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霄尧徐一士评曾国藩之二
原文
昔人有言,明代有一君一相。君谓洪武帝①,相谓张居正②。吾亦谓清代有一君一相,康熙帝与曾国藩也③。康熙帝以守成而兼开创(三藩既平④,清之帝业始为完成,励精图治,局度宏远,在位甚久,老而不懈,实为有清一代君主之杰出者。雍正⑤、乾隆二帝⑥,虽亦号为英主,而一则刻薄舆,一则奢纵余。以视康熙,不及远甚。……国藩以勋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名满天下,有“圣相”之称。其才略学养,允足为有清相臣第一。志在转移风俗,陶铸人才,尤为所见者大,非寻常所谓名臣者所能及。……盖注重个人人格之感化俞,以收转移陶铸之功。其效最彰于治军。湘军之兴,才贤辈起,均受国藩人格之感化也。其督江督直逾,整饬吏治,亦均以人格感化之道行之。
惜乎虽负相名,未居相职,仅于入觐时,至内阁暨翰林院一到大学士之任,仍出绾疆符,以使相终,未尝值军机处以行使相权也。为清廷计,金陵既下,即宜任以首席军机大臣。俾推广其人格感化之范围,以转移举国风气,陶铸举国人才,并出其所蕴蓄者,施诸政本,其收效之宏,更非封疆将帅之比。清廷见不及此,故圣相之相业无闻焉。……国藩文章,诚有绝诣,不仅为有清一代之大文学家,亦千古有数之大文学家也。……金陵既下,清廷如以国藩当国,固可大有裨于政治,然欲如诸葛亮治蜀,张居正相明之独揽大权,指挥如意,势意甚难。盖满汉畛域难除,加以功高震主之嫌,不易一意孤行。况清代政体,尤不容相权过重,即为太平宰相,其权力亦大有限制乎。然历数清代所号为名相者,其人物之伟大,学识之明通,罕有甚匹矣。
-节录自《曾胡谈荟》
【注释】
①洪武帝:即朱元璋(1328-1398),1368年建立明王朝,年号洪武。曾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置卫屯田等。
②张居正:字叔,号太岳,明江陵人。嘉靖进士,万历初年任首辅宰相。锐意革新,整顿吏治,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前后主政十年,勇于任事,卒谥文忠。
③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八岁时继皇位,年号康熙。文治武功同时并举,是一位有才能的封建君主。
④三藩:清康熙初,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时称“三藩”。“三藩”多拥兵自重,形同割据,后被统归中央。
⑤雍正:即清世宗(1678——1735年),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六十一年即位,年号雍正。即位后残酷打击政敌,加强中央集权,勤于治政。
⑥乾隆:即清高宗(1711——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雍正十三年即位,年号乾隆。即位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位内政治腐败,阶级矛盾突出,清王朝自此由盛转衰。
⑦刻薄: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
⑧奢纵:过分地放任、纵欲。
⑨盖:承上文说明理由和原因。
⑩督江督直:曾国藩曾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
入觐(jin):进见君主。
内阁:官署名。内阁为清廷执政之府,大学士位列百僚之首,赞襄庶政,位崇权重。宣统三年(1911年)改设责任内阁。
绾(wfin):主管;控制。
未尝:未曾。军机处: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宣统三年,仿立宪国设责任内阁,始撤。
俾:使达到某种效果。
⑩诸葛亮:字孔明,三国阳都人,蜀汉宰相。刘备死后,辅助刘禅,整理官制,修正法度,志复中原。死后谥为忠武侯。
畛域:界限。
⑩匹:比得上;相当,相配。
【译文】
从前的人说,明代有一个君主一个宰相。君主为明洪武帝朱元璋,宰相为张居正。我们也说清代有一个君主一个宰相,那就是康熙皇帝和曾国藩。康熙皇帝守基业而兼开创(吴三桂等“三藩叛乱”平定之后,清朝之帝业才正式完成),他励精图治,规模气度宏大深远,在位的时间很长,至年老而不懈怠,实在是清代君主中的杰出人物。而雍正和乾隆两个皇帝,虽也号称为英明的君主,但一个冷酷无情,一个过分纵欲求取。
他们与康熙皇帝相比较,差得太远了。……曾国藩以功勋之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名满天下,有“圣相”之称。他的才能、胆略、学识、修养等功夫,足以为清代宰相大臣中的第一位。
他志在转移社会风俗,陶铸人才,在这方面做出的成绩特别大,不是一般所谓的名臣能比得上的。……这是因为他注重个人人格的感化,以收到转移风俗、陶铸人才的效果。这种效果最显着体现于治理湘军方面。湘军的兴起,有才能而贤明的人纷纷出现,他们都是受到了曾国藩人格的感化。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任上,尽力整饬官场作风,也都是以人格感化之道去实行的。可惜的是,他虽负宰相之名,却没有实居宰相之职,仅仅在进见君主的时候,到内阁及翰林院到大学士之任,仍然出面掌管封疆大臣的权力,以这类官职结束,未曾在军机处行使宰相的权力。
为清政府考虑,南京既然从太平军手中夺回,就应当任命曾国藩为首席军机大臣,以推广其人格感化的范围,用以转移全国风气,陶铸全国人才,并且发挥其所蕴含蓄聚的才识,施展于政治根本之中,这样一来收效之大,更不是封疆将帅即地方高级长官所能够比拟的。清朝廷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没有能够启用曾国藩到中央政权中掌握实权,他的圣相之相业也就无从谈起了。……曾国藩的文章,实在是达到了绝妙的程度,他不仅成为清代的大文学家,而且也是自古以来屈指可数的大文学家之一。……南京既然已从太平天国手中夺回,清朝廷如以曾国藩当国,自然可以大有裨益于政治,然而要做到如三国时诸葛亮治理蜀国,张居正担任明朝宰相那样总揽大权,指挥如意,实在是很难的事情。这是因为,满汉之间的界限难以排除,加之曾国藩有功高震主之嫌,不容易一意孤行。况且清代政治体制,尤其不容许宰相的权力过重,即使做了太平宰相,其权力也大受限制。然而历数清代号称名宰相的人,其人物之伟大,学识之明白通达,很少有能够与曾国藩相当的了。
【评析】
篇中重点阐述曾国藩是清代“圣相”的理由,在于他的学识、才能、人格的超群出众,感叹曾国藩未能受到清政府的重任,他的才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进而又从实际出发加以分析,指出即使曾国藩出任宰相实职,也很难像诸葛亮、张居正那样得心应手,“独揽大权”。这种评价,很有学术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