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41

第41章 初生牛犊:三垂冈之战(公元908年)

李存勖,沙陀部人,李克用之子,生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小字亚子,又称亚次。年轻时,通晓音律,擅长骑射。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翌年,晋王李克用病故,传位于李存勖。是年,后梁军队围攻潞州,李存勖率军前往救援潞州,在三垂冈设伏兵,乘漫山遍野大雾,出其不意,全线出击,大破梁军,继之攻克梁军盘踞的夹城,斩敌万余,俘获甚众,大获全胜,遂解潞州之围。毛泽东称“生子当如李亚子”。

【毛泽东评点三垂冈之战】

生子当如李亚子。

——摘自毛泽东读《通鉴纪事本末》卷227《后唐灭梁》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07—31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田家英同志:

近读五代史后唐庄宗传三垂冈战役,记起了年轻时曾读过一首咏史诗,忘记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请你一查,告我为盼!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九日

三垂冈诗一首: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诗歌颂李克用父子。

——摘自毛泽东1964年12月29日致田家英信,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册第49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三垂冈之战概要】

三垂冈战役,是晋王李存勖继父王之位的当年初试锋芒的一场战役。

李存勖,沙陀部人。生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小字亚子,又称亚次,年轻时通晓音律,擅长骑射。其祖父朱邪赤心,被唐懿宗赐姓名为李国昌。其父李克用,受封晋王,据太原,是一代枭雄。虎父无犬子,李存勖少年时便显出英雄气概,与众不同。

唐哀帝天四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灭掉唐朝,建立后梁。

翌年,李克用病故。临终前,他把李存勖叫至床前,给存勖三支箭,说:

“吾儿仔细听了,这三支箭代表了父王的三个未遂心愿,你要替父王了却这三个心愿。这第一支箭,是让你剿灭幽州的燕王刘仁恭;这第二支箭,是让你进击契丹;这第三支箭……”

说到这儿,李克用猛烈咳嗽起来。稍作停顿,李克用用微弱的声音说:

“这第三支箭,是让你消灭朱温。”

说完,李克用便与世长辞了。李存勖抱着父亲的遗体,痛哭不止。

就在这一年,李存勖继任晋王,年仅23岁。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晋王决定挑战后梁,以锐利之锋挫伤一下后梁的气势,并想知道自己统兵打仗的能力到底如何。

当时,后梁军队正加紧围攻潞州(治今山西省长治)。潞州守将派人送来紧急函件,恳请晋王发兵相救。李存勖看了信函,对手下将领说:

“父王尸骨未寒,敌人便如此猖獗,简直是欺人太甚!”

他用目光扫了诸将一眼,说:

“谁愿与我前往?”

只见大将周德威上前抱手拱拳,高声道:

“末将愿往!”

李存勖一见,满心欢喜,上前拉住周德威的手,笑着说:

“周将军的威名天下皆知。父王在世时,常对我提起将军,并说将军是良将,是忠臣,值得信赖。如今有将军相随,一定能够大破梁军,解除潞州之围。”

一切都部署停当后,李存勖率领军队埋伏在三垂冈(今山西省长治西南)。来到三垂冈,李存勖想起了一段往事。

那是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李存勖才5岁。他听说父王要去三垂冈打猎,也争着要去。父王李克用板起面目,厉声道:

“不许胡闹!打猎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不会骑马,二不会拉弓,去有何用?还是呆在家里,等父王打了野味回来给你吃。”

李存勖一个劲地嚷着要去,诸将领也劝李克用带他前去。李克用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来到三垂冈,李克用让一个亲兵带着李存勖在树林中玩耍,自己率诸将骑马狩猎去了。黄昏时分,李克用带着一大堆的猎物回来了。有人捉了一只野兔给李存勖,李存勖高兴得合不拢嘴。

三垂冈上有唐玄宗的一个庙,李克用让人在庙前摆上酒菜,与众人畅饮。旁边,有乐人伴奏。一位美妙的女子(时人称为“伶人”)随着节拍唱起《百年歌》。伶人且歌且舞,歌声凄婉,大意是说人都会衰老,岁月无痕也无情,人却没有回天之力。

李克用喝着酒,听着歌,若有所思。他用左手捋着胡须,望着李存勖,对众人说:

“我虽然老了,但雄心依旧,想平定天下,成就霸业。只可惜我不能在有生之年,做完我想做的所有事情。我的未竟事业,将由此子完成。二十年后,存勖必会在三垂冈大战后梁之军。”

众人惊愕不语,以为李克用喝多了,都未当真。但李存勖却听得很认真。令人感叹的是,李克用的一句戏言而今果真变成了现实。

想到这里,李存勖感慨万千。他想到了父王对自己的厚望,想到三垂冈竟然是自己称王之后的第一个重要战场。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隐藏其中。因为,历史选择了李存勖,也选择了三垂冈。李存勖决定在三垂冈设伏兵,重创后梁军。

当李存勖率军在三垂冈安营扎寨后,突降大雾。只见漫山遍野一片朦胧,五步开外不见人影。李存勖大喜,对手下说:

“此乃天赐良机,助我存勖一臂之力也!”

当即,李存勖下令:三军将士全线出击!

周德威得令,率领大军向睡梦中的梁军扑过去。梁军见大雾弥漫,认为晋军不敢贸然进攻,便放松了警惕。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晋军发起了冲锋,而且来势很猛。刹那间,梁军阵营被晋军的铁蹄踏得乱七八糟,梁兵抱头鼠窜,根本无法还击。稍后,梁军稳住阵脚,准备伺机反扑。这时,李存勖率主力杀将而来,再次把梁军打得丢盔弃甲。

三垂冈之战,李存勖大破梁军,攻占梁军盘踞的夹城,斩敌万余人,俘获梁军将领数百人,取得全胜。随后,他与周德威一起,率军解除了潞州之围。

梁太祖朱温听到三垂冈之战梁军战败的消息,感到李存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能耐,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随后,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生个儿子就应该是李存勖这样子。有这样的初生牛犊,李氏集团不会灭亡啊!反观我的这些儿子,都不成器。与李存勖相比,他们都是些猪狗不如的东西。”

三垂冈之战,打出了晋军的士气和名气,也打出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作者点评】

三垂冈之战,使年轻的晋王李存勖名垂青史。

三垂冈之战,引发了诗人的诗兴。清代诗人严遂成写下一首著名的咏史诗,题为《三垂冈》,抒发了自己对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敬仰之情。据其所著《海珊诗钞》,原诗如下: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严遂,进士出身,字崧瞻,又字海珊,浙江乌程(今浙江省吴兴)人。他喜爱历史,多有咏史诗作流传于世。上引《三垂冈》,便是他咏叹三垂冈之战的一首名诗。在诗境中,他把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称之为“英雄”,与朱温建立的后梁不共戴天,因李氏为沙陀部人,所以全诗开篇就吟唱出“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之句,“立马”用语极好,英雄形象栩栩如生,使全诗顿生豪迈之气。“跋扈”见出对立,点明了晋、梁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十分尖锐。

第二句“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是说李克用父子从根本上讲还是拥护唐政权的。朱温篡唐,使李氏晋阳军事集团与之展开了长期而艰苦的争斗。同时,“连城且拥晋山河”一句,也点明李氏父子的军事力量不容低估。

“风云帐下奇儿在”一句,系写李存勖。诗人称李存勖是“奇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李存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出生在“风云帐下”,其命运一开始就蒙上了非同寻常的色调;二是说其父李克用是一代英雄豪杰,在父亲的熏陶与培养下,李存勖从小便显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智慧与才能,堪称“奇儿”。至此,诗人笔锋一转,再写李克用“鼓角灯前老泪多”,意境深远。在这里,诗人比较了李克用父子,先写儿子,再写父亲,先写青春年少,后写垂垂老态,旨在突出少年天子李存勖的英气勃发,以及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法则。因为,没有这个“奇儿”,就不会有后唐的建立,以及后唐消灭后梁的一系列卓越的战役。

“萧瑟三垂冈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此尾句最为关键,它既隐含五岁的李存勖随父在三垂冈打猎、打猎归来伴父王听《百年歌》的故事,以及李克用的预言;而且,它提到了三垂冈战役。诗人非常巧妙地以隐喻手法写战役,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据《旧五代史·庄宗纪》,当年,伶人为李克用唱《百年歌》,李克用听罢感慨万千,说:“老夫壮心未已,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在我们看来,李克用表示“老夫壮心未已”,已充分展示了他的英雄气概,在这气概中,有漫长岁月积淀下来的军事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有实践打磨出来的智慧和胆识,也有年纪已大,无力回天的无奈和悲叹。但他并不灰心丧气,因为在幼子身上,他看到了希望。这眼光是穿越时空的政治家独有的,具有历史的震撼力。历史业已证明,其子李存勖不负父亲的重望和嘱托,在三垂冈打了一个很漂亮的战役。若李克用九泉有知,该作何想呢?

尤其是“萧瑟三垂冈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令人感怀不已。三垂冈之战不仅成为一场著名战役,而且成为李氏父子的一个经典传奇。

这个传奇令毛泽东为之兴奋不已。他让秘书田家英为他查找《三垂冈》一诗,并说这是自己年轻时候读过的一首诗。过了这么多年,毛泽东还能凭记忆写下这首诗,其记忆力可谓惊人,而且也说明这首诗对毛泽东心灵的激励是多么大!尽管毛泽东记错了两个字:一是“连城犹拥晋山河”的“犹”字,应为“且”字;二是“萧瑟三垂冈下路”的“下”,应为“畔”字参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册第50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年,曾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讲:我说你两句话——“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最后一句,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一首咏史之作,竟然让毛泽东记诵了一生,可见这首诗作的确不同寻常。这首诗,是我们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材料。

上文已揭示,三垂冈战役李存勖取得胜利后,朱温感叹“生子当如是”,对李存勖评价很高。毛泽东没有漏过这个细节,当他读到史家记载李存勖发起灭梁的关键一战时,注意到有如下描写——

冬十月,帝遣魏国夫人刘氏、皇子继岌归兴唐,与之诀曰:“事之成败,在此一举。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

李存勖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让毛泽东大为赞叹。他对以上文字逐字加了旁圈,并在天头写下“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批语。李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英雄相惜,字字见真情。

(杜七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