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正说东西六宫:大故宫2
12670700000002

第2章 交泰乾坤(1)

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寓意乾坤交而天地泰,帝后交而夫妻泰。但纵观历史,乾坤、天地、阴阳、帝后之交,不泰者多而泰者少,不宁者多而宁者少。因此,人们在理想与现实、普世价值与客观存在发生矛盾时,追求理念与现实谐和,企盼乾坤交合而安泰。

在故宫后三宫中,交泰殿位置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交泰殿的内容很多,本讲介绍交泰特色、交泰报时和交泰宝玺。

一、交泰特色

从交泰殿到坤宁宫,是一个小的院落,我把它叫作坤宁宫庭院。院子并不大,从交泰殿基座到乾清宫和坤宁宫的距离,均仅有14.15米。这个院落,纯属后宫,四周围合,宫规森严。殿的东庑(东厢),主要是御膳房,西庑(西厢),主要是御药房和御茶房,还有太医值班房。皇帝、皇后吃的,喝的,看病的,吃药的等,应有尽有,非常方便。这个小院,门特别多:东庑,开三个门——由南往北依次是景和门、永祥门、基化门,通往东六宫;西庑,开三个门——由南往北依次是隆福门、增瑞门、端则门,通往西六宫。

交泰殿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共9间,长宽各20.6米,面积约424平方米。单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正中是鎏金宝顶。后三宫的交泰殿与前三殿的中和殿,都是平面呈方形,其建筑形式,其规制格局,南北呼应,彼此对称,既和谐,又美观。殿内,正中上方为藻井,中为盘龙衔珠,结构复杂,工艺精美。殿里宝座设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宝座后有4扇屏风,乾隆帝御书《交泰殿铭》。殿中悬挂康熙帝书写的匾额——“无为”。“无为”二字,我查了一下,《老子》一书,大约出现过13次。《老子》说:“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康熙帝写“无为”二字时是怎样想的?他的子孙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康熙帝也许是在告诫他的子孙们:君上无欲,百姓自朴;治国理政,要在“无为”——不瞎折腾。

交泰殿既展现建筑特点与实用功能,又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与哲理。这座宫殿名为“交泰殿”,从始建到现在,近五百年,名称没有变化,这是很不容易的。交泰殿始建时间,一说为嘉靖年间,一说为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史·舆服志》记载:“(永乐)十八年建北京,凡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中朝曰奉天殿,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正北曰乾清门,内为乾清宫,是曰正寝。后曰交泰殿。又后曰坤宁宫,为中宫所居。”

交泰殿的殿名,源自《周易》。《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象征天、男、阳;坤,象征地、女、阴。所以,乾对坤,天对地,男对女,阳对阴。不光是对,而且要交;不光是交,交还要泰——关键是泰。天地、乾坤、阴阳,既分为二,又合为一。这里,天地交、乾坤交、阴阳交,期望是要“泰”。天地、乾坤、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的,其相交结果,要达到平衡。天地、乾坤、阴阳相交,要泰安、泰宁、泰和、泰顺,这就是“交泰殿”所蕴涵的伦理和哲理。

交泰殿功能,主要有三:一是庆贺皇后生日,二是贮存计时和报时仪器,三是珍藏天子宝玺,还有其他。

中和殿是男性的殿堂,交泰殿则是女性的殿堂。皇帝生日叫万寿节,先在中和殿升座接受内大臣等贺礼;皇后生日叫千秋节,庆典在交泰殿。明清皇后在元旦、冬至、千秋(皇后生日)三大节临交泰殿受朝贺。皇后的千秋节,内外文武官员先期进贺笺,当天皇后先朝皇太后、皇帝,而后御交泰殿行庆贺礼。朝贺时,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亲王、郡王、世子、贝勒之妻)、命妇(有封诰的大臣之妻)等,都要在这里行六肃三跪三叩礼。

典礼仪式隆重——从交泰殿到乾清门,陈列仪驾、车舆、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等级分明——贵妃、妃、嫔立在殿的门外,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命妇以上,都汇集在隆宗门外。典礼时,贵妃、妃嫔、公主、福晋等,身着礼服,到交泰殿,升丹陛,序立于殿前东西两侧。皇后御殿,起乐。皇后礼服升座,乐止。贵妃、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等各就拜位序立。丹陛乐作,行大拜礼。礼毕,乐止。贵妃、妃、嫔,公主、福晋、命妇,各复其位。礼成,皇后还宫,各自退下。(《大清会典》)

皇后千秋节,赐金,赐银,赐绸缎,赐宝物等,多在交泰殿。如咸丰六年(1856年)七月十二日,慈安皇后二旬千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初十日,隆裕皇后三旬千秋,都是在交泰殿呈递如意、恭进食品等。(《内务府奏销档》)

作为皇后,最高的追求是“三喜”:乘轿从五门——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太和门)的中门抬进皇宫的大婚之喜,坐在交泰殿受妃嫔等贺千秋节的生日之喜,还有能生子继位自己做皇太后之喜。遗憾的是,紫禁城里所有皇后没有一人能同享这“三喜”的。

交泰殿除皇后生日、元旦、冬至三大节等在此举行礼仪之外,一个重要功能是宫廷的计时与报时。

二、交泰报时

现在看到交泰殿内宝座两侧,东次间安铜壶滴漏,西次间安大自鸣钟——这里曾经是宫廷、北京和国家的报时中心。

先说铜壶滴漏。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器,用铜壶滴漏盛水来计时刻。西周就有,历史久远。铜壶滴漏的动力,有用水的,有用水银的,有用沙子的,还有用半机械的。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张思训以水银代水,制作出“水银滴漏”。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发明了莲花漏法,在漏壶的上部开孔,使多余的水由孔中溢出,以保持漏壶有恒定水位,提高了漏壶计量时间的准确度。元代詹希元以沙代水,制作出“五轮沙漏”。北宋苏颂(1020—1101年)的“水运仪象台”,是半机械时钟,以水力作动力。这些都是漏壶计时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

交泰殿里的铜壶滴漏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可视为当时的国家计时和报时中心

北京皇宫的漏刻,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曾设计制造过计时宫漏。据《元史·顺帝纪》记载,这套宫漏“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也就是完全用水作动力,驱动复杂的报时系统:第一套是整点报时——“匮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第二套是夜间打更——“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差。当钟、钲之鸣,狮凤在侧皆翔舞”;第三套是子午报时——“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之西东有日月宫,飞仙六人立宫前。遇子、午时,飞仙自能耦进,渡仙桥,过三圣殿,已而复退位如前”。这架宫漏,其精巧构思、精绝技术,令人赞叹不已。这是当时最先进的计时宫漏。但是,元顺帝这位“鲁班天子”虽会做木匠,却不会做皇帝,玩物丧志,腐败已极,终被赶下宝座,逃往蒙古大漠。明朱元璋夺取皇位,司天监将元顺帝的这台宫漏计时钟进献,朱元璋命左右碎之。

现在参观故宫交泰殿看到的漏壶,是乾隆十年(1745年)制造的,为铜制,高五米余,分三节,置于台上,外建方亭,亭为重檐,上饰宝顶。这是中国保存至今的珍贵历史文物。

再说大自鸣钟。据史书记载,唐代就出现自动报时的机械漏刻。明代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带来自鸣钟。清朝沿袭,到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交泰殿,自鸣钟被毁。今存交泰殿这座自鸣钟,是嘉庆三年(1798年)宫廷造办处仿原钟造的,高近6米(相当于两层楼高),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自鸣钟高557厘米,宽221厘米,厚178厘米。外形仿中国式楼阁,分下、中、上三层。下层为柜型,背面有两扇门。中层正面是直径三尺的表盘,盘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上面有罗马数字,盘上有玻璃罩。表盘背面也有两扇小门,里面有弦钮。钟砣重一百多斤。柜内有左、中、右三组铜轮,中轮联着钟的针,左轮击钟报时,右轮击钟报刻。一时一鸣,一刻一响,如时针、刻针都指向十二点,先打四响,表示四刻,再打十二响,表示十二点。打刻和打时,声音不同。报时钟声响亮,直达乾清门外。每天上弦,分秒无差。上层主要为装饰。钟后有八级阶梯,专人登梯而上,给钟上弦。这座自鸣钟已经二百多年,仍能正常走动。据《西清笔记》说:“交泰殿大钟,宫中皆以为准。”这架大钟,很准确,“数十年,无少差”。(参见刘月芳《交泰殿的自鸣钟》)

嘉庆时期宫廷自主制造的自鸣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交泰殿里的这座大钟,是给宫内,是给北京,也是给国家定时间的。如上朝大臣的怀表以大钟报时来校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