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12056300000021

第21章 文学成就(4)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南唐词人

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琛、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已。代表作:李煜《虞美人》、《乌夜啼》,冯延巳《谒金门》。

婉约派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豪放派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易安体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生活于北宋和南宋之交,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后,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有《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朱淑真: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盐官县人,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2卷,《断肠词》1卷及《璇机图记》。

唐婉: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陆游的表妹,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定亲,不料婚后为陆母所不满,遂命陆游休了唐婉。唐婉而后由家人做主嫁给了皇家后裔赵士程。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过后,陆游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一年后,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看到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随后不久便抑郁而终。

乐婉:杭州歌妓,诗词歌赋俱佳,与在此地任职的施酒监相爱,施酒监奉旨调离杭州时,自感无法助乐婉从良,临别赠词,乐婉随即赋《卜算子》答施:“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辛派词人

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格律词派

格律词派是南宋词两大流派之一。这个词派以姜夔为代表,其余重要的词人还有吴文英、史达祖等。南宋后期词坛学苏辛者流于粗豪,学柳秦者流于鄙俗。姜夔有意在艺术上矫正这些弊病,作词讲究章法、章律、追求完美蕴蓄的意趣。后继者更注重音韵格律的严整和辞藻的雕琢,故讲求音律与词句的精美便成了格律词派的共同特点。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元曲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和词体式相近,都是按调填词,但词的定格一般不变,而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以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使用口语,风格明快泼辣,有民歌色彩。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各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朝天子·咏喇叭》就是一首散曲。“朝天子”是散曲曲牌的名字,“咏喇叭”是题目。套曲,又称“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汉高祖还乡》。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单刀会》。

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明朝吴中四杰

明代初年吴中(今江苏苏州)的杨基、高启、张羽、徐贲4人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元末曾任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后被谗夺官。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诗风绮丽纤细。他的诗大多表现维护元朝统治的政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著有《眉庵集》12卷。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不羡功名利禄,辞官归隐,遭朱元璋忌恨,被株连遭腰斩。其文学思想主张师古之后成家。他的诗雄健浑涵,自成大家。有些描写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有深厚的社会内容,更多的是述志感怀、游山玩景及酬答友人之作。著有《高青丘集》。

张羽(133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本浔阳人,侨居湖州。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明洪武初年征授太常丞,未几被流放岭南,后投龙江而死。其文章精洁有法,尤长于诗。有《静居集》4卷。

徐贲(?~1379)字幼文,号北郭生。其先为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元末与张羽避居湖州之蜀山。明洪武年任河南布政使,后因事死狱中。有《北郭集》6卷。

吴中四杰当中的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以致有人将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江南四大才子

即“吴门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祝允明(1460~1526年),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

台阁体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茶陵派

明成化到弘治年间,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前七子和后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后的散文和自中唐以后的所有诗歌。这一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除李、何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总共7人。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区别,世称前七子。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王为代表。他们相同的是提倡复古拟古,师唐废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但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显得更为突出。

唐宋派

明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公安派

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号称“公安三袁”,故此派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是公安派的领袖。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竟陵派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晚明小品文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小品”原是佛家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缩略本,明后期才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所谓“小品”,并不专指特定文体,尺牍、游记、日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性灵说有密切关系,小品文主要区别与庄严古板的“高文大册”,而是一种灵巧有情韵的小散文。晚明小品文的体制通常短小,文字轻灵、隽永,注重新鲜活泼的生活感受,表现生活化、个人化的人生趣味。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游荷叶山记》、《徐文长传》等都是小品文的佳作。晚明散文的最后集大成者是张岱。他的《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缳文集》中多有佳作。

八股文

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所以有人也称它为“四书文”。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日”、“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人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复社

明崇祯初年,张溥、张采等发起了一个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军远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他注重复古,推崇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夏完淳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

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流传至今的有《红蕖记》、《埋剑记》等。沈憬的曲学主张比他的戏剧创作影响大,他的思想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沈璟、吕玉绳曾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极大不满,由此“沈汤之争”展开。沈璟是明代曲学大家,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影响了一批作家,被称为吴江派作家群。吕天成《曲品》和王骥德《曲律》是明代重要的曲学理论著作。

临川四梦

汤显祖及其四部剧作的合称。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是临川人,“临川”遂为其别号,而“四梦”则是其《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

临川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