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章,五代时寿张(今并入山东省阳谷、河南省范县)人,字贤明,少时即从军为伍,是朱温手下一员勇将,人称“王铁枪”。公元923年,王彦章镇守的中都被后唐军包围,王彦章率部下500骑与后唐军激战,因负伤被俘。李存勖一向思慕王彦章,令人多次劝降,王彦章不屈,李存勖见招降无望,便下令杀了王彦章。毛泽东称其“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
【毛泽东评点中都之战】
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
——摘自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中都之战概要】
中都之战,是后唐消灭后梁的一场重要战役。
时间:是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
地点:中都,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省汶上。春秋时期为鲁国的土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平陆县;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名汶阳。
人物:李存勖,王彦章。
先说这两个主角。李存勖是后唐的开国帝王,晋王李克用之子。此人足智多谋,英雄虎胆,堪称一代枭雄。
另一位,王彦章(公元863—923年),五代时寿张(今并入山东省阳谷、河南省范县)人,字贤明。少时即从军为伍,跟随朱温转战各地,骁勇过人。每次出战,左右手各持一杆铁枪,能于10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军中称之为王铁枪。王彦章因功累进为澶州刺史、郑州防御史等官,后受封开国侯、北面副招讨使。当后唐发起对后梁的战役时,王彦章是梁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率领大军进攻后梁。后唐军队火速进兵,其前锋逼近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很快,王彦章镇守的中都被围。
这一年,王彦章已是61岁高龄。但他身子骨十分硬朗,说起话来声如洪钟,走起路来箭步如飞,只是须发皆白而已。这员老将目光炯炯,表情冷峻,身材颀长,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颇有道骨仙风的气派。
听说唐军来犯,王彦章冷冷地一笑。他有某种预感: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由于遭到后梁奸臣赵岩、张汉杰等人的嫉恨和排挤,王彦章的部队被抽调一空,身边仅有刚刚招募的500余骑。他从容地登上一个土台,问身边的将士:
“弟兄们!敌兵数万,我军只有数百。是降是战?”
出乎王彦章的意料之外,士兵们齐声高喊:
“王将军!何出此言?能跟随王将军作战,是我们的福分。纵使战死,也不枉来此世走了一遭。我等只求速战,怎么会有投降的心思呢?请将军勿再迟疑,我等愿随将军一同赴死。”
说完,众将士全都跪倒在地。
望着这些忠诚的勇士,他们坚定的目光让王彦章感动。王彦章忽然觉得眼眶有些湿润,他在心中对自己说:
“老伙计,怎么搞的?从来没有看见你流泪,今天是怎么啦?”
王彦章把头高高仰起,看着天空的燕阵悠然而过。过了一会儿,他上前双手扶起跪在地上的士兵,说:
“有你们随我抗敌,我王某死而无憾!”
这时,唐军已发起进攻。王彦章飞身上马,手舞铁枪,率领500余骑冲向敌人阵营。只见王彦章所到之处,唐军将领纷纷被打翻在马下,唐兵拔腿就跑。
就这样,王彦章打退了唐军数次进攻。但敌人人数太多,王彦章身边的勇士也伤亡惨重,黄昏时分只剩下百余人。
王彦章坐在一个坟头上,喝着牛皮囊里的烈酒。当王彦章仰头饮酒时,有的士兵看见将军的手上满是鲜血。他们惊讶地发现,将军的右臂有刀伤。其他的士兵们都在一旁歇息,战马的鼻孔喘着粗气,嘴里嚼着枯草。
新的一轮恶战又开始了。
王彦章再次骑马舞枪冲了上去。
士兵们冲了上去。
唐军如潮水般涌了过来。
月亮不忍多看,躲进了厚厚的云层。
史载:“(王彦章)与其牙兵百余骑死战。……彦章伤重,马踣,被擒。……”
伤重!马踣!!被擒!!!
李存勖听说王彦章被活捉,他感到有些意外。在他看来,要想活捉王铁枪,比登天还难。因为,王彦章的武艺太高强,无人能近其身;因为,王彦章品性高洁,铁骨铮铮,宁死不屈。他以为士兵弄错了,又追问:
“你们敢保证,果真是王彦章?如果弄错了,欺骗了朕,可是要掉脑袋的。”
士兵连忙下跪,说:
“一开始,我们也不敢确定他就是王彦章。后来,有将领与王彦章交过手,一口咬定就是此人。当时,王彦章身中数箭,且有刀伤,流血太多,加上他的战马被绊倒,我等数百人一拥而上,王彦章想用腰刀自尽,被我等夺下,将他捆绑起来。”
李存勖听后大怒,喝道:
“蠢东西!怎么能够用绳索捆绑王将军,赶快松绑,好酒好菜侍候,如有半点闪失,朕让你们受车裂之刑。”
当即,李存勖派太医前去为王彦章疗伤。
李存勖早就耳闻王彦章的大名,对这位王铁枪仰慕不已。李存勖惜才如命,很想说服王彦章归附自己,所以不想杀他。但是,自己的这番苦心到底能有多大作用,能否最终劝降王彦章效忠后唐,李存勖没有把握。
最让李存勖感到没有把握劝降成功的一桩事,是他杀害了王彦章的妻子和儿女。那是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七月,后唐军队探知王彦章不在澶州(治今河南省濮阳),便在夜幕降临后,突袭澶州,活捉了王彦章的妻子和儿女。李存勖命人将王彦章的妻儿带到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作为人质。然后,李存勖派人告诉王彦章,说是如果归降,可与家人团聚。王彦章听后,怒发冲冠,挥剑杀掉了李存勖的使臣,表示决不会归降李存勖。过了几年,李存勖见没有希望,便一怒之下杀掉了王彦章的妻儿。
想到这里,李存勖不禁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留下活口,何愁王彦章不降啊!”
但是,李存勖没有完全绝望,他还想争取一下,因为王铁枪非同寻常。
李存勖在宫中踱着步子,等太医回来问话。
话分两头。再说李存勖的太医到囚牢中为王彦章看病,王彦章非常感激。他躺在一张木床上,欠身向太医致谢,不失大将风度。王彦章说:
“陛下的厚爱我心领了,你也不必为我治病了。罪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如今兵败,穷途末路,只求一死,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再说罪臣世受梁帝之恩,只有以死相报,岂有早晨为梁帝尽忠、傍晚又为唐帝尽忠的道理!我如果活着,哪里有脸面见天下之人啊!况且妻儿已先于我而去,我应该去找他们了,是时候了,是时候了……”
听了太医的汇报,李存勖仍不死心,他又派自己父亲的养子、大将李嗣源前去劝降。李嗣源是晋军的一员猛将,人称“李横冲”,但王彦章却从来没把他放在眼里。看见李嗣源前来说服自己降唐,伤病缠身、面容憔悴的王彦章躺在床上,抬起头看着李嗣源,故意叫他的小名,说道:
“你不是那个邈佶烈吗?我怎么可以苛活于人世!”
邈佶烈是李嗣源原先在沙陀部起的小名。李嗣源见王彦章如此侮辱、戏弄自己,大为光火。
见招降无望,李存勖不由得怒上心头,便下令杀掉了王彦章。
十三年后,即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是为后晋高祖。他对王彦章十分崇敬,追赠王彦章为太师。
【作者点评】
众所周知,李存勖是毛泽东十分欣赏的历史人物。在毛泽东眼里,李存勖是杰出的军事家。但是,信仰历史唯物主义的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包括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如李存勖。
《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写到王彦章被俘,有如下精彩的描述——
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于忠义,盖天性也。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谕彦章。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庄宗又遣明宗往谕之,彦章病创,卧不能起,仰顾明宗,呼其小字曰:“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遂见杀,年六十一。……
读至此处,毛泽东对李存勖的做法表示不满,写下“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的批语。
可见,毛泽东对王彦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的气节所折服,并反对杀害愿意投降的敌方将士,尤其反对杀害被抓的俘虏。这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略举数例如下:
《三国志集解》卷55《吴书·陈武传》记载,孙权手下有一员将领,名叫陈表。陈表知道驻军所在的地方(无难)有一个武装团伙,为首者叫施明,专门盗窃官物。但陈表却设酒宴招降施明,“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施之。明乃首服,具列支党。表以状闻。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赦明,诛戮其党。迁表为无难右部督”。毛泽东读到此处,对孙权仅宽赦施明一人而尽诛施明手下其他人的做法不以为然,写下“何不并其党赦之”,意思是说为什么不把施明手下的人都宽赦了呢?
不过,孙权也有宽容大度的时候。《三国志集解》卷57《吴书·虞翻传》记载:吴将虞翻看见孙权与曹魏被俘的将领于禁一同骑马,非常气愤,大声怒斥于禁:“你是俘虏,怎敢与我们的君王一同骑马?”说完,要拿钢鞭打于禁,被孙权制止。后来,孙权与曹魏讲和,决定放于禁回去。虞翻表示不悦,要求孙权杀掉于禁。他说:“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
孙权没有听从虞翻杀降的意见,而是率群臣送于禁离境。虞翻在于禁临行前,对于禁说了些不三不四的话:“卿勿谓吴无人,吾谋适不用耳。”于禁虽然受到虞翻的百般污辱,但却对虞翻格外尊敬。史载:“禁虽为翻所恶,然犹盛叹翻。魏文帝常为翻设虚坐。”毛泽东对比虞翻杀降的态度与于禁宽阔的胸怀,写下“此事翻不如禁”的批语。
《三国志集解》卷60《吴书·吕岱传》记载:孙权命士徽为安远将军,却遭到交州刺史吕岱等人的攻击。“徽闻岱至,果大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送其首。”毛泽东批曰:“杀降不武。”
又如,《三国志集解》卷6《魏书·刘表传》称:“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遂使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其众,或即授部曲。”毛泽东在“皆斩之”三字旁划了曲线,并在天头批曰:“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如此看来,毛泽东对曹操的俘虏政策是肯定的。仅以曹操优待关羽为例,官渡之战后,曹操东征,击败刘备,俘获关羽。曹操对关羽十分礼遇,关羽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后来,关羽仍归刘备,临行时过关斩将,曹操都没有怪罪于他。这种博大的气度和爱惜人才的作风,非常人所能为也。毛泽东自己正是这样的杰出战略家和革命家。
1928年4月,毛泽东向工农红军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9年1月,毛泽东将六项注意扩充为八项注意,其中就有“不搜俘虏腰包”。后来,把“不搜俘虏腰包”改为“不虐待俘虏”。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要求部队认真贯彻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人民军队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重要的纪律基础。
(杜七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