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宫秘史
12116000000023

第23章 功过辱没由一人——王侯将相篇(1)

历来人们把朝中大臣分为两种:忠臣与佞臣。然而在皇帝的眼中,他们又是怎样分辨的呢?也正是皇帝的判断,有的忠臣含恨而死,有的佞臣却得意当道。这其中又有怎样的隐私和秘密呢?是否皇帝所认为的“忠臣”就是“忠”,“佞臣”便是“佞”呢?

李德林有何贡献

在隋朝的众大臣中,能称得上隋文帝左膀右臂的,除了一代重臣高颎之外,再就是文士李德林了。因为事实上李德林也的确为文帝开创隋朝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李德林为北齐旧人,职位到了通直散骑常侍并兼任中书侍郎,而且掌握着国家要职,同时与当时的名士颜之推同为文林馆事,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北周武帝时,北齐被灭,武帝曾赞赏李德林说:“现在我们能灭掉北齐,全倚仗你了。”说完后,就直接把他带回了北周,并“授内史上士,自此以后,诏诰格式,及用山东人物,一以委之”,对他更是非常器重。

但是,周宣帝即位后,他宠信奸佞小人,远离贤良之士,李德林也未能幸免于难,这对于他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正在他“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没有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当时有心成大举的杨坚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希望拉拢他入伙。李德林心想:“与其侍奉昏庸无道的周宣帝,不如追随有宏图大志的杨坚,何况现在想侍奉宣帝也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于是他就很快答应了杨坚的请求,并说“德林虽庸懦,但是我却有一片的诚心,今天能够得到您的重用,我一定会以死相报”。甘愿以死相报知遇之恩,忠心可表。从此,李德林便成了杨坚的心腹,与高颎一内一外,成了两个非常出色的大臣。

此后,李德林果然非常尽心竭力地帮助隋文帝杨坚成就大业,他的开国贡献主要表现在出谋划策上,这不仅体现在开皇九年文帝平陈前,特意前往病重的李德林处讨取平陈策略这一事件上,更突出地体现在文帝建国前的两次事件上。正是这两件事很巧妙的解决,才奠定了文帝日后篡周自立的稳固基础。那么,这两件事到底是什么呢?对隋文帝成就大业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北周末年,宣帝暴病身亡,他宠信的两位佞臣郑译和刘昉也辜负了皇恩,很快就趁机发动宫廷政变,将杨坚推到了最高的位子,担任辅政大臣,并准备推举杨坚任冢宰职位,而郑译为大司马,掌握军权,刘昉任小冢宰。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任命,事实上是杨坚的权力被架空了,因为自武帝上台后,为防再出现宇文护这样的专擅之臣,冢宰已成了虚职,名重权轻。

杨坚也并非糊涂之辈,他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和猫腻,但郑译、刘昉又是帮助自己摄政的恩人,究竟该如何解决任命之事?他心中也非常地困惑,便找到了李德林,问他该如何解决。李德林在北齐长期任职中枢机构,明白这套任命实质上是郑译、刘昉想自擅朝纲,同时,作为杨坚的心腹,他也知道杨坚心中图谋之事。李德林于是建议杨坚说:“宜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也就是说建议杨坚确立以我为主的思想,执掌实权,控制要害部门,将位高权轻的冢宰让给他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日后的大举。

农耕图“一语惊醒梦中人”,杨坚听了他的话才如梦方醒,立即采纳了这一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建议。日后的事实证明,正是李德林的一番分析,才使得杨坚成功地避开了人事陷阱,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功劳自然也就记到了李德林的身上。杨坚此后对他也是格外地敬重,这是李德林对文帝开国突出贡献之一。

那么第二件事是什么呢?北周静帝年间,相国杨坚成功地清除了北周宗室势力,并很快地获得了勋功贵族的支持,通过三个系统的亲信,即以自己的亲属故旧控制京中部队和都城官府,由李德林、高撷和虞庆则等入主相府处理国家事务,以郑译和刘昉等人掌控中枢部门,完全控制了京师的大局,巩固了自己的辅政地位,一步步地实现代周建隋的大业。虽然当时的形势对杨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甘愿听命于杨坚,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就因为反对杨坚掌权发动了三方叛乱。

虽然杨坚对于叛乱事先早有预料和准备,但是他没料到的却是自己军队内部的隐患。军事上的部署没错,可是天下动荡,众将多取观望之势,并非诚心听从杨坚的指挥,简单地说,当时杨坚军队内部关系非常地糟糕,任行军元帅的韦孝宽并不能震慑住诸将,群龙无首。

面对这种杂乱无章的情况,杨坚也非常担心,他害怕自己苦苦争得的军队倒戈,因此决定撤换主帅。但是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李德林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单独晋见杨坚,力陈其中的利害,他说:“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都对国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今以挟令的威望,是正确的。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前所遣人,独致乖异?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即令换易,彼将惧罪,恐其逃逸,使须禁锢。然则郧公以下,必有惊疑之意。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纵有异志,必不敢动。”

待李德林说完,杨坚已经听得直冒冷汗,顿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激动地称赞说:“若公不发此言,几乎就坏了大事。”于是连忙按照李德林的计策,令高颎为监军,携同北周勋贵老臣于仲文速至前线军中,传达上意,安抚军心。这一次又证明了李德林的分析及建议是及时而有效的。他关键时刻的建议,不仅挽救了不利的危险局势,而且帮助杨坚更进一步地迈向成功,他的贡献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能比的。于是在平叛战役胜利不久,杨坚即完成了代周之事,登基称帝了,也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

杨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杨素

在历史上人们称杨素:“美须髯,有英杰之表”,更有隋朝第一名将的美誉。他戎马一生,为大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是大隋王朝功盖华夏的开国元勋。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有方”,征战无数,每战有功,政绩赫赫。

此外,杨素治军非常严,有犯军令的人就立刻斩杀,毫不留情。他每次指挥打仗,因不听将令、违反军纪等而被斩的人,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人。这位“流血盈前,言笑自若”的大将军,可谓“无情”与“冷血”。可是当陈兵尽割隋军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之时,杨素却对陈朝的俘虏实行优待政策,对俘虏不杀不辱,慰劳后还全部释放,对陈朝百姓秋毫无犯,因此百姓对他也是非常地崇敬。

杨素不仅有着很好的武功和军事才能,而且知识渊博,博学多才,还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只可惜他的文集已经失传,只有一些诗歌流传于世,首首都堪称精华。

当时,隋文帝杨坚对杨素非常器重,曾经这样评价他:“越国公素,识达古今,经谋长远。”隋炀帝杨广对他也是非常尊敬,也曾这样赞美他说:“夫铭功彝器,纪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

但是,虽然杨素文武双全,而且得到了两代皇帝的赞扬,但是他却娶了一位悍妇郑氏。一次杨素忍无可忍,气愤地对妻子郑氏说:“我若做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郑氏竟然把这话上奏给隋文帝杨坚,这还了得,这分明有造反倾向,杨素如碰上一位心胸狭窄的皇帝可能早就因此而被株灭九族了。可是当时的隋文帝杨坚毕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帝王,把他暂且留在家里停职反省。之后不久,因杨素屡献破陈之计,又被隋文帝重用。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为了完成一统中国的大业,发兵大举伐陈。隋水陆共五十余万大军由少帅杨广节制统领,分八路攻陈,而杨素并为行军元帅,指挥隋朝的水军主力。杨素一路上屡次大败陈军,致使“江海无波”,以至于陈人见着坐在大船上威风凛凛的杨素不仅感叹:“杨素真是个江神啊!”隋文帝杨坚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杨素因战功显赫被加封晋爵为越国公。

当时,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才色双全,嫁给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时当陈朝危机动荡,徐德言怕国破家亡后夫妻失散,对妻子乐昌公主说:“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倘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于是把一铜镜分为两半,各拿一半作为日后联络的信物和凭证。

果然不出所料,后来陈朝被灭,乐昌公主进入豪门,成为杨素的爱妾。杨素对乐昌公主宠爱有加,而徐德言却流离失所,长途跋涉寻找自己的妻子。后来,两人终于凭着这两半破镜联络上,当乐昌公主看到徐德言在镜后题的“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这首诗后,不禁潸然泪下。

之后,杨素听乐昌公主讲述了这段经历后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深受感动,于是忍痛割爱,成人之美,当即派人把徐德言找来,将乐昌公主交还给了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圆。知道这件事的人对杨素的胸怀大度更是赞扬有加。在杨素为他们设酒饯行之时,乐昌公主赋诗一首:“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后来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回到江南,恩爱到老。

此外,还有这样一件事,李德林的儿子李百药色胆包天,竟夜入朝廷重臣杨素的府宅与杨素的宠妾幽会私通。结果东窗事发,被杨素逮着,杨素大怒要把李百药给杀了。但是,他忽然发现李百药是个还不到二十岁的英俊少年,杨素一时动了恻隐之心、惜才之情,不禁对他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果然,李百药解绑后一气呵成,当即成文。

杨素看完后非常欣赏他的才能,竟把爱妾嫁给了李百药,还送了十万钱的嫁妆。后来,杨素竟又奏请隋文帝,授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李百药因此而财色兼收,既得老婆又发了一笔横财,还因此当了官。偷人被抓得到如此结果,这在世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造就这个奇迹的正是大度惜才的杨素。

杨素身边有一个十八九岁的侍妾叫红拂。她长得非常漂亮,堪称佳人。但是,她却看上了当时还是布衣身份拜访杨素的李靖,于是便偷偷地找到李靖跟着他私奔了。李靖的舅舅是隋朝大将韩擒虎,但是事后杨素没有过度追究此事。于是这位有着英杰之表,不拘小节的越国公杨素又成全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

杨素是如何死的

隋炀帝杨广从被立为太子,到登基为帝,全仗杨素一人设计谋划。炀帝即位不久,杨坚第五个儿子、汉王杨谅起兵谋反。杨素不顾年迈,亲率五千轻骑,一举荡平叛军。汉王杨谅请降,押送长安。炀帝废谅为庶民,封杨素为尚书令。

杨素自恃功高位重,难免自傲,对炀帝多有不尊之处。炀帝与宣华夫人云雨风流的寝宫,杨素也敢闯入。炀帝驾幸东京洛阳后,命人修建了显仁宫。采运各地的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布置在宫中。费去了百万人民的汗血,耗去了无数的府库,建成了一座美仑美奂的巨大宫殿。宫殿造成,炀帝便和萧皇后、宣华夫人,以及后宫妃嫔,进宫游玩,并题写了宫名。

当晚,在显仁宫中赐宴王公大臣。一班逢迎的臣下,都有一番歌功颂德的话,唯有杨素见显仁宫造得这般奢华,倒惹起了隐忧,深恐炀帝有了此宫,流连忘返,整日纵情声色,误了国家大事,便进趋前席,到了炀帝座前。

炀帝见杨素到来,他们早已不拘君臣礼节,即命内侍,移过座位,与杨素坐下。早有宫女上前,给杨素斟酒。杨素正待发言进谏,炀帝却抢先跟他说:“公视这座显仁宫,比起先帝的仁寿宫如何?”杨素说:“仁寿宫怎能和此宫相比?只是圣上提起了仁寿宫,老臣却想起了旧事。那座仁寿宫原是先皇命老臣监造的。老臣因先皇与先后春秋俱高,晚景须娱,便在布置上,稍事华饰。不料先皇节俭性成,竟以老臣造得太觉富丽,险些遭到严谴,幸得先后解围,才告无事。圣上春秋正富,不比先帝须娱晚境。如今这座显仁宫,较了仁寿宫,奢华了不止十倍。老臣深恐圣上耽了声色,忘情国事,老臣不免怀了杞人的愚忧。但愿圣上,须于万机理就的余闲,才临此清游,如先帝游幸仁寿宫一般,老臣就不胜欣幸了。”

炀帝想不到杨素当着群臣,说了这么一大篇杀风景的话,心中感到非常的不高兴。只因他是无事不知的心腹,又算是先皇的老臣,不便发言驳斥,便强作笑容说:“公言甚善,朕建造此宫,只因宇内承平无事,不比先帝当时,常有祸乱发生。朕只是将此宫作为休养场所,原不是恣意行乐的。”杨素点头说:“只是祸患常出现在细微,漫不加察,即能酿成大祸,所谓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圣上终应小心为是。”

炀帝听了杨素的话,只是假意点头。杨素以为炀帝纳谏,老颜面很觉光辉,就开怀畅饮起来。炀帝却给杨素一席话,说得心中非常地不舒服,饮酒也没有了兴致和味道,竟不待席终,便令停宴。杨素还当做炀帝听了他的谏言,不愿纵饮了,不知炀帝正怀了一肚子的气愤。当下众人告退,杨素也走了。炀帝又命内侍,重排筵席,召萧皇后和宣华入座,方觉兴趣勃发,开怀畅饮。

哪知杨素出了显仁宫,因事忽又半途折回,重行入宫,撞见炀帝又在欢宴,才知先前停宴是作假。炀帝见素突然又来,只好命他一同陪饮。萧皇后和宣华夫人便欲起身回避。炀帝阻止说:“杨公勋旧,二卿不须回避。”萧皇后与宣华夫人,只得坐下来。萧后并不在意,宣华夫人却因杨素深知自己身侍文帝炀帝父子二人之事,不觉深自惭愧,低垂了粉颈,羞得抬不起头。杨素本不愿意再饮什么酒,只是有忿炀帝,竟语与心违,欺人太甚,故饮了一杯,便不沾唇。炀帝劝他再饮,杨素严肃地说道:“老臣方才已蒙赐宴,前酒未醒,不及圣上量洪,已命停宴,不一刻工夫,又是开筵畅饮。”

炀帝见杨素语涉讽刺,只得含笑解释说:“方才是与众臣会饮,此刻却是与皇后小叙。我公不要过谦,再来畅饮数杯。”杨素却起立说:“老臣听说酒荒色荒,俱能伤人,不但老臣偌大年纪,理当节饮,就是圣上也不宜耽情酒色。”炀帝闻言,更觉拂意,索性笑道:“把酒消遣,还不至于有什么大害,我公何必多虑。”杨素见话不投机,十分愤怒。恰巧有个宫女上前斟酒,素袍袖一拂,意欲阻她不必加斟。袍袖拂在壶上,宫女一个不防,失手将金壶倾翻,酒水淋湿了杨素的蟒袍。杨素正愤无可泄,便迁怒到宫女身上,勃然大怒说:“怎的如此无礼?敢在天子面前,戏弄大臣。朝廷法度,不准宽容,望圣上即加惩罚,以儆效尤。”

炀帝暗想:“这本不是宫女过错,你自己的袍袖,拂翻了酒壶,怎说是宫女戏弄大臣,便欲叫我惩罚,我偏不听你的。”想到这里,他一任杨素发作,只是默不出声。杨素见炀帝袒护宫女,越发地怒不可遏,竟自喝令左右内侍,将宫女拉出去,愤怒地说:“国家政令,全给你们一般妇女小人弄坏了,怎能不惩?”左右内侍,见炀帝不开口,杨素又大怒,倒觉为难万分,不知是将宫女责打的好,还是待炀帝发了话,再打的好?便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面面相觑。

攀城垣用的云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