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有便民之事上奏,这是他应尽的责任。”王卫尉说,“陛下有什么根据怀疑相国接受了贿赂呢?楚汉相争时,陛下领兵在外,萧相国镇守关中,他一摇脚则函谷关以西就不归陛下所有了。那时相国不为自己谋利,难道今天还会贪图商人的一点钱财吗?况且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秦始皇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错。由此看来,李斯为其主分过,又何足效法?陛下怀疑萧相国有二心,恐怕是没有仔细考虑吧?”
刘邦听后虽然不悦,但还是当天传旨赦免了萧何。萧何入谢刘邦,光着脚,跌跌撞撞,一副狼狈相。刘邦道:“相国休息去吧。相国为民求苑,朕不许,不过是夏桀、商纣一样的君主,相国是一个贤相。朕惩诫相国,是为了让百姓知道朕的过失而已。”这番似褒实讥的话,道出了刘邦与萧何在晚年时的微妙关系。刘邦离不开萧何,但又不放心萧何,于是,整整放放,意在让萧何知趣。他自以为了解萧何,实际上,他根本就不知道萧何的心。因为这个性格平和、忠心耿耿、与世无争的丞相,除了在起事时“叛秦”外,对刘邦根本就无二心。
不过,此后,刘邦倒再也没有找萧何的麻烦,两人一直相安无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过这一系列的考验,加之属下的劝说,刘邦终于明白了萧何的心,知他一直毫无背叛之意,刘邦终于放心了。二是人之将死,其心也善。刘邦自知自己时日无多,身边除萧何外,已无一个贴心之人。于是,刘邦善心大发,终于结束了对萧何的考验。
刘邦君临天下的第八年(公元前195年)五月驾崩,刘盈承嗣大位,是为汉惠帝。
萧何继续做他的相国。汉惠帝仁弱,吕后擅权用事。年老的萧何也没什么作为。
惠帝继位的第二年,萧何罹病,汉惠帝去探望他,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接替?”
“了解臣下的莫过于皇上。”萧何道。“曹参怎么样?”惠帝问。
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臣死而无憾了。”
原来,萧何与曹参是同乡,又曾一同在沛县为吏。由于同僚关系,加上志趣相投,两人成了一对好朋友,后来,两人共助刘邦起兵,皆为刘邦的开国元勋。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曹参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战场上立功,而萧何则始终留守汉中、关中当总后勤,在楚汉战争胜利后诸臣评功时,刘邦又心向萧何,坚持把萧何评为第一,军功累计最多的曹参当然思想上有了疙瘩,曹参断绝了与萧何关系,不再来往。但是萧何并不计较。萧何深知曹参是个治国人才,并知道他自从做齐相以来,用黄老之术治齐,卓有成效,“齐国安集”,人皆称贤。因此,萧何还是认为曹参接替他是最佳人选,表现了一代名相宽宏大度、一切以大局为重的风范。
这年七月,萧何病逝,谥曰“文终侯”。
萧何购置田宅,必定选贫穷偏僻的地方,建住房不筑围墙。他说:“子孙后代如果贤能,就学我的俭朴;不贤,那些田宅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看上而夺了去。”他的后代因犯罪而失去侯封号的有四世,每次断绝了继承人,天子总是再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侯,其他功臣都未曾得到这一恩遇。
冲锋陷阵秦二世胡亥君临天下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泗水郡蕲县大泽乡900个戍卒在陈胜、吴广的率领下,揭竿而起。
消息传到距大泽乡不远的沛县,县令惊惶失措,忙找两个最得力的助手萧何、曹参商量对策。曹参和萧何不仅是同事,都是沛县人,也是一对好朋友。萧何官居功曹,佐县令掌人事、庶务;曹参是狱掾,典掌监狱。他们俩都是县里颇有权势的官吏。县令准备举事以响应陈胜,萧何、曹参不但表示赞同,还趁机建议县令请回在外流亡的刘邦一起起事。后来,城中父老响应刘邦,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进刘邦。萧何、曹参等人共推刘邦为县令,树起反秦大旗。萧何被任命为县丞,曹参被封为中涓。
由于长期和犯人打交道,曹参不仅精通管理之法,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因此,起义后,他迅速成为刘邦手下的一员虎将。曹参与萧何这对好朋友从此天各一方,一个在前线出生入死,英勇杀敌,一个在后方筹备粮草,支援前线。曹参时而随刘邦攻城略地,时而自将一军鏖战。
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刘邦攻入关中,灭亡秦朝,曹参多次负伤,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刘邦被封为汉王后,论功行赏,封曹参为建成侯,官职晋为将军,刘邦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攻打关中,曹参率军冲锋陷阵,刘邦提升他为中尉,掌管京师保卫的事务。
公元前205年,刘邦又提升曹参代理左丞相,与大将军韩信一同将兵,进攻魏王豹。从此,曹参与韩信并肩作战数年,两人率兵平定魏地,刘邦赐他平阳侯。接着,他又同韩信进军赵、齐,迂回包围项羽的老巢彭城(今江苏徐州),齐地大部被平定后,被封为齐王的韩信统兵南下,与刘邦会师,围歼项羽。曹参则留在齐地,继续平定后方,巩固和建设齐地。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身亡,天下一统于刘邦。
刘邦自沛县起兵以来,征战七年,力挫群雄,夺得天下。曹参追随刘邦,攻城斩将,立下赫赫战功。在刘邦的部将中,他的战功极为显著。他身上的战伤多达70多处!
但刘邦论功行赏时,定萧何为第一,曹参为第二。比较充分肯定了曹参的功劳。
无为而治刘邦封他的长子刘肥为齐王。他的封地极大,有70多座城池。鉴于曹参曾在齐地数年,经验丰富,公元前201年,刘邦任命曹参为刘肥的相国。曹参在刘邦论功行赏时,对自己位居萧何之下有些不满,他认为刘邦偏心。当然,他不敢找刘邦出气,于是,他迁怒于自己的好朋友,自以为是萧何和自己抢功。此外,曹参对刘邦的任命也很不满,刘邦任命自己为一个诸侯国的相国,却任命萧何为国家的相国,权力、地位如此悬殊,曹参有些受不了。于是,他有意疏远萧何,两位好朋友从此产生了隔阂,很少往来。尽管如此,曹参到齐国后,还是兢兢业业地忙于政务,为齐国的强大立下了头功。
在齐国期间,曹参除随刘邦统兵出征异姓王,立下第一战功外,最主要的是确定了治齐的指导思想。
曹参至齐后,立即召见齐地的文人学士,询问治国理民的良策,数百个文人学士一人说一套,但没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曹参听说胶西(今山东高密西南)有位盖老先生,精于黄老学说,便派人赍重金请来。曹参亲自在门外迎接,两人携手入府,并席而坐。
酒席间,曹参向盖老先生请教治国良策,并鼓励盖老先生不要有所顾虑。盖老生呷了一口酒,说:“贤相如此信赖,老夫也就顾不得许多了。依鄙人之见,管理齐地,当用黄老之术。
长期以来,七国争雄,战事频繁,至秦统一,也多苛政,高祖与项羽争天下,败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兴建汉室。但汉室初兴,元气尚未恢复,百姓厌恶战争,人心思定,若实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必得人心。这样,多则十载八载,少则三年五年,齐地便可繁盛!”
盖老先生停顿一下,接着说,“由于连年战争,闹得民不聊生,田园荒芜,饿殍遍野,丁壮日减,经济凋敝,市井萧条,要使齐国繁荣,还必须‘勿扰狱市’,施行市场开放政策,不要干涉集市交易!”
曹参听到这里,击掌叫好。当下命人重备酒筵,款待盖老先生。酒过三巡,两人又谈了许久。盖老先生旁征博引,历数“勿扰狱市”的好处。当时,齐地多“庄狱之市”,这些集市对于发展手工业,交流商品,繁荣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总之,盖老先生希望曹参按规律办事,老百姓喜欢做的,就不要硬去制止它。要尊重客观现实,不要违背经济规律,实行“勿扰狱市”政策,就能保证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刺激生产发展,活跃社会经济。
曹参高兴地腾出相府大堂,给盖老先生居住。立即在齐地全力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经过几年的努力,齐地社会稳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汉初,齐地经济、文化发展最快,齐国百姓安居乐业,都称曹参是位贤明的相国。
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逝。曹参闻悉萧何病死,马上吩咐随从赶快整理行装,说:“我要到朝廷去当相国了。”果然如他所料,不久,汉惠帝派来的使者到,宣诏曹参去长安就任相国。通过治齐九年的亲身体会,他也深感“勿扰狱市”确实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他就把准备接替他做齐相的人叫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做齐相以来,奉行‘勿扰狱市’的政策。我走了以后,你可要以狱市为寄,千万不要打扰它。”此人说:“治理齐国,难道没有比‘勿扰狱市’更妙的办法了吗?”
“是的,这‘勿扰狱市’的确是治齐最妙办法。”曹参用手指着眼前一片繁华集市说,“正是有了这么大的集市,才使得良民和奸人并容,共同交易商品,发展经济。若国家贫穷到极点,奸人就无法容纳;无所容纳奸人,时间一长奸人就必然要作乱。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治理国家,还是应该以‘道化其本’为上策,万万不可扰乱其本。”此人听了曹参的话,表示一定尊重他的嘱咐,继续治理好齐地。曹参这才放心地笑了。
曹参到了长安,就任相国。以前他对萧何心怀不满,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好朋友治国有方,加上朋友已死,曹参也就不再记恨他了。反而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尤其是后来,他听到汉惠帝和萧何要他接替相国职务的话以后,为萧何的举荐所感动。他决心把好朋友的事业继续下去,因此,他凡事悉遵萧何立下的制度,推行无为而治。他选择郡中官吏中那些质朴无文的忠厚长者,提拔为他的属员;撵走那些善文辞,追求声誉的人。结果,政清刑简,朝中无事可做。
曹参整天痛饮美酒,不理政务,一些官吏见状,便去进言,劝他过问一下政事。哪知曹参什么也不说,便设酒宴款待他们,拿酒堵住他们的嘴。每逢那些人想开口说话,曹参便灌他们,直到他们酩酊大醉,才命人把他们扶出门去。一些官吏见状,也以饮酒宴乐为事。相府后院靠近官吏的宿舍,官吏们饮酒唱歌、狂呼乱叫。曹参的随从官员讨厌他们,但对他们又无可奈何。于是,他们请曹参去后院游玩,希望曹参听到那些人的醉呼声,加以整饬。曹参听说,即着人将那些好饮酒取闹的官员唤来,并不申斥反而大张酒宴,和他们一齐纵酒吆喝,尽情歌笑,也不顾身份体面。曹参发现部下小有过失,只要不伤大体的,总是设法为之掩盖。这样一来,朝廷上下,倒也相安无事。
年轻的汉惠帝看到曹参不甚问事,以为他仗着是先帝的旧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有些不快。曹参的儿子曹做中大夫,侍从惠帝,惠帝对他说:“你回家后,装着没事的样子问相国,就说高皇帝(指刘邦)刚刚离开群臣而去,皇上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怎能治国安民?但你不要说是朕让你问的。”曹借故休假回家,问父亲。曹参大怒,抽了他两百鞭子,吼道:“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天下大事不是你该说的!”朝会时,惠帝责备曹参:“为什么鞭笞曹?那是朕要他问的。”曹参脱下帽子叩天谢罪,问:“请陛下仔细想一想,陛下的圣明英武比得上高皇帝吗?”“朕怎能和先帝相比?”惠帝道。“那么,陛下看臣与萧何哪个高明?”曹参问。
惠帝脱口道:“爱卿似乎不及萧相国。”“陛下说对了。”曹参说,“高皇帝与萧相国平定了天下,法令明确无误,现在陛下垂衣拱手,臣与公卿百官谨守各自的职位,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更改,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龙颜大悦,道:“好!爱卿休息去吧。”
曹参做了三年相国,罹病去世,谥为“懿侯”。在他执政时,西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快,黎民百姓安居乐业,都歌颂曹相国的功德。他们编了一首歌谣,到处传唱:
“萧何为法,觏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他们赞美曹参恪守萧何立下的制度,无为而治,不干扰百姓,百姓安居,天下太平。
【作者点评】
萧何、曹参同为老乡、同事,由于志趣相投,胸怀大志,两人成了一对好朋友。他们在陈胜、吴广起义的鼓舞下,拥立刘邦为首领,发动起义,正式投入到推翻秦王朝的革命洪流之中。萧何、曹参在协助刘邦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一个在后方筹备粮草,全力支援前线。结果,两人都立下了不朽功勋。论功行赏时,被刘邦分别评为第一和第二。
《汉书·萧何传》曾评萧何、曹参的功劳说:“(萧)何以信谨守管龠,(曹)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奉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宗臣。”这说明萧何、曹参不仅能顺应潮流,不断跟随时代前进,根据实际情况,以黄老学说为指导思想,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而且善于处理君臣关系,不跋扈矜功,不凭势向皇帝讨价还价,而是顾全大局,为建设和巩固新王朝的事业效力。毛泽东认为:“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这当然是一家之言。
(徐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