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正说东西六宫:大故宫2
12670700000011

第11章 养心帝居

雍正帝是一位勤政务实的君主,他不住乾清宫,而住养心殿——将养心殿作为理政和居住的宫殿,不仅表示孝心,而且讲究实用,这是雍正帝一个明智的选择。

养心殿,不只是一座宫殿,而且是一个宫殿区。我曾多次去故宫参观、考察、学习和研究养心殿的建筑与布局,历史与人物,文物与故事,现把眼所见、耳所闻、手所量、心所想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同大家分享。

一、雍正搬家

我脑子里长久以来有一个疑问:雍正帝为什么不从雍亲王府搬到乾清宫居住、生活和办公,而要搬到养心殿呢?

自雍正起,养心殿成为清朝政治生活重心

即位前的雍亲王读书像

永乐帝肇建紫禁城后,明朝十四位皇帝,都是以乾清宫为正宫的。养心殿虽是一座独立封闭的庭院,但不是重要的宫院。《明史》里没有出现“养心殿”字样。在《明实录》中,《明世宗实录》仅出现有关修缮养心殿的两条简略工程记载,《明神宗实录》中也仅出现一条万历帝因乾清宫火灾而搬到养心殿暂住的记载。清朝的顺治帝和康熙帝,也都是以乾清宫为正宫的。清顺、康两朝的养心殿造办处曾设在这里。还有,康熙朝西方耶稣会士到皇宫,在南书房不行,因为那里属于内廷。康熙帝就选一个既在后宫范围,又离后宫不太远的地方安置这些耶稣会士,这个地方就是养心殿。

然而,唯独雍正皇帝,刚一上台就宣布他要搬到养心殿去住。在明清皇宫里的二十四位皇帝,从雍正帝开始,改在养心殿治理国家和日常起居,到宣统帝结束。清朝皇帝有个“家法”,也就是有个传统,不能轻易地改变祖制。但是,雍正帝一上任,就把他祖父顺治帝、父亲康熙帝的祖制和家法给改了!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的答案,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是民间的山寨本。山寨本说:胤禛在他父亲康熙帝病重时,进了一碗含有毒药的人参汤。康熙帝在病榻上,把皇四子胤禛送来尽孝心的人参汤,咕咚咕咚地喝了,一会儿便从畅春园清溪书屋里,传出了哭喊声:上崩!当天夜里,京城九门、皇城七门、宫城四门全都戒严。胤禛从京城西郊的畅春园赶到城里,大行皇帝康熙帝的遗体,由畅春园清溪书屋,连夜运到紫禁城乾清宫,就停灵在这里。皇四子胤禛在灵前即位,这就是清朝的第五任皇帝——雍正帝。关于这天夜里发生的故事,戏曲、小说、评书、传闻、电影、电视剧,都在讲、也都在演。于是,一种说法广泛流传:雍正帝把他生身父亲康熙帝毒死,心里有愧,夜里怕鬼,所以不敢在乾清宫住,而搬到养心殿住。这个说法富于戏剧性,但没有史实依据。

第二个是朝廷的官方本。康熙帝宾天的这一夜,胤禛睡在哪里?我想:他肯定是彻夜未眠——是因悲痛,是因紧张,还是因繁忙?可能都有。这时,他的兄弟们,未得特许,禁入皇宫。然而,胤禛总要睡觉,总要休息,在什么地方呢?遵照古礼,双亲故去,胤禛要住在“苫(shān)次”。“苫”是草席,“次”是地方。胤禛以时为造办处的养心殿为苫次,守孝二十七天后,应搬到乾清宫住,但他没有。雍正帝解释说:“朕持服二十七日后,本应居乾清宫。朕思乾清宫乃皇考六十余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实不忍。朕意欲居于月华门外养心殿,著将殿内略为葺理,务令素朴,朕居养心殿内,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尽朕心。”(《清世宗实录》卷一)到十二月初九日,雍正帝行完大祭礼,就从守丧的苫次,正式入住养心殿。

反过来说,如果雍正帝是因害死皇父康熙帝而不敢、不想在乾清宫住,而乾隆帝不存在这些纠结应搬回乾清宫住,但他也没有;同理,嘉、道、咸、同、光、宣六帝,也都没有搬回乾清宫住!

从此,养心殿就成为清朝定都北京后,十朝中有八朝的实际上政治和生活的重心。

雍正帝是一位勤政务实的君主,他不住乾清宫,而住养心殿——将养心殿作为理政和居住的宫殿,不仅表示孝心,而且讲究实用,这是雍正帝一个明智的选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以养心殿格局为例,略作说明。

二、殿区格局

雍正帝之所以选择养心殿作为理政和居住的中心,因为它有优势和特点。

其一,位置适当。养心殿位于西六宫南面,乾清宫西面,一殿一宫,东西相对,其间隔着一条南北向的西一长街。养心殿与乾清宫,有乾清宫西墙的月华门,养心殿东墙的遵义门,东西相望,为养心殿与乾清宫出入的通道。遵义门外南侧,有军机处,再南有军机章京房,是辅弼皇帝理政的办事机关,还有御膳房,是帝后的厨房。这里适合作为皇帝理政与居住的宫殿。

其二,院落紧凑。对雍正帝的理政和居住来说,千重要,万重要,实用安全最重要。养心殿区比后三宫区,建筑更为紧凑,围以高墙,两重大门,防守严密,既实用,又安全。养心殿区面积不大,南北长63米,东西宽80米,共5040平方米。分为三个院落——外院、前院和后院。

外院,在遵义门里、养心门南,是一个南北约14米的东西狭长小院。宫廷侍卫,严加把守,比较静肃,也较安全。

前院,进了养心门,是养心殿庭院。院内主体建筑是养心殿,九间。

后院,主要是后寝殿和东西围房各六间。乾隆朝纂修的《日下旧闻考》记载:“养心殿后为穿堂,为二层楼。”今已不见二层楼,因后来做了改建。养心殿区的前殿,其“办理庶政,召对引见,一如乾清宫”(《国朝宫史》卷十三),后殿又似后宫。似可以说,养心殿院区是紫禁城宫殿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一个袖珍的紫禁城。

其三,亦殿亦宫。养心殿区格局是前殿后宫,基座呈“工”字形。养心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殿堂,后寝殿是帝后寝居的后宫。

养心殿的格局为前殿后宫,既是皇帝办公场所,也是寝居之处

养心殿坐北朝南,殿为九间,正中三间,当阳正座,上悬“中正仁和”匾额,为雍正帝御书。养心殿的殿名,含义丰富深刻。君子养心,中正仁和。这既是雍正皇帝追求的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宝座的东、北、西三面,摆列书架、珍玩。正殿东壁为乾隆帝御制《养心殿铭》,西壁为御制《题董邦达溪山清晓图》。殿堂高雅、华贵、庄重、静谧。正堂两侧,为东暖阁和西暖阁。东暖阁,后来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后面要讲;西暖阁匾额为“勤政亲贤”——这确是君王的为政之镜:既勤政,又亲贤——亲贤臣,退佞臣,道理简明,做到却难。再西为三希堂,下文会述及。殿前中西部,南窗外抱厦——夏季狂风骤雨,冬季朔风暴雪,都淋不湿也打不透窗户纸;还有,殿前侍卫值班,远离殿的门窗,更安全,更私密。这里有个小故事:乾隆朝,刘於义(江苏武进人),年七十余,到养心殿奏事,跪的时间久了,起立时误踩衣袂,摔倒遽死。(《清史稿·刘於义传》卷三百七)

后寝殿,坐北朝南,现在看到的格局是:中为五间,东次间、梢间五间,西次间、梢间也五间,合为十五间。养心殿和后寝殿,前后两殿间有一穿堂,四面围合,呈封闭式,在穿堂行走,夏不怕风雨暑热,冬不怕冰雪严寒,很方便,也安全。两殿之间距离,近到难以想象。第一次我请故宫的黄希明先生帮我量,回答是近5米,我不信。第二次我请故宫的刘素玲女士帮我量,回答是3.1米,我愕然!第三次是我亲自带卷尺和陈亮去故宫,刘素玲等陪我一同测量:前殿后墙与后殿前墙的距离是4.8米,穿堂内前殿后门到后殿前门的距离是3.1米。而后单霁翔院长等陪我再次实测,经过四次反复测量,最后确定:养心殿后门到后寝殿前门,实际距离是1.8米。特别是我亲自参与测量,我才相信这1.8米的距离是真的。这条穿堂,通俗地说,从“宿舍”到“办公室”的“路程”,往远里说是4.8米,往近里说是1.8米,皇帝“上下班”真是太近便了。这比从坤宁宫到乾清宫,从乾清宫到乾清门的距离真是近得太多了!

其四,阴阳失衡。养心殿原作为宫廷造办处,其建筑与结构是平衡的,而加以改建的后寝宫格局,作为朝廷中枢则是不平衡的。养心殿与后寝殿之间的距离太近,阴阳不平衡。我联想到后三宫,在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建一座交泰殿,这就平衡了后三宫中乾清宫与坤宁宫的阴阳关系。养心正殿九间与后寝殿十五间,也是“阴盛阳衰”,阴阳不平衡。所以,养心殿的正殿与后殿缺乏阴阳平衡关系。事实上,自雍正帝迁居养心殿后,出现皇子继位恐慌。雍正帝45岁继位后子嗣不旺,临终前有继位资格的只有皇四子弘历(乾隆帝)和皇五子弘昼二人。乾隆帝临终前有继位资格的只有三位皇子。嘉庆帝、道光帝儿子不多,咸丰帝只有一子,同、光、宣则无子女。而同、光、宣三朝,出现太后干政现象,也是阴阳不平衡。《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易经·系辞上传》)养心殿改建后的建筑格局与实用功能,不相匹配,阴阳不和。这恐怕是雍正帝所没有想到的。

三、帝后寝宫

养心殿的后寝殿,实际上是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八朝的后宫所在。养心殿后寝殿的东围房和西围房,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后三宫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

养心殿的后寝殿,五间,正中为大厅,设皇帝宝座。东暖阁和西暖阁,各为两间——分别相当于民居的一室一厅。东暖阁的卧室和西暖阁的卧室,各安龙床,晚上都放下帷幔,生人不知皇帝睡在哪张床上,以防不测,确保安全。

养心殿体顺堂曾为慈安太后居所

后寝殿的两侧为东耳房的体顺堂和西耳房的燕喜堂,东西对称,各为五间。在同治和光绪时期,因皇帝年幼,体顺堂住的是慈安太后,燕喜堂住的是慈禧太后。后寝殿的两厢是东围房和西围房,东西相对,各为六间。这六间的格局,很有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每一室一厅(两间)为一套,东围房是三套房间,西围房也是三套房间,东西围房可以同时住六位妃嫔。

围房是做什么的?是妃嫔侍寝的值房。什么是侍寝?就是被皇帝晚上召来宠幸。有人问:电视剧里看到皇帝到妃嫔房间里过夜,干吗还要围房?实际上,清朝皇帝晚上是不到妃嫔宫里过夜的。为什么呢?为了安全。

妃嫔在自己的东西六宫,怎么到养心殿围房来的?一般地说,在晚饭后。晚饭在清宫一般在未时(下午两三点)。这个习惯可能同他们祖先关外渔猎生活有关。那时的女真人,上山狩猎或采集人参,天蒙蒙亮,吃过早饭,就上山打猎,或挖人参等,辛劳一天,过午回家,就吃晚饭。冬天关外黑得早,下午五六点钟就黑天了。他们辛勤劳作,习惯早睡早起。清帝晚上睡得早,早上也起得早。如康熙帝等早晨寅时,就是大约早上四点左右就起床,晚上也睡得很早。后妃起居,也要随同。

妃嫔侍寝,先被通知,梳妆打扮,来到围房,等待谕旨,前去同房。怎么确定谁侍寝呢?根据记载,皇帝晚饭后,太监将写有妃嫔名字的绿头牌,呈递到皇帝的面前。皇帝根据自己兴趣,将要侍寝妃嫔的绿头牌翻过来,表示要这位嫔妃来同房。

没被点到的妃嫔怎么办?只有在围房寂寞孤灯相伴,或者念经消磨时间。大家注意,每所围房都有佛龛,供妃嫔拜佛念经用。她们夜里在哪儿?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有人说回宫里自己房间过夜,有人认为晚间宫门已关,可能要到第二天早上才可以回宫。

《清朝野史大观》说:侍寝的妃嫔先沐浴,熏香,化妆,然后不穿衣服,用白绫裹着,由太监背到暖阁龙床上。有的先生在书中断言:这不可能!说不可能,也可能,因为谁也没有看到;说可能,也不可能,因为谁也没有看到。总之,宫中秘密,看到的人没写,写的人没有看到。都是以闻传闻,真假莫辨。

有人说:皇帝到后宫,有那么多宫女陪伴。其实,皇帝是难得见到宫女的。在皇帝身边的,都是太监,没有宫女。宫女只有偶然机会才可能被皇帝宠幸,没有怀孕,也就罢了;如果怀孕,生下子女,皇帝认账,才有名分。

有人说:皇帝看不到几个女人,周围都是太监和几个后妃,很可怜。

果亲王允礼墨迹

有人问:妃嫔整夜和皇帝睡在一起吗?不是的。妃嫔受宠幸后,就要离开。为什么?可能因为:第一,为了安全。如果皇帝睡了,而妃嫔没睡,起了歹意,谋害皇帝呢!第二,为了健康。妃嫔离开之后,皇帝可以安静地睡眠休息。第三,为了工作。皇帝要上早朝(懒惰皇帝除外),天亮四点左右要起床。妃嫔不离开,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会误了早朝的。

有人问:雍正帝有个儿子叫弘曕(yàn)吗?有的。弘曕与允礼、妃子(甄嬛)、雍正帝之间的四角关系真实历史是怎么回事?是和电视剧里的弘曕一样的吗?

先说允礼。果亲王允礼真有其人,是康熙帝第十七子,比雍正帝小十九岁。雍正帝45岁即位时,允礼26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负责民族等事务)。两年后,谕旨:“果郡王实心为国,操守清廉,宜给亲王俸。”享受亲王待遇,不久晋亲王。后管户部,兼管户部三库,是个肥缺。雍正帝临终前,遗诏果亲王辅政。乾隆帝即位后,命允礼总理事务,赐亲王双俸,免宴见叩拜。果亲王熟读诗书,擅长书法,其后裔爱新觉罗·启骧先生家藏果亲王的一幅录“元人句”的墨迹:

倚杖立湖曲,夕阳明远屿。

隔水见招堤,游兴浩难阻。

轻舟荡轻波,鱼吹浪花吐。

四望山意佳,推蓬吟复伫。

元人句果亲王宝(印)

因允礼体弱多病,命在府邸办公。乾隆三年(1738年)薨,四十二岁,乾隆帝亲临祭奠。允礼没有儿子,应十六阿哥庄亲王允禄等请求,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过继为后,主要为接续香火并解决郡王待遇问题。这个弘曕不可能是允礼与雍正帝妃嫔的私生子。

次说弘曕。弘曕在《清史稿·诸王传》里有记载,是雍正帝第六子,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母为贵人刘氏,后晋谦妃。雍正帝死时,弘曕三岁。乾隆三年(1738年),六岁的弘曕,出继给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为后。弘曕比其四阿哥弘历小二十二岁。弘曕善诗词,雅好藏书。他对属下管教很严,经常晨起披衣巡视,遇不法者立杖之,故无敢为非者。节俭善居积。因圆明园九州清晏失火,弘曕后到,与诸皇子谈笑露齿,乾隆帝不高兴,定其罪,降为贝勒,免除一切差使,就是免去一切职务。从此以后,家居闭门,心里抑郁,两年后病重。乾隆帝到王府看望,弘曕在卧榻间叩头自责。乾隆帝握着他的手,沉痛地说:以你年少,所以稍加惩戒,哪能愧恧(nǜ,惭愧)至此呢!恢复郡王,不久即死。(唐邦治《清皇室四谱·皇子》卷三)

再说妃子。作为雍正皇帝妃子,同御医,或同小叔子允礼私通,绝不可能,绝无此事。御医给妃嫔看病,须两人同行,把脉时,隔着帷幔,不能用手直接把脉。据明清史的后妃传记载,明清两代没有后妃到尼姑庵去修行的事,这种曾是唐朝武则天的故事,移花接木,安到清朝,一笑而已,不必当真。皇帝的兄弟一般是见不到妃嫔的。

我总说,戏剧、电视剧是故事,求生动,讲热闹,不是历史。看历史电视剧可以增加历史知识,切不可把历史电视剧当作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