东早期文稿》
【注释】
①动
改变;变动。
②当:应当;应该。
③徒:只;仅仅。
④论:议论;评论。
⑤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首领。
⑥孙文:即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市)人,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⑦康有为:一名祖诒,字广厚,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故人称康南海。
⑧然:然而,表示转折的联词。
⑨炫:夸耀。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⑩厚:深;厚实。
圮(pi):毁坏;倒塌。
曾文正:即曾国藩。
洪:指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广东花县人。杨:指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创建者之一。收拾洪杨一役:系指曾国藩于1852年开始在湖南帮办团练,组编湘军,于1864年率领湘军攻克天京(南京),使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一事。
使:假若;假使。
其:文言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可译为难道。
【译文】
天下是很广大的,社会的各种组织极其错综复杂,而又有数千年的历史,民智淤塞,开化艰难。要改造天下,应该变换人民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在显而易见之处下功夫。而变换人民的思想,首先必须具有大本大源。
评论当今人物,具有治理天下的思想的人,只有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三人。孙中山、袁世凯我不发表议论。唯有康有为好像略有“本源”。然而仔细观之,他的本源思想终究不能够指出它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仅仅是哗众取宠而已,并没有一干竖立,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之奇妙。我认为所谓本源,就是倡导学习。学习好比基础,5见今的人不学习,所以基础不厚实,
就像房子一样时刻担心倾斜和倒塌。我对于近代的英雄豪杰,只佩服曾国藩。观察他攻陷天京,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一战,做得完美无缺。假如把今人换到他那个位置上’难道会像他那样做到完美无缺吗?
【评析】
青年毛泽东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从变换民质、改造人心道德入手,把握本源、改造民心是救亡图存的关键所在。为了救亡图存,青年毛泽东渴望中国出现获得本源的,能够明究天人之际,精通古今之变,救济时势之危的大气量哲学家。但是环顾近世人杰,却很少有真正掌握大本源者,因此他感到今人无术以救天下。所以,他唯独佩服曾国藩。何以“独服曾文正”呢?原因就在于曾国藩以儒生领兵征战杀伐,却置倡学攻心于首位,好讲“大本大源之道”,以保卫名教为号召,动员士大夫阶层和“乡野老实之人”参战,终于赢得了镇压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姑不论当年毛泽东所探究的“大本大源”,与曾国藩的在内容上是否相同,这种重视“本源”的思想可以说是相通的。他独服曾国藩,也正是因为曾国藩抓住了“大本大源”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