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12729600000052

第52章 风流天子盛极而衰(1)

风流天子盛极而衰——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1年),睿宗第三子,通过政变取得帝位。开元年间,唐玄宗尚能励精图治,他任用姚崇、宋摹⒄啪帕涞热宋宰相,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使唐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其后,他以骄奢取代了求治心,宠爱杨贵妃,怠于政事,纵情享乐,任用奸臣、外戚,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一场兵变,迫使李隆基含泪令杨贵妃自尽,芳魂遗恨马嵬驿。自此以后,唐王朝便辉煌不再,晚年的李隆基十分悲苦、凄凉……毛泽东称他“会打鼓”,但“后半辈子不会做皇帝”。

【毛泽东评点唐玄宗李隆基】

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他是懂艺术的,他是导演,也会打鼓,但是没有把东西传下来。

——引自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51页)。

玄宗能容韩休。

——毛泽东读《新唐书·韩休传》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李隆基传】

逆境磨砺匡复社稷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在东都洛阳睿宗皇帝窦妃的宫室里,一个男婴降生人间,这个小生命就是睿宗的第三子李隆基。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睁眼看到的就是岌岌可危的李唐江山。李隆基出生的两年前,他的祖父唐高宗去世,伯父中宗即位,祖母武则天决政事。不到3个月,昏庸的唐中宗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改立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将睿宗置别殿,不预政事。唐玄宗出生之时,武则天正加紧图谋代唐称帝,她大兴告密之风,诛杀反对她称帝的大臣,将文武百官玩弄于股掌之上。等待李隆基的,注定将是阴影笼罩的成长环境。

李隆基的少年时代就是处在其祖母紧锣密鼓地筹划当女皇的时代。在封建时代,一个女人要登上权力顶峰谈何容易,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残酷地掀起一次又一次迫害浪潮。李唐宗室被置于这种浪潮的峰巅,即使是自己的子孙,武则天也毫不姑息:前废太子李贤被杀;庐陵王被囚禁于房陵(今湖北房县),每日心惊肉跳,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睿宗虽名为皇帝,但毫无处理政事的权力。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诛杀了大量李唐宗室人员之后,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易唐为周。睿宗退居皇嗣的地位,易姓为武,每天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度日,朝内文武官吏不经允许也不能谒见他。年少的李隆基只知自己是皇室公子,任情撒欢,根本不明白自己的父亲为什么总是愁容满面、谨小慎微。

尽管睿宗懦弱,毫无政治野心,对武则天构不成威胁,但武则天仍把他视为眼中钉,不久就演出了一幕杀鸡儆猴的悲剧。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李隆基之母窦妃和睿宗的另一个妃子刘氏前往嘉豫殿朝拜婆母则天皇帝,礼毕刚退下,就被人拖出去秘密处决了,尸体被胡乱埋在宫中,后来玄宗即位后查找,也没找到埋在什么地方。睿宗在妃子被杀后,还得强忍悲痛,不能露出丝毫的伤心和不满来。而年仅7岁的李隆基失去了母爱,也不能表现自己的情绪。即使这样,武氏外戚还指使人诬告皇嗣谋反,睿宗不敢辩解,宫人都被抓去刑讯逼供,幸赖一个普通匠役剖腹证明皇嗣不反,武则天良心发现,才放过儿子。在这种担惊受怕的岁月里,李隆基领受了祖母的厉害,也了解了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变得过早地成熟了。

李隆基和他软弱无能的父亲相比性格迥异。据史书记载,他自小就很有志向。作为皇子,他3岁就受封楚王,7岁出阁开始设置官属。长寿元年十月,楚王李隆基在车骑簇拥下来到朝堂举行祭祀仪式,负责宫廷禁卫的武则天从侄、金吾大将军武懿宗欺他年小,对其随从大声呵斥,李隆基意识到这是对他的轻视,立刻声色俱厉地回敬说:“这是吾家的朝堂,关你什么事,竟敢迫吾骑从!”一派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其祖母武则天的不悦,反而使她对这个孙子另眼相看,这位铁腕祖母流露出少有的慈祥的一面,对这个小孙子“特加宠异”。但因为父亲由皇帝又降为皇嗣,后来又变为相王,按照宗法制度,李隆基被降封为临淄郡王。18岁时,正式授予官职,历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

武则天晚年,接受宰相狄仁杰的劝告,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她召还庐陵王,确定为皇太子,以皇嗣睿宗为相王。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朝内一些大臣发动政变,杀死女皇身边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女皇退位,复国号为唐,唐中宗即位,武周政权至此结束。

唐中宗即位,本是李唐王朝重振旗鼓的好机会。但唐中宗是一个“志昏近习,心无远图,不知创业之艰,唯取当前之乐”的昏君。其妻韦后却很有政治野心,她想仿效婆母武则天当女皇。中宗临朝,她也坐于殿上,预闻政事。母行女效,安乐公主也公开请求立为继承皇位的皇太女。就这样,朝政大权完全操纵在韦后和安乐公主之手。为了积累政治力量,韦后还与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势力相勾结,培植党羽,诛杀功臣。他们只满足于实现政治野心,不思国家的治乱,紊乱纲纪,败坏朝政,滥施刑赏,卖官鬻爵,竞相奢华,弄得朝廷乌烟瘴气。为了排除夺取权力的障碍,韦氏对相王李旦频加陷害,只因相王懦弱好让才得以躲过灾难。韦氏母女又迫害太子李重俊。李重俊忍无可忍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及其党羽,但迅即被镇压。

宫廷内又是一派刀光剑影、剑拔弩张。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韦后母女毒杀中宗,韦氏宣布临朝摄政,让韦氏外戚执掌禁军大权和朝政。李唐社稷再一次面临被攫夺的危险,而相王李旦父子的处境更为凶险,随时会被韦氏集团作为夺取权力的障碍而遭遇祸患。

这时的李隆基已经成长为一个多才多艺、英武果敢的青年。他在长期的逆境中受到磨砺,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策略。在韦氏执政的局势下,李隆基怀抱匡复社稷、保国安家之志,开始策划武力反韦。在他出任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之时,他已暗中募集了一批“家奴”。罢官回京师后,他继续秘密招集勇士,特别是在羽林禁军中号称“万骑”的队伍里结识雄豪。在他的身边,还有一批中下级官员为他出谋划策。为了加强力量,李隆基还与其姑母太平公主结成政治联盟。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之女,颇有其母之风,泼辣强悍,富有谋略,对韦后、安乐公主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取得联系后,得到了她的支持,她还派自己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简去当李隆基的帮手。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决定发动兵变。这时,有人劝他先请示一下相王李旦,李隆基说:“我这样做是为了拯救社稷江山,解除君父的危险,事成则福归宗庙皇室,不幸失败的话,便要为忠孝而死。怎么能事先告诉父王,使他忧虑恐惧呢?如果他同意,那便是拉他参与了这一冒险行动,要为此承担后果;如果他不同意,我的计划岂不是要受阻吗?

”他终于没有告诉父亲李旦。这天晚上,李隆基带领刘幽求、钟绍京率丁役工匠百余人,潜入禁苑,与禁卫军“万骑”中的拥护者汇合,进入玄武门,杀统领禁军的韦播,然后杀入宫中。安乐公主被当场杀死,韦后走入飞骑营亦被乱军所杀,追随韦后的党羽及韦氏外戚很快被处决。到天明时,局势大定,相王李旦被拥立为皇帝。不久,李隆基因功被立为太子。

睿宗即位后,政治斗争仍没有结束。睿宗也是一个昏庸之君,太平公主自恃功劳,大树个人势力,朝中“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大臣,大半附之”。睿宗心甘情愿听从公主摆布,每逢宰相奏事,便问:“与太平公主议否?”将太平公主视为辅弼。公主专权,引起了李隆基的不满,一些正直大臣如刘幽求、姚崇、宋牡榷枷M抑制太平公主及依附于她的宰相们。这又引起太平公主的报复,太平公主力图劝睿宗改立太子,并大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立为太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天空出现彗星,公主指使一些术士对睿宗说:“慧星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企图以天象变化来挑拨其父子关系。不料睿宗顺水推舟,干脆将帝位传给太子,退位当太上皇,过与世无争的恬淡生活。但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除授和大政仍由太上皇决断,玄宗还只是个“实习皇帝”,太平公主仍对他构成威胁。经过政治斗争风雨洗礼的李隆基沉稳老练,他知道与姑母的较量在所难免,但需要对方先动手,方能不背诛杀姑母兼功臣的名声,于是他积极准备力量,等待时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有人告密说太平公主及宰相窦怀贞将率羽林军于次日发动政变,于是抢先下手,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依附于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放逐。至此,宫廷内的纷争动荡局面终于告一段落。政变次日,太上皇下令将政权完全交给唐玄宗。历经了艰难险阻,唐玄宗终于以其谋略和才智,切实掌握了唐政权。

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唐玄宗在政变成功并巩固皇权后,改年号为开元,表示了要化乱为治的愿望。当时的唐朝廷历经武则天晚年以来的政治动荡,朝政混乱,吏治腐败,积弊丛生。皇后、公主、外戚、亲王、权臣都自成势力,干预朝政,宫廷斗争激烈,政令不能统一。而朝廷文武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窥伺政治风向,结党营私,以玩弄政治权术和阴谋为能事。各种政治势力为了加强力量,都介入官吏任免,朝廷内各种员外官、试官、斜封官达数千人,机构臃肿,开支庞大。

唐玄宗巩固皇权斗争的胜利,为根除积弊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当时的玄宗年轻奋发,很想改革弊政,拨乱反正,有一番作为。而要解决弊政,治理国家,首先在于用人。唐玄宗十分注意选拔、任用人材,表现出了卓越的识见。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月,唐玄宗起用姚崇为宰相。姚崇办事明敏,有应变之才,曾在武则天后期、睿宗朝两度为相,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唐玄宗召见姚崇时,咨询天下事,姚崇对答如流,言无所隐,不知疲倦。唐玄宗说:“卿应当做朕的宰相。”姚崇听了并不答谢,玄宗感到很奇怪。姚崇于是对玄宗说:“臣愿就十件事告知陛下,如陛下估量不便采纳实行,臣请辞去。”玄宗说:“姑且说给朕听听。”姚崇便陈述了10件大事:禁滥施淫刑,以仁义治天下;禁穷兵黩武,30年内不虚求边功;严禁宦官干政乱政;不准皇亲国戚任台省之职,废除靠请托授官;废除租庸调正赋以外的苛捐杂税;禁止贵幸恃宠坏法,以示至公;禁止大造道观佛寺,以免耗资伤农,涂炭百姓;禁止前朝皇帝时玩弄大臣的弊风,对朝臣待之以礼;皇帝要虚心纳谏,求闻得失;吸取两汉外戚乱政、危及国家的教训,不蹈历史覆辙。这些建议简明扼要,直指当时流弊,是事关社稷安宁和国家治理的方略,唐玄宗听了连连点头,表示接受。自此以后,这10条建议就成为开元时期拨乱反正、励精图治的政治纲领。

唐玄宗自用姚崇以后,每有政事,必访求之,姚崇都剖析解答得很清楚,大惬圣心。于是,唐玄宗将朝政大事专委姚崇办理,给予高度信任。姚崇逐渐清理弊政,他精简冗员,重新制定文武百官的考核、任免制度,“大革奸滥,十去其九”;清理寺院、淘汰僧尼,减少了资财的浪费,增加了劳动人口和财政收入;以农为本,派官员组织灭蝗抗灾,大大减轻了开元初年大面积蝗灾的灾害程度。由于他在开元初期拨乱反正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人们夸赞他为“救时宰相”。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又任用宋牡H卧紫唷K锡奈人正直,坚守正道,敢于犯颜直谏,连唐玄宗也惧他几分。他执法公允,用人量才重德;刚直不阿,致力于整饬朝纲,反对权幸专权误国;恢复谏官、史官参预宰相议事的制度,树立正气;反对玄宗夸威武、邀边功,维护社会稳定。正是宋牡恼庑┐胧,保证了姚崇的政治纲领得到切实的实施。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姚崇、宋恼饬礁鱿拖啵玄宗能用这两个贤相,开元盛世才得以出现。北宋欧阳修评论说:“姚崇善于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纳朴谑匚囊猿痔煜轮正。两人性格和为政风格不同,但其结果都是国家得到治理。”司马光也在论及唐代贤相时说:“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模。”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开元年间,唐玄宗还任用了张嘉贞、张说、李元铡⒍佩摺⒑休、张九龄等人为宰相。

这些人都各有所长,都能直言谏诤、补救缺政,如韩休与萧嵩同时担任宰相,忠直敢谏,见唐玄宗有过错即上书指陈得失。唐玄宗在一次照镜子时,闷闷不乐。左右的人说,韩休作宰相,陛下比以前瘦多了,为什么还要用他?唐玄宗说:“我虽然瘦了些,天下人却一定肥了。

萧嵩来奏事,一味顺从我的意旨,他退下去,我总是不敢放心。韩休常常力争,他退下去,我想天下百姓有这么一个贤相,便睡得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国家,不是为我一身。”

唐玄宗还特别重视郡县长吏的选择任用。他认为:“郡县乃国之根本,牧宰者乃为政之先,朕每属意此官,有殊别职。”他规定对放委的州县主吏要由他亲自考试,了解其是否通晓为政之道。凡考试成绩优秀者,即被任用,而拙劣者则要罢免。在开元四年组织的县令考试中,有45人不合格,立即被淘汰,“放归学问”。玄宗还经常将地方官和中央官互换,以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中央官员了解地方情况。刺史、县令是亲民之官,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主要要靠他们贯彻执行。唐太宗对这些官员任用选拔十分重视,改善了地方政治。

除了用人之外,唐玄宗也还善于纳谏。开元初年,唐玄宗经常下诏求直谏。宋摹⒑休、张九龄都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他们的固执直谏即使不合唐玄宗的心意,但唐玄宗还是“曲从之”。同唐太宗孜孜求谏相比,唐玄宗可谓是勉强纳谏,对于大臣的直谏,他常感到“戚戚无一日欢”。但正是对谏言的容忍和大度,使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所以开元初年,唐玄宗“左右前后皆正人君子”。

唐玄宗即位初期,还一改武则天以来的崇尚奢靡之风,提倡节俭,重视民生,“凡乘舆服御,金银器玩,皆令有司销毁以供国用,其珠玉锦绣悉焚于殿前。置两京织锦坊”。为将无用虚糜之物化作有用之物,他先后销毁武则天时造的天枢和韦后造的朱雀石台。唐玄宗还用行政命令规定了百官服饰及酒器、马具,三品以上,方可饰玉,四品饰金,五品饰银,其余一概禁止。玄宗为减少内部开支,还遣散了不少宫女。通过开源节流,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