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种菜和种花进行比较对照,突出种菜更好,引出了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比较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彼此有一定联系和共同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在对比中揭示矛盾,找出差异,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比较对照法,可以以好比好,也可以是以差比好。例如《菜园小记》的开头,是以好比好,而《济南的冬天》的开头,则属于后者。
俗话说:马上看将军,将军更威武;花间看美人,美人更多姿。以好比好,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俗话还说:不见高山,难显平地;不见小溪,难显大海。以差比好,使之更可贵。
有一位中学生也运用对比法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贫富对话记》,开头是这样写的:
张老汉上过两次报纸。两次报纸上都刊有胸佩光荣花的笑眯眯的张老汉照片。一次是在20年前,张老汉生活清苦,大搞“割尾巴”运动中又表现突出,可谓“穷”出了名,“穷”上了报纸。后一次是去年种麻发大财,成了远近闻名的“财神爷”,可谓“富”出了名,“富”上了报纸。张老汉将两张报纸当作生命的里程碑,视若珍宝,藏在箱子里。
不难看出,通过张老汉20年前后两张照片的对比,反映了两个时代,体现了两种政策,这个开头写得可说是既新颖又有深意。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比较对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就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加以比较,像前后、今昔、新旧对比;另一种是横比,就是把两种以上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加以比较。比较对照法的应用十分广泛。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抒情,各种文体的开头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5)议论法
鲁迅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为什么?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人的眼睛这扇窗户,可以洞察他的心灵。
用议论开头法写文章,就好像先画出一个人的眼睛,这种开头方式用耐人咀嚼的富有哲理性、知识性的语言进行议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意见或主张,它好像是文章的眼睛,可以揭示文章蕴含的深意,展现人物的品德、风貌、情操,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议论开头并不等于是议论文,它是一种用在文章开头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和作为基本文体的议论文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种方式可以用在议论文的开头,也可以用在记叙文、散文的开头。吴伯箫的《歌声》开头就运用了议论法: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是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云霞灿烂如堆棉,桃李兼红杏”,《春之花》那样一首并不高明的歌,带来一整套辛亥革命以后启蒙学堂的生活。“我们是开路的先锋”,反映出一个暴风雨来临的时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描绘出抗日战争初期一幅动乱的影像……
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在记写延安的歌声之前,用清丽自然的语言,对感人的歌声的作用,进行了评议,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全文的主旨在于赞美延安的歌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所具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篇文章的开头:
困难与成功,就像沙子和金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丢掉沙子,也就丢掉了金子;绕过困难,也就绕过了成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甄永苏长年从事筛选土壤中的微生物,寻找抗肿瘤药物的研究。30多年来,他筛选了数以万计的泥沙样品,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是尤厚生写的《实验室内“淘金人”——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甄永苏》一文的开头。第一段中的两句话,就像格言一样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贴切地展现了甄永苏这个人物的品德和情操。
我们再看朱莱茵写的《张晓楼的追求:“让光明充满人间”》的开头:
光明,给人以幸福和温暖;光明,给人以希望和憧憬;光明,给人以奋发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
他,深深懂得光明的价值,毕生从事给人以光明的工作。作为医生,他只是百万医务大军中的一员;作为公民,他只是亿万普通群众中的一人。但他那博大的心胸中,时时刻刻装着祖国千百万盲人和眼疾患者,他以赤诚的爱心,火样的热情,高超的医术,无私的奉献,实践了一生的追求——“让光明充满人间”,赢得了人们的无限崇敬。
他的光辉名字——张晓楼(1914—1990),将永载医学史册;他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
通过以上这几段开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开头就总结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读者去把握全文;运用议论明理法,是在开头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引导读者去领会全文蕴含的深意。前者偏于内容,后者偏于思想。
运用议论明理法开头的,语言要有文采,可以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议论明理法开头时,那些耐人深思富有哲理的语句,一定是从文章内容中发掘出来的,是一种升华、一种凝炼,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写甄永苏,就要议论困难与成功、沙子和金子;写张晓楼就要颂扬光明。
下面是几段用议论法开头的文段,供大家参考:
蓝天下的叹息
同在一片蓝天下,每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同龄人都会有最美好的梦想,而最神圣、最纯洁的梦,就是求学之梦。城里的孩子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已不必为求学而担忧了,于是最神圣、最纯洁的梦发生了转变;而在贫困山区的同龄人,他们仍保留着这一梦想,并竭力使之成为现实。
淡淡的日子
年轻的日子太平淡,轻轻忽忽的像梦。年轻时每天都在等待奇迹,等待尝遍生命的酸甜苦涩。然而,年轻的日子却很平淡,平淡得如同那蓝空中的一缕云,总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
向往
花儿向往春天,鸟儿向往天空,人类向往和平。16岁的我向往大海,做一次远航。
继续奋勇
奋勇,是许多人都能做到的,而继续奋勇,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能做到继续奋勇的人才有资格走进真正的人生。
果断
千钧一发的时候,需要的是果断;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时也需要果断。不论在何时,优柔寡断将使你失去珍贵的时间,有时可能使你失去更珍贵的东西,甚至是生命。
很多人具备良好的品质,但他们不一定都具备果断。然而有这样一个人,是他告诉我什么是果断,果断是怎样一种宝贵的品质。这还要从不久以前说起……
作文的开头方法除了以上所讲之外,还有许多,望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发扬光大。
2.写好结尾的6种方法
古人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来形容文章的结构,同时也强调了文章结尾的重要性,精彩的结尾能使人感到清新自然、水到渠成,或寓意深刻,感情升华,或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总之,文章的结尾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这里介绍6种方法。
(1)顺其自然结尾法
不管是记叙一件事还是说明一个道理,话说完了,就结束了,自自然然,毫不雕饰,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样,这就是顺其自然结尾法。
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飞向太平洋》,这是记叙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经过的,最后是这样结尾的:
至此,我国从本土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获得了圆满成功。
“火箭落入预定海域!”“测量回收任务完成!”这胜利的消息,通过测量船上强大的通信电波,迅速传到祖国各测控台站,传到发射场,传到首都北京。船队汽笛长鸣,彩旗飘舞,远离祖国的人们在甲板上欢呼、跳跃,争相握手庆祝。
“我们胜利了!”从陆地到海洋,各参加试验的单位,直到总指挥部的人们,顿时掌声雷动,欢庆胜利。
课本中《最后一课》的结尾也很自然,没有任何刻意的雕饰: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我们再看一些具体的例子,体会顺其自然结尾的写法。《小狗》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
我家的小狗就是这样惹人喜爱。
我给它取名叫“小淘气”,因为它的确有点淘气。不过你可别告诉它,如果它知道我在背后说它的坏话,它会不理我的。
这个结尾用了个拟人手法,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对小狗的喜爱,自然而贴切,毫无雕琢之痕。
古诗有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思是说生长在清水之中的莲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本来就很美的事物,不一定要人工雕饰。文章也是这样,内容很好,语言很美,结构很巧,不一定非得加一个什么样的结尾……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用自然结尾法。如何结尾才好,要因文而宜。
(2)抒情结尾法
在不少记叙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中,作者往往把最浓的感情留在文章的末尾,这样,可以使读者在读完全文后,感情与作者相通;进而引起共鸣,作者以自己的作品感染读者、激励读者、教育读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的结尾抒发了作者对竺可桢献身科学、成绩卓著的钦佩、敬仰之情: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当时他已经不能到室外亲自观测温度,这是依照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这位卓越的科学家,一直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他留下了人民需要的科学遗产。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炊烟》的结尾抒发作者赵丽宏对真诚、纯朴的山里人的感激、眷念之情:
起身走时,我发现背包变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竟塞满了黄澄澄的橘子!是他,原来刚才去了橘林。“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上解渴。”他在一边腼腆地笑着,声音很轻,却诚恳。
我走了。她和他并肩站在门口,不停地向我挥手。
“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坳里回荡……
走远了,小木屋消失在绿色的林涛之中,只有那一缕炊烟,依然优美地在天上飘……再来,也许永远没有机会了,然而我再也不会忘记武夷山中的这一缕炊烟。炊烟下,并没有什么动心夺魂的传奇故事,却有真诚,有纯朴,有人间最香甜的美餐……
朱自清的《背影》结尾更使人好像看到作者无限忧郁的神情和淡淡的泪痕: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去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写景抒情和咏物抒情也是文章抒情结尾的方法,我们可从下面两个例子中体会体会它的妙处:
我爱故乡的杏
这时摘下一个,用手轻轻一捏,杏就掰开了,里面是橘红色。用舌头轻轻一舔,一股酸甜细腻的浓汁就滴进嘴里,真是别有风味呀!
鲜杏上市了,成筐成筐的鲜杏排成几行,叫卖声此起彼伏,那情景真令人舌尖发痒,非买几斤吃个饱不可。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杏。
壮丽的三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啊,长江三峡!你给人增添了多少壮志豪情,你给人多少美的享受,你更给人无穷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放歌吧,长江三峡!
我要歌唱你那永不休止的奔流。
放歌吧,长江三峡!
我要赞颂你那永远不停顿的追求。
抒情结尾法,我们既可以对真、善、美的人和物抒发崇敬、热爱、怀念、眷恋之情,也可以对假丑恶的人和事抒发厌恶、蔑视、憎恨、嘲笑之情。
然而,不论是直抒胸臆也好,写景状物抒情也好,都要因文而异,注意自然抒发。
总之,要掌握这种结尾之法,通过多读、多思、多多体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3)主题升华结尾法
我们先看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文的结尾: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我们读《一件小事》一直不太明确鲁迅要说什么,读完它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这叫主题升华结尾法。下面,我们再看一篇例文,这是一篇获奖作文,题目也叫《一件小事》,它的结尾是这样的:
这件事已过去一年多了,但它总像是刚发生似的。老人消瘦而充满热情的微笑的脸,干瘦而有力的手,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使我时时不忘助人为乐是人的美德,并努力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
这个结尾显然是学习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的结尾而写成的,但是写得很好,也很自然。
所谓主题升华结尾法,主要是指文章的结尾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其立意更深,境界更高,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主题升华结尾离不开作者的联想与想像的能力,这是一个完成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可通过实例仔细体会,体会多了,自然也就掌握了。
(4)哲理结尾法
一篇文章用发人深思的具体哲理性的语言结尾就能起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结尾是这样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们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最后一句不少人都会背,不少革命者正是在这两句富含哲理性语言的启发下,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坚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坚韧不拔地走上了革命之路。这个结尾给人很大的教益。
我们再看下面一些文章的结尾:
大山·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