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电视台卫星频道每晚10点播出的《新闻空间》栏目,“信息量大、内容贴近、轻松好看”,自从1997年开播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日前该栏目组荣获全国十佳优秀制片组称号。这是全国省级电视台唯一获此殊荣的新闻类栏目。
那么,湖北电视台新闻中心在打造《新闻空间》这个品牌上用了哪些理念作指导呢?
一、栏目定位选准亲近型新闻
一个栏目能否成功,首先要解决栏目办给谁看,突出什么内容和特色等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栏目定位。《新闻空间》在创办之初就瞄准国内电视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晚间电视新闻报道的特殊收视环境,果断地选择走“亲近型新闻”之路。所谓亲近型新闻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新闻或“软新闻”为主体,包括其他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各类新闻报道,这种亲近型新闻同“联播”新闻相比,具有亲民性、贴近性、实用性、趣味性,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大众文化的需求。用专家的话说:《新闻空间》淡化了传统新闻节目的新闻宣传色彩,挤掉了大量一般性会议或工农业“四季歌”之类的报道;强化了“聚焦社会、关注民生”的观众本位化思想,改变了传统新闻上情下达的“传声筒”形象,更有效地传播新闻事实或理性思考,提升大众文化品位。
《新闻空间》选择这种亲近型新闻定位,主要是考虑到两种环境。
一是电视新闻改革的社会环境。近年来,电视新闻在荧屏上竞争的激烈程度已不亚于影视剧和娱乐游戏节目,开办晚间电视新闻栏目已成为各台优化频道资源,开发“次黄金时段”的杀手锏。好像一夜之间,各台电视同仁都达成了共识:要把晚间电视新闻栏目作为电视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要改革、要突破,就必须有别于黄金时间的“联播”新闻。《新闻空间》就是这种改革大潮催生的新栏目。
二是电视传媒晚间时段的收视环境。众所周知,晚上10点以后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属于“非黄金时段”或“次黄金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晚上9点钟以后是人体机能下降、身心疲惫、准备“洗了睡”的时间。在这一时段,电视媒体想留住观众主要是依靠好看的影视剧或娱乐游戏节目。CCTV新闻综合频道的整体收视率是名列央视各个频道前位的,而观众贬损CCTV新闻综合频道每晚播出一集影视剧,是“吊胃口”。因此大多数地方台不得不每晚播出两集以上的影视剧。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栏目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节目市场中分一杯羹,赢得一部分观众,就不得不首选“亲近型新闻”。
二、选题策划注重平民化视角
《新闻空间》栏目在选题的策划和把握上注重平民化视角,也就是说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审视新闻的可看性、可接受性及有效性。新闻选题和报道角度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获知欲望、贴近程度和实用影响等。有人说“联播”新闻是给领导看的,《新闻空间》是给群众看的。这话虽然不准确,但它体现了《新闻空间》栏目的平民化色彩。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空间》的一大特色。
我们强调平民化视角,并不是说专门报道以天灾人祸、政法案例、珍闻趣闻为主的狭义的社会新闻,而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从普通观众关注的视角去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报道或评说。比如说,每年的人大、政协会,《新闻空间》栏目除了编发“要闻”简讯以外,还有选择地发一些特写专稿,像老百姓关注的人大、政协代表委员们的有关提案、新任省长的访谈等等。报道重大政策的出台、建设成就的取得、科研成果的突破等硬新闻时,《新闻空间》侧重报道它给老百姓及其生活带来的影响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报道“长江三桥通车”时,就没有像“联播”新闻那样突出哪些领导出席通车仪式等程序上的事,而是侧重了三桥通车对武汉中环交通及市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公交车相应调整线路等相关消息。
注重平民化视角,并不是把观众想看爱看的新闻流水账式的串编起来传播,而是注重整体把握、整体策划。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石长顺说:“新闻策划的娴熟运用,是《新闻空间》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尤其是头条新闻的选择、组合报道的策划、对比报道的运用、焦点选题的把握等,这充分体现了湖北电视台在近年节目改版中不断强化‘大编辑部意识’和策划意识的成果。”
三、叙事解说讲究悬念起伏
现代电视新闻改革的一大趋势是:新闻传播故事化。有人甚至给电视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电视新闻就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必然要求有悬念有起伏,文字解说必须轻松活泼,甚至诙谐有趣。长期以来,很多人片面强调电视记者的镜头运用和画面拍摄而忽视电视记者的文字功底和个性化文风,以致不少电视记者不会写稿或写出的文稿平淡乏味,甚至出现不少记者喜欢等别人写“通稿”的现象。好在近几年这种现象大有好转。有专家提出“电视新闻不仅是拍出来的,而且是写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
《新闻空间》栏目为了把握这一点,实行了主编负责制,一方面要求供片记者在文稿写作上适应该栏目轻松的文风和口语化的表达;另一方面调配优秀记者或资深记者担任责任编辑,加大编辑统稿的力度。值班主编对当天播出的文稿,尤其是对新闻导语、新闻标题要有统一的把握。观众所听到的清新、朴实、充满人情味的串连词,大多是值班编辑的再创造。下面摘录了几个导语和一段串连词。
导语A:十堰有位养鱼的冯先生最近在自己的鱼池里发现了害虫,他马上就到供销社去买农药,没想到按售货员的指点把药买回去一用,害虫没有杀死,鱼却死光了。
导语B:买了火车票,也提前赶到火车站,却还是没坐上火车,襄樊17位旅客当然很恼火。
导语C:烈日炎炎,酷暑难当,“打的”的人自然就多了,可武汉的不少的士不去抢生意,却停在路边乘凉,为什么呢?
串连词: 2000年7月26号关于高考的一组报道。
1.高考分数线就是考生的生命线,高考完了,分数出来了,等的就是分数线。今天,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划定了,是喜是忧,全省19万多考生可以对号入座了。
2.虽然这几年国家教委一直说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每年这个时候,文理科状元还是相当引人注目。那么今年的状元桂冠又落谁家呢?
3.理科出了男状元,文科也出了个女状元,这可真应了那句话:巾帼不让须眉。
4.高考当状元,这当然是光荣的;然而也有极少数考生为了高分而弄虚作假,这可就不光彩了,这不,“省考试院”今天发了通报。
《新闻空间》讲究叙事悬念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导语的写作和节目导视的提炼上,专家称《新闻空间》的节目导视和导语,要么是玄机迭出、妙语连珠,要么是轻松调侃、自然朴实,这不仅为主持人“说新闻”作了基础性工作,而且给广大观众以强烈的新闻期待欲望。
四、采访拍摄追求现场纪实
过程纪实与现场音响是电视传媒较之于其他媒体的绝对优势所在。《新闻空间》强化这个理念,并贯彻始终。1997年栏目创办时,《新闻空间》制片组就给编辑、记者规定了这么几条:一、尽量要求每一条新闻都有记者现场出镜或现场采访,哪怕是记者的出镜形象差一点,普通话不太标准。二、提倡摄像记者“不关机”拍摄,多用长镜头跟踪纪实,多抓拍细节性画面。三、没有现场同期音响的片子一般不播或处以经济处罚。实践证明,这三条有效地促进了编辑记者对电视新闻现场纪实特性的把握,带出了一批骨干记者编辑,做出了一批能彰显电视特性的作品。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九洲等专家看了《新闻空间》后对其现场报道和纪实风格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是,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现场或精彩瞬间稍纵即逝,难以再现,如何不失现场感?该栏目的编辑记者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现场环境的补拍同当事人的追述性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设法从情境想象上再现当时的现场。比如说《新闻空间》去年播出的一条题为《京珠工地出怪事,水泥供货靠棍棒》的新闻片,讲述的是赤壁水泥厂为了给京珠工地供货而不准华新水泥厂的送货车进工地并发生械斗的恶性事件。记者赶到现场时只能拍到最后一片狼藉的镜头,为了增强现场感,记者采访了大量的双方当事人并听取其对当时情景的描绘,最后编辑的新闻片很有现场感。
面对一些负面报道,电视记者的调查取证遇到困难时该栏目的记者通常采取暗访(主要用微拍器材进行隐蔽拍摄)或者电话录音采访等办法,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比如说该栏目去年播出的《如此科技致富信不得》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武汉有一家公司自称掌握了种植“冬虫夏草”的技术,可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结果不少人打电话投诉说这是骗人骗钱的勾当。该栏目记者就是通过暗访的办法调查取证并揭穿其骗术的,不过暗访也要受道德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约束。
五、主持风格转向轻松诉说
《新闻空间》作为湖北卫视的一个晚间强档新闻栏目,在改革改版的过程中相当注重对节目的包装,除了片头设计、字幕形式等,主持人的形象包装成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逐步由正襟危坐的播报新闻向轻松自如的诉说新闻转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闻空间》的主持人徐冠、马捷以及原来的刘江、彭松等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可以不再依靠提示器宣读来完成播出任务。由于他们或多或少地介入了前期采访或后期编辑工作,除了能背稿(指导语和串联词)以外,还或多或少能把编辑处理的文稿融入一些自己的语言习惯或语言风格。第二,主持人或多或少地悟出“播音”和“主持”两种状态的区别,并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依靠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完成一定的感情交流,使语言风格从宣传性向服务性转变。在这种主持状态下,主持人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对传播对象的尊敬和体贴。《新闻空间》从创办之初就改变了播音员轮班制,实行主播制,相对固定的一到两个主持人,并通过对他们的包装和个性魅力的展示达到长期留住观众的目的,从而形成节目的品牌效应。
六、栏目卖点重在深度报道
正如石长顺教授在相关座谈会上所说:“《新闻空间》栏目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成功实践。”《新闻空间》多年来苦苦探索的就是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根据这几年的实践,这种深度报道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单条新闻的现场报道,拓展了单条新闻的层面,放大了单条新闻的信息量。第二,组合报道的多层挖掘,满足了观众求知、求新、求深的欲望。第三,是专题新闻的调查报道,这主要体现在“焦点”节目之中。这种调查报道要么是重大事件、热点话题,要么是社会冰点或负面曝光。除了纪实采访拍摄和事实传播之外,还融入了一定的媒介观点和理性传播色彩,体现了主创人员对事实的理性整合和建设意识。纵观湖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近几年在深度报道方面的获奖作品,基本上都出自这个栏目的编辑记者,或在该栏目中首播。
(2001年《新闻前哨》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