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容保健实用偏方
12369100000027

第27章 扁平疣 (2)

第二十二节 扁平疣 (2)

鱼鳞病又叫“蛇皮癣”,是一种角化障碍性皮肤病。多以皮肤干燥,粗糙为主,有明显的斑纹,形状如鱼鳞(或者蛇皮状),起白皮,有的有灰褐色鱼鳞或者黑色鱼鳞状鳞屑。其泛发特点是:冬重夏轻,皮肤好发于四肢、小腹及背后,严重的可波及全身。中医认为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血虚风燥,营卫失调等所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精神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失调、微循环障碍,以及化学物质的影响也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一、先天不足型

病人典型症状表现:生后或生后数月发病,症状较轻,至儿童时症状明显,四肢伸侧有棕褐色多角鳞屑,一侧紧贴皮肤,一侧呈游离状,日久四肢伸侧受累。舌质淡嫩,脉象缓弱。

(一)药物治疗偏方

偏方1

【组成】蛇蜕50克,僵蚕50克,蝉蜕25克,凤凰衣25克。

【功效】滋补先天肾气。用于治疗小儿鱼鳞病。

【制法】上药用两层纱布包好,入水煎沸,合并两次煎液备用。

【用法】取药液倒入浴盆,浸泡全身30分钟,并用纱布浸药擦洗患处。

【疗程】每个月浸浴,连用1个冬季。

【来源】《理瀹骈文》

偏方2

【组成】白僵蚕适量

【功效】驱风止痒。

【制法】白僵蚕去嘴,研为细末,煎汤备用。

【用法】取药液洗浴,数次后,即会如蛇蜕脱去而愈。

【疗程】15天左右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主要用于治疗婴儿鳞体。

【来源】《奇法妙术》

偏方3

【组成】生地黄30克,熟地黄15克,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0克,何首乌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养肝。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

【疗程】7~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4

【组成】生地黄30克,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

【功效】补益脾肾。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疗程】10~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5

【组成】苍术1 000克(米泔水浸泡一夜后蒸1小时),鸡血藤1 000克,薏苡仁(打碎)500克,当归(切片)500克。

【功效】滋补肾阴,补益脾胃。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疗程】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偏方6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枸杞子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紫草10克,蒺藜10克,防风6克,甘草3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驱风。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分钟左右,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

【疗程】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

偏方7

【组成】麻黄15克,红花15克,桂枝25克,桃仁25克,杏仁20克,甘草20克,桑叶20克,玄参50克。

【功效】驱风止痒,润燥。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30分钟左右,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

【疗程】7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适用于轻型患者。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8

【组成】麻黄20克,杏仁20克,甘草20克,蝉蜕20克,桂枝30克,地龙30克,桃仁25克,大黄15克。

【功效】止痒解毒,润燥。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

【疗程】7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适用于中型患者。

【来源】来自民间。

(二)食物治疗偏方

偏方1

【组成】糯米粉100克,黑芝麻30克,红糖15克。

【功效】补肾益气。

【制法】先将糯米与红糖同煮为饭,打捣成糕,撒布黑芝麻于糕上。

【服法】每日食用。

【疗程】15~20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2

【组成】猪皮100克,黑木耳15克,调料适量。

【功效】补益先天肾气。

【制法】先将猪皮洗净切碎熬成冻,待成时加入黑木耳,调料即可。

【服法】每日食用。

【疗程】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3

【组成】蜂蜜500克,冰糖300克,黑芝麻60克,乌枣200克。

【功效】补益先天肾气。

【制法】先将乌枣煮熟,去皮核,取肉捣烂,加入黑芝麻,再将蜂蜜熬制,待成膏时,加入枣泥,切成糖块大小。

【服法】每日食用。

【疗程】10~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4

【组成】龙眼肉20克,甲鱼肉30克,糯米50克。

【功效】补肾气,健脾胃。

【制法】将龙眼肉、甲鱼肉、糯米同煮成粥,食前加调料适量。

【服法】每日食用。

【疗程】10~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二、血瘀风燥型

病人典型症状表现:胸腹四肢伸侧有或不全有褐灰鳞屑,肌肤柔软,皮肤损害较轻,活动自如,常有汗出,苔薄白,脉多细而数。

偏方1

【组成】麻黄15克,桂枝25克,杏仁25克,甘草20克,桃仁25克,桑叶20克。

【功效】调和营卫,疏通腠理。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早晚服用。

【疗程】10~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中医药学报》

偏方2

【组成】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丹参12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青皮10克。

【功效】活血化瘀。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早晚服用。

【疗程】10~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偏方3

【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20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黄精15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桂枝6克。

【功效】滋阴养血,活血化瘀。

【制法】水煎。

【服法】每日1剂,早晚服用。

【疗程】7~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偏方4

【组成】黄芪50克,黑芝麻40克,丹参25克,当归20克,生地黄20克,枸杞子20克,何首乌20克,白鲜皮20克,甘草10克。

【功效】滋阴润燥,益气活血。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早晚服用。

【疗程】7~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5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制何首乌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赤芍6克,白芍6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润燥,养血活血。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早晚服用。

【疗程】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6

【组成】生地黄30克,熟地黄30克,黄芪30克,天冬15克,黄芩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五味子10克。

【功效】生血润燥。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疗程】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来自民间。

偏方7

【组成】当归30克,白芍30克,生地黄30克,防风30克,何首乌15克,黄芪15克,甘草15克。

【功效】养血祛风润燥。

【制法】将上药用沙锅浸泡半小时后,第1次煎30分钟,倒出药物,继续加水,煎煮20~30分钟,两煎合在一起。

【服法】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疗程】10~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证治准绳》

偏方8

【组成】红花30克,桃仁30克,熟地黄30克,独活30克,防风30克,防己30克,牡丹皮45克,羌活60克。

【功效】活血润肤,燥湿止痒。

【制法】以上中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小。

【服法】每次服用3~6克,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疗程】10~15天为1个疗程。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偏方9

【组成】当归30克,姜黄60克,白及30克,槐花15克,紫草10克,甘草30克,蜂蜡90克,黑芝麻油600克。

【功效】养血润肤,调气活血。

【制法】将上述药物浸泡在黑芝麻油中10天,然后在炉上煎煮至药物枯黄,离火去渣,待油温时,加入蜂蜡,调膏备用。

【服法】每日1剂。

【疗程】10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皮损消退后,仍继续服用1~2个月。

【来源】《中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