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12371300000061

第61章 补虚药 (4)

第八章 补虚药 (4)

故余认为: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宜用黄芪。①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②脉弦数、滑数或弦劲有力者。③大便秘结者。④现代医学认为有脑水肿存在者。⑤病机属热属实者。⑥瘀血明显者。⑦阴虚火旺者。⑧痰浊明显者。⑨有寒热症状者。但在临床上有应用指征,又有不宜用指征时又当权衡考虑,或配以相应药物。以期做到方证与合,有的放矢,方不犯虚实之戒。[丁云贵.中风忌黄芪之浅说.中医药学报,1993(4):47]

岳美中经验 老年高血压病人其舒张压常较难降,不易控制。此类患者气虚的多,可有肾气虚及中气虚之不同。用苦寒泻肝或二仙汤之类不起效用,用大量黄芪有时可有一定作用。用法:一般黄芪用50g以上,配陈皮10g。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也有一定效果,但有“火热”者不宜用。张锡纯《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对肝阳上亢型老年病人也适用。有的病人血压波动,忽高忽低,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粗末小量频服有助调整。

老年人半身不遂或脚力不好,三痹汤有效,此方比独活寄生汤、济生肾气汤好。岳老曾治疗一例90岁老年病人,走路无力,下不了床,服20剂后能走数里地。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汤对气虚者适用,对慢性病尤适用,据称黄芪可延长细胞寿命,很值得研究。老年人用时伍以陈皮可防滞涩,比例为50g配5g。[陈可冀.岳美中老中医治老年病的经验三则.吉林中医药,1979(3):123]

程益春经验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提到:“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生黄芪是程老师治疗糖尿病的一大用药特点,检索文献未发现相关证据说明生黄芪不可用于消渴,临床观察亦发现生黄芪用于治疗消渴病效果明显。[刘素荣,冯兰玲.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经验撷要.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0):632]

杨达夫经验 上窍开则下窍亦通,上窍闭则下窍亦塞,似滴管吸液之现象也。余治老人癃闭,西医名前列腺肥大病,以生黄芪18g,甘草梢3g,验之多人甚效。方出王清任《医林改错》,也名黄芪六一汤。盖老人气不足不能运气排尿,徒以八正五苓利之无益也。(《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阎伯伍经验 黄芪为甘温补药,一般书籍记载,中满气滞者禁忌。阎氏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认为中满者,不皆为实证,亦有气虚而致气滞中满。其辨证要点为:脘腹胀满,纳容如故,时能自行缓解,脘腹胀疼但不拒按,舌苔薄黄不燥,胸胁虽闷疼但呼吸如常。脉虽弦象,但重按沉取无力。正如景岳云:“虚实之要,莫外平脉,如脉之真有力,有神者,方是真实证。脉之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有此者多为气虚而致气滞中满,皆可选用黄芪治之,若气虚下陷,中气推动无权而便秘中满,舌苔黄腻不燥者,用黄芪升举下陷之气,中焦推动有权,则便秘中满自解。此二种用黄芪量,重30g以上,甚则120g,常配伍当归用之。举此二种,可得知津液荣枯,在舌苔表现,为决定用黄芪与否之关键。(《津门医粹(第一辑)——天津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马赛经验 临床上若辨证不属气虚者,则黄芪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可致不良反应。

赵某,男,72岁。退休工人。因右侧上下肢活动障碍,言语謇涩,口眼斜半月余而于1987年2月22日来我院门诊。女儿代诉: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冠心病史4年余。1987年1月25日晨起即感头昏头痛,右侧上下肢活动障碍,语言不利,口眼斜。经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病情进展不大。CT检查报告示:脑血栓形成。来我院就诊时伴头昏,神疲乏力,饮食不思,右手不能握物,右下肢活动困难,需人搀扶方能缓慢行走,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血压:140/90mmHg。诊断为中风(中经络)。

因思患者年高,神疲乏力,遂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投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3g,川芎6g,桃仁3g,党参10g,白术10g,怀山药10g,3剂,水煎服。复诊:服上方后自感气往上冲,头重脚轻,周身不适,血压上升至190/110mmHg,此乃黄芪用量过大,升阳太过。遂减黄芪为40g,3剂。服后病痛亦未见减,再减黄芪为20g,7剂后,精神好转,食纳增加。守上方加茺蔚子15g,制首乌15g,刺蒺藜12g,20剂。患者言语渐见清晰,流利,右上肢握力增加,右下肢活动较前轻松,头痛头昏感消失。守上方加黄芪量为40g,意在加强益气活血通络之效,继续服药15个月,活动自如,言语、血压正常,基本康复。

按:现代研究,黄芪有“双向调节”之说,即血压高时能降压,血压低时能升压。这一理论只适应于其病机皆为气虚患者,否则,不可贸然投以大剂黄芪。如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则宜镇肝潜阳之剂,黄芪益气升提则不适宜。本例患者虽有气虚血瘀症状,但年老久病体弱,投大剂黄芪反致病情加重,血压升高,减量则病情逐渐好转。设加入助化之剂或逐步加大黄芪用量,可能不会出现升补太过之不良反应,此点有待于继续研究。[马赛.谈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用量.湖南中医杂志,1988(5):45]

况时祥经验 黄芪补益心气,兼能化瘀利水,药理研究则证实其有强心、利尿、扩血管作用,故对以常法治疗疗效较差的难治性心衰,能产生多方面的治疗效应,但其效必须在大剂量使用且合用峻剂益母草时才显著。笔者临床习以黄芪、益母草各60~90g,配以温阳化瘀之剂治之,患者常在服药2~3剂后即尿量著增,浮肿喘急缓解,精神转佳,纳量增加,倘坚持服药1~2个月,则远期疗效亦甚满意。如黄某,女,52岁,患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20年,因受凉后喘急、尿少浮肿复发加重1周而入院。诊见:喘促气急,不能平卧,疲乏,唇甲发绀,面肢高度浮肿,日尿量500ml左右。

体查: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35 /分,房颤心律,心尖区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双肺底闻及湿啰音,肝右肋下4指可及。诊为原发病并心衰Ⅲ度、房颤、心源性肝硬化。常规予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5日后诸症无缓解,遂在继续抗感染的同时停用强心利尿药,改用中药补气温阳化瘀利水之剂。药用:黄芪、益母草、党参、附片、桂枝、丹参、葶苈子等,前二味各用60g,余取常量。服药3剂后尿量增至1 400ml/日,浮肿锐减,喘促亦轻,能下床活动。遂原方黄芪、益母草量各增至90g继治,经本方化裁调治2月余,临床症征基本消失,好转出院。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未再复发。[况时祥.重用黄芪的体会.四川中医,1997,15(7):16]

傅鲁慧等经验 黄芪性温微甘,补气,《本草求真》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本经》中载有“主大风”,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则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黄芪有透表之力”。何也?盖其能入表实卫气,而起温分肉,实腠理,司开合,外邪自解也。历代以此为主药治疗痹证之方剂颇多,如《金匮要略》之黄芪桂枝五物汤,《万病回春》中蠲痹汤等。笔者则取《辨证录》之蒸膝汤为基础方,变通使用。该方以重剂生黄芪为君(原方用八两),伍以利湿通阳益髓之薏苡仁、肉桂、石斛,原治疗“鹤膝风”,其配伍特点是峻剂扶正,药专而力宏。其意如书中云:“此方补气未免太峻,然气不旺不能周遍全身,虽用利湿健膝之药,终不能透入邪所犯之处,而祛出之也。第大补其气,而不加肉桂之辛热,则寒湿裹于膝中,亦不能斩关直入于骨髓而大发其汗也……”

坐骨神经痛 以此方临证首治一女性患者,素患有坐骨神经痛,住地卑湿,1993年初冬阴雨缠绵,气候湿冷,旧病复作,遍用止痛片、针灸、拔火罐等法罔效,病情日重。11月10日邀余前往诊视时,见其卧床不起,疼痛难耐,痛处在两大腿后及大腿根部,四肢沉重,形体肥胖,脉弦细。辨证为寒湿直入足太阳经,即拟蒸膝汤加温阳通络之品。处方:生黄芪90g,肉桂、怀牛膝各9g,生薏苡仁、石斛各60g。威灵仙、巴戟天各45g,蜈蚣5条,羌活6g,赤芍15g。煎好后兑入白酒20ml以助药力。当晚服药未久,身即觉温和,随后汗出透衣,因嘱其避风保温而未更衣,一夜安卧后,早晨即能起床行走,自言“已愈大半”。再服4剂而平,至今3年未发。[袁波.重用黄芪治痹证.新中医,1997,29(4):49]

痹证 患者男,58岁。肢体关节疼痛2年余,伴关节屈伸不利,每因气候潮湿加重。舌紫黯,苔白腻,脉沉缓,两膝、踝关节肿大。血沉80mm/h,C-反应蛋白>10mg/L,类风湿因子阴性。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为风寒湿痹。治法:除湿祛风,散寒通络。处方:黄芪90g,苍术12g,茯苓15g,秦艽12g,当归15g,牛膝12g,桂枝12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药后汗出,全身关节疼痛减轻。上方黄芪用量增至150g,继服12剂后,关节疼消肿退,再进6剂患者血沉正常而出院,随访3个月无复发。

按:痹证的发生由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所致。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与气候变化有关,是因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尤以湿邪为患。黄芪益气健脾,利尿消肿。现代实验研究黄芪对汗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重用黄芪则健脾发汗利尿,使邪去病愈。[傅鲁慧,王正林,范荣.重用黄芪验案举隅.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36]

廉武星经验 补虚疗痹话黄芪 黄芪,为补气要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痹证(病)治疗中,更见其作用宏大,或以黄芪为主药立方、或以重量投之,扶正而祛邪,每每获效。以黄芪为主药立方者,如《医林改错》补气消瘀诸方中,除急救回阳汤无黄芪,其余各方均以黄芪为主药。《校注妇人良方》之三痹汤,即《千金方》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川续断,以黄芪强壮肌表而能祛湿,故为主药。费伯雄评价云:“此方峻补气血,而祛风除寒利湿之法,悉寓乎其中,本末兼赅,诚治痹之上策也”。另外,《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方中亦以黄芪为主药且重投之;《济生方》治风湿痹之黄芪酒亦如此。故清·周岩《本草思辨录》中提到:“……惟补虚通痹则芪之专司,故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皆以黄芪统率全方。”

大剂量投以黄芪治疗痹证(病)在辨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外科证治全书》中治疗鹤膝风的蒸膝汤方生用黄芪至8两,散膝汤方黄芪用至5两,以其益气利湿,扶正祛邪而愈痹;《医林改错》中补阳还五汤所治病证表现基本属痹证表现范畴,方中以黄芪为主药而用至4两,诸药合用而奏补气活血逐瘀之功,当今临床亦是屡用屡验。

笔者在临床辨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中医辨证属湿邪偏重者,采用黄芪,强壮肌表发汗驱邪,使邪从汗解。同时益气利湿,使邪随湿去,一药两效,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痹证日久,病情缠绵,机体气血亏虚,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运用黄芪补气活血逐瘀,配伍化痰通瘀之药物而收效。[廉武星.补虚疗痹话黄芪.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