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的追求(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12482600000035

第35章 当说则说

人们常说:“寒从脚起,祸从口出。”我国传统文化,经常教导人要“慎言”,要“群居防口,独坐防心”。和别人在一起时,要谨防说话的错误。“言多必有失”,明智之士都提倡“沉默是金”,提醒人们管好自己的舌头。舌头就像一头“野兽”,一旦挣脱了束缚,就很难再把它送回笼中。舌头是一个人灵魂的脉搏,智者用它来检验人们的心理健康;有心的人,则用它来聆听他人的心声。

因此,在做人做事时,为防出言惹祸,为防暴露自己的内心,请多做少说,多听少说,不当说的绝不乱说。

有这么一个笑话。

从前,有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41岁生日,特别邀请了4个朋友,来家里吃饭庆祝。

三位朋友准时到达了。还有一位朋友,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

饭菜都做好了,再不吃就要凉了。主人心里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呢?”

三位朋友中有一位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吧。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没想到一位朋友没来,却把已经来了的一位朋友气走了,主人更是急躁,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在座的两位朋友中又有一人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位朋友给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一位朋友和主人交情较深,就劝主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以后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主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位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意思就是说我了?真是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说完,铁青着脸也走了。

笑话中的主人原本无心,只是急得慌不择言,竟将自己的朋友全部气走了。可见说话不能乱说,不能因为急躁就口不择言。

字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内涵和外延等多种意义;句子也有表面的和内在的多层意思,就是说话音调不同也有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注意这一点,就有可能给自己造成各种不便或麻烦。

说话在我们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如果双方不能用话语传达彼此的感情,那么要想借其他方式来沟通交流,将会困难得多,而且也容易造成误解。但是,话又不可以随便乱说,应该一字一句地想好,预先在心里打个腹稿才好。否则,不管你是好心还是善意,有意还是无意,一旦将不该说的话说出了口,便有可能将事情办坏。

很多人的仕途突然停顿不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将不该说的话,讲给了自己的同仁听。有时候一些人还以为从来没跟他人说过,怎么就有人知道?思来想去,原来是在极郁闷之时曾对最好的搭档倾吐过。虽然一时发泄了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怨气,但却就此扼杀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还有人祸到临头了,还是不肯相信自己最亲密的搭档怎么也会这样对待自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隔墙尚且有耳,何况是亲口告人。因此,随便对外人讲,传到上司或同仁耳里,将使自己更加被动。实在觉得郁闷,憋得慌,就回到家里渲泄,要讲就在家里讲。

心情郁闷时,最好不要在公司不远的饭店喝酒。主要是防备心情郁闷或者情绪低落、伤感时喝酒太多,酒后胡言。这一点尤其需要特别谨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你如何解释都是无济于事的,不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往往被当作酒后真言。更可怕的是,你说了什么人家都知道了,你自己反而有可能不知道。有的人想得简单,认为酒后说出来的话一般人记不住,其实恰恰相反,人家记得清清楚楚。

再有,当某人不在场时,对他说三道四,这是破坏群体和谐的大忌。虽然言者未必怀有恶意,但听者又有谁能肯定?由于谈论的是一个不在场的人,言论很容易出格,即便一字不变,传到当事人耳里,他听了绝不会舒服。

更何况,这些背后对一个人的议论,传来传去常常在无形中被夸大变形。尽管传话的人可能并无恶意,但一旦被当事人听到后,那滋味、那份感受又会怎样呢再想想,如果这个当事人就是自己呢痛苦与恼怒之余,大多数人会决定再不与那些在背后议论自己的人交往。这样一来,和谐的群体气氛必然遭到破坏。

某人不在场时,说三道四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对这个人的行为做任何不负责任的负面评论了。如果真想给某人提出意见的话,最好和他面对面进行。在没有他人参与的情况下,有条有理,心平气和地交流。

当大家都不再在背后道人长短时,一切纠纷的火焰就会熄灭。

当然,为防祸从口出,我们一般提倡不当说的不乱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得尽量地少说或者不说。为了交流,为了沟通,为了说服,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是当说则说,有话就说,说话时要理直气壮,而不是吞吞吐吐,让人听了不知所云。而且,在说话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要有所准备,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什么时候说,什么地方说,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话不能说,怎么样说才最有效,这些都需要考虑周到。

这里,我们不妨以美国“超级推销大王”法兰克·贝德佳谈成的一笔高额保险为例,来看看与人说话的技巧。

一天,贝德佳从朋友处获悉,纽约一位名叫布斯的制造业巨商为了拓展业务,向银行申请了25万美元的贷款。但银行开出一个条件,要求他必须同时投保同等数额的保险。

机不可失,贝德佳迅速与布斯先生取得了联系,并约定次日上午10点45分见面。约好之后,他又打电话给纽约最负盛名的健康咨询中心,替他的准客户布斯先生预定好了11点30分的健康检查时间。这是有备而来,为说服客户设下援手,创造最有利的形势。

第二天,10点45分,贝德佳准时到达布斯先生的办公室。两人见面互致问候后,布斯摆出一副等他说话的样子。但贝德佳没有说话。

“贝德佳先生,麻烦你特意到这儿来,真不好意思,恐怕你会浪费时间而毫无收获。”布斯先生指着桌上的一叠保险企划书和申请书说,“你看,纽约主要的保险公司都把我这儿当成战场了。我已经打算在纽约三大保险公司中选一家投保。当然,贝德佳先生,如果你仍想介绍贵公司的服务,请留下你的保险企划书,也许两三个星期后,我才会决定投保哪一家公司。不过,坦白地说,我认为我们这样见面是彼此浪费时间而已……”

很显然,谈话一开始,布斯先生就先发制人,给了贝德佳一个下马威。此时,若不做出巧妙应对,谈话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布斯先生,如果您是我的兄弟,我实在等不及想告诉您一些坦白的话。”贝德佳表情诚恳地说。他及时地抛出这句他最常对客户说的话,目的正是为了通过积极主动地给客户当参谋,做有益的服务,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建立起客户的信心,有兴趣继续谈下去。

“哦——请不妨直言?”布斯果然产生了兴趣。

贝德佳趁势加大了进攻的力度:“我对保险这一行颇为熟悉,所以,如果您是我的兄弟,我建议您将这些企划书统统都丢到废纸篓中去。”

布斯先生听后,露出诧异之色:“此话怎讲?”

“布斯先生,为了帮助您做出最佳的选择,我可否先问您几个问题?”提问是推进和促成谈判的有效工具。懂得巧妙地提问,才会有办法把谈话导向自己希望的结果。

“请说。”贝德佳的故弄玄虚,果然勾起了布斯的兴趣。

“据我所知,贵公司正打算贷款25万美元拓展业务,但贷方希望您投保同等金额的保险,是吗?”

“没错。”

“快说句话,只要您健在,债权人便对您的公司信心十足,但万一您发生了意外,他们就无法信任您的公司可以继续维持下去。是这样吗?”

“嗯,可以这么说。”

“所以,您要立刻投保,把债权人所担心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这是眼前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如果您的生命未附上保险,而人又有旦夕祸福,我想债权人很可能会因此而减少贷款金额,或者干脆拒绝贷款,您说呢?”

“我不知道,但很有可能。”

“所以您要尽快取得保证自己健康的契约,这个契约对您而言就相当于25万美元的资金。”

至此,贝德佳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在不知不觉中把谈话引向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面,巧妙地将客户是否尽快投保与能否得到25万美元贷款划上了等号。这样就一举击中了客户的要害,使自己在后面的交锋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那你有何建议?”

“布斯先生,现在我为了您,正要安排一项别人做不到的事。”

“哦—”

“今早,我已替您约好11点30分去看卡拉伊尔医生。他可是纽约声誉极高的医疗检验师,他的检验报告获得全国保险公司的信任。所以,如果您想只作一次健康检查,就能签订25万美元的保险契约,他是唯一的人选。”

“其他的保险经纪人难道不能替我安排这件事吗?”见贝德佳连医疗检验师都约好了,布斯自然有些怀疑他是否“别有用心”。

“当然,谁都可以办到。但他们没办法安排好您今早立刻去做检查。这些经纪人肯定是先打电话跟一向合作的医疗检验师联络,这些人可能只是一般的检验师。因为事关25万美元的风险,保险公司必定会要求您到其他有完善设备的诊所做更精确的检验。如此一来,25万美元贷款便要拖延数日,您愿意浪费这些时间吗?”

“我一向身体硬朗。”布斯仍有些犹豫。

“可是,我们难保自己不会在某天早晨醒来时,忽然喉咙痛或者患上流行性感冒。即使您在保险公司所能接受的程度内很快恢复了,也难保他们不会说:‘布斯先生,您似乎已康复了,但您已留下头痛的记录,在未确定您的病因是暂时性或长期性之前,我们想请您暂停投保三至四个月。’这样,您又可能失去这笔贷款。”

在这里,贝德佳抓住客户迫切希望尽早获得贷款的欲望和害怕失去贷款的恐惧心理,故意制造紧迫感,从而“逼”客户立刻做出投保的决定。

“是有可能。”布斯开始动摇了。

贝德佳故意看了看表,说:“已经11点10分了,如果我们立刻出发,就可以依照约定的时间抵达卡拉伊尔医生的诊所。如果您检查结果正常,您就可以在48小时内签定保险契约。布斯先生,您今天早上看起来精神非常好。”

“是呀,我感觉很好。”

“既然如此,您为何不现在就去做检查呢?”

布斯陷入沉思。但仅过了十几秒钟,他便取下衣架上的帽子,说:“好,我们走吧!”

就这样,贝德佳凭着高超的谈话技巧,以及预先创造的有利形势,终于将对自己不利的形势扭转过来,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让布斯先生的思想跟着自己走,最后仅用短短25分钟时间,就谈成了这笔25万美元的保险。这笔交易也因此在美国保险业界有口皆碑。

根据克里斯·科尔的沟通理论,说话者发出信息的方式总是要影响对方接收信息的方式,因此,很多时候人们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重要。如果贝德佳不是有备而来;如果他与客户一见面便说上一大通购买保险的好处,而不管对方愿不愿听,不顾对方内心的真正忧虑;如果他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引起对方的兴趣;如果他不是非常委婉地说出银行对客户健康的担心:如果他没有将客户是否尽快投保与能否得到25万美元贷款划上了等号;如果他提不出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此等等,那么布斯先生绝不会在这么短时间内就接受贝德佳的保险推销,双方的谈话也不会如此顺利,贝德佳的保险企划书也只会是纽约主要保险公司之间展开激烈竞争的“战场”上的一叠废纸而已。

在与人沟通交流中,不管说话者有着怎样良好的意图,都要使对方准确接受和理解才行。因此,在与人沟通交流时,尤其是进行很重要的交流沟通时,不当说的不乱说,当说的我们要有准备、有技巧地说,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