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太原人,北宋名将。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兵分三路向契丹发动进攻。东路军由曹彬率领,连克固定等城,在涿州与契丹军一战败北。接着,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被迫撤回代州,不久在护送寰、朔、应、云四州百姓内迁途中遭遇契丹军主力。潘美令杨业率军出战,杨业孤军奋战,寡不敌众,兵败陈家谷口,负伤被擒,绝食三日而死。此役,杨业之子杨廷玉亦战死。毛泽东称其“是尽忠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
【毛泽东评点涿州之战】
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
杨业战死。
雍熙三年败于契丹。
幽州之败。(宋太宗)无能。
——摘自毛泽东读《宋史》卷5《本纪·太宗二》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
——摘自黄丽镛编的《毛泽东读古书实录》第19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涿州之战概要】
涿州之战,是宋辽军事较量过程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再次展开对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按照宋太宗的部署,宋军兵分三路:曹彬等人率主力自雄州(今河北省雄县)出发,田重进等人率部自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北)出发,潘美、杨业等人率部自雁门(今河北省雁门)出发。
三路大军初战告捷,攻克河北、山西数个州郡。宋军进兵神速,打了几个胜仗,使辽国大为震动。辽国让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率领军队迎战,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领兵督战,相机而行。
辽将耶律休哥,字逊宁,契丹族人,是辽宗室之后代。辽何宁十一年(公元979年),北宋攻辽,他率兵在高梁河(今北京大兴东)大败宋军,后来,兵败满城(今属河北省)。次年,其晋封为北院大王,率军随辽景宗征讨北宋,在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大败宋军,杀死宋将张师。辽圣宗即位后,任他总理南面军务。
另一辽将耶律斜轸,字韩隐,契丹族人,是耶律曷鲁的孙子。其祖父耶律曷鲁,是辽的开国元勋,字控温,又字洪隐,契丹族迭剌部人,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同族,并与辽太祖从小就是挚友。稍长,他跟随耶律阿保机征战小黄室韦、奚等部,战功卓著。耶律曷鲁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每次出征前必大醉,但与敌交锋时,却神志异常清晰,指挥有方,如有神助。阿保机为可汗后,命他总揽军国大事。他统率行营腹心部(禁卫军),兼并各部落,屡立战功。辽神策元年(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任他为阿鲁敦(盛)于越(贵官)。耶律斜轸出生于如此显赫的家族,从小就过着优裕的生活,并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辽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耶律斜轸受命节制西南面诸军,为南院大王,后与耶律休哥在高梁河合击宋军,取得胜利。辽圣宗初年,耶律斜轸受命任北院枢密使。
辽军此次出征,另有一位33岁的萧太后,不可不表。萧太后(953—1009),是辽景宗的皇后,名绰,字燕燕,契丹族国舅部人。萧太后年轻美貌,足智多谋,极富政治远见,其长子耶律隆绪(辽圣宗)12岁即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摄理国政。她信任并重用耶律斜轸、耶律隆运,让他们参与重大决策。同时,她让耶律休哥率军驻守燕京(今北京)。此次宋兵北上,她觉得正是锻炼儿子的大好时机,于是便带着年仅16岁的辽圣宗亲至前线督战。
再说回来。这一年的四月,宋将曹彬与崔彦进、米信所率东路主力进军神速,连克固定(今属河北省)等城,直抵涿州(今河北省涿县)。
这个曹彬(931—999),是北宋名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省)人,曾随周世宗镇守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官至潼关监军。北宋建立后,因击破契丹、北汉军队,曹彬升任左神武将军,兼枢密承旨。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他参加北宋灭后蜀之役,任都监。宋乾德末、开宝年初,他两次参加征讨北汉之役。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任都部署,率兵攻打南唐,在采石矶(在今安徽省当涂)架浮桥渡过长江,次年攻占金陵(今江苏省南京),严禁将士杀掠,因功升任枢密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其帮助宋太宗决策,攻灭北汉。
对曹彬等人的东路大军,辽将耶律休哥并不急于与之激战,而是派出精锐轻骑,截断宋军的粮草运输通道。结果,曹彬率军攻入涿州仅10余日,便发生军粮匮乏的危机,被迫退出涿州,退保雄州。
与此同时,田重进所部,潘美、杨业所部,均数克辽军,一路凯歌。消息传来,曹彬与诸将都感到脸上无光,于是他们率领军队再次对涿州当面之敌发起新的一轮攻击。
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赴前线,督促耶律休哥力战曹彬所率之军。当时,乱箭飞舞,尘土蔽日。萧太后携圣宗坐在帷帐中,面无惧色,母子两人谈笑风生。耶律休哥来到帷帐中,对萧太后说:
“请太后及圣宗离开这里!两军对阵,险情难测,末将难担保太后及圣宗的安全,万一……”
不等他把话说完,萧太后轻轻地说:
“去吧!天不绝我,有何惧哉?天若绝我,逃有何益?你只管杀敌攻城,你的胜利消息就是对我们母子最好的保护。”
耶律休哥为萧太后镇定自若的气度所折服,仅说了一声“是”,便转身跨上战马,飞奔而去。
在耶律休哥的率领下,辽军与曹彬的宋军展开殊死搏斗。耶律休哥纵马奔驰,所到之处,宋军将士纷纷倒在他的马下。一场血战后,辽军夺回了涿州。
五月初,曹彬之军退到涿州西南的岐沟关。耶律休哥率领骑兵追到,曹彬率众应战,哪里是辽兵的对手?!曹彬之军被打得大败,只得夜渡拒马河,可是耶律休哥又穷追不舍,宋军人马相踏,死者数万人,主力遭到全歼。
再说北宋的西路大军。这支劲旅由北宋名将潘美、杨业统领,相继攻占寰(今山西省朔县东)、朔(今山西省朔县)、应(今山西省应县)、云(今山西省大同)等州。
潘美,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早年跟随柴荣征讨高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等地)。北宋初年,他任行营都监随宋太祖进讨李重进,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为贺州路行营诸军都部署,曾率军连克富(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昭(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连(今广东省连县)、韶(今广东省曲江)诸州。第二年,他率军直扑广州,灭南汉,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舶司提举。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次年,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城下,他率军大败南唐水陆大军10万余人。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潘美任北路都招讨兼判太原行府事,率领大军平北汉,征范阳(今北京),知幽州行府事。后留兼三交(今山西省太原北)都部署,统领北方军事。宋熙宗三年(公元986年),潘美与杨业率西路大军进攻辽军。
杨业是潘美的副将,时为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当北宋东路大军在涿州战败后,西路大军也被迫撤回代州(今山西省代县)。不久,护送寰、朔、应、云四州百姓内迁,途中遇辽军主力。杨业对潘美说:
“敌人数倍于我,不如设下伏兵,固守阵地,可保全军队及民众。”
潘美认为杨业贪生怕死,拒绝了他的建议。不仅如此,潘美与监军王还恣意诬蔑杨家将,强令杨业进攻寰州。杨业不敢违令,答应着退出主帅大营。出来之后,杨业仰天长叹:
“我杨家满门忠良,为国四处征战,死而无憾。不曾想潘美、王想借辽兵之手,残害我杨家将。我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洒尽鲜血,为国尽忠啊!”
七月,杨业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领兵出战。出战前,杨业泣求潘美:一旦退兵,潘美率领大军在陈家谷(今山西省朔县南)接应。潘美一口答应,催促杨业出发。
结果可想而知,杨业所部寡不敌众。但他拼命杀敌,一直战斗至黄昏时分。迫于形势,杨业退至陈家谷口,但他惊讶地发现,潘美并没有在此等着救援他。
原来潘美来到陈家谷口,没有发现辽兵,便以为辽兵已经败走,于是他不等杨业到来,擅自撤离谷口。潘美的失约,使杨业被迫率残部在千军万马的敌丛中厮杀。当潘美得知杨业兵败的消息时,不仅不去救援,反而率兵逃跑。
激战中,杨业身上的刀伤多达数十处,鲜血染红了战袍,但他丝毫不退缩,仍杀敌不止。身边的士兵见杨将军如此英勇,无不置生死于度外,奋勇杀敌。后来,杨业手下的士兵全部英勇战死,自己也被流矢击中,坠下马来。辽兵见状,疯狂地拥上来,将杨业活捉。杨业誓死不降,绝食三天而死,年约60岁左右。杨业之子杨廷玉也在战斗中战死。
潘美因指挥有误、导致名将杨业父子战死,被宋太宗降职。
涿州之战,宋军败于辽军之手,且伤亡惨重,迫使宋太宗放弃了以武力收复幽蓟之地的计划。
【作者点评】
毛泽东对宋辽之战的一系列战役很感兴趣。因此,他对《宋史》卷5《本纪·太宗二》写了大量批语。
《宋史》卷5《本纪·太宗二》对涿州之战有如下记述:
“(雍熙)三年春正月……庚寅,北伐。……二月壬子,以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副之,出雁门。三月癸酉,曹彬与契丹兵战固安南,克其城。丁丑,田重进战飞狐北,又破之。……辛巳,曹彬克涿州。……夏四月辛丑,潘美克云州……”
这一连串的胜仗,都未让毛泽东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他对宋太宗“不知兵”抱有成见。紧接着,《太宗本纪》记述:
“五月庚午,曹彬之师大败于岐沟关,收众夜渡拒马河,退屯易州,知幽州行府事刘保勋死之。丙子,召曹彬、崔彦进、米信归阙,命田重进屯定州,潘美还代州……”
虽然宋军一开始的形势很好,但曹彬攻克涿州后,可谓孤军深入,辽兵看准了这一军事行动的致命之处,驻守幽州,不与之交战。这时,宋太宗催促曹彬继续深入,但粮草被辽军截断。迫使曹彬率领军队撤出涿州,还师雄州。这时,辽军对曹彬的军队展开夹击,在岐沟关大败宋军。不久,西路军的主帅潘美命令杨业孤军深入,在陈家谷兵败被擒,绝食身亡。结果,潘美的西路军也因中了辽军诱敌深入之计而败退。
毛泽东在这一段的天头批道:“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似嫌不够,又写了“雍熙三年败于契丹”之语。看来,毛泽东对契丹军队的诱敌深入战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杨业战死十分关注。对杨业之死,《太宗本纪》这样记述:
“会契丹十万众复陷寰州,杨业护送迁民遇之,苦战力尽,为所禽(擒),守节而死。”
毛泽东在“守节而死”的天头,写下“杨业战死”四字批语,语言虽然简洁,但却透露出毛泽东对杨业的崇敬之情。杨业作为一代名将,有勇有谋,武艺精湛,行军打仗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为政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其事迹广为流传,并逐渐演绎为千古传颂的杨家将故事。精通中国历史,尤其是喜爱历史演义的毛泽东,自然对杨家将的故事十分熟悉。
杨家将故事中,历史上确有其人者,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杨业有八个儿子,如杨廷玉,跟随父亲与辽军大战于陈家谷,最后英勇战死。但最著名者,当推杨延昭(958—1014年)。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太原人,年纪很轻便跟随父亲出征,常为先锋。延昭武功超群,极富远见,而且一表人才,历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宁边军部署等职,率军防守北部边疆。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辽军南下,进攻遂城(今河北省徐水西)。杨延昭下令士兵在城上浇水成冰,使辽兵不能登城,被迫退走。他多次率领宋军大败辽军。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杨延昭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后官至英州防御使。延昭在边关长达20余年,治军严明,身先士卒,辽兵敬畏,呼之为“杨六郎”。杨六郎有一子,名杨文广,也是北宋名将。杨文广,字仲容。北宋仁宗时,受到范仲淹的青睐,后跟随大将狄青来到南方,任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北宋英宗时,任兴州防御使。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杨文广在西北任秦凤副都总管,他率军民修筑筚篥城(在今甘肃省武山甘谷),击败前来挑战的西夏军队,因功迁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辽人图谋代州(今山西省代县),杨文广向宋廷献上战阵图以及攻取幽燕(今北京)之计,不久病死。
据悉,京剧名角李和曾多次到中南海为毛泽东演唱。一次,李和曾表演《李陵碑》,有杨继业的一段唱词,他唱道:
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到如今只落得兵败荒郊!恨北国萧银宗打来战表,要想夺我主爷锦绣龙朝。贼潘洪在金殿帅印挂了,我父子倒做了马前英豪。金沙滩双龙会一阵败了,只杀得血成河四处奔逃。我的大郎儿替宋王把忠尽了;二郎儿短剑下命赴阴曹;杨三郎被马踏尸骨不晓;四、八郎落番邦无有下梢;杨五郎在五台学法修道;七郎儿被潘洪箭射芭蕉;只剩下杨延昭随营征讨,可怜他尽得忠又尽孝,血染沙场、马不停蹄、为国勤劳。可怜我八个子,四个丧了,我把四子丧了,我的儿啊!可怜我一家人无有下梢……
唱腔悲切,声声泣血。毛泽东听得很是认真,他感叹地说:“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
对杨业之死,毛泽东没有把责任归之于潘美,而是认为宋太宗应该对宋辽之战的失败以及杨家将的死难一事,负起全部的责任。所以,当史家在《太宗本纪》的评论中,说“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等语时,毛泽东轻蔑地写下“但无能”讥讽之语。史家又说:
“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耄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对这一番吹捧,毛泽东很是反感,他写下“幽州之败”,以揭宋太宗之短。又写下“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对野史中关于“烛影斧声”(暗示宋太宗害死兄长宋太祖即帝位)的说法予以肯定。据《续资治通鉴》卷8注曰:“《考异长编》因《湘山野录》存‘烛影斧声’之说。”正史不载此事。因此,宋太宗即帝位一事,颇可存疑。作为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对正史也表示质疑,但他对“烛影斧声”之说如此肯定,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宋太宗其人的极度厌恶。宋太宗的不懂军事,瞎指挥,尤其让毛泽东对其口诛笔伐。
总之,毛泽东对涿州之战的战略战术很感兴趣,高度评价了契丹军队的军事方略,对北宋军队的统帅宋太宗则表示鄙夷。
(李瑞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