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
12032500000070

第70章 科技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5)

其五,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包含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后两者都是在别国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因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增加新技术含量,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是关键。充分利用对外开放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技术,一是为了形成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始创新一直延续到生产的全过程,不可能全靠本国自身的力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把自主创新建立在他国已有创新的基础上。过去5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包括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应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通过快速引进和学习他国技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在一些重要的瓶颈技术领域,国家应通过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提高获得技术和研发技术的能力,较快地进入新的产业技术领域,迅速整合新技术并抢占市场,为实现技术的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说,引进是手段,是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新技术。

其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部分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跨越式发展的实质是,在外部环境合适、内部条件满足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落后者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超常规快速发展的方式。技术创新、赶超和跨越所依赖的不是厂房和设备等代表的物质资本,而是知识和技能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我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首先坚持前景产业导向,选择那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代表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有无限发展潜力和长久竞争优势,能够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目标相协调的产业,如软件、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其次,要选择那些兼顾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潜力的产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和服装、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等。再次,要把振兴重大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因为任何一种重大技术装备都是多种高新技术集合、优化的产物,这样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实行产业政策的过程中,政府应收集关于新产业、市场和技术方面的信息,然后免费提供给企业;还可通过产业政策,协调不同产业和部门的企业实现产业和技术的升级;国家可向首先响应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提供某种形式的补贴,如税收激励或贷款担保等。

(第三节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创新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然而,目前我国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乃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与途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及其要素分析

(一)技术创新的涵义

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又十分复杂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就会赋予技术创新以不同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爱德温·曼斯菲乐尔德(EdwinMansfield)将技术创新定义为:

“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教授的学生,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张培刚先生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简要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代替旧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推向市场。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往复而又逐步提高的过程。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等认为,多数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商业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以此为基础,他们进一步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和成功商业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简单地讲,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8月20日做出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技术创新,是反映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从以上诸定义来看,技术创新的涵义,我们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技术创新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而且是一种经济活动,其实质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以获得更多利润;此外,还应认识到,技术创新的关键不是研究与开发,而是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商品化;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效果是创新的技术得以扩散,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加快社会进步。

(二)技术创新的要素

者一般是指企业家,有时,创新者除了企业家外,还可以是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负责人或政府计划管理人员等。这些创新者根据市场需求信息与技术进步信息,捕捉创新机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在合适的经营环境与创新政策的鼓励下,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组织管理(研究开发、试生产、设计和生产、营销),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这四个要素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其中创新者是最主要的因素。虽然创新者一般是企业家,但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创新者。同进,发明家也不一定是创新者,这是因为,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因此,只有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企业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

(三)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它们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例如,当企业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开发水平时,就能够使得企业在较高技术层次上自我开发创新技术;优良的生产设备,能够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有效吸收和转化研究与开发成果或引进技术,迅速达到创新后的规模生产;快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使企业能时刻与市场和社会各个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准确地把握创新的机会等。总之,只有拥有较强的技术综合能力,才能使企业站在同行业技术的前沿,抓住机会组织实施高水平技术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

2.创新的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指企业投入创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一般地讲,企业投入创新资源分为研究开发投入和非研究开发投入。研究开发投入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费、人员和设备上。可用研究开发经费和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这两种指标来衡量经费投入能力;用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包括学历、职称、成果水平等)以及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总人员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人员投入能力。非研究开发投入分两种情况:其一,自主创新的情况下,非研究开发投入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中除研究开发经费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市场研究、设计、工艺和材料准备、广告等经费。其二,通过购买技术等实现技术创新时,非研究开发投入是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投资。

3.研究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是指企业能否在掌握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市场需求,找到问题,确定选题,并组织人力、物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创新资源积累的结果,但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替代不了研究开发能力。前者既强调研究开发投入,又强调非研究开发投入,后者则强调研究开发产出。

4.创新管理能力及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家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营销能力包括产品开发出来后所具有的推销能力。研究市场使消费者接受新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

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对技术创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淡漠。因此,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比较低下,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技术创新的主体错位

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角色。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前者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均占绝对优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世界科学报告》

指出,美国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连年增长:1955年为25亿美元,1965年为64亿美元,1975年为160亿美元,1985年为570亿美元,1994年为1020亿美元,1995年美国研究与开发经费为173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6%。而在整个研究与开发经费开支中,工业研究部门占72%;政府研究部门只占10%;非盈利性学术机构占18%。

在我国,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我国2/3以上的技术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我国只有不到50%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科研开发机构,而在已设立的科研机构中,存在着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健全、资金不能落实等问题,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经费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须以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作物质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达5000亿美元以上,我国研究开发经费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投入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方面,大大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企业层面看,1998年我国2.4万家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为480.1亿元,平均每家只有200万元,而199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研究开发经费就有7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我国全部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总和。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中间实验和成果的推广应用难以进行,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一些企业的创新倾向低

一些企业还没有树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思想,技术创新意识差、倾向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规模、盲目铺新摊子的倾向。在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之间,重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之间,重技术改造,轻技术创新;在技术引进中,重视装备的引进和更新,轻视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三、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

促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规律求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技术创新的收益,从而吸引企业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

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这意味着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主要是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进行。为此,必须认真贯彻1999年初召开的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在512家国家重点企业和120个企业集团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也要花大力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其他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中心,使产学研联合工程与技术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其次,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这就要转变投资方向,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与体系,还要在促使企业逐年加大技术开发投资、关键设备更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资。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