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12371300000008

第8章 解表药 (8)

第一章 解表药 (8)

5.祛风散寒止痛治疗头痛 头痛一症,有外感内伤之分。《医碥·头痛》说:“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府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张师认为大抵外感头痛以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则以平肝滋阴、补气养血、化痰祛瘀等为法。外感头痛多为新感,以风邪为首犯,“风从上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然风邪又有挟寒、挟热、挟湿之异,临证又各有不同,张师常取细辛5~8g,具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配制川乌、川芎、皂角、白芷等辨证施治,加减应用常获良效。久痛者则酌加虫类药及益肾填精生髓之品。挟寒者合川芎茶调散加减,祛风散寒止痛;挟热者去川乌合银翘散、小柴胡汤加减,祛风清热止痛;挟湿者合羌活胜湿汤加减,祛风胜湿止痛;挟瘀者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活血通窍止痛。

6.通窍开闭治疗鼻炎 肺气通于鼻,肺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因此,鼻病与肺密切相关,鼻炎祖国医学称“鼻窒”、“鼻鼽”,为肺卫失固,外邪侵袭,肺气失和,鼻窍不能通利所致。张师常取细辛5~8g,辛温入肺,具通窍开闭之功。属风寒者,合辛荑散加减,疏风散寒,通窍开闭。属风热者,合桑菊饮、苍耳子散加减,疏风清热,通窍开闭。属肺肾两虚,外感邪侵,清涕长流者,合缩泉丸、桂枝汤、玉屏风散加减,益肺肾、固表卫、通鼻窍。

7.温通心阳入少阴经治疗心悸——窦性心动过缓 张师常取细辛5~10g,辛温入少阴经,具温通心阳之功,配炙麻黄、制附子、桂枝合丹参饮加减,治疗心阳虚之心悸——属现代医学窦性心动过缓,每每取效。

张师认为“细辛不过钱”,乃指细辛为散或单用不过钱,入汤剂不可拘泥于此,否则难以取效。考《伤寒论》细辛最大剂量为三两,按现今度量衡折算为9g。张师依据临床病症、病机、寒热虚实及患者的体质采用不同剂量施之。其中治疗痛症尤其痛痹及血虚寒凝之“厥”,要发挥其温经通脉之效,必用至9~10g,不必先煎;治疗痰饮咳喘,取其温肺化饮之效,多用5~6g;对兼有里热虚火牙痛、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头面疾患多用3~5g,细辛性温性烈可佐清热泻火之剂。

张某,男,33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主因“秋季时作头痛近10年,加重2个月”。自述秋季头痛时作时休10年,多一日一作,且牵及颈肩痛,每遇受凉而发,常服正天丸,或镇脑宁不解,多针刺头部穴位可缓解。平素血压低。近2个月时作头痛不解,1日2次,且伴颈项强,头昏,眼泪自流。舌淡红边尖红,苔白,脉细。行针刺治疗不减,曾于门诊多次就诊,诊为“神经性头痛”,中西药治疗不佳。遂于本门诊就医,证属风邪上犯,清阳阻滞;治以温通经络,活血祛风。

药用:制川乌(先煎)9g,白芷10g,当归12g,川芎30g,丹参15g,白芍30g,皂角7g,细辛6g,蜈蚣2条,僵蚕10g,天麻10g,炙麻黄3g,柴胡10g,龙胆草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炙甘草15g。服药3剂,头痛已解。唯颈肩部酸困不适,舌淡红,苔白,脉细。继以温经通络,益气养血祛风,予熟地黄20g,当归15g,赤芍10g,生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羌活10g,姜黄10g,威灵仙30g,制附子(先煎)10g,鹿衔草30g,蜂房10g,葛根15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3剂,诸症缓解而愈。[王磊,和晓春,李桂芬.张任城应用细辛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5]

徐应坤等经验 细辛味辛性温,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之功。笔者在为一雷诺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其5年余的阳痿旧疾竟有好转,经对所用药物分析,可能与方中细辛一味有关,遂嘱患者每日单用细辛5g,泡茶口服,按此方治疗月余,阳痿竟得痊愈,后又用此方法治疗了25例阳痿患者皆获良效。

男,49岁,工人,于1987年8月10日初诊。患者自1986年始,头晕,失眠多梦、腰痛遗精,继而阴茎不能勃起,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阳痿,服用中西药物治疗2月余,其他症状基本痊愈,惟有阳痿至今未愈。诊治:每日用细辛5g,泡茶1杯口服,连泡3次服用,7天即见效果,阴茎已能勃起,但维持时间较短。继续服药1个月后,此病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男,42岁,干部,于1988年元月13日初诊。患阳痿已4年余,有时举而不坚,有时萎而不用,经多方治疗无效,求治于余,每日细辛5g,泡茶1杯口服,连泡3次服用,此药连用5天即见效果,阳事欣然,又继续服用25天,性功能恢复正常。[徐应坤,李日昌.单味细辛治疗阳痿.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56]

李玉和经验 重用细辛治痛痹 疼痛为顽痹的主症之一,常规辨证疗效不佳时,加入细辛9~30g,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古人有“细辛用不过钱”之说,常规量为3g,一般而言,顽痹用常规量往往无效,最低下限为9g才会有效,最高上限为60g。细辛辛烈窜透,功能为通阳气、散寒结,对寒湿凝结或病久虚寒较重者,历来视为治顽痹要药。临床应用重剂细辛时,必须先煎煮30分钟后,才能纳入他药共煎,因细辛的有毒成分为黄樟醚,煎取30分钟后,其含量已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毒性。[李玉和.重剂治疗顽痹经验谈.中医药学报,2000(5):32]

荆 芥(附药:荆芥穗)

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和多裂叶荆芥的茎叶和花穗。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宣毒透疹,理血止痉。主治感冒寒热,头痛,目痒,咽痛,咳嗽,麻疹,风疹,痈疮,疥癣,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中风、血晕。

董德懋经验 黑芥穗破结下瘀 友人刘金福之妻,住某医院剖腹产后3日开始发热,热势持续不退,继之右下腹部出现界限不明之包块如烧饼大,腹胀痛,灼热而拒按,恶露少而色淡,选投多种抗生素不效,曾邀请某医院专家会诊,诊为:炎性包块;阑尾炎;异物遗留。建议消炎抗感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探查。后邀余会诊,脉见浮数,舌绛苔黄。统观诸证,错综复杂,表病尚未解,毒热复蕴结,内袭营分。正虚邪实,为表里同病之候。治以疏风清热,佐以凉血化瘀,俾表邪外泄而瘀热内解。方药用:黑芥穗6g,连翘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赤芍5g,嫩桑枝10g,野菊花10g,桑叶10g,白茅根10g,白苇根12g,紫花地丁10g。投药4剂,其中以桑、菊、银、翘等辛凉解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白茅根、赤芍清血热而行瘀定痛;桑枝清热通络;方中用黑芥穗一味,以其为入血分之风药,善于祛风理血,又有破瘀下结之功。因本病外感风邪,恶露不畅,瘀血停滞,产后血虚,亦有风自内生,谨防内外相引,临证必须统筹兼顾,荆芥散血中之风最为适用,服药4剂热退而表邪得解,包块缩小,瘀滞行而积聚渐散,药已中的。

服药后病情见轻,仍守前方。去辛凉解表之品,仍以黑荆芥祛风理血,银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加入当归、赤芍、丹参、牡丹皮以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用香附调理气机善后,服5剂后包块消失,诸症悉愈而出院。黑芥穗疏风解表众所周知,然黑芥穗破结下瘀乃经验之谈。《神农本草经》“假苏”条下有云:“假苏,味辛温,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温痹。一名鼠蓂。”《本草纲目》云:“假苏即荆芥。”荆芥生用可祛风解表,风热风寒均可,如治风寒表证之荆防败毒散,治风热表证之银翘散,在表证兼湿、兼瘀时,荆芥则可除湿祛瘀。除湿生用,祛瘀则可炒用,后者乃“黑以入血”之例。在产后恶露不尽,外感风热之邪,内有瘀血时,所谓“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出现高热、腹痛、癥积之急性病候时,用银翘散加牡丹皮、赤芍、丹参等,重用黑芥穗解热兼清血分,毋虑“产后宜温”的说祛,临证每多效验。(《燕山医话》)

羌 活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根茎和根。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肝、肾经。散寒解表,祛风胜湿,除痹止痛。主治外感风寒、风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目昏鼻塞,肢体酸痛,风寒湿痹,水肿脚气,疮疡肿毒,破伤风。

吴立文经验 上肢痹痛多风患,下肢痹痛多湿患,此乃一般规律。引药的选用,应将其作用趋向与针对病因的治疗作用结合起来。风药多升散,作用趋上,故上肢痹痛,多选用羌活、防风、桂枝、白芷等,其中尤以羌活为要。羌活是治疗上肢肘、腕及肩关节痹痛的主要用药,但治痹用量应大于治风寒感冒之量,常用15~30g。用《百一选方》之蠲痹汤重用羌活,加桂枝、威灵仙、天仙藤、鸡血膝、僵蚕,对上肢风寒痹痛是有较好治疗作用的。[吴立文.痹证用药管见.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20):2]

白 芷

为伞形科植物杭白芷或祁白芷的根。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齿痛,目痒泪出,鼻塞,鼻渊,湿盛久泻,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瘙痒疥癣,毒蛇咬伤。

张鸣鹤经验 张师认为白芷性味芳香辛温,药力升腾,适于治疗头项关节疼痛,尤其适用于治疗颞颌关节炎。如与细辛配伍则效果更佳。细辛为祛风胜湿之要药,且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但与寒凉药配伍亦可用于寒热错杂的痹病。细辛用量要大,不能拘泥于“细辛不过钱”的陈规。古人所订这一戒律只是指服用粉剂不能超过1钱之量,并非指服用汤剂。张师认为如欲发挥细辛的有效作用,细辛必须过钱。他常用的剂量少则6g,多则可达20g,从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只要认证确切,就应大胆使用。[张立亭.张鸣鹤治痹用药规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5):20]

丁世幸经验 白芷治痹痛 痹者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脉络闭塞不畅,乃痹证总的病机。笔者重用白芷,以其辛香走窜,善通窍络,且具止痛之力,治疗痹证疼痛,获效颇佳。如治邹某,男,56岁。患类风湿关节炎5年余,两手腕、掌、指关节肿胀,疼痛难忍,晨起尤甚,查血沉:56mm/h,类风湿因子阳性。前医曾予雷公藤、芬必得等药治疗,疼痛时轻时重,激素制剂虽可明显减轻疼痛,但停药即发。因患者胃疾颇甚,上药难以为继,邀余诊治。处方:白芷30g,川桂枝10g,赤白芍各15g,知母、生甘草、麻黄、附块(先煎),防风各10g,生地黄30g,蜂蜜60g(分2次冲服)。1个月后肢节肿痛大减。此后,间歇服用上方半年余,查血沉、类风湿因子均正常。目前,患者病情稳定,阴雨天偶有关节酸痛外,未见明显不适。[丁世幸.白芷止痛心得.四川中医,1997,15(7):20]

香 薷

本品为唇形植物石香薷的干燥的地上部分。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湿和中,解暑。

宋祚民经验 香薷过量可致汗脱 香薷与麻黄性味皆属辛温,都可发汗解表,但在临床使用时各有所长。麻黄发散风寒,有发汗行水之功,而不能祛暑湿,因此多在风寒凛冽之冬使用,即或夏秋选用,亦为除风寒祛湿邪而用,如与生石膏配伍则四季适宜。但对水肿(非心脏性)或寒湿之邪蓄表,用麻黄量宜大,否则不易得汗,而其小便排量可见增多,因而麻黄较香薷在发散表湿方面,则略逊一筹。香薷除具备辛温芳香发散之力外,尚有祛暑湿之功,此乃与麻黄差异之处。但在剂量使用上,必须适当。

余曾治一16岁男性青年,因避酷暑之热,夜露宿于院中,晨起自觉头痛,身热畏冷,周身拘紧,遂步行来院门诊。察其体温39℃,无汗,两目红丝,面色黄滞,舌红苔白腻,六脉浮紧有力,系内蕴暑湿,外受寒邪,即用香薷饮2剂,因其体壮表都较重,香薷用12g。于次日下午由二人搀扶前来复诊,言其服药1剂后即见汗出,当服第二剂一煎后大汗如洗,身热虽退,但疲倦乏力,心慌气短,汗出不止。见其大汗淋漓,头身如浴,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动时喘息,六脉软大,重按皆无。遂予固脱法改用生脉散2剂,服后汗减,唯口干思饮,头目昏沉,脉象有力,复用清络饮加北沙参30g,2剂而安。

究其因,香薷发汗之力,不逊于麻黄,况夏暑之季,阳气发越于外,腠理易开,卫气充斥于表,药尽一剂见汗当止,此吴鞠通氏早有禁言,今香薷用量略大,又过服2剂发散太甚,因而汗出不止。汗多气阴受损,气液外泄以致虚脱,此香薷量大之过,数十年来未敢忘怀。(《燕山医话》)

苍耳子(附药:苍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