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12729600000080

第80章 偏安皇帝卖国奸相(1)

偏安皇帝卖国奸相——南宋高宗赵构宰相秦桧。

赵构继位于父兄被俘、山河破碎之时,他企图抱残守缺,偏安江南一隅。在这种背景下,他与主和派宰相秦桧狼狈为奸,与金订立了屈膝求和的和约,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他们倡和误国、陷害忠良的行径,为世世代代炎黄子孙所唾弃。毛泽东称其主要责任在宋高宗赵构。

【毛泽东评点宋高宗赵构、宰相秦桧】

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譬如宋高宗和秦桧的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宋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

——引自芦荻《毛泽东读二十四史》。

议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是赵构自己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后来的史家是为“圣君讳耳”。

——引自舒湮《一九五七年夏季,我又见到了毛主席》一文。

【赵构、秦桧传】

庸君奸臣狼狈为奸秦桧(公元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秦桧少年时曾师从于后来的南宋奸相汪伯彦,颇通文墨。但秦桧年轻时并无大志,在给儿童们当教书先生时,曾牢骚满腹地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相传,秦桧生来就有一副奸人之相,“眼有夜光”,年轻时就惯于阿谀奉承,替人跑腿。他为太学生时,同舍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秦长脚”。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秦桧中进士,被授密州(今山东诸城)州学教授,后任太学学正。也就是在这一时候,造就英雄和大奸大恶的时势出现了。

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附属于契丹族辽政权的女真部兴起,酋长阿骨打开始致力于反抗辽朝奴役的斗争,并建立“大金”政权。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想借金人的力量收复燕云,宋、金相约以长城为界,出兵攻辽。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朝,成为了东北和华北广大地区的统治者。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女真贵族把矛头迅速又对准宋朝。宋金战争从此开始。

正当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陶醉于收复燕云的喜悦之中时,金兵已作好南下攻战的准备。宣和七年十月,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放荡天子宋徽宗急急忙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躲到一边享清福去了。金兵蹂躏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并包围了开封。当时,朝内分别以李邦彦、张邦昌和李纲为首形成了主和、主战两派,双方纷争不已。刚即位的宋钦宗迫于形势起用李纲,内心却倾向于割地求和。当时36岁的秦桧还是一个太学学正,他认为投机的机会来了,一面上书提出反对割地等主张,给自己加上抗金派的桂冠;一面又和掌权的主和派打得火热,以同时博得两派的好感。后来,主战派首领李纲被排挤出朝,秦桧却步步高升,很快官拜职方员外郎,再迁殿中侍御史,又升任左司谏,在主和派大臣推荐下爬上了御史中丞的要职。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底,金兵再度南侵,攻陷汴京,扣押宋徽宗、宋钦宗,立宋宰相张邦昌为傀儡皇帝。金人的行径遭到了宋朝广大臣民的抵制和反对。监察御史马伸等人慷慨激昂地对众官说:“我们职在谏诤,岂能坐视而不吐一词?应当共同奏状,以存赵室。

”秦桧身为御史台长官,被迫与谏官共上议状反对立张邦昌为帝,要求保存赵氏之大宋王朝。北宋覆亡的命运没有挽回,但秦桧的举动使他进一步掠取了赵宋“忠臣”的美名。秦桧因此也被金兵押掳北去。

历史就像变戏法一样,“倘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假若秦桧像一些被掳大臣那样被迫害而死,说不定真会使他名垂青史。然而,秦桧一入金营就软了,很快变节投降。当时,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北宋俘虏都被囚禁、役使,甚至被迫害致死,唯独秦桧反而得到重用,成为金朝左监军挞懒的僚吏,后来又被提升为参谋军事、随军转运使。

金兵撤走时,册立宋朝投降派头子张邦昌为“大楚”伪政权的皇帝,为金人统治黄河以南地区。但伪政权为人们所唾弃,宋朝旧臣大多倾向于徽宗的第九子、时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因此,张邦昌被迫退位,赵构于1127年五月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年号为建炎,他便是宋高宗。宋高宗曾受命两次奉使金营,对金朝的强悍霸道深有感触,是个畏金兵如猛虎的懦弱皇帝。南宋政权建立初年,迫于金兵的严重威胁,宋高宗不得不起用抗战派代表人物李纲为相。那时,河北、河东的军民纷纷组织义军抗敌,多者数万,少的也有上万人。李纲提出迅速结合这批强大的武装力量,收复失地,并推荐老将宗泽留守开封。但宋高宗既害怕金兵,又怕收复失地会迫使金朝放出徽、钦二帝威胁其帝位,因此不愿抗战,而是选择南逃。他罢斥李纲,用投降派为宰相,杀死了为李纲说话的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澈,逃往扬州。留守东京的老将宗泽屡上书高宗还都开封,组织抵抗,高宗不听,宗泽忧愤而死。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金兵又分路南下,宋高宗等人从扬州仓皇渡江逃往杭州。十月,金将兀ち毂10万分两路渡江,长驱直下,宋高宗又从杭州(改称临安府)逃奔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金兵跟踪而至,于是高宗在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初渡海逃往温州。金兵下海追赶300里,遇大风雨,被南宋水师打败,才引兵遁去。宋高宗的退缩政策,使大江南北许多繁华都市和附近农村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南宋官兵和许多地区的人民却英勇抗击,涌现出了韩世忠、张浚、岳飞等抗金名将。在南宋军民的抗击下,金兵被迫北撤,这才使宋高宗能返回越州,以越州为绍兴府,改元绍兴。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到处流亡的南宋朝廷才在临安安顿下来。

南宋军民的自动抵抗,迫使金朝统治者改变战略,由攻战为主改为“以和议佐攻战”,希望通过和议诱使南宋放松警惕,丧失斗志,瓦解抗金力量。为此他们决定选派奸细打入南宋朝廷内部。这时的宋高宗已完全没有了与金朝对抗的勇气,他希望通过和议,保守残剩的半壁江山,安心做偏安一隅的皇帝。可是,他虽有此心,但抗战派反对屈膝求和,而主和的官员已被抗战派所排挤。宋高宗郁郁寡欢,难遂其意。就在这时,被金兵俘去的秦桧突然归来。

原来,金朝君臣在选择打入南宋政权的奸细时,挑中了秦桧。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金朝派挞懒率兵攻打淮北重镇山阳(今江苏淮安)。次年十月,秦桧与其妻王氏及奴婢、仆人一行脱离金营,乘船取道涟水军水寨,然后航海抵达越州。秦桧在宋廷自称是杀死了监视自己的金兵后夺船逃回来的。但秦桧回来得太蹊跷了,朝中大臣多有疑问:秦桧是与众多旧臣一起被金兵抓走的,为何只有秦桧一人回来?从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到淮北有2800里,其间跋山涉水,秦桧杀人而逃,为何一路平安地逃了出来?既使是逃出来的,为何却连妻子、奴婢、仆人等也一个没有逃散?对于众多疑问,秦桧自己也无法自圆其说。但当年秦桧捞取的名声却帮了他的忙,宰相范宗尹等人又与秦桧相善,极力保护,向宋高宗力荐其忠,对百官“尽破群疑”,使秦桧免于被追问。

高宗听说秦桧归来,非常高兴,急于打听金朝对宋徽宗、宋钦宗的态度以及两帝归来的可能性,在秦桧归来的次日,就亲自召见他。秦桧在金营就非常清楚高宗曾几次遣使向金求和,卑词厚礼,甚至表示愿削去帝号,无条件投降的事,因此,他一见宋高宗,就毫无顾忌地提出了“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主张,要宋高宗放弃抗金,议和投降,与金朝南北相安,并当面呈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给金将挞懒的求和书。君臣不谋而合,高兴的宋高宗对大臣们说:“秦桧淳朴忠厚过人,朕见到他便喜得睡不着觉。不仅听说了两帝的消息,而且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当即授秦桧礼部尚书之职。绍兴元年二月,宋高宗又马上授秦桧为参知政事,倚为心腹。下一步,宋高宗便是要让秦桧当宰相,来实施求和的计划。

倡和误国不知羞耻秦桧官任副相,便到处扬言说:“我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人们问他何策,秦桧说:“若用我为相,必有耸动天下之事。”所谓二策,就是与金朝疏通,让分隔南北两地的士大夫通致家信,同时以河北人归还金国,中原人归还金朝所扶植的伪齐政权,让宋金政权调和共处。这种投降派主张,宋高宗希望不妨一试,便在绍兴元年八月任秦桧为右宰相,兼知枢密院事,交给他军政大权。秦桧归来仅十个月时间,就由原来的御史中丞接连升官,跃至宰相高位,可见宋高宗求和愿望之迫切。但君臣求和最初并不顺利。金兵又分两路进犯南宋。十月,金兀ぢ时数万自宝鸡南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秦桧当了一年宰相,除了不遗余力地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巩固自己的地位外,和议毫无头绪。宋高宗深感失望,一气之下免去了秦桧的宰相职务。

秦桧虽去,宋高宗乞和投降的意图并未打消。而秦桧罢政后,人虽赋闲,但也贼心不死,时刻图谋东山再起。绍兴二年以后,金兵在陕西中原战场连遭败北,局势向有利于南宋方向发展。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金太宗死,挞懒掌握金国大权,主张对宋议和。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伪齐政权为金所废,金熙宗采纳挞懒等人的主张,将伪齐统治区域划给南宋以换取宋的臣服。随着和议的希望增大,秦桧再度得势,拜枢密使,享受宰相待遇。次年,宋使王伦被放回,传来挞懒的谈和口信,宋高宗得此佳讯,大喜,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急令秦桧为右相。他们以和议为中心,狼狈为奸,成了一对拆不开的庸君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