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
12032500000063

第63章 非公有制经济管理(3)

非公有制企业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它自身的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具备如下三个特征:首先,产权关系清晰。非公有制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具有完全的利害关系的硬约束机制,因而也具有强烈的利润动机和增值资本的冲动,并能够承担风险,这正是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应当具备的基本资格。

其次,经营机制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拥有完全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能够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决策,以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唯一原则的经济组织形式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再次,运行机制灵活。非公有制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企业由于具有灵敏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能较好地适应市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除了这几个特征外,由于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产生的时间不太长,没有冗员的累赘,没有“企业办社会”的负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员工基本上都年富力强,这些都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很大的优势。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即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在这个转轨过程中,原有的经济结构亟须调整,产业结构将转变为以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轻型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在大型工业上难以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相竞争,但在轻工业与服务行业上,非公有制经济远比公有经济具备竞争力,经济结构的调整为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外,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企业所有制类型上要求公有制经济尽可能地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公有经济的退出正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格局

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非公有制企业首先是作为个体企业被允许存在的,它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和大型国有企业较少参与的贸易、服务等部门,计划经济的不合理性又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市场机会。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松绑,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行业正逐步扩展,企业的规模、运营质量、经营者素质上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集团。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2000年组织的第四次全国非公有制企业抽样调查显示,非公有制企业户均自有资产的中位数为180万元,个别非公有制企业更是脱颖而出,自有资产超过了10亿元,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在改革初期,非公有制企业主要活跃在广大的农村,农村非公有制部门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点。现在,势力增强的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走向城市,竞争性弱的农村经济给了非公有制企业孕育成长的沃土,城市里完善的经济环境又给了非公有制经济扩张的机遇。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在商、饮、服、修等传统第三产业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家,当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之后,普遍把二次创业的希望寄托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上。他们尊重知识和人才,不惜成本地得到专利技术和人才,并以非公有制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将其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使企业跻身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同时,有些科技型企业的企业主本身就是具备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他们创办非公有制企业,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低层次、落后的面貌一扫而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10多年前,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来自农村个体户和城市无业人员,其文化、技术和管理素质普遍不高,而今天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成功的非公有制企业主在经营管理中增长了才干,有远见的非公有制企业主以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新型的非公有制企业主自身就具备了市场经济经营管理所必需的知识和才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沿海和内地的差别尤其明显。就企业数量而言,1992年西部、中部和沿海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数目的比率为21:26:100;1997年这个比率为23:34:100。就员工人数而言,1992年这三个区域之间的比率是22:26:100;1997年这个比率变成了25:39:

100。虽然总体的布局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在中西部寻找发展机遇已是现实。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初期产权不明晰和无法律保障。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大量的治理问题开始出现,于是越来越需要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治理。

(第三节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非公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足以证实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能够促进生产力提高的,这也是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一系列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增长。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

非公有制企业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以灵活的资产组合和运作机制,将社会上闲散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社会资本总量,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1999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企业总数增加了19.5倍,注册资金增加了154倍,产值增加了117倍。国有经济占有社会总资本约65%左右,提供的财富却占提供总财富的1/3左右,而非公有制经济占有社会总资本约为35%左右,提供的财富已经占提供总财富的2/3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对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由过去不到1%增加到43%。统计资料表明,截至1999年底,全国仅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就达176万户,注册资本近1.2万亿元,户均注册资本达68.18万元,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有9180户,非公有制企业集团达1689户。1999年,非公有制企业共创产值76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149.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91.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31%、34.29%和37%,出口创汇的非公有制企业有836户,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359.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33%和91.8%。从1996年至1999年,非公有制企业生产值平均年增幅达33.5%,消费品零售额平均年增幅达42.1%。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1998年不到1%,2002年已经达到20%以上。到2002年底,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共有2641万户,雇用职工7477万人,营业收入3130亿元,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国有经济持续低迷、乡镇企业发展减缓的不利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稳定全局的作用,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多方面的社会需求

非公有制经济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非公有制经济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也是因为它能够极大地满足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需求。由于门槛低,适合发展初期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使其得以根据市场需求很快成立并快速组织生产。

这种灵活性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正好匹配,这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必定成为为人们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经济因为种种复杂的代理关系和政企混淆的弊病,很难高效而灵敏地满足这种瞬息万变的需求。在诞生之初,非公有制经济集中于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等第三产业,20年来,正是由于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成为中国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和城市服务业的重要渠道。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触角延伸到了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部门,没有哪个行业能够离开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在满足生活需要方面,城乡的商品零售、餐饮住宿、娱乐文体、美容护理,等等;在满足生产需要方面,诸如交通运输、建筑安装、市场中介、代理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非公有制企业占主要地位的行业,而一些规模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在重工业、轻工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崭露头角。

三、非公有制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就业人口的激增,就业压力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将持续增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有企业大批职工下岗,基本无力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1990~1999年我国总的就业人口增加6677万人,私企、个体和乡镇企业新增就业人口达到了6253万人,我国93%的新增就业机会是由个体、非公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提供的,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人数增加5400万人。现在非公有制部门中的新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新就业人数的总和,非公有制部门成为新就业工作机会的主要来源。有个现象很普遍,凡是国有经济占有比重大的省份,下岗的职工多,社会安定性差,而非国有经济占比重大的省份,下岗职工少,社会相对比较稳定。《中国民航报》2000年4月17日报道,目前中国共有非公有制企业148.61万户,从业人员1901.4万人;个体户已达3163.09万户,从业人员8334.34万人。二者合计就业人员10239.74万人。非公有经济吸收下岗职工就业2136.4万人,平均每天解决就业人员4000人。2004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中,个体经营人员9422.4万人,占30.5%,占到了总就业人数的1/3。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由此不言而喻。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缴纳的工商税收已从1996年的60.23亿元猛增到1999年的254.96亿元,并连续4年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幅度,占全国工商税收的比重也从1996年的1.1%,提高到1999年的2.6%。在少数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的地区,个体、非公有制企业缴纳的税收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虽然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贡献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太大(这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数量众多,但总的来看规模小,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真正成长的时间还不长,在税收贡献上当然难以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较),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非公有制企业交纳税收的增长速度非常明显,随着企业数量的继续增加与规模的继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将能够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支持了国企改革

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它吸纳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分流人员,而且在于一大批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托管、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为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做出了贡献,从而促进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值得关注的是,非公有制企业是在占用很少的资金下就取得了上述令人瞩目的成果的。而资金恰恰是我国经济增长最稀缺的资源。1991~1997年,非公有制部门投资仅仅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5~27%,而且获得的贷款微乎其微,据统计,只有不到1%的流动资本贷款贷给了非公有制企业;其业绩与资源耗费的不成比例是90年代非公有制部门发展的一个大特点。据调查,在每元工资创造新价值指标中,非公有制企业为5.97元,外商投资企业为5.72元,股份制企业为4.45元,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为3.35元和3.28元,联营企业3.34元;在每元工资创利税指标中,非公有制企业为2.43元,股份制企业为2.1元,外商投资企业为1.99元,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为1.16元和0.88元,联营企业为1.01元。可见,非公有制和个体企业平均的资本产出率(一总产出/总资本)仅为国有企业的一倍左右,其资本利用的效率相对来说是非常高的。2002年出口贸易中,非公有制企业出口额已达950亿元,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引进外资,而且在海外投资。具有更高效率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如鱼在水,市场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的形成和完善;而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促进了市场经济理论的渐趋完善。

(第四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仍普遍偏低

第一,企业主管理水平偏低。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家族企业占的比重较大,而这些企业主一般不具备科学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完全是凭借经验与感情经营企业,这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

第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下,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雇工不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水平,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种还未完全被所有人接受的经济成分,难以吸引大量有才干的人员加盟,特别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大量纯体力劳动者得到雇佣,影响了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准。

第三,企业的产业结构落后,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所经营的是非常原始的行业,它们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技术附加值很低,这样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很不利的境地。

第四,企业治理机制很不完善。

二、非公有制企业比较优势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