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12007100000076

第76章 “戎马仓皇,不废文事”

——钱基博评曾国藩

【评主简介】

钱基博(1淑一服年),字子泉,自号潜庐,又号老泉。江苏无锡人。先后任教于无锡师范学校、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浙江大学、武昌华中大学、武昌华中师范学院。主要着作有《名家校读五种》、《文心雕龙校读记曳、《现代中国文学史》尧《明代文学史曳、《中国文学史曳、《孙子章句训义》及《近百年湖南学风》等。

原文

……其在军也,终日凝然①,奏牍书札②,无不躬亲③。危城之中,益诵书史。尝谓:“军事变幻无常,每日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④,不可发之太骤。”盖其生平所得力者在此。……综其一生,定为戒律⑤,守之甚严,而持之有恒者,一曰不诳语⑥,二曰不晏起。任事之初,横言四面至⑦,无所措手⑧,以为天下事必无幸。与友人谈:“当今之世,富贵无可图,功名亦难就,惟有自正其心以维世道⑨。所谓正心者,曰厚实。厚者恕也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心之厚,可以少正天下浮薄之风。实者,不说大话,不骛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以此自励,亦以此戒所属。

然挫败者既多,德慧亦生。常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凡用兵之道,本强而故示敌以弱者多胜,本弱而故示敌以强者多败。敌加于我,审量而后应之者多胜;漫无审量,轻以兵加于敌者多败。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二下,我打第一下。……与悍贼交手,总以能看出他的破绽为第一义。若在贼者全无破绽,而我昧焉以往,则在我者必有破绽,被贼看出矣。毋乘以躁气,毋摇以众论,自能觑出可破之隙。”……然自将则败,命将则胜。其用兵也,不善制胜,而善救败。

【注释】

①凝然:终日像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一样。然:如此;一样。

②奏牍:书写了奏记的木简。这里可释为奏疏。

③躬亲:亲自。

④澄心:使心情清静。定虑:镇定地思虑。

⑤戎律:法规。

⑥诳(kuang)语:欺骗之语。

⑦横言:蛮横之言。此处可释为意外之言。

⑧措手:着手处理。

⑨正其心:端正其心。世道:社会风气。

⑩恕:宽容。

立:树立;立身。立人:树人;使人得以自立。

达:通达。达人:使人得以通达。

存5:居」用心。

少:副词。稍微;略微。

骛:追求。

⑩审量:审,仔细考究。量,後i量。

悍贼:强悍的敌人。

⑩破纟足:漏,同;毛病。

昧:愚昧。此处可释为冒失、贸然。

觑(qii):窥伺;瞄准。隙:裂缝。此处可释为“漏洞”。

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

不挠:不屈月艮。

神:意识和精神;表情与气色。闲:安闲。气:气势;气质。⑩粹然:纯粹象;俨然。

【译文】

……曾国藩在军中,整天像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一样,奏疏书信之类,没有不亲自动手书写的。有时候身在危城之中,越发要诵读书史。他曾经说过:“军事变幻莫测、变化无常,每天处在危疑震撼之际,就更应当使心情清静而镇定地思考,不可出击得太快。”他生平取得胜利的本源就在这里。……综合曾国藩的一生,被他定为不可逾越的法规,守之甚严而又持之以恒的,第一是不讲欺骗之语,第二是早晨不晚起床。当他最初出仕任事的时候,烧,神闲气定常以因祸而为福,转畋而为功,以是诸将久而服之。居官治军,粹然儒者;戎马仓皇,不废文事。意想不到的没有根据的话从四面八方而来,弄得他不知从何着手处理,总以为天下的事情必然没有好结果。他与友人谈过:“当今之世,富贵没有可以谋取的,功名亦难以成就,唯有自己端正其心以维护社会风气。

所谓端正其心,就是说要‘厚实’。‘厚’就是要宽容,就是自己想自立也得使人得以自立,自己想通达也得使人得以通达。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人。居心厚道,就可以稍微纠正天下浮薄之风。‘实’就是不说大话,不追求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不切实际的道理,这样就可以稍微纠正浮伪之陋习。”他用这些来勉励自己,也用这些来警戒他的下属。

然而挫败的次数既多,德行与智慧也就随之产生。曾国藩常常告诫诸将说:“宁可好几个月不开一仗,也决不可以开仗而毫无安排、准备和算计。凡是用兵的道理,本来力量强而故意向敌人显示儒弱的多会打胜仗,本来力名量弱小而故意向敌人显示强大的多半会打败仗。敌人向我进攻,一定要仔细人考究衡量而后再应战,这样多半会打胜仗;随意而没有考究衡量,轻率地发人兵向敌人进攻的多半会打败仗。兵是不得已而用之的,应常常存有一颗不敢评为先之心,必须让对方打第二下,我才打第一下。……与强悍的敌人交手,曾总要以能看出敌人的漏洞和毛病为第一要义。如果在敌方完全没有漏洞、毛国病的情况下,我方贸然前进,那么我方必有漏洞和毛病被对方看出来了。不国要乘自己有急躁情绪的时候出击,不要为大家的议论所动摇,自然能够瞄准藩敌方可攻破的漏洞。”……然而,曾国藩自己率领部队去开仗必败,命将率领部队去开仗则必胜。他用兵不善于制服敌人以取胜,而善于挽救部队的失败。受了挫折而不屈服,神情安闲,气势稳定,常常因为这样而因祸得福,转败为功。所以诸将对他逐渐心服口服。曾国藩居官与治军,俨然像一个读书人;军事匆忙,不废文章。……

【评析】

《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撰写于1943年。由于时代不同,阶级立场和观点不同,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特别是对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称呼和评价,很多是不适合于今曰的,对曾国藩的评述,有些也是过了头。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务必要加以注意。

但是,由于此篇的重点是叙述曾国藩对待人生、对待战争、对待学问的态度,因而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借鉴和彰扬的。比如在谈到曾氏对待人生的态度时,篇中指出他一生“不诳语,不晏起”;不图富贵,不求功名,“惟有自正其心”;“不说大话,不骛虚名”,“不谈过高之理”。在谈到曾氏对待战争的态度时,篇中指出他的观点是军事变幻无常,须“澄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应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须人打第二下,我打第一下”;与强敌交手,“总以能看出对方的破绽为第一义”。在谈到曾氏对待学问的态度时,篇中指出他居官治事,“粹然儒者”;“戎马仓皇,不废文事”;“危城之中,益诵书史”。所有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