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西汉末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出身西汉贵族。王莽时,其与兄刘率宾客子弟8000人起义,加入绿林军。公元22年元月,王莽调动数十万大军围困昆阳,昆阳绿林军首领惧之,独刘秀率13骑突围,到郾、定陵搬救兵,驰至昆阳城下,与守军里应外合,大破王莽新朝军队,缴获无数辎重、粮草。毛泽东盛赞昆阳之战,称其是符合战役防守原则的实例。
【毛泽东评点昆阳之战】
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战略防御原则——引者)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8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昆阳之战概要】
昆阳之战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典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汉纪》。
这场战役应该从绿林起义说起。
西汉时的中国,有一个政治家,名叫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成帝时,封为新都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太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实行经济改革,结果造成社会动荡。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被荆州饥民推为首领,发动起义。他们占据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东北),史称绿林起义。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流行瘟疫,起义军转移出山,分兵作战,称为下江兵和新市兵。翌年(公元23年),义军立西汉皇室后裔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后定都宛城(今河南南阳)。
这一年正月初一,汉兵与下江兵共同攻打驻守在水(今河南泌阳河及其下游唐河)的王莽手下的将领甄阜、梁丘赐之部,杀敌2万余人,甄阜、梁丘赐皆被斩首。这时,王莽手下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率领军队进攻宛城纳言将军,官名,主管传达帝王的旨令。秩宗将军,官名,执掌祭祀活动。。义军刘率兵在阳(今河南南阳市南)与他们展开战斗,大败严尤、陈茂。
这个刘是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字伯升,出身西汉皇族。绿林起义后,他与弟弟刘秀率宾客子弟七八千人起兵,加入绿林军。
三月,绿林军首领王凤、刘秀等人率兵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今河南郾城)。
王莽听说严尤、陈茂被打败,遂下令司空司空,官名,主管工程、水利、交通。后世改称“工部尚书”。王邑赶快调集人马,协同司徒司徒,官名,主管户口、财政。后世改称“户部尚书”。王寻,出兵平定绿林起义军。
与此同时,王莽招募了精通兵法之人,分为63家,作为预备役军官。王莽让身材魁梧的巨毋霸担任垒尉,专门负责修筑营垒。王莽还把老虎、豹子、犀牛、大象之类的猛兽赶出来,以助军威。
王邑到了洛阳,令各州牧、郡守挑选精兵约43万,号称百万。其余应征到的士兵、旌旗、辎重行进在路上,千里不绝。
五月,王寻、王邑率军南出颍川(今河南禹县),与严尤、陈茂会合。
义军将领见王寻、王邑兵强马壮,纷纷撤兵,退守昆阳。这些将领诚惶诚恐,担心妻室子女的安全,想分兵到周边的城里躲起来。
独有刘秀对起义军众将领说:
“现在我们人马少、粮草少,敌人比我们强大得多。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打败来犯之敌。如果分散兵力,肯定会遭受失败,到头来自身难保。何况宛城还没有占领,义军不能彼此呼应。如果昆阳被敌人攻占,那么一天之内,义军各部就会被歼灭。在这个关头,不想着如何齐心协力消灭敌人,却想着自己的家室,怎么能够成功呢?”
其他将领听刘秀如是说,非常生气,大叫:
“刘将军这样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
刘秀轻蔑地笑了一下,起身要走。
这时,负责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
“敌人从城北而来,队伍绵延数百里,一眼看不见它的尾部。”
义军将领们感到害怕,这些人平时瞧不起刘秀,一到军情紧急之时,又离不开刘秀。于是,他们问计于刘秀:
“请刘将军快拿出一个方案吧!”
刘秀审时度势,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进行筹划,然后对将领们耳语一番。
将领们听完刘秀的计策,都点头同意,说:
“就按刘将军的办!”
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的兵力。刘秀让义军首领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自己与五威将军李轶等13骑连夜从南门突围廷尉,官名,执掌刑狱。五威将军,王莽时期特别设置的武官名。,出去搬救兵、招募兵员。
这天夜晚,漆黑不见五指。子夜时分,刘秀等13骑如下山的猛虎,势不可挡。他们杀开了一条血路,冲出了城门外10万人的敌军包围圈。
刘秀突围后,王寻、王邑加强了对昆阳的包围。严尤劝说王邑道:
“昆阳城池虽小,但却十分坚固。现在,叛贼的假皇帝在宛,如果我们派大军进攻,这个假皇帝一定会逃跑,宛就会落入我们的手中。看到宛已失守,昆阳守军自然就会投降。何必在此浪费时间呢?”
王邑回答道:
“曾几何时,东郡太守翟义反叛王莽,我曾率兵围攻翟义,结果此人异常顽强,战败身死。我没有将他活捉,反倒被朝廷责备一番。现在,我统率百万大军,在昆阳城外长久与城里的敌军纠缠,攻不下这座城池,百万大军的威风完全没有显露出来呀!应当首先攻下眼前的这座城池,屠杀城里的敌人,让军队踏着敌人的鲜血前进,一边唱歌一边行进,岂不快哉!”
于是,王邑又将昆阳包围了数十重,兵营排列了百余所,战鼓的声音传到数十里以外的地方。
因为昆阳城墙很厚,所以王邑等人又下令开挖地道,并用车攻城。这种所谓的车,是古代的一种高似楼房的战车,专门用于攻城。作战时,士兵爬上车,居高临下向城中射箭。一时间,万弩乱发,矢下如雨,昆阳城中的居民取水都要顶着门板。
这时,城中义军首领王凤让弓箭手射出一封书信,表示愿意投降。王邑、王寻只想全歼义军,他们拒绝了这封请降书。
看见昆阳守军渐渐不支,城外的敌将王邑、王寻认为胜利近在咫尺,反倒放松了进攻的节奏。严尤见状,劝说王邑:
“兵法讲究‘围城为之阙’,意思是说包围敌人的城池一定要留出一面。我们应该让昆阳守军有机会派人把目前的战况报告给宛那边的义军,以增加宛人的心理上的压力。”
王邑不听。
话说刘秀突围来到郾、定陵,要求各营将士出发,前去打退围困昆阳的敌军。但将领们贪恋各自的财物,想分兵把守各自的地盘,不愿出兵。
刘秀表情严峻地说:
“如果能够打败敌人,诸位将会得到比现在多1万倍的珍宝,我们就可大功告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各位连自己的脑袋都保不住,要那些财物有什么用呢?”
将领们认为刘秀说得在理,都表示跟随刘秀去解昆阳之围。
六月初一,刘秀率援军朝昆阳进发,自己率领步兵和骑兵1千多人作为前锋在前开路。行进到离王邑的军队约莫四五里的地方,刘秀下令停止前进。
听说刘秀搬来援兵,王邑、王寻马上派遣数千人前来迎战。刘秀为了激励士气,大喝一声,跃马挥刀冲向敌军。眨眼之间,刘秀已经杀死了数十名敌兵。
义军将领们都高兴地说:
“刘将军平时看见小股敌人就害怕,如今大敌当前,却英勇无比,真是太奇怪了!请刘将军继续充任我们的前锋,我们一定会全力协同将军作战。”
刘秀率军继续前进,将士们无不斗志昂扬,王寻、王邑的军队被迫向后撤退。刘秀趁势纵兵杀敌,斩首成百上千。
在接下来的数次战斗中,刘秀连战连捷,率领援兵继续向前推进。各位将领胆气益壮,无不以一当百,勇敢杀敌。
义军如此高昂的战斗热情,使刘秀大为感奋。他当即组织了敢死队,共3000人,由自己率领,从昆阳城的西面冲击敌人的主力部队。
王寻、王邑突然改变了作战部署,命令各位将领坚守各自的阵营,不得轻举妄动。他们二人率领万余人列成战阵,单独与刘秀作战。结果,二人被刘秀打得大败,其他各营将领恪守军令,不敢擅自出兵相救。
这时,王寻、王邑的阵营大乱,刘秀抓住战机,大破敌军。混战中,王寻被杀。昆阳守军见状,擂响战鼓,打开城门,从城里杀出。义军内外夹击,杀声惊天动地。围攻昆阳的敌军迅速溃败,四处逃命,相互践踏,地上的尸体绵延百余里。
忽然,雷声大作,狂风骤起,屋顶的瓦片四处飞扬。不一会儿,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川(今河南鲁山县沙河)之水猛涨,敌军营中的虎豹都吓得战栗,士兵想从河中逃跑,被溺死者数以万计,河水都给堵塞了。
敌将王邑、严尤、陈茂骑马扬鞭,踏着士兵的尸体从河上逃掉了。
昆阳之战,缴获敌人辎重、粮草等军需物质不可胜数。搬运了一个月都没有搬完,只好把剩下的给烧掉了。
王邑率领数千勇士失魂落魄地回到洛阳。昆阳之战,王莽主力被歼,关中地区惊恐不已。天下豪杰纷纷起兵,王莽政权摇摇欲坠。
【作者点评】
昆阳之战,是导致王莽政权灭亡的关键一战。汉军统帅刘秀没有被王莽貌似强大的人兽联军所吓倒,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过人的胆识率领13骑冲出数以万计的敌军的重围,搬来援兵,利用了敌人不可一世的盲目自大,英勇作战,杀敌主帅,不仅解除了昆阳之围,而且消灭了敌军主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毛泽东非常重视这场战役,用它来解说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用它来教育全党全军。显然,刘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以少胜多的军事谋略,深深触动了毛泽东。他说:
“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战略防御原则——引者)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这段话出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在这篇光辉的军事著作里,毛泽东把昆阳之战与众多著名战役放在一起,说明了这场战役在毛泽东心中的分量。出其不意,后发制人,这正是毛泽东指挥我军战胜敌人的惯用手法。
通过检索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可以发现这些著作大多写于建国前的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情景下,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得以充分的发挥。众所周知,毛泽东喜欢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他博览群书,从中找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这些早已逝去的人和事,这些早已湮灭的战役和传奇,都成为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智慧之泉。
秋收起义,使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毛泽东是典型的有着中国文化背景的军事家,因为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在戎马倥偬的征途上,毛泽东总是从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找寻解决现实问题的切入点。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在毛泽东身上有突出体现。
毛泽东对秦汉史是情有独钟的,这才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诗句。
毛泽东对秦汉战争史更是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对此间的许多战役和军事人物了如指掌。他关注楚汉战争,他关注新汉昆阳之战……从这些战例中,毛泽东体味出了中国式的兵家智慧。
(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