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晚会深受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制作一台高质量的电视文艺晚会需要创作和创新。本文从多角度对电视文艺晚会进行剖析,并对“主题的把握,思路的拓展、对‘三贴近’指导思想的领会”等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阐释,旨在总结电视文艺晚会创作与创新的理念与方法,推进电视文艺晚会创作与创新的步伐。
电视文艺晚会深受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同时观众们对电视文艺晚会的看法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正确地认识电视文艺晚会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4个方面来看它。首先是电视文艺晚会与人的关系。电视文艺晚会是人为创作与制作的,又服务于人,好的晚会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又陶冶人们的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趣味。其次是电视文艺晚会与社会的关系。文艺晚会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但同时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它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第三是电视文艺晚会与文化的关系。文艺晚会传承了一个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保留着许多优秀的文艺样式,同时又在创作与创新。第四,与政治的关系。电视文艺晚会承载着宣传的重要功能,在宣传社会主流价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可以说,电视文艺晚会是个复杂的多元体。其创作的过程就是在探索诸多矛盾最佳结合点的过程。
也许有的观众会提出,电视文艺晚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套路、一个模式,难以求新求变。笔者对这种看法有些异议,模式代表的是一种成熟和稳定,并不等同于陈旧和死板。模式暗存的是一条脉络,而导演的工作在于把握脉搏,添筋加肉,这添加的工作正是一个创作、创新的过程。也可见创作、创新恰恰代表了不成熟,但又不等于冒失或盲动。
那么,当代的电视文艺晚会,尤其是春节晚会该怎样创作又如何创新?
一、选择有特色的主题
晚会具有其他节目类型不可替代的宣传功能,因此确立主题十分重要。这个主题要有特色,具有时代性,要能够体现生活。确立主题之后,整个晚会的筹划工作一直到播出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主题,要艺术地将主题呈现给观众。
以2005年湖北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楚天合家欢》为例。这台晚会既遵循“常理”,又创作出新,是一台颇具好评的晚会。这台晚会把住建设“和谐社会”的脉搏,紧扣“合”与“和”的主题,在“和”字上做文章。突出了一团祥和的氛围。又在此基础上以“楚天”为背景,体现湖北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浓烈的春节节日气氛。晚会采用了大量的创作节目,编导用精巧的布局将它们串联起来,使得晚会张弛有度,精彩迭出。《楚天合家欢》喜获成功,和编导对主题的选择与准确把握分不开。政治口号过多,百姓不爱看;不提政治,又难从高度立意。一个“和”字,既抓稳了社会风向标,又端平了生活多味碟,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再融合大量精彩的紧扣主题的节目,就有了这台深受好评的深具湖北特色的春节晚会。
二、创新需要拓宽思路
物有常理,创作无定法,创新是创作的灵魂。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规律。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理应服从这一规律。当然,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电视文艺晚会,包容性强、信息量丰富、传播范围广,既要承载宣传的功能,同时又要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创作与创新过程中还要考虑大到世界潮流、小到周边环境等因素,这些都是它的常理。而创作是没有定法的,我们总期待神来之笔的出现,新观念、新意识、新操作,这些新的血液可以为晚会注入无限生机。
再以2005年央视的春节晚会为例。2005年央视的春节晚会名为“金鸡报晓”,以“盛世大联欢”为宗旨。各类文艺节目紧紧围绕人文主义、温馨亲情、和谐社会的主题,有点有面地展示了我国过去一年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展现出来的盛世景观。晚会采用了篇章式结构,用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喜送春联”为串联方式,由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2位主持人和来自港澳台的3位主持人共35人担当“新春使者”送春联。每对春联都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开门办晚会,这就是一个创新点。此外,从30多个地方电视台选送作品中遴选优秀作品的这一做法也具有很好的创新意识,不仅丰富了晚会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全国大联欢”的主题,还能节约录制成本、扩大收视影响,又可以使创作人员交流经验,促进创作的进一步繁荣。
三、创新要以“三贴近”为指导思想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催生了许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实际、生活、群众始终是优秀作品的魅力、生命力所依、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凡能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无一例外都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上夜闻琵琶曲,满座掩面司马青衫湿,是琵琶女的曲子真实、生动,拨动了座中客的心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香山居士一句慨叹又让多少人感同身受。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文《忏悔录》,是在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后写出的,他说:“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鲁迅弃医从文,深切关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大众,才有似惊雷、如投枪的铿锵文字敲击国人的混沌,直击敌人的心脏。
历史是这样,在人民群众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今天更是这样。这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的时期,是一个新创造、新经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
电视文艺晚会的制作,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尊重市场规律与尊重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结合起来,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群众满意喜欢、健康向上的电视文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实现创新的客体
有了好主题,还需要通过多渠道来实现。创新的本体是文艺晚会,主体是文艺晚会的策划者、主创人员。实现创新的客体比较多,有电视手段、灯光、舞美、演员、服装、化妆、道具等。这里先简单地谈谈电视和演员对实现创新的作用。
电视的出现为文艺晚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电视文艺晚会不是简单的电视手段与文艺表演相加,文艺晚会在通过电视转播之后发生了质的变化。电视转播文艺晚会不仅仅是简单的录像过程,电视文艺晚会的特性在于:它具有再创造的痕迹,分镜头加入了编导的思维,编导可在切换和组接镜头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想,对灯光、音效有着更高的要求。电视转播文艺晚会,是用“零碎”打造“完整”,这绝不是“1+1=2”的关系。用多信息手段转播文艺晚会,使得文艺晚会得到推广和升华,一方面要求电视转播者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熟悉舞台艺术、精通镜头语言;另一方面也要求文艺晚会本身能够有意识地服务电视转播镜头的需要,比如调整同一节目中精彩看点的出现时间,有意安排它们错开,便于镜头捕捉每个出彩的细节;又比如舞台灯光,要考虑电视转播的需要,考虑在电视上播出的效果。只有电视转播和文艺晚会二者互相配合,才能打造出一台精彩的电视文艺晚会。《楚天合家欢》里有一个很不错的节目叫《神农架梆鼓》,就在画面衔接上下了很大功夫,叠画、慢镜头的使用,用画面节奏强化了音律节奏,烘托了鼓的气势,十分好看。
演员的精神状态如何,也极大地影响着创新实现的程度。演员是创新中终极实现者的一个重要分支,很多创新的意图需要演员来表现。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第十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获奖组合“西兰卡普”。4个女孩子用饱满的精神状态演绎土家风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一些演员不认真对待演出,浪费了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是不可取的。
除了演员,观众的参与和领导的意图是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开门办晚会,既要和同行多交流经验,也要在晚会现场体现与观众的互动。要吸引人们“观”,还要维持观者的一定数量,谓之观众。领导们的意图亦要在晚会中得到体现。避免生硬,要巧妙穿插渲染,这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五、勇于创作、创新、不断探索前进
创作与创新不是单个环节的作业,晚会从构思到录制完成,甚至到播出,整个流程都包含创作。创作既包含单个节目的创作,也包含将节目进行组合的创作,还有对节目进行编排的二度创作等。寻找节目也是创作,用什么样的节目契合自己晚会的主题,表达晚会的中心思想,服务晚会的娱乐、教育、宣传等功能,这个过程尽管没有对节目本身进行改变,但是将它放到什么位置,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创作就在配置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湖北台的《楚天合家欢》中,选用了时下流行的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导演没有对歌曲进行创作,但是选择这个节目上湖北台春节晚会的意图,在于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及歌手都是武汉人。导演想到要用本土文化打造晚会,在选择节目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创作。
创作与创新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开拓勇气。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一味追求全面突破。构成晚会的诸多元素都是进行创作突破和创新的良好介质。比如前面提到的灯光、服装、舞美,这些节目以外的元素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值得导演悉心研究和进行创作尝试。这里我们提供创作,并不是要求每个节目都有创作,创作与创新是全面推进,逐点突破的。
结构和节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台晚会是否精彩。好的晚会结构精致、构思巧妙、节奏流畅,串联方式也大有文章可做。
总之,成功的电视文艺晚会取决于创作,创作繁荣了才能出作品、出人才。从主题的确立到执行,从节目的选择到编配,从结构的构建到节奏的控制,无不体现出创作与创新。只要我们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用于探索,就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文艺晚会呈献给观众。
(2005年12月《现代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