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人生经营课
12196300000007

第7章 心理——内心世界的密码锁

)第一节 别把你的弱点露给别人

每个人的内心都像一座城,因为城门的紧闭而让别人怀有浓厚的兴趣去窥视,去探索。想要掌握一眼看穿人心的技能,读懂他人的“微表情”十分重要。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都有可能是泄露其内心秘密的一扇窗。

话不要说得太尽

关键词 话说三分/心理悖论/人际修养/言语漏洞

古语有云:“话要说三分,人要信七分。”就是告诉人们凡事不要把话说尽,要留有余地,不要太绝对,给自己也给他人一个机会;而且,“言多必失”,说得越多,言语漏洞也就越多,让别人抓住把柄的机会也就越大。这关乎人的心理机制,需要人懂得“不完满”言语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无压力感。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林语堂先生,就是一个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一生研究文学的他知识渊博,崇尚自由无为,向往老庄式清静闲适的生活,著作颇丰,写下大量提倡闲适生活的散文随笔和生活琐记。这些观点和看法,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来自于哈佛大学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这样一个自由散漫的读书人,在说话上却很好地表现出了“话不言尽”的特点。他的语言诙谐幽默,简短有力,凡事都留有三分余地,特别是在其与鲁迅关系的处理上,个人修养尽展无余。

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因为文化派别的差异以及当时国内严峻的政治环境,林语堂和鲁迅的文学理念发生冲突,鲁迅不止一次大骂林语堂。然而,面对辱骂,林语堂并没有说太多,也没有把话说绝,更不想用一时的争吵来撕破脸,以图一时之快。他知道如果他也回以辱骂,必定会给一些小人挑拨离间的机会,等于是把自己的弱点亲手交给别人。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只是说道:“我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只是文化派别的差别,没有其他。”不温不火,不绝对,让人挑不出毛病。鲁迅死后,林语堂悲痛地赞道:“德国诗人海涅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常易犯这样一个毛病,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就难以收住。其实,这种不懂得“话说三分”的人常常得不偿失。因为不懂得窥探别人的心理活动,说话不讲究技巧,一股脑将什么都和盘托出,话说得太满太多,诸如“一定”、“绝对”、“必须”之类的词,根本不给他人表达的机会。很多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是经常使用这样的词语,别人反而越不相信他。人在本能里更喜欢看结果,而不喜欢听只会说话的嘴,否则既会耗费自己的精力,又给他人传递了太多的信息,于己于人都有害。久而久之,便把自身沟通上的弱点暴露给他人,因而错失许多宝贵的机会。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坚守自我话语的心理防线,同时又能把握住他人的心理活动呢?

一、要学会倾听

著名记者麦克逊曾经说过一句话:“不肯留神去听人家说话,这是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一般的人,只注重于自己应该怎样说下去,滔滔不绝,没有尽头,绝不管人家要怎样说。须知世界上多半是欢迎倾听的人,很少欢迎只顾自己说话的人。

二、“可能”也很好

不要再觉得这是优柔寡断的表现,“冰山一角”的美丽与神秘,就在于“可能”能让我们想象巨大海面之下的70%。不显山不露水,不说决,不说尽,聪明地掩藏住自己可能出现的话语漏洞。

三、空头支票最好不要开

我们常因言语太满而伤了自己,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我们常因说得太多而后悔,所以当你不能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时,最好还是少说为妙,只有少说才不至于被出卖,被他人抓住你失言的把柄。

一个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既能成功地保护自己,又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

因此,与人相处时最忌把话说尽说满,不给自己和他人留余地,让自己变成个大话精。殊不知,给别人一个说话的机会,就是牢牢地把主动权留给自己,能给自己的行为和话语加分。在人际交往中,懂得说话,是通往成功最便利的一条路径。

你的神态举止会泄密

关键词 行为细节/行为礼仪/自我反省/自控力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的确,细节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很多我们不经意的行为举止,常常泄露了自身心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个轻微的皱眉,嘴角的一抹笑,一个起身的动作,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猜测或评判你的心理活动和为人处事方式的放大镜。

美国是一个特别注意行为举止的国家,尤其是对“歧视”或“骚扰”这样的字眼特别敏感。当年美国总统独立候选人、亿万富翁罗斯·佩罗在一次对选民的演讲会上,连续数次用到“你们这些人”,并且神情语态颇有轻视之嫌,结果遭到舆论界的批评,后来的民意测验还显示他的支持率因此降了好几个百分点。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神态举止的重要性,佩罗犯了“阶级歧视”的错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没有作出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因而被人抓到把柄,失去了胜利的机会。

有人说“做大事的人应该不拘小节”,很多关于神情举止的细节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不必过于在意。不!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也许这就是哈佛大学为什么如此注重小事情的原因所在吧,这也是每一个从哈佛出来的名人都拥有的独特能力。

的确,一个小神情、小动作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做到平静以对,不让他人窥视到你内心真实的想法,这需要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当你紧张时,可能眼神会左右飘忽;当你被迫答应了请求时,可能笑容有些僵。总之,这样的神态举止最容易泄漏心中的小秘密,你的心理会被他人看得一清二楚。在如今渐趋复杂的社会上,太容易泄漏想法的人很容易暴露自身的弱点。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有些人性子过于急躁,在听到了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后,立刻露出“反对”的神色,口中之话更是脱口而出。他们不知道,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人生的每一秒都是现场直播,我们没有存档的机会,更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那么,既然神态举止会泄密,为了不让自己的弱点落入他人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一、要培养自控力

自控力是一个人成熟度的表现,没有自控力,就行不成好的习惯,没有好的习惯,就不能自如控制自己的神情与行为。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些能掌控自己的人,如果缺乏自控力却在妄谈成功,就像盲人在谈论颜色一样。所以,培养好的自控力,让内心想法不再轻易表露在细微的表情与动作上,从而让他人有机可乘。

二、多自我审视

自我审视是一个人内省力不断强大的重要表现,能够经常进行自我审视,便能从复杂的社会形势和人际旋涡中看清自己的内心,找到自我的缺点和弱点,从而在下次出现同样情况时能很好地改变应对方式。比如经常反思这些情况:为什么我说那句话是不合时宜的?为什么我不能走在前面?为什么当时我不能笑?想清楚了,便是很好的开始。

三、注重行为礼仪的培养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即是,在现代社会也不例外。良好的礼仪,既能起到维持彼此之间关系的功效,又能给他人以成熟稳重的印象,是最好的保护伞。有些行为细节你不能不重视,至于怎样才能做到既礼貌又沉稳,这是一门艺术,你得慢慢学。

总之,与人相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微表情,可能决定着你一生的命运走向。不让它们泄密,就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别让细节毁了你。

令你恐惧的事不要说出来

关键词 心理错觉/自我暗示/气场修炼/假装艺术

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怕”、“我不行”,这会对自己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会强化自己心中的恐惧,变得愈加缩手缩脚,在机会面前不敢挑战,在失败面前毫无应对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别人的面前暴露自己的恐惧,相当于告诉他人你不行。将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不利于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人际关系,更不利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良好情商的培养。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个小女孩叫珍妮,右额头的发迹处长着一块大大的褐色胎记。她很自卑,很害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于是总爱低着头走路,大家也都喜欢欺负她。有一天,她去店里买来一只美丽的绿色蝴蝶结。妈妈亲自将它戴在珍妮右边紧挨着额头的头发上,并夸珍妮很漂亮。不自信的珍妮急忙站到镜子前一瞧,果然,蝴蝶结将额头上的胎记完全遮盖住了,这样本来就生得很美的珍妮更加好看了。

珍妮勇敢地抬起了头,面带笑容地走在路上,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一看到戴着蝴蝶结、满面笑容的珍妮,大家都惊呆了,由衷地夸赞道:珍妮,你真是漂亮!以前欺负她的那些小男生此时也不说话了,像是在看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似的。

珍妮很高兴,她觉得是这个蝴蝶结的功劳。等她回家一看,头发上的蝴蝶结早就不知跑哪里去了。

当珍妮以为自己不漂亮的时候,就相当于将自己对外貌的恐惧表达了出来,换来的只是小朋友对她的轻视和不尊重;而当珍妮抬起了头,以为是蝴蝶结的功劳时,她自信的脸庞居然震慑住了所有人。

从这个寓言似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对自己的暗示以及给他人的心理错觉对塑造自我强大形象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时候,都会有不行的时候,但更多时候,你的软弱和恐惧只会弱化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圈中,把握分寸的“不懂装懂”,有时候更能树立起强大的威信力。

不把恐惧说与他人听,适当地暗示自己没有什么可怕的,一定能成功战胜恐惧,这能够给他人一种感觉:他没有害怕,他有方法和能力做好这件事。这无形中为自己的形象加了分,令自己在人际圈中获得巨大的影响力。

每一个从哈佛大学走出来的人,身上都有这样强大的气场,他们从不将自我的恐惧挂在嘴边,即便真的恐惧,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说出来。他们懂得,要想赢得他人的敬佩,就必须时刻保持一种自信的面貌,坚信没有什么不可实现。

其实,想要修炼到这种境界,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一、学会假装的艺术

假装并不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在与人相处之中甚至是一种巧妙的技能。遇到事不要怕,用笑容和眼神告诉别人,我还没被吓到。任何一个人,潜意识里都喜欢看到别人无助的样子,那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但一个假装,就瓦解了对方这种内心设定的期望,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夸奖。

二、抛弃自我妨碍

很多时候,所谓的自卑与胆怯都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妨碍。经常告诉自己,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别人可以,自己也一定行。只有如此,你才能从根本上打败自我恐惧之心。

三、把恐惧留给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心中的困扰与恐惧,也只能自己消化。如果说给别人听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那为什么又要花费时间让自己获得片刻的“心理安慰”呢?还不如自己主动找出症结,勇敢面对,经过暴风雨的洗礼,获得重生的机会。

永远不要问理发员你是否需要理发

关键词 心理向导/独立思考/主见缺失/事实判断

享誉全球的著名投资家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在和利益寻求方打交道时,不论你是否真的有需要,他们只会不停地劝告甚至误导你:需要。在实际交往中,如果你不明白“理发师”们对你展示的心理导向,只会误入他们的言语陷阱,失去自己的判断,成为一个任由他人摆弄,无法独立思考的人。

25岁的杰克是美国一家证券公司的小职员,工作上勤恳认真,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不错,唯一不足的是,遇到任何事都喜欢请教他人,从不愿自己独立思考。为此,他吃过的亏不计其数。

有一次,他正在为自己的股票发愁。原来,前段时间因一位知情人的极力推荐,杰克满怀信心地买进了一支并不怎么好的股票,结果股票急剧地下降,基本上血本无归。当初这位知情人曾郑重地承诺,只要股市没有大的波动,短期内买进必定能赚上一笔。

杰克心中气愤,找到这位知情人想讨一个说法,却得到这样的一句话:让人买哪支股只是我的工作,当初你问我需不需要买这支股,我只是按照自己工作的需求给了你一个回答,是你自己不加思考,盲目听从他人意见,不加以判断,才弄成这个样子。其实你不能怨任何人,包括我。

这个故事中的杰克便是那个“问理发师自己需不需要理发”的人。在与人相处之中,每个人做某个决定、说某句话或多或少都会带上自我倾向,他们会维护自己的利益,将你引入迷阵之中,让你眼花缭乱,失去判断的能力。这样,你的弱点,便在不理智的判断中暴露无疑。

其实,自私是每个人人性中不能抹杀的一面,寻求利益的一方总会不知不觉中偏离自己原本的意念。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他人,就只能改变自己,让“问理发师自己需不需要理发”的情况不再上演。

有时候,肯独立思考的人会立马问道:“我为什么要问理发师自己要不要理发?”的确,你的头发是你自己的,需不需要理发还需要别人做主吗?那么,你为什么会花费心思听他的推荐和建议呢?因为,你以为别人可以为你规划出一个更好的方案,一个更好的前景。

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以为旁观者看得清楚,变得不信任自己的感觉,做事优柔寡断,渐渐地自己做不了决定,偏要拉来一个“理发师”来询问才会安心。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人不愿思考,不愿判断,人云亦云。试想,一个这样没有主见的人,怎么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要想摆脱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一、凡事多点主见

事实上,如果你能认真地思考一下,就不会那么轻易去问一个“理发师”。你之所以会不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是因为不能理智地分析现状。你不是没有想,而是想得太杂太多,以致搞不清楚状况,理不出头绪。凡事要抛开多余的东西,静下心来从最简单的入手,比如冬天你不需要买衣服就是没有需要,因为去年的衣服还有一柜子,不必因为他人的怂恿而盲目跟风,变得毫无主见。

二、多说几句“我不这样认为”

当别人怀着目的向你提出建议时,在想清楚自己确实不需要时,礼貌地一笑,从容不迫地说一句:“可我不这样认为。”放心,你的反驳不仅不会影响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反而会越加高大起来。因为,在别人眼中,你是一个厉害到可以看穿他人心思的人,估计别人以后再也不敢去忽悠你了。

三、理性地筛选

做一个理性的人,沉稳有魄力,而不是做一个喜听他人意见的弱者。他人的意见,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要理性地加以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提炼出对自己最有利的东西。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才能游刃有余地驰骋在人际场中。

陌生人过分热心帮你做事时,当心他别有居心。

)第二节 如何一眼看透人心

注意他人的微表情

关键词 心理密码/读心术/情绪管理/非语言交流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难看懂看透的便是人心。的确,俗语有云“人心难测”,每个人的内心都像一座城,因为城门的紧闭而让别人怀有浓厚的兴趣去窥视,去探索。想要掌握一眼看穿人心的技能,读懂他人的“微表情”十分重要。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低头、一个笑容,都有可能是泄露其内心秘密的一扇窗。

观人于细致,察人于无形,轻而易举地看破他人的心,让你有一张王牌在手,就能轻易绕过生活中的险滩,让你从容地融入这个社会。同时,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让你在人生路途中左右逢源,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英国某地区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在问讯抓回来的一些人时,有一个人引起了警官纳瓦罗的注意。虽然这个人有不在场的证据,而且在语言和其他方面均看不出丝毫破绽,但聪明的纳瓦罗依然不停地问他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枪吗?

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刀子吗?

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碎冰锥吗?

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锤子吗?

在这里,第三个问题中的碎冰锥是本案中众所周知的作案工具,被问讯的人心里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当纳瓦罗提到碎冰锥时,这个人的眼皮立刻拉了下来,一直到第四个问题的出现。这个微小的变化自然没能逃过纳瓦罗的眼睛,他马上确定这个人是本案的第一嫌疑人。而之后的事实证明,纳瓦罗的猜测一点没错。

在这个案件中,纳瓦罗使用的就是现在要讲的“微表情心理学”,也可称作“读心术”。现在的哈佛大学,也开始致力于“微表情”的研究。

现在的社会人心复杂,我们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不同的人交往,如何才能准确地看透他人的内心,尽量掌握别人的心理,在平常的交往中占得先机,是每一个人都渴求的事。

能够读懂他人的微表情,看透他人非语言交流的心理情感,你才能准确地分析发生的事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并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和决定,不至于在人际交往中吃亏。但是,想要读懂一个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我们懂得一点心理学,能看懂一点微表情。事实上,一个人的表情有多种变化,每一种变化背后都包含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如何能洞悉这些心理内容,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方的肢体动作能告诉你什么

习惯动作/个人空间/心理反应

谈到用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起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表示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等等。当别人用肢体语言表达情绪时,我们也可以由之辨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从而读懂他人,做出合理的反应,促进人际之间的关系。

汤姆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上个星期他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他得罪了客户,因而失掉了一单大生意,被老板开除了。

事情是这样:那天他的任务是向一位客户商推销一款新手机。两人见面的地点在一间咖啡馆内。汤姆很兴奋,拿着将要推销的手机滔滔不绝地向那位客户讲述新功能,没有注意到自己与那位客户的距离只隔着30厘米。

原来,这位客户很注重社交场合人们之间距离的远近。他认为汤姆不过是个陌生人,离他人这么近实在是不礼貌的表现,因而往后挪了挪,想用这样的举动告诉汤姆:你应该离开我一点。不幸的是,正说得高兴的汤姆全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动作,更不明白这样的动作代表着什么,居然继续凑了上去。

那位客户很生气,立马打断汤姆:“先生,请注意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是礼貌。不好意思,我对你的手机没有兴趣。”

故事中的汤姆因为没有读懂客户表达的肢体语言,因而侵犯了他人的禁忌,从而导致推销失败,丢了单子。在现实生活中,像汤姆这样不知道观察他人肢体语言的人不在少数,在与人相处之时,对这些动作不够敏感,不够细心,从而错失良机。

研究表明: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的55%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表达,而且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

世上有许多伟大的人,他们都是肢体动作的高手,也是读懂肢体动作的高手。特别是那些从哈佛大学出来的各界精英,之所以能成功,会读肢体语言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

细节与习惯决定成败

察言观色/人格魅力/细节行为

说起细节,我们总是能想起“细节决定成败”这句似乎老得过时的话。但是,现在仍然是一个注重细节的社会。很多时候,我们心内的秘密就隐藏在我们一个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之中,不注意细节与习惯,有可能就是机会大门向你关上的原因。

几年前的一天,年轻的杰克逊去一家公司应聘营销经理,年薪8万。他一路闯关,从99位应聘者中杀出,终获总裁召见。

那一天,自信满满的杰克逊飘飘然地走进总裁办公室。总裁不在,只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洋溢着一脸职业性的微笑,对他说:“先生,您好,总裁不在,总裁让您给他打个电话。”杰克逊掏出手机,拨了一串号码。但就在这时,他看见办公桌上有两部电话,就问那小姐:“我可以用用吗?”

“可以。”女秘书依然微笑着。杰克逊拿起电话,跟总裁联系上了。总裁在那端兴奋地说:“我看了你的简历,打听了你的答辩情况,的确很优秀,欢迎你加盟本公司。”杰克逊高兴得心花怒放,第一反应就是要将这个好消息与他的女友分享。半个月前,女友出差去了国外。他刚要拨手机,却又迟疑了:这可是国际长途啊!

这时,杰克逊又看了看那两部电话,忽然想到:我都快是公司的人了,他们是大公司,不会在乎一点儿电话费吧?于是便拿起电话:“喂,米妮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总裁已经……”

恰在这时,另一部电话响起。“先生,您的电话。”女秘书送了杰克逊一个诡秘的笑。“对不起,刚才我的话宣布作废。通过DVP监控,你没能闯过最后一关,实在抱歉……”总裁在电话里温和地对杰克逊说。

“为什么?”杰克逊呆呆地问。

“你明明有手机,你为什么就不用自己的呢,很抱歉,你也没能闯过这最后一关。”

故事中的杰克逊,便是因为不注重细节而错失了一次很好的工作机会。杰克逊总想打办公室里的电话,这个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说明了一个人的人品优劣。一个公私不分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负责任、踏实办事的好员工呢?

很多上班族,都有拖延的习惯,常常是不到最后关头不完成工作。这样的习惯,既影响工作的进度,也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总是为延后的工作担心,却又不愿意立马就做,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我妨碍的倾向,对情绪的管理也不利。

培养对细节和习惯掌控力,就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修炼你的人格

很多时候,我们的习惯和细节之所以会拖累我们,是因为那些行为使我们的人格蒙上了太多的阴影,变得模糊不清。譬如:不注重穿着和仪容的管理,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当然,习惯也分好和坏,改掉不好的习惯,便能修炼好的人格,使自己毫无破绽。

二、不要以为一切都不重要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那些不好的习惯与细节,只是觉得它们太细小,甚至无伤大雅。事实上,你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只关乎自己的喜好,既然你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就要将自己放入社会这个大圈子里来审视。因此,首先你需要端正态度,放弃那些根本“不重要”的想法。

三、学会察言观色

既然是与人交往,就得学会察言观色,看清自己哪些习惯与细节会让他人反感,进而做出改变。你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被社会上大多数人反对的东西,必然有它不该存在的道理,如果你不能改变大家的看法,就只能试着接受它,顺从它。社会是个大染缸,在坚持自己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让自己的外表看起来五光十色。

只要掩饰就一定有破绽

关键词 自我保护/心灵密码/内心强大/细节观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越是掩饰,就表明他越是心虚,就越有破绽可循。”的确,如果一个人内心坦荡荡,又何必掩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里面有破绽。

所以说,一个人越是想掩饰自己,越是间接地表明了自己内心的脆弱和心虚。很多时候,看透他人的掩饰,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马克是英国一家上市家电公司的业务员,主要负责与投资商进行合作的洽谈事宜。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整整工作了10年,他所谈的每一个合作都圆满成功,几乎从未失过手。有一个财经杂志的记者想采访马克,希望他能告诉大家自己成功沟通的秘诀所在。

“与人沟通洽谈的秘诀,其实就是要懂得掩饰自己,同时又要能看透他人的掩饰。”马克一脸淡然地说着,“每次去见客商,我首先都要深呼一口气,尽量摆出一副平静得毫无波澜的脸孔,不论在洽谈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都面不改色,微笑应对,充满底气。与此同时,我也要分出一半的精力关注合作伙伴的神情和小动作,譬如,当说到他们公司的难处时,我能从他遮遮掩掩的语气中听出所谓的‘只有一点小小问题’的重大性,以便在洽谈中准确地扼住他的喉头,再不松手。因为我已经从他的掩饰中看到了破绽,他一定会妥协。”

是的,正如故事中的马克所说,要想看穿他人的掩饰,的确需要内心足够强大,能顶得住压力,同时还要善于观察,长久地磨练自己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没有毫无弱点的掩饰,只要有掩饰,就一定有破绽,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既然有掩饰就一定有破绽,我们应该怎样去寻找那些遮着面纱的破绽,成为一个能读懂人心的人呢?

一、注意对方的意犹未尽

你应该注意对方的语气语调。当一个人心中存有愧疚或是心虚之时,他的语气和语调会明显不同,比如怪异地上扬或是突然地下降,越是想掩饰,反而越是会说不清楚话,不是有句话就叫“解释就是掩饰”吗?注意他人意犹未尽的弦外之音,便能猜测出真假虚实。

二、不易察觉的小动作

一个人越是内心紧张,越是会暴露出一些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小动作,譬如,听到关键处突然转身望向别处,眼神飘忽,一直环抱双臂,低头摸自己的鼻子等等。心理学中对这种因紧张而引起的各种小动作有很系统的解释,懂得了这些小动作的秘密,你便能从他人的掩饰中看到意想不到的破绽。

三、眼神最能泄露心中的秘密

没错,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的眼睛会说话。当一个人正在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时,眼神会因此变得比平时更加专注反而不那么自然,或者异常惊颤而东张西望。即使内心翻涌波涛万丈而表面上掩饰得很好,也都能在眼睛里找到蛛丝马迹。聪明而敏感的高手,之所以能一眼看透他人的心事,只在于他们能参透眼神的秘密。

)第三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技巧

交往中要懂得换位思考

关键词 设身处地/情感沟通/思维方式/相互理解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便是教导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西方的《马太福音》也有过类似的话:你想别人怎么待你,你也要怎么待别人。古今中外,人们对换位思考的肯定和重视基本一样。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掌握换位思考的心理法则与技巧,便能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并获得他人的爱戴和尊重,进而提高自己的人格与修养。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英国伦敦一家珠宝店的业务员珍妮在接待顾客时,不慎将一粒价值连城的珍珠碰落到地上。当时,店里人多手杂,珠子滚到一位男青年脚边时就再也寻不见了。珍妮必须找回这颗珠子,否则她不但要被“炒鱿鱼”,而且终生都难以赔偿。

也许无人能体会珍妮当时复杂的心情。凭眼神,珍妮断定那位装作若无其事的男青年应该是一位失业者。这将意味着,那颗珍珠足以改变他的人生,而这无疑也增添了珍妮索回珍珠的难度。

珍妮来到他跟前,满眼泪花,轻声地说道:“先生,在这样艰难的时期,找一份工作真的不容易吧?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显然怔住了。细心的珍妮看在眼里,于是又将这话重复了两遍。终于,男青年将背在后面的手抽出来紧紧地握住了她。等他转身快速奔出大门时,珍妮看到了自己手中的那粒珍珠。

故事中,珍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请把那粒珠子还我”。但是,如果她真的那样说,等于向公众宣布了青年的不义行径,很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极端事件,甚至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此时的珍妮,选择了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博取他人的同情,从而顺利地达到目的,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生活中很多矛盾和摩擦的发生,与不能换位思考有很大的关系。人都有自私的倾向,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趋利避害的心理,也是人与人之间不能换位思考的一个心理因素。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不愿意换位思考,是因为坏的一面在他人那里,谁又会主动扑向坏的一面呢?

但是,这不能成为你冷漠的理由,想要成功,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得学会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你才能心怀宽广,内心坦荡,成为一个有个人魅力与修养的人。

一、子非鱼,亦可想鱼之梦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是你,我是我,但只要换一换立场,便能体会他人的悲喜哀愁。想象是我们探究体会他人思想的唯一途径,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色和位置来思考问题,跳出当局者的桎梏,来个旁观者清,便能理顺其中的死角,理解他人的难处,合理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二、理性思维不能少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能换位思考,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让非理性占据了上风。我们容易对他人抱有太多太大的期望,而当期望一下子落空时,反而不能用理性的思维和眼光来想问题,来看问题。这个时候,要命的愤怒几乎左右了你的思想,哪里还能谈换位思考呢?所以,理性思维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

三、多反省自己

俗话说:“两个巴掌拍不响。”与人发生矛盾,难道你就一点错都没有?多学会自我反思,认清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会真正地设身处地为别人的行为找出一个缘由,从而不至于让自己走进死胡同,闹得双方不可开交。

四、要有一颗理解宽容的心

以宽容的眼光看世间万物,万物的轨迹就都有自己运行的道理和理由。学会理解他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他人的思想与你自己的也并非完全不同,人的感情是相通相连的,遇到同样状况的反应也都大同小异,所以才有换位思考的可行性。培养一颗理解宽容之心,既宽容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

倾听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 宣泄情感/有效沟通/自我中心/人格修养

世界上会说话的人很多,提倡说话的人更多,但却少有人提倡“倾听”这门艺术。大概是大家都想成为被关注的主角,因而不愿成为话题的承载者,认为倾听者都是默默无声、毫不起眼的小配角,不会被人记起,更不会被他人尊重吧。

实际上,懂得倾听的人,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他们明白如果一味以自我为中心,不给他人表现的机会,并不能真正地赢得他人的赞赏,虽然在他们滔滔不绝的时候确实能吸引不少的倾听者,但同时,他们内心的弱点也暴露无疑。

有一次,美国知名的节目主持人林克莱特在台上访问一名小朋友。

林克莱特问他说:“当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呀?”这位小朋友天真地回答道:“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又接着问道:“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呢?”小朋友很认真地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听到这时,现场的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现场一片混乱。

然而,林克莱特仍然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这个孩子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继续问他:“你为什么要一个人挂上降落伞先跳出去呢?”

这个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顿时,原本没有认真听完下文的观众鸦雀无声,对这个孩子流露出欣赏的眼神。

在这个故事中,观众一听到孩子的回答就一片混乱,就是不懂得倾听他人的行为。因为对方是个小孩子,在观众的眼中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弱者,对待弱者,人都容易表现出轻视的态度,自然就不能好好地倾听他的言论,以致于产生误会。

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并不能单纯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还应学会积极地加以倾听。倾听的能力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技巧。它需要专心和适当的眼神交流,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练习来发展这项能力。

一、要让人知道你的诚意

其实,倾听之所以不被人看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它会耗费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果你真的有事情不能倾听,那么你应该直接了当地提出来,这样的做法要比你勉强去听或假装去听,而表现出来的不上心的状态要好得多。总之,作为倾听者,一定要真心实意,不时地点头,眼神专注,仔细地思索,让别人能够真心地感受到你的真诚。

二、不良习惯最好别露出来了

譬如,在倾听的过程中随意地开小差,甚至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借机把话题引到自己的事情上,一心二用,同时随意地加入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评论和表态等,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比不听别人谈话产生的效果要更加恶劣,所以,千万不要露出这些致命的不良习惯。

三、适时地进行鼓励和表示理解

任何一个正在说话的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因此,聪明的倾听者会适时地在别人的话语间加入一些简单的语句,譬如:“对啊”、“嗯”、“我也这样认为”、“你说得没错”等,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简单地点头或微笑。所有这些都能鼓励正在说话的人继续说下去,并引起共鸣,使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四、培养自己的耐心

很多时候,也许正在对你说话的人,他们的话题并没有多么引人兴奋,甚至有些枯燥,又或者他们讲话的观点不是那么清晰,逻辑性也不强,观点更是零散。但是,你还是应该鼓励对方把话说完,不要中途打断对方,不要像开头讲的那个故事中的观众一样,没有耐心。总之,一定要耐心地把话听完,才能真正达到倾听的目的。

五、要注意反馈

在谈话进行了一个阶段过后,倾听者应该学会及时地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一个反馈,以达到鼓励的效果,使得谈话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这其中包括询问式的“不知我是否理解了你的话,你的意思是……”,也包括简单地重复刚才的意见等。总之,要把握好反馈的度,不要让人以为你没有认真地听他讲话,更不要弄巧成拙。

记住他人的名字

关键词 尊重/社交礼仪/心理安慰/信任机制

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姓名是他自己最熟悉、最甜美、最妙不可言的声音,在交际中最明显、最简单、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

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就是一个善于运用这种人际交往技巧的高手,他从很早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运用这个方法来拓展人际关系。

1965年,小布什进入耶鲁大学开始了他的新学期,当时他进的是达文波特学院。小布什注意到达文波特学院的不远处便是DKE联谊会,那里可是一个政治大人物出没的地方,会给自己提供很多从政的帮助。但是要想进入这种联谊会,首先要做的便是申请加入达文波特学院的学生会,这样才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露出锋芒。

有一天,达文波特学院学生会召开了一次选拔新人的会议。小布什当然没有放过这次机会。

会议开始了,学生会中的一个负责人叫起一个新生:“约翰逊,请你看看这屋里的人,你能叫出几个人的名字?”那位叫约翰逊的学生站了起来,很费力地说出了三四个人的名字。

同样的情况在叫到另外几个人时也发生了。当轮到小布什回答时,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一口气叫出了教室中全部54个人的名字。这让包括几位学生会负责人在内的所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多年后,在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时候,他也会去后台转转,与摄影师等工作人员开玩笑。他用这种方式和普通人、社会精英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为他竞选总统打下了重要的人脉基础。

根据统计,在小布什2001年1月当选美国第43任总统的选票中,就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他在耶鲁和哈佛的校友的社会关系带来的。

所以,有人笑称,如果有人能叫得出大学校园里三分之一人的名字,那他也可以去竞选美国总统了。

小布什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记住别人名字”的重要性,记住了别人的名字,就代表着你给予了他足够的重视,如此,他很难拒绝想与你继续交往。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现代管理中,很多公司都要求员工能够记住每个客户的名字。事实也充分证明,记住了每一位客户的名字,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记住别人的名字是对人最大的尊重。因此,只要你能够喊出只见过一次面的人的名字,对方定会开心非常,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并乐于与你交往。

想要记住别人的名字,就得注意以下这些细节。

一、尊重要由心而发

人的记忆很奇妙,它会出卖你的内心。如果你没有对他人付出真心实意的尊重,便很难真的记住他人的名字,即便现在一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虽然,名字不过是人的一个符号,但对于每个人而言却是独一无二,异常重视的东西。所以,要从心里摆正这样的心理和态度,尊重要从心而发,让对方确实感受到你的真诚。

二、从小见大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面孔,初见面时大家热情地寒暄,互相递送名片,亲切得如同老朋友。可是一转身,有的人却再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一个名字嘛,值得那么大惊小怪吗?”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连他人的名字也记不住,会给人一种不够用心的感觉,进而引申到一切的为人处事上。如果这样由小见大,反而得不偿失。

三、要表现出主动与诚恳

在小布什那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他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之后,总是主动出击,找准机会,并尽量显出自己的真诚和热情,不论是面对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都真诚以对,所以才能获得那么多人的拥护和尊重。这是一门情商学问,每一个想成功的人,都应该要有这样的觉悟与认识,主动一点,真诚一点,便能融化所有寒意,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关键词 印象管理/自我认知/形象塑造/个人定位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加拿大籍华人英格丽·张也,在她的一本形象设计专著《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主导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着它最独特的优势和本色形象。”

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就是你在头脑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它是人的内心关于自己是个什么样人以及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人的指南。成功人士的自我形象之所以如此鲜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紧靠这个内心的指南。可以说,它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导师,能告诉你该如何去做。

因此,时常注意自己的形象,使之得体合适,不要不修边幅,因为他人对你的形象认知非常重要。

20世纪6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访问泰国。在美国,人人都知道约翰逊是一个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自由散漫之人,但待人很热情。

到达泰国后,约翰逊受到了泰国国王的接见。入座时,约翰逊竟然毫无顾忌地翘起了二郎腿,同时脚尖正对着国王。这种姿势,在泰国是被视为侮辱性的,泰国国王当时就非常不满。

更为糟糕的是,当约翰逊告别泰国时,竟然用德克萨斯州的礼节紧紧拥抱了王后,这又犯了禁忌,因为在泰国,除了泰国国王外,任何人都不得触及王后。这一连串的举动使得泰国举国哗然,约翰逊的这次出访也成了外交史上的典型笑话。

有人分析,约翰逊之所以会如此不注重礼节上的细节,与他在生活中的自我形象管理有很大关系。

很显然,约翰逊总统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我形象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不加以认真管理,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我们都见过很有魅力但自我感觉不好甚至自卑的人,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外在形象不令人满意。如果一个人真的自认为不吸引人,那他就会下意识放弃让自己显得吸引人的努力。

修整边幅的影响,不仅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他人不会仅仅只看你的外在穿着和仪容,还会透过你的外在窥视你的内心。一个人的穿着最能反映出他的性格和特点,它就像是一个标签,让你对号入座。所以,你想让别人欢迎你,首先就得认真审视和规划自我形象。

那么,如何才能让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呢?

一、找准自己的形象定位

如何看待自己的形象,关系到自己把自己放在内心或外部世界什么位置的问题。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他人觉得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理清这些思路后,你才能进一步着手管理自己的形象。当然你会遇到一个自我和外在矛盾冲突的过程,到底是顺从自己的心,还是遮住自己的心,由你选择。

二、不要玩七十二变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的形象在最初的两三次见面中就已经形成了定势,关于性格、礼仪、穿着等一切都会在他人心中烙上印记,不会轻易磨灭。如果你在这个人面前一个形象,在另一个人面前又是另一个形象,便会在人的认知体系中产生不小的混乱,甚至弄不清真实的你。所以,尽量使自己的形象保持一致,就算真的要改变,也要循序渐进,在他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