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优生优育的24个关键
12101000000011

第11章 优孕的12大关键(3)

健康的胎儿虽然还没有问世,但他已活跃在腹中。别看他孕育在娘胎里,可从来也不是一个消极者,而时刻都在显示他新生命的活力。胎儿3个月时,他的器官系统便开始工作了,有时把羊水吞进肺里,再吐出来。有时还做出各种特殊的反应:他的腿、脚、拇指和头部都会动;他的小嘴会张开、闭上或吞咽;刺激他的眼睑,他就把眼睛眯起来;碰他的小手,他便会握紧拳头;若是碰碰他的小脚丫,他便把脚指张开成扇形。这些能力就是先天性反射,可以保留到出生后几个月才消失。

胎动有3种类型:怀孕6个月开始剧烈地踢脚或冲撞;产前3个月左右缓慢地蠕动或扭动;第3种是猛烈的痉挛式的胎动。胎儿活动的情况能预料到婴儿出生第一年的能力。胎动强的孩子出生后6个月动作发展也快。据说在娘肚子里乱踢乱闹的孩子,出生后也准是个“小淘气”。

此外,胎儿受到某种刺激,也会出现胎动。同孕妇一起谈论,她们会说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琐事,证明胎儿对某种刺激有动作反应。比如母亲是打字员的,当打字时,胎动会增加,闹得母亲心神不安,影响工作情绪。胎儿听到拍打木板的声音,也会随之转动。如在母亲腹部附近敲铃,铃声也会引起胎儿活动。此外,胎动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妊娠月份,测定时间,羊水多少,孕妇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以及用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孕妇在怀孕28~38周时,是胎儿胎动最活跃的时期。临近足月生产前,由于胎头下降至骨盆,胎动次数则常常减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胎动次数的多少、快慢、强弱等,常表示着胎儿的安危,因此,人们把胎动称为胎儿安危的标志。胎动正常,表示胎盘功能良好,输送给胎儿的氧气充足,胎儿在子宫内发育健全,小生命在子宫内愉快地生存着。平常孕妇在怀孕18~20周时,孕妇可以自己感觉到胎动。据妇产科专家观测,正常明显胎动不少于每小时3~5次;12小时明显胎动次数30次以上。但由于胎儿个体差异不同,有的胎儿在12小时内胎动次数可达100次以上。但只要胎动有规律,有节奏,变化不大,都说明胎儿发育是正常的。

孕妇若发现胎儿胎动次数突然减少甚至胎动停止,就预示着胎儿健康情况不好或出现了异常问题,应尽快到医院检查。若在12小时内胎动次数少于20次,或1小时内胎动少于3次,往往是因为胎儿缺氧,小生命可能受到严重威胁,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胎儿危险先兆”,孕妇绝不能掉以轻心。胎儿从胎动消失至死亡,这一过程一般需12小时到2天左右的时间,而多数在24小时左右。当孕妇出现怕冷、口臭、食欲缺乏、倦怠或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时,一般可判定胎儿已经死亡。因此,孕妇如能及时发现胎动不正常,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往往可使胎儿转危为安,免除不幸的发生。当然,胎动还只是一种主观感觉,还可以受到孕妇对胎动的敏感度、羊水量的多少、腹壁的厚度、服用镇静剂或硫酸镁等药物的影响。故判断胎动这一信息的准确与否时,应排除这些因素。

孕妇应怎样观测和计算胎动的次数呢?

常用计算胎动次数的方法很简便,孕妇每天晚上选择一个固定时间(如每天晚上的9时),在临睡前测1小时的胎动时间。若有条件者,能在早、中、晚各测1次胎动次数则更好。当然,胎儿的胎动计数,只能作为反映胎儿安危的一个标志。至于胎儿的发育情况,有无畸形和其他异常情况,则需要结合其他医疗仪器等检查方法,由医生加以综合分析,再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孕妇如能注意观测胎动,及时发现异常,及时诊治,这对于将要出生的小天使肯定是有裨益的。

自我监测胎位

胎位是指胎儿在子宫中的位置。监护胎位主要是指检查胎头的位置,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触摸。在按、摸过程中,若感到硬而圆、有浮球感的,则为胎头。正常胎位的胎头总是处于腹部中央、趾骨联合的上方。若在上腹部摸到胎头,则是臀位,若在腹侧部摸到胎头,则是横位。后2种胎位均属不正常胎位,孕妇自我监测时若发现异常胎位应去医院诊治,做胎位矫正。

自我监测胎心

胎心,系指胎儿心脏的跳动声,它表明胎儿生命的存在。怀孕6个月以后即可在腹部听到胎儿心跳声,犹如钟表的“滴答”声。

孕妇可用多功能胎教监护仪进行自我监听胎心,也可用喇叭形听筒监听。方法:孕妇仰卧床上,平心静气,孕妇自己或丈夫可在脐部上下、左右4个部位听取,每天1次,每次1分钟,听者要注意排除子宫杂音和腹主动脉音,这两者声音的速率与孕妇脉搏一致,前者为“吹风声”,后者为“咚咚声”,与“滴答、滴答”犹如钟摆声般的胎心音不一样。正常胎心率为每分钟120~160次,过快、过慢、不规则均属异常,应去医院诊治。

要警惕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是指孕28周以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分。胎盘附着在不恰当的位置,并妨碍婴儿的娩出,而且在分娩前后容易出血。前置胎盘有3种类型:

①完全性前置胎盘。也称中央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完全被胎盘组织覆盖。

②部分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部分被胎盘组织覆盖。

③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边缘部分到达宫颈内口,但不超越宫颈内口。

前置胎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孕晚期,突发无诱因、无痛性阴道出血。不同类型的前置胎盘亦有其特点,若出血早,量多,则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可能性较大;边缘性前置胎盘常在靠近产期或者临产后开始出血,量少,间隔长;部分性前置胎盘位于两者之间。

医生进行腹部检查会发现子宫软,无压痛,胎头因衔接受阻而高浮,胎位不正发生率高,常为横位、臀位,当胎盘附着在前壁下段可以听到胎盘杂音,当胎盘附着在子宫的后壁时听不到。多次出血可以呈现贫血貌,急性大量出血可以导致休克和胎儿宫内缺氧。

发生前置胎盘的原因

①如多次人工流产,生育过多、过密,产褥感染,剖宫产术等引起子宫内膜损伤及子宫内膜炎都使得子宫蜕膜生长不全。当受精卵着床时,避开受损的子宫蜕膜,种植到子宫下段。另外,着床后的受精卵也因为血供不足,为了摄取足够的营养,将胎盘伸展至子宫的下段。

②双胎和多胎妊娠,由于胎盘面积大,容易伸展到子宫下段,有报道双胎的前置胎盘比单胎高1倍。

③如副胎盘,主要胎盘位于宫体部,另外一个小的副胎盘可以位于子宫下段近宫颈口。膜状胎盘大而薄,也可能会伸展到子宫下段。孕卵发育迟缓,当孕卵达到子宫腔时,因为发育迟缓不能及时植入,而在子宫下段植入发育。

发现前置胎盘应该注意

孕晚期(28周后)阴道有出血,不管量多少,应该立刻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诊断,寻找出血原因。

如果诊断为前置胎盘,出血期间应该住院观察。同时,孕妇本人应保持心态平静,禁止性生活和阴道检查,以免牵动宫颈再次出血。若行无创伤的检查,如B超检查也应小心轻柔。经过保胎止血治疗后,出血止、无腹痛,可以回家继续休息。

注意营养摄入以及食物搭配,预防贫血的发生。适当服用一些抑制宫缩的药物,如有宫缩,可加重子宫胎盘血管的错位,引起大出血。所以,在家里也必须卧床休息。孕期采用左侧卧位,能改善子宫胎盘血流循环。定时到门诊复查,以了解胎盘位置以及胎儿发育的情况。不宜外出,避免行走过累刺激子宫收缩,导致不良后果。

前置胎盘的处理对策

期待治疗适合于阴道出血不多,胎儿尚不成熟、娩出不易存活的患者,对阴道出血较多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如孕妇的年龄、胎盘前置的程度、孕妇贫血的情况、抢救条件等综合分析。目的是在考虑孕妇安全的情况下,让胎儿达到或者接近足月,以提高胎儿的存活率。36周前如果没有大量出血一般不终止妊娠,应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减少出血机会。应取左侧卧位以缓解右旋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如果需要,还应输血以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纠正贫血,孕妇贫血需要积极纠正,以维持孕妇正常的红细胞浓度及血容量,避免胎儿贫血及缺氧、酸中毒。加强胎儿监护,密切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定时进行无应激试验(NST)、B超检查。

防止早产,抑制宫缩,减少出血,即使在孕晚期孕妇无腹痛,也可以使用宫缩抑制剂,以控制胎盘错位性出血,延长孕周。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

①剖宫产术适用于完全性及部分性前置胎盘:低置性、边缘性前置胎盘,如出血量较多,短期内不能结束分娩时也应该采用手术方法。若出血量多或者伴有失血性休克,随时有可能危及母子的生命,此时不论孕周先后,均应立即终止妊娠。

②阴道分娩仅限于边缘性前置胎盘,而且先露头位,宫口比较松弛的,估计短期内可以阴道分娩,出血量不多。全身情况好,先行人工破膜,促进子宫收缩时胎头压迫胎盘制止出血。分娩过程中若出血量多应该立即改为手术。胎儿娩出后还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这是由于子宫下段肌肉组织薄弱,收缩力小,无法紧闭开放的血窦所致。故一旦胎儿出生,要立即给予药物以预防出血的发生。检查软产道有否裂伤,及时修复。对极个别的病例,尽管采取了治疗措施,仍然出血不止,就要考虑行子宫全切术。

防止异常胎位

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姿势应该是头位,即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分娩时头应先娩出;相反则为臀位,分娩时臀部先露出。由于胎儿的头部比臀部大,如果分娩时先娩出臀部,头部再要出来就很困难了,从而造成难产。因此胎位正常与否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分娩能否顺利进行。在28孕周前胎儿尚小,羊水相对较多,即使胎位不正大多也能自行转正。但若在30孕周后仍胎位不正,就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矫正胎位了。

胸膝卧位法适用于30孕周后胎位仍为臀位或横位的孕妈妈。具体操作为:孕妈妈于饭前、进食后2小时或早晨起床及晚上睡前,先去排空尿液,然后放开腰带,匍匐在床上,双膝稍分开(与肩同宽),胸肩贴在床上,头歪向一侧,大腿与小腿成直角,双手下垂于床两旁或者放在头两侧,形成臀高头低位,以使胎头顶到母体的横膈处,借重心的改变来使胎儿由臀位或横位转变为头位。每天做2~3次,每次10~15分钟,1周后进行胎位复查。

艾灸穴位法也可帮助矫正胎位,可配合胸膝卧位法一同做。具体做法为:孕妈妈采取坐位,脚踩在小凳上,松开腰带,用点燃的艾卷熏至阴穴(双侧脚小趾外缘)。这样,可兴奋大脑的内分泌系统,使雌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增多,促进子宫活动,从而使胎儿转位。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1周后进行胎位复查。

侧卧位适宜于横位和枕后位,具体做法为侧卧时可同时向侧卧方向轻轻抚摩腹壁,每天做2次,每次10~15分钟。

经过以上方法矫正仍不能转为头位,需由医生采取外倒转术。若至临产前胎位还不正常就难以自然分娩,要提前住院,由医生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

警惕胎膜早破

若没有腹痛却发生了阴道流水,很有可能是发生了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是指在临产前胎膜即破裂,应及时到医院确诊。

孕期由于创伤、宫颈内口松弛、妊娠后期性交产生的机械刺激,或性交引起的羊膜炎、下生殖道的感染(如细菌、病毒、弓形虫或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感染),以及羊膜腔内压力升高(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胎儿先露部与骨盆上口未能很好衔接(如头盆不称、胎位异常),胎膜发育不良使胎膜韧性降低等因素,易发生胎膜早破。也有人认为孕妇缺乏锌、铜等微量元素时也易发生胎膜早破。

那怎么知道流出的是羊水而不是尿液呢?

一般来说,尿液的流出是受人的意识控制的,而破膜后羊水的流出是不受意识控制的。但尿失禁和阴道炎溢液时却很难靠个人的感觉来判别是否羊水,这时应到医院去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阴道液的酸碱度检查。平时阴道液的pH为4.5~5.5,羊水pH值为7.0~7.5,用石蕊试纸测试,当pH值≥6.5(试纸呈蓝色),胎膜早破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方法是阴道液的涂片检查。因阴道液在玻片上干燥后可形成羊齿状结晶,据此可诊断为胎膜早破。若涂片用0.5%的亚甲蓝染色,可以看到浅蓝色或不着色的胎儿皮肤上皮及毳毛:用苏丹Ⅲ染色可见橘黄色的脂肪小粒;用0.5%的硫酸尼罗蓝染色可见橘黄色的胎儿上皮细胞;这种方法比用试纸测试pH值更可靠。还可用涂片加热法和羊膜镜检查。

胎膜早破的危害

胎膜早破可诱发早产及增加宫内感染和产褥感染的机会。破膜48小时后分娩,产妇感染率为5%~20%,败血症发生率为1∶145,产妇死亡率为1∶5500。脐带脱垂的发生机会也增加。破膜一般不影响产程进展。

胎儿吸入感染的羊水可发生肺炎,宫内羊水量的减少易使脐带受压,造成胎儿宫内窘迫。脐带脱垂可造成胎死宫内。若未足月,胎膜早破易诱发早产,可增加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胎膜早破的对策

发生胎膜早破后应立即住院。在家中发生胎膜早破应立即卧床,尽量抬高臀部,同时联系交通工具。在将孕妇转送至医院的途中,也应尽量采用卧位,以防脐带脱出。有条件的应监听胎儿心音。胎膜早破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

孕28周以下因胎儿较小,围产儿存活率低,需尽快终止妊娠。

孕28~35周不伴有感染,羊水池深度≥2厘米可采用期待疗法。住院,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肛诊与阴道检查;为了解宫颈情况可行阴道窥器检查;保持外阴清洁;注意宫缩与羊水性状、气味,测体温与血常规。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用子宫收缩抑制剂,并促胎肺成熟。

孕35周以上可令其自然分娩。若羊水池深度≤2厘米可采用羊水输注法注入羊水,缓解胎儿宫内窘迫及脐带受压。有剖宫产指征者,可行剖宫产。

胎盘早剥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胎盘早剥。在所有分娩中,其发生率为0.4%~3.5%。

胎盘早剥发生原因尚不清楚,但已证实与各种因素引起的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特别是使用可卡因有关。

胎盘早剥发生后,胎盘后出血,出血可经胎盘与胎膜间隙流出(外出血),也可以积聚在胎盘后(内出血),其临床表现与剥离程度和出血量成正比。胎盘早剥严重时,出现阴道出血,子宫压痛和强直宫缩,进一步发生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及母亲休克。原先有先兆子痫的患者特别易于发生低[凝血]因子I血症合并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和子宫胎盘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胎盘早剥与前置胎盘从临床表现上难以鉴别,超声检查是鉴别这两种疾病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