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正说东西六宫:大故宫2
12670700000016

第16章 养心三希(1)

一个堂堂大清帝国的乾隆皇帝,在只有4.8平方米的低矮、狭小殿堂里读书写字,若不是有实物在,亲眼看到实景,令人难以相信。参观故宫的人,在“三希堂”窗外一窥,联想到那些大办公室和大班桌之大,相比之下,感慨万千!

乾隆帝在养心殿里生活了六十四年,他同养心殿“三希堂”,演绎出不少文化佳话。

一、堂名三希

养心殿西暖阁,隔成若干小间。西间前室的殿额,原是“为君难”,后换为“勤政亲贤”,都是雍正帝御书。作为国君来说,其“难”在于“勤政亲贤”:勤于政或荒于嬉,亲贤良或昵奸佞,确实是明君与昏君的一块界石。额两边联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在养心殿西暖阁的西头,隔出一个小间,精巧别致,幽雅清静,采光充足,冬天温暖,称养心殿温室,为皇帝读书处。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简称《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视为三件稀世之珍,收藏在这里,将温室改名为“三希堂”,并亲书堂额。

“三希堂”,屋子极小,

大清帝国的乾隆皇帝,却在只有4.8平方米的“三希堂”里读书写字

经我实测:东西长210厘米,南北宽228厘米,面积4.8平方米,屋高(地面到顶棚)197厘米(今普通楼房住宅约260厘米)。屋里一半为炕,长210厘米,宽114厘米,面积2.4平方米,比一般住家户的双人床还小。“三希堂”外间,长363厘米,宽210厘米,面积7.62平方米,以蓝白两色几何纹图案方瓷砖铺地。炕上东墙,挂“三希堂”额,两侧联曰:“怀抱观古今,深心讬毫素。”乾隆御题,保存至今。西墙,有郎世宁和金廷标合画《人物观花图》贴落一幅,长95厘米,宽95厘米。贴落是宫内墙上或门上贴的字画。炕东头安放靠背、坐垫和迎手一组,摆放玉如意一件,痰盂一件。坐垫前为书桌,长70厘米,宽31厘米,面积0.22平方米,高38厘米。书桌上摆放玉笔筒(内装毛笔数支)、玉笔山(笔架)、砚台各一件。炕西头摆放双层炕几一张,长96厘米,宽27厘米,面积0.26平方米,高38厘米。炕南窗的窗台上,摆放玉羊、玉山、玉冠架、玉璧和玉角杯各一件。窗台左右立面,各挂一件壁瓶。

屋里另一半为地,其面积和炕的面积一样大。东墙:壁瓶11个,有序摆挂,华贵雅素。壁瓶下面的地上,摆放三希堂法帖楠木盒,每个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1厘米,八盒,每摞两盒,共四摞。西墙:是一面从上到下的大镜子。镜子正对东墙的壁瓶,使房间在视觉上显得宽阔了不少。据郑欣淼先生统计,三希堂共陈设有110件文物。整个屋子巧妙地将室内装修、墙面、地面、顶棚、文具、文物、玩品与建筑融为一体。

“三希堂”不是比较小,而是特别小。一个堂堂大清帝国的乾隆皇帝,在只有4.8平方米的低矮、狭小殿堂里读书写字,若不是有实物在,亲眼看到实景,令人难以相信。参观故宫的人,在“三希堂”窗外一窥,联想到那些大办公室和大班桌之大,相比之下,感慨万千!

这么一间小屋,二百多年以来,名扬天下,是为什么?唐刘禹锡《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申开来,室不在大,有宝则名。三希堂里,既无仙,也无龙,但有三件稀世珍宝。乾隆帝作《三希堂记》说:“内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这里的“希”字,是稀少的意思,所以就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名称的来源,还有伦理与哲学的含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乾隆帝:“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周敦颐原话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弘历《三希堂记》)这里的“希”字,是仰慕的意思,士人仰慕“贤”的境界,贤人仰慕“圣”的境界,圣人则仰慕“天”——“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懈追求,自强不息。

二、书坛三杰

“三希堂”里《快雪帖》作者王羲之、《中秋帖》作者王献之和《伯远帖》作者王珣三位是“同族、同时,为江左风流冠冕”的大书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出身于高官显宦之家,祖父为尚书郎,伯父为司徒王导,父亲为淮南太守。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然而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工书法,有“书圣”之誉。

他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创出妍美流丽的书法新体。

王羲之幼小时,比较腼腆,不爱说话,人们并没觉得他有奇异之才。十三岁时,书法受到社会名流的器重,开始知名。渐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卷八十),特别受到伯父王导的器重。当时太尉郗鉴想为女儿选女婿,王导就让其在家族“海选”众多子弟。“海选者”回复王鉴说:“王氏诸少年都不错,听到信息,赶过来了,都自矜持。只有一人,在东床边,袒露肚子,在吃东西,若无其事。”郗鉴说:“这就是我的佳婿呀!”太尉郗鉴就把女儿嫁给这位少年即王羲之为妻。

王羲之性爱鹅。有位孤居老人养一只鹅,善鸣,到市上去卖,没有人买。王羲之听说后,同亲友前去看鹅。老妇听说王羲之要到家里来,就杀鹅招待王羲之。王羲之本来要看鹅,却看不到鹅,非常遗憾。

王羲之还听说附近有一位道士好养鹅,就去观看。他看了鹅,很高兴,想买这只鹅。道士说:“为我写《道德经》,我就将这一群鹅相赠。”王羲之欣然写完《道德经》,把鹅装在笼子里,高兴地回家。

王羲之还曾见一位老妇,正在卖竹扇,就在每把扇子上各写五个字。老妇流露出满脸的不高兴。王羲之对老妇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要一百钱才卖。”老妇果然照办,人们竞相购买老妇的扇子。几天后,老妇又拿扇子来,让王羲之在扇子上写字,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写字成癖,一次他到学生家,见几案滑净,就在上面写字。后被其父误将几案上字刮了去,学生很惊讶,惋惜好几天。他曾跟人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很赞佩这种刻苦精神。及到晚年,书法更妙。人们称赞王羲之书法“焕若神明”。

王羲之颇有美誉,朝廷公卿,社会名流,都爱其才器,多次召他做官。王羲之坦然表示:“吾素自无廊庙志!”我根本没有在朝做官的志趣。朝廷授他护军将军,推辞不拜,后授他为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王羲之做官,重生计,恤民生:地方闹饥荒,他开仓赈灾;朝廷重赋役,他力争减赋。

王羲之喜爱会稽即今浙江绍兴的青山绿水,名士雅居,尤其是会稽山阴的兰亭(现存后建王右军祠)。因与王述(曾官尚书令、建威将军、会稽内史)不和,辞去官职,定居在会稽山阴(今绍兴),曾与谢安(官至宰相,督扬州等十五州军事,后指挥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等好友集兰亭,相传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写下著名的《兰亭序》《兰亭序》(唐冯承素摹本28行,324字):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讬,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据元陆继善《双钩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唐代冯承素摹本)

王羲之既辞去官职,与人游览山水,饮酒流觞,垂钓为乐。又与道士交往,修心养性,年五十九卒。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他儿子们以父有遗言,辞让不受。他有七子,知名者五人,其中之一便是王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