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自吟自悟话古诗
12762400000018

第18章 实践之法

处理事物要用联系的观点

——杜甫《戏为六绝句》读解

原文: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注释:

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作者。

文章:泛言文学。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

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嗤点:讥笑、指责。

前贤:指庾信。

畏后生: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导读:

这组诗大约写于宝应元年(762〕。在我国文学史上,用绝句这种体裁论诗,这是首创。杜甫在这组诗中评点作家,批评当时文人相轻的风气,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体会。由于他见识精确,因而不仅他的观点深为后人认可,而且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也常为后人效仿。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主要是论庾信。杜甫评庾信曾有“清新庾开府”之语,此又言“老更成”;又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明杨慎《升庵诗话》云:“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余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

智慧小语:

任何事物都是相联系的,如果我们只是片面的观察,就武断的得出结论,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认识这种事物。正是由于以前的不断积累,才会有今天的成果。只看当前,而不去联系以前依然无法全面认识这种事物。其实不论是认识事物还是做事情,我们都应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去实践。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王建《古谣》读解

原文:

一东一西陇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

注释:

谣:民歌。

一东一西陇头水:旧说陇水分流,象征着离别,故此言“一东一西陇头水”。

一颠一倒池中麻:麻沤在池中,从水光中看去,其本身与倒影正好相反,故言“一颠一倒”。

导读:

诗中反复出现“一”字,却丝毫没有啰嗦之感。铺垫则是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最后用警句作结,平中显奇。

智慧小语:

东流之水有折向西流的时候,天边的云霞聚而复散,行道之人有来有去,池中所沤之麻,看上去也是一颠一倒: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同时,矛盾着的双方又互相转化,通过否定自己的形式向前发展。西否定东,散否定聚,去否定来。但水流最终还是东流入海,云霞散去还是聚拢,道上之客去了还来,世上所有事物都是这样,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辩证地发展。王建这首《古谣》,正是以朴素的辩证观点写下了自己独特的观察,从而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以及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

凡事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

——王建《新嫁娘词》读解

原文: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释: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我国古代习俗,婚后三天,新媳妇要到厨房中去烹调一次肴馔,以明确她自己在家庭中侍奉公婆的职责。此二句所写即此意。

谙(ān):熟悉。

姑:婆母。

遣:叫。

小姑:丈夫的妹妹。

导读:

这首《新嫁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刚刚过门的新妇处事谨慎小心翼翼的情形。乍看,是首人物素描诗;其实是作者抒发屈居卑下,操刀捉笔,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骚。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得志之情。

智慧小语: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就是作调查研究。这个聪明的新媳妇看来是懂得一点实践观点的。实践证明,对于新情况,新问题,都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认识过程。人们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只要善于总结经验,就能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就能把事情做好。

让梦想在创新中实现

——刘禹锡《杨柳枝词》读解

原文: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注释:

《杨柳枝》:汉乐府《横吹曲》旧题,原名《折杨柳》。歌矢多借杨柳为题,托物抒情,因物寄兴。这种曲调曾在唐代民间广为流行。

塞北:指我国北方边塞一带。

梅花:指汉乐府民歌《横吹曲》中的《梅花落》。该曲到了唐代已不大为人民喜唱了。

羌笛:本指我国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此泛指笛子。

淮南:指西汉的淮南王刘安。

桂树:指《楚辞。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小山:姓氏不详。旧说是淮南王刘安的门客。

前朝曲:即指《梅花落》等旧曲辞

新翻:谓改作、创作新曲。

导读:

这首广为流传的《杨柳枝》是唐代作者刘禹锡嘲笑当时那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人所作。其大意是:羌笛吹奏北方流行的梅花曲,南方流行的桂枝香词。这些虽然是通俗的乐曲,而人们已不满足了,请不要弹奏老调,还是听听我新创作的《杨柳枝》吧!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

智慧小语:

世界在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陈旧的、落后的、保守的东西总要消亡,新生的、先进的、革命的事物总是不断地兴起。如果一味地留恋过去,什么都是前人的好,凡是前辈先贤讲过的就不能改,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必然会阻滞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事可以创新,人人可以创新。大到宇宙飞船,小到日常生活的发明,都离不开创新。人类有过千千万万个梦想,梦想可以成真,而创新正是梦想成真的桥梁。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读解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庐山上有上中下三个大林寺。此指上大林寺,为晋僧昙冼法师创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在今庐山牯岭附近。

人间:指于地村落。

芳菲:花繁香盛,三春景象。一说芳菲泛指花。

始:刚刚。

长:同常。

觅:寻找。

转入:转移到。

导读:

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白居易结伴畅游庐山,写有《游大林寺序》一文以纪其事。大林寺在香炉峰顶,寺旁桃花盛开。本篇为当时即景口吟的一首绝句。庐山高寒,山下芳菲已尽,而山上桃花方开。诗中写出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构思新妙,趣味横生。诗人以山下作为人间,以桃花代表春光,由人间花谢春归的叹逝,一转而为天上花开春来的迎新,富于戏剧性变化。结句“不知”两字点出化忧为喜的恍惚之状,雀跃之态,宛然如见,而大林寺桃花作为庐山胜景的可贵可爱、非同一般之处,也就表露无遗。

智慧小语:

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情况告诉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应充分注意事物发展不平衡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一刀切。如果看不到事物的特殊性,就制定不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就会把事情搞糟。而且,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必须充分注意事物的转化,并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依据。

面向未来,推陈出新

——李商隐《登乐游原》读解

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西汉宣帝在长安东南建乐游庙,又名乐游阙,乐游苑。

向晚:将近夜晚。犹傍晚。

不适:不舒服;不快。

驱车:赶着马车。

古原:即乐游原。原:《韵补》:“叶(协)虞云切,音云。”

导读: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智慧小语:

作者登临乐游原,看到“夕阳无限好”,但毕竟日薄西山,黄昏将临,因而发出无限感叹,惋惜夕阳虽好,却长不久了,现常以说明:某些旧事物虽然还有一些表面上好的地方,但它们毕竟是旧事物,其本质已经衰朽,毫无可取的了。因此,对于这些旧事物,大可不必惋惜或留恋,应当毫不可惜的摒弃,而不要舍不得割爱。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所处的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通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才能学会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立足今天,面向未来,善于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要有所获,先有付出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读解

原文: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注释:

题壁:诗写在墙上。

花山寺:地址不详。从诗集中前后作品看,似在苏州。

繁英:繁盛的鲜花。

草纵横:杂草丛生。

剪伐:剪掉砍去,指除去残枝败叶。

凋零:凋谢。

导读:

一次,诗人路过一个地方叫花山寺,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枉费了这美名。于是诗人在眼前的一面墙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慨。

诗中就有名的花山寺变得荒芜不堪的景象,诗人指出: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持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青春常在。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智慧小语:

花是美的。寺院里栽花,不仅可美化佛刹,还可以供人观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但花要靠辛勤栽培,及时锄草、松土、施肥。不然杂草丛生,争夺阳光和水分,花就容易枯萎凋零。“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才能长得枝繁叶茂,姹紫嫣红一片。所以说,美好的事物需要精心的栽培和保护,否则,它将容易被丛生的杂草所湮没。

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

——王安石《元日》读解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每月初一。此诗指正月初一。

一岁除:一年已尽。

屠苏:酒名,用屠苏草浸过的酒。古代风俗,阴历正月初一,百姓家先幼后长,饮屠苏酒庆贺新年。

曈曈:太阳初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符:古时风俗,每到春节,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悬挂门上,以驱鬼压邪。每年岁首换一次,称为换桃符。

导读: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智慧小语:

节令转换,冬去春来,辞旧迎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联,表明新生的、前进的、进步的事物总要战胜陈腐的、倒退的、落后的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顺应新事物,而对那些旧事物毫不迟疑的摒弃。

有因必有果

——王安石《梅花》读解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凌寒:冒着严寒。凌:逼近。

暗香:指梅花淡淡的幽香。

导读:

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智慧小语:

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普遍的联系。事物总是有因有果。只要有一定原因出现,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出一定结果。无因之果是不可能存在的。这首咏梅小诗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就存在着这种因果联系。“果”是“遥知不是雪”,“因”是“为有暗香来”。

一时的消失并不等于不再重现

——翁格《暮春》读解

原文: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注释:

根蒂:犹根柢,草木的根。常以比喻事物的基础。蒂:通柢。

导读:

语意简洁,直率明快,积极向上,旷达乐观。春去了,花谢了,但那又哪值得抱怨呢?只要留住根蒂,留住心中的美好,岁岁东风,总会送还我们一个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智慧小语: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即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意思。说明只要某种事物的基本因素或基础条件还存在,将来一定会再发展兴旺起来。既是咏物,也是咏理。人生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于恒久的。对良辰美景、清风明月等美好万物的消失,不要过于悲观,要充满信心地去耐心等待它的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