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容保健实用偏方
12369100000017

第17章 冻疮

第十三节 冻疮

冻疮是指以指趾耳鼻等暴露部位受到低温影响,出现紫斑水肿炎症反应等病变。中医认为本病是因机体正气不足,寒冷之气侵袭肌表,阳气不能外达,阳郁血凝所致,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为主。

一、血液凝滞型

病人典型症状表现:初起皮肤呈苍白色,有麻木感,进而形成瘀斑,皮肤青紫,舌暗有瘀斑,脉涩或沉涩。

偏方1

【组成】茄子根50克,葱白30克,花椒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

【制法】茄子根、葱白、花椒,共同煎水。

【用法】洗患处,每次洗20分钟。

【疗程】见效为止。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2

【组成】葱白120克,茄子根1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寒止痛。

【制法】将葱白、茄子根,共同煎煮。

【用法】煎水洗泡患处。

【疗程】7~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中药大辞典》

偏方3

【组成】赤芍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2枚,黄酒(后入)50克。

【功效】活血通络温经。

【制法】先将各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然后文火煎煮,第1次煎半小时,把药倒出,然后加温水继续煎煮40分钟左右,倒出药汁,两煎合在一起,留渣备用。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每晚用药渣洗脚。

【疗程】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4

【组成】侧柏叶(炙干为末)120克,杏仁(去皮研)30克,头发30克,盐(研)15克,乳香(研)15克,黄蜡30克,油700毫升。

【功效】活血止痛,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制法】上七味,先煎油沸,次下前五味药,煎至头发熔化为度,再下黄蜡搅匀,瓷器中收。

【用法】先用冷开水洗疮,以消毒纱布吸干水后涂药,再以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

【疗程】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二、阳郁寒凝型

病人典型症状表现:手足四肢发凉,麻木冷痛,肤色青紫,灼痛发痒,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或涩。

偏方

【组成】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大枣5枚。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制法】先将各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然后文火煎煮,第1次煎半小时,把药倒出,然后加温水继续煎煮40分钟左右,倒出药汁,两煎合在一起,留渣备用。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每晚用药渣洗脚。

【疗程】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伤寒论》

第十四节 扁 平 苔 藓

本病又称扁平红苔藓,是以皮疹扁平发亮的多角形扁豆至蚕豆大丘疹或斑块,性质坚韧,颜色紫红,自觉瘙痒,常合并口腔黏膜损害为特征的一种慢性或亚急性皮肤炎症。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素体阴血不足,脾失健运,湿蕴不化,复感风热,湿热凝滞,发于肌肤而成;或因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而致。

病人典型症状表现:皮损大小为针头或米粒大的红色丘疹,后逐渐扩大到扁豆大,性质坚韧,同时见乏力、气短等,舌红少苔,边缘有齿痕,脉象虚弱。

偏方1

【组成】玄参10克,金银花10克,板蓝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

【功效】健脾清热滋阴。适用于脾阴不足型。

【制法】将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水煎煮2次,每次20分钟,共取汁400毫升。

【服法】早晚2次分服。

【疗程】3~9剂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2

【组成】党参9克,茯苓9克,甘草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9克,熟地黄12克。

【功效】补血健脾,渗湿止痛。适用于脾气亏虚者。

【制法】将上药浸泡半小时,煎煮半小时取出药汁,继续加水,煮第2煎,合在一起,分服。

【服法】每日1剂,分2次服。

【疗程】连服6剂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及口腔卫生。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3

【组成】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黄芩10克,当归20克,陈皮5克。

【功效】健脾疏肝。

【制法】将上药浸泡半小时,煎煮半小时取出药汁,继续加水,煮第2煎,合在一起,分服。

【服法】每日1剂,分2~3次服。

【疗程】7天为1个疗程。

【来源】《内科摘要》

偏方4

【组成】生地黄18克,枸杞子12克,龙胆草12克,山药12克,夜交藤12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牡丹皮10克。

【功效】滋阴健脾利湿。适用于脾阴不足型。

【制法】将上药浸泡半小时,煎煮半小时取出药汁,继续加水,煮第2煎,合在一起,分服。

【服法】每日1剂,每周6剂。

【疗程】连续服用2个月以上。

【来源】来自民间。

第十五节色素痣

色素痣是痣细胞所构成的皮肤良性新生物,其皮损多种多样,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有的呈斑点状,有的呈丘疹状或乳头瘤状。西医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中医称为“黑子”或“黑痣”,认为本病乃肾中浊气瘀滞皮肤,阳气内收,结聚不散所致。一般采用外用方治疗。

偏方1

【组成】矿石灰(水化开,取末)15克,浓碱水75毫升。

【功效】腐蚀祛痣。

【制法】将浓碱水浸于石灰末中,以碱水高出石灰末2指为度,再以糯米50粒,撒于石灰上,如碱水渗下,继续填之,泡1日1夜,冬季2日2夜,将米取出,捣烂成膏,备用。

【用法】先用消毒针将痣挑破,将药膏涂上。

【疗程】7日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药膏涂抹不可太过,恐伤好肉。抹药部位7天内不要水洗。

【来源】《医宗金鉴》

偏方2

【组成】糯米10克,半夏1克。

【功效】腐蚀黑痣,祛痣。

【制法】以上药共为细末,用水调成膏子少许,备用。

【用法】用针尖挑在黑痣上,待干剥去黑皮,如有黑色再照前点,如无则不点。

【疗程】3~5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防止正常皮肤受损。

【来源】《急救良方》

偏方3

【组成】水蛭1条,鸡蛋1枚。

【功效】破血散瘀,消肿除痣。

【制法】将蛋的小头开一口,纳活水蛭,以皮盖合封之,直至水蛭食尽蛋清,干尽自死。

【用法】频点痣上。

【疗程】依情况而定。

【注意事项】保护正常皮肤。

【来源】《中医验方》

偏方4

【组成】斑蝥3个,砒石少许,大蒜1个。

【功效】腐蚀消痣,攻毒逐瘀。

【制法】前两味以糯米1克,炒黄去米,入蒜,捣烂点之。

【用法】1日1次。

【疗程】5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欲妊娠妇女和孕妇忌用。少量敷之。如果需要再点,需休息1周后再用。切勿内服。如果有皮肤发红、发热、肿胀等过敏现象,立即停用,并到医院就诊。

【来源】《本草纲目》

偏方5

【组成】熟地黄15克,山药9克,山茱萸6克,牡丹皮5克,茯苓3克,泽泻3克,当归6克,白芍6克。

【功效】养肝补肾,祛痣。

【制法】将上药沙锅浸泡半小时左右,煎煮2次,去渣。

【服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

【疗程】7天为1个疗程。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偏方6

【组成】花碱和矿灰各适量。

【功效】消疣磨赘。

【制法】以小麦秆灰煎上两味令干为末,以针刺破疣赘,水调点之。

【用法】每日3次,须新合乃效。

【疗程】连续用3日。

【注意事项】保护正常皮肤。

【来源】《圣济总录》

偏方7

【组成】蜡纸1片,硫黄末少许。

【功效】祛疣解毒。

【制法】用蜡纸炙令热,上以硫黄末少许,掺令匀,紧卷。

【用法】紧卷后,以火烧点疣目上,待有沸声,便拔去,可去根。

【疗程】3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用药适量,以免损伤正常皮肤。

【来源】《太平圣惠方》

偏方8

【组成】石灰14克,斑蝥7个。

【功效】腐蚀祛痣。

【制法】上药蘸苦竹叶、麻油少许,和匀,石灰揭调,然后加蜡少许,搅和,不拘多少。

【用法】先用刀刺破痣,入药。

【疗程】3~5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防止正常皮肤损伤。如果有皮肤发红、发热、肿胀等过敏现象,立即停用,并到医院就诊。

【来源】《普济方》

偏方9

【组成】大戟、甘遂、芫花各适量。

【功效】消肿散结,逐痰化瘀。

【制法】上药共为末。

【用法】先以适量的甘草膏,用笔涂于四周,上3次;再以上药为末,醋调,另用笔涂其中,勿近甘草,次日缩小;又以甘草膏涂3次,仍上此药,自然萎缩。

【疗程】3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正常皮肤。

【来源】《世医得效方》

偏方10

【组成】松香、柏脂适量。

【功效】蚀疣祛风,解毒生肌。

【制法】上药研末,调匀,备用。

【用法】以上药涂疣目,每日1次。

【疗程】3天为1个疗程。

【来源】《太平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