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开头,几笔就把我们带到了草地那个湿漉漉、阴沉沉的气氛里。整个草地沉浸在一片迷氵蒙的雨雾和刺骨的凉风里。这种描写渲染了一种浓烈的气氛,使我们能够想像到红军战士们过草地时,是多么艰苦。就在这种环境里,卢进勇出现了;就在这种环境里,一位无名战士临终前,郑重交出了他为大家保存的七根火柴。当我们把这七根火柴和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联系起来时,我们就能体会到它的不平凡。因此,这里的环境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这件小事的伟大意义。
孙犁写的《荷花淀》一文的开头,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个开头,写得很美,像散文诗,又像风景画,饱含着诗情画意,有着白洋淀特有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那个编席子的劳动场面,被作者诗化了,我们好像能看到那些又薄又细、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跳跃着,好像能闻到那淡淡的荷叶荷花的清香。
运用好形象描写法写作文的开头,要注意,一是要多读书。多读名篇名段辑录,当然,我们不能把抄来的东西生搬到自己的作文里,而要消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全面、细致地观察生活。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有它的特征,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准确。
宋朝杰出的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写过一篇笔记《正午牡丹》,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文学家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古画上画的是一丛牡丹,牡丹下面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画得是不是精妙,就向当时的丞相吴育请教。吴育是欧阳修的亲戚,对古人绘画很有研究。他一见这幅画就说:“这幅画画的是正午牡丹。”欧阳修惊奇地问吴育:“您凭什么辨认出是正午牡丹呢?”吴育告诉他:“这画上的牡丹花,开的花瓣四下张开,有些下垂,而且颜色不润泽,这是太阳到了中午时候花开的样子。那猫眼的黑瞳孔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早晨,那花就会带着露水,那花冠就会向中间收拢而且颜色润泽。猫眼的特点是:在早晨和晚上瞳孔是圆的,太阳慢慢向中午移动,猫的瞳孔也就会逐渐变狭长,到了正午,它的瞳孔就像一条线了。”欧阳修听了这番话,对吴育的高度美术鉴赏力非常佩服。
为什么吴育一见古画就能判定古画画的是正午牡丹呢?如果他平日对牡丹花和猫眼缺乏全面、细致地观察,不知牡丹花与猫眼在正午和早晚的各自特征,怎么能作出如此准确的判断?由此可见,要想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必须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2)设悬念法
悬念是电视剧与评书等文学样式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些文章的开头用的也是这种方法。这里给大家看一篇文章,大家体味一下。这篇文章是周瘦鹃写的《一双花布小鞋》:
一双花布小鞋,悄悄地躺在我那只帆布旅行包里,跟着我搭上沪宁快车,从苏州出发,跟着我经过无锡、常州、镇江直到南京。赶了这么一大段路程,我却并没有知道。当我在江苏饭店住下来,打开旅行包时,才发现了它。这一对小东西正咧开嘴顽皮地对着我笑哩!我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个开头,让人放心不下。这双花布小鞋怎么会悄悄躺在“我”那只帆布旅行包里呢?谁放进去的呀?为什么要悄悄放进去呢?“我”为什么发现它以后不由得笑了起来呢?这里边有段什么样的故事呢?
还有一篇文章,它的开头也能使你产生一连串的疑问,紧紧地把你抓住。这就是叶梦写的《不能破译的密码》:
我收藏着一封密码,它来自另一个世界。
多少年了,我不想让人知道,是因为它与我生命中的另一个秘密有关。
什么密码?另一个世界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我”多少年来不想让人知道?“我”生命中的另一个秘密又是什么?
这种开头方式叫做悬念诱人法。它的特点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便提出一个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问题,从而在读者心中形成疑团。于是,悬念吸引着读者去解悬释疑,由此诱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和说书人的法宝——卖关子,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再看下面一篇作文:
尴尬的红包
大年初一,我随爸爸一起去郑伯伯家拜年。郑伯伯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是爸爸大学时的同学,用爸爸的话说,他们是“几十年的老友”。我们刚进门,爸爸同郑伯伯“畅述友情”尚未开始,门铃响了,来了两个拜年的。这是一对年轻夫妇,说上几句客气话,那位女士便开始发红包,这是近几年拜年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先给我们几个小孩发,然后又给郑伯伯家的老太太一个。老太太春风满面地接了过来,正欲往口袋里装,忽听那位女士急促地说道:“老太太,真是对不起,红包有点……来,我给您换一个。”老太太的笑容僵在脸上,不情愿地把红包递了过去,那位女士也不好意思地递过来另一个红包。客厅一时无人说话,大家都觉得有些尴尬。
这个开头运用了悬念诱人法,女士为什么非要把那个红包收回去再换一个?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
这篇作文的开头吸引同学们继续看下去。
我想事情该告一段落了吧,但见这位女士仍坐立不安,手在口袋里不停地摸着。坐了一会儿,她起身去了卫生间。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出来后,清秀的脸涨红了,堆着尴尬的笑容,对老太太说道:“老太太,红包又搞错了,真不好意思,应该给您这个。”说着,便又递过来一个大点的红包,把老太太放在口袋里已略带体温的红包拿了回来,这位可怜的女士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我听同来的男士小声责备道:“你是怎么搞的?”答曰:“10元、20元的小红包怎么拿得出手,给老人家换了个大的。”
过了片刻,这一对年轻夫妇起身告辞了。我也松了口气,听着爸爸和郑伯伯由往昔的“峥嵘岁月”谈到“今日辉煌”。这时,又进来了一位男士,他约40多岁,满脸带着谦恭的笑容。一进门,他就递给郑伯伯6岁的儿子一个胀鼓鼓的红包,从他的言谈中得知他是求郑伯伯帮他办事的。大家正聊着,突然郑伯伯的儿子发出惊喜的叫声:“这么多呀!”大家一起抬头,见6岁的小孩把红包里的钱都取出来,排在桌面上,100元一张的,瞧那一片,少说也有1000元。郑伯伯脸红了,尴尬地说:“瞧你,这是干什么嘛?”客人说:“新年嘛,大吉大利,图个好兆头!”嘴上这么说,脸上还是露出几分尴尬。我和爸爸面面相觑,更是尴尬万分。我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匆匆逃离了郑伯伯家。
发红包本来是大家互相讨个吉利,可是今年过年,红包带给我的尴尬永远超过我的欢乐。凡是发红包的场合就会令我浑身不自在。这该怪谁呢?
这篇作文的确写得精妙。一个红包,令满座皆尴尬,虽然原因不同;但由此引起的波澜,几起几伏,算得上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古代不少评论家认为“文似看山不喜平”。例如清代施朴华认为诗文“忌直贵曲”。曲折,就是指行文善于转折,善于变化,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明代吴纳说:“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脂砚斋在《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总批中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在第五回的夹批中又说:“作者惯于擅起波澜,又惯于故为曲折,最是行文秘诀。”这就是说,古人认为波澜起伏,是作文的秘诀。这是有道理的,大家想想,如果仅开头运用了悬念诱人法,但是没读几行就有了答案,那么就一定会使读者大失所望,索然无趣。既然开头运用了悬念诱人法,就一定要让这个悬念引诱着读者一直到最后,千万别作直头布袋,一下全倒出来。
(3)倒叙法
倒叙法就是把故事的结局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再写故事的经过。运用倒叙法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可以强化文章的中心,运用倒叙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文章的题材、情节、中心的制约的,并且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同时,还应该懂得在运用倒叙法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相照应,要注意段与段间的过渡与衔接。这一点与一般回忆性文章是一样的。
大家都熟悉鲁迅先生写的《祝福》吧?故事讲的是祥林嫂守寡跑到鲁四老爷家帮工,被她婆婆偷着抢回去卖到了山里,可是不久丈夫得伤寒死了,儿子又被狼吃了,大伯收屋赶她走,她只好再去鲁四老爷家帮工,但是因为遭受了种种不幸,已大不如前,再加上人们的歧视与迫害,使她精神上受到了极大摧残,后来被鲁四老爷赶走,流落街头,最后在大年夜冻饿而死。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把故事的结局放在了开头。一开始就把祥林嫂临死前的形象推向读者的眼前,造成极浓厚的悲剧色彩,有力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她为什么会沦为乞丐、变成木偶人?她为什么临死前要询问灵魂的有无?为什么她死后,鲁四老爷还要骂她是“谬种”?这些都给读者造成了很强的悬念,使小说一开头就具有吸摄人心的力量。另外,正是在鲁镇的除夕之夜,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却怀着疑惑与极度的痛苦倒在雪地之中,走完了她受尽损害侮辱的人生道路。这鲜明的对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倒叙法并非是只要把文章倒过来写就行了,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该做到有条有理,恰到好处。倒叙法主要用于记叙文,其主要方法就是把情节发展的结果或矛盾斗争最尖锐、最突出的部分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再回转来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我们学过的课文里,有运用倒叙法的。例如唐写的《同志的信任》。在这篇文章里,事情的起因是方志敏同志临牺牲前要把自己写的信及文稿转给党中央。他设法将信送到鲁迅手中,鲁迅收到信后,一直珍藏着,最终将它们转给了党中央。从事情发展的过程看,显然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文章、写信的事在前,文章里却写在后;鲁迅收到文章和信的事在后,文章里却写在了开头。但这篇文章的倒叙法,不是把情节发展的结果和矛盾斗争最尖锐的部分,放在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情节发展的结果是鲁迅把那些重要的文件转给了党中央,显然不在开头。至于开头部分的鲁迅收信,算不上矛盾斗争最尖锐的部分,只能说是重要部分。因为文章的中心表现的是:鲁迅是一个共产党员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也是运用倒叙法的文章,作者把矛盾斗争最尖锐、最突出的部分,放在了开头。大家看文章的开头:
1960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下午4点钟。
在首都王府井大街,车水马龙,热闹繁忙,商店披着节日的盛装,人们满面春风地南来北往。就在王府井北口八面槽路东的北京市特种药品经营部里,营业员们正笑盈盈地答对顾客;办公室里,算盘珠响个不停,快下班了,正忙着结账。大家兴致很高,准备晚上去参加首都商业职工春节联欢会,会上将有著名艺术家的表演,内容十分精彩。
突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十分急促的铃声,一个戴近视眼镜的业务员,一把抓起听筒:“喂,哪里?”
“长途!我是中共山西平陆县委,我们这里有61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1000支‘二巯基丙醇’,越快越好,越快越好!”听筒里的声音十分响亮而焦灼。
“我们立刻准备药品!”很怕对方听不清楚,他几乎喊起来了,“我们马上设法把药发到太原!”
“不行!太原离平陆1000多里,而且要翻山越岭,交通不便,时间来不及了,请马上设法空运……空运!”
61个同志的生命,危在旦夕!1000支注射剂,非得空运不可!……每一个字,都好似一颗钉,颗颗钉在人们的心上!人们的心里,早已把精彩的晚会丢得无影无踪。党支部立即召集紧急会议,立刻请示领导,全商店的人立即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这场战斗中去。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亿万劳动人民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一根红线贯穿,颗颗红心相连,大家同呼吸,共甘苦……
事情原来是这样发生的: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61个民工食物中毒是事件的起因。各种一般抢救方法全使用了,均无效,必须使用特效药,但是附近均没有,这是向北京求援的缘由。特效药是决定61个阶级弟兄生命安危的关键;北京,是寻找特效药的最后希望,北京特种药品商店接到求援电话,正是这一事件的高潮,是矛盾最尖锐、最突出的部分。事件的结局是药品送到,抢救成功,作者为什么不采用把结局放在开头的倒叙法呢?要是把结局放在开头,就不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了。现在这种倒叙方式,让特种药品商店那急促的电话铃声突兀而起,一下子就扣紧了读者的心弦。
因此说,倒叙法是写好文章开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4)比较法
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去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许多文章就是这样开头的,这种方法叫比较法。
初一我们学过的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就是这样开头的: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目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老舍先生在文章一开头,先把济南的冬天和北平的冬天进行比较对照,突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再把济南的冬天和伦敦的冬天进行比较对照,突出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最后又进一步将这响晴与热带的日光相比较对照,突出它是温晴的。就是在这种多次的比较对照之中,济南冬天的特点:无风、响晴、温暖,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从而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北中国的冬天,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我们学过的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开头也用的是比较法:
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