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12056300000032

第32章 影视艺术(2)

脱口秀就是TalkShow的音译,源于美国,是指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一般脱口秀都有一列嘉宾席,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那档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从各大都市的地方电台到国家联合广播都有脱口秀节目,例如“拉什·林堡秀”(RushLimbaughshow),各种政治脱口秀在美国非常常见。

脱口秀在电视上的播出源于电视时代早期。深夜脱口秀节目包括“今夜秀”(TheTonightShow)和“大卫·莱特曼深夜秀”(TheLateShowwithDavidLetterman)等已经播出了几十年,以名人嘉宾和幽默小品为其主要特征。电视新闻先驱爱德华·摩洛(EdwardRMurrow)曾于1950年代晚期主持了“小世界”(SmallWorld),从那时起政治脱口秀主导了星期天早晨的电视节目。每日联合播出的脱口秀包括从家庭导向的“奥普拉·温芙芮”(OprahWinfrey)和“罗茜·欧丹尼秀”(RosieODonnellshows)到垃圾电视如“杰瑞·斯普英哥秀”(JerrySpringerShow)等众多节目。

戏剧的分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由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元素组成。狭义上,戏剧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上,戏剧也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种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话剧

戏剧种类之一,中国的一种特殊称谓。在欧洲,一般将发端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之为戏剧,并与歌剧、舞剧、哑剧相区别。它从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比如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茶馆》、《雷雨》等,都是话剧的经典之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歌剧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近代西方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中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等。

舞剧

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及舞蹈演员共同创造。其编导则是一出舞剧的组织者、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芭蕾舞是西方舞剧艺术的典范,最早从民俗舞蹈、社交舞蹈进入了宫廷和城市舞台,在不断的革新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艺术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代表作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等。中国芭蕾舞台上,已创作、上演过自创的剧目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族舞剧以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为基础,并不断革新和吸收国外舞蹈艺术的遗产,已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作品有《宝莲灯》、《丝路花雨》、《嫦娥奔月》、《木兰飘香》等。

哑剧

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它要求演员有高超的形体语言,去表达戏剧思想和意蕴。哑剧最早起源于古代人的生活活动。现代哑剧主要产生于19世纪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创作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罗及其一系列哑剧作品,引人注目。现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都有完整的情节。卓别林、马尔索、莫尔肖为代表人物。中国戏曲中含有大量无声表演。作为独立哑剧出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创造。

音乐剧

音乐剧就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1893年,英国戏剧家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将剧情、音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自然组合,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这种初显形态的音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入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传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被视为音乐剧中心,人们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

百老汇

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区一条大街的名称,英文直译为“宽街”。它指纽约市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一条由南向北贯穿曼哈顿全岛的大道,全长25千米。其中心地带是在第42街“时报广场”附近,周围云集了几十家剧院,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这一词汇已成为美国戏剧、现代歌舞艺术的代名词。

百老汇上演的是比较高雅的音乐剧,表演内容多以经典剧目为主,演员的表演服从剧情需要,以群体的肢体语言和出色的音乐吟唱来表现晚会主题。表演的基调为黑色,夸张、幽默、风趣、自然、轻松、活泼是百老汇的一贯表演风格。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百老汇上演的剧目有几十种,其中以《悲惨世界》、《美女与野兽》、《歌剧魅影》、《西贡小姐》等剧目最为出色。那里上演的剧目,往往是一演就是七八年,甚至十几年。

日本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

歌舞伎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轻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出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将表现宗教的《念佛舞》改编为富有生活情趣的《茶馆老板娘》,演出引起轰动。后来日本各地的女优纷纷效仿阿国竞相演出歌舞伎,一些武士为争夺女优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厮杀。1629年,德川幕府以败坏风俗罪禁止歌舞伎演出。直到1653年,才允许只有男子演出的“野郎歌舞伎”,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称为“女形”,即旦角。1670年后,这种演出增多,而且有了剧本,内容情节和表演手法更臻成熟。1751~1801年是歌舞伎的全盛时期。以后30年,歌舞伎又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表演程序也被固定下来。歌舞伎演员为世袭制。当时以江户(今东京)、大阪、京都三市为中心,歌舞伎成了市民喜爱观赏的表演艺术。到19世纪明治时代,日本这门传统艺术成为一种越来越古典的戏剧。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元)王实甫《西厢记》

(明)汤显祖《牡丹亭》

(清)孔尚任《桃花扇》

(清)洪昇《长生殿》

中国十大经典话剧

《阮玲玉》、《蔡文姬》、《茶馆》、《骆驼祥子》、《雷雨》、《北京大爷》、《成亨酒店》、《天下第一楼》、《白鹿原》、《原野》。

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2001年,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经典剧目: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舁的《长生殿》等。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四大徽班

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人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标志。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著名演员:老生谭鑫培、孙菊仙、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等;武生俞菊笙、杨小楼、盖叫天等;旦角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王长林等。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惊梦》等。生、旦、净、末、丑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即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2.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全为女性。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包括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4.末行: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意而称为“末”的。

5.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不同。丑行叉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京剧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选举著名旦角,以无定额、不记名的方式选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六位得票最多,起初有六大名旦之说,不久,朱琴心、徐碧云先后辍演,遂成四大名旦。王瑶卿曾对“四大名旦”做过一字评:“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京剧四小名旦

1940年北京《立言报》根据群众的要求邀请了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了两场《白蛇传》。四个人各自都演出了一折自己的拿手好戏。李世芳演《产子·合钵》,张君秋演《祭塔》,毛世来演《断桥》,宋德珠演的是《金山寺》。他们各展自己的特长,精彩的演出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从此,这四位演员被人们公认为“四小名旦”。

评剧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评剧起源于100多年前,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俗称蹦蹦戏。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一百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前的评剧名家有: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豫剧。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