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自吟自悟话古诗
12762400000017

第17章 管理之技(2)

这里的“出”字也用得十分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被人渐渐地觉察。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觉察。如果觉察了,还加以爱护、培养、扶持,那该多好。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在这首诗中获得有机的统一。这首诗词也可以说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读来更觉亲切。

智慧小语: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高大凌云的松树,在其幼小时,长在茂密的草丛里,跟小草荆棘差不多,所以不为人所认识、所看重。真到它们长成参天大树,人们才看得见,才说其高。作者借此说明:卓有才干的人,当其才能还未显露出来时,往往不会为人所赏识;待到取得成功,一鸣惊人,人们才刮目相看,称赏不已。这从侧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

在合作中求生存

——王安石《孤桐》读解

原文: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注释:

天质:天生的性质。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貌。

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导读: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智慧小语:

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可能需要许多人的帮助。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毕竟“一个好汉三个帮”嘛。

得人心者得天下

——王安石《乌江亭》读解

原文: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释:

乌江亭: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导读:

此诗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楚霸王,实际上是作者对现况的分析和总结。要正确理解这首名诗,必须从作者的个人际遇谈起。王安石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智慧小语: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王安石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身为高层管理者,更要顺乎民心,不能逆人心而为。如果这样做,将会使自己孤立。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欧阳修《古瓦砚》读解

原文: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

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注释:

发墨:研墨。

顽:好。

导读:

这首小诗的大意是说:金子不是很宝贵吗?玉石难道不是很坚硬的吗?但是用它们来研墨,它还不如普普通通的瓦砚好呢!这就是说,一个物品虽然卑微,但当人们需要用它的时候,其价值是难以估算的,微不足道的瓦砚在研墨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是金玉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推而广之,用人选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智慧小语: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管理需要人性化

——陈孚《博浪沙》读解

原文: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己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

注释:

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武阳县东南,相传为张良及力士狙击秦始皇处。

祖龙:指秦始皇。

社稷:指江山、国家。

导读:

此诗咏的是张良使大力士以铁锥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的故事,说秦始皇怕民众造反,下令尽收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金人放于咸阳。既然天下兵器都被收来铸成金人了,为何在那十二金人外,人间犹有未被销毁的伯锥呢?

原诗前二句是咏张良的勇敢,后两句故意设问,意在讥讽始皇以高压手段镇压人民的徒劳枉然。不得民心的政权再怎么高压,终究会被人民所反抗推翻。

智慧小语:

这首诗构思新奇,用笔冷隽,语言辛辣,与唐人章碣的《焚书坑》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借古喻今,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压迫越重,反抗越强,藏在人们心目中的“兵器”,是任何暴力所无法“销”尽的,那一击的星星之火,总会发展成燎原之势的,最后葬送暴虐的王朝。

知人善任,用其所长

——顾嗣协《杂兴》读解

原文: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释:

力田:用力耕田。

坚车:坚固牢实的车辆。

舍:放弃,舍弃。

就:凑近,靠近,诗中指取用,即用其所短。

智者:聪明人。

慎:小心,谨慎。

导读:

此诗的大意是:骏马的长处是“能历险”,这方面牛不如马,但力田则马不如牛;坚车的长处是“能载重”,但渡河则“不如舟”。所以,世间无完物,各物有各物之所长,各物亦有各物之所短,对此不能求全责备。因此,我们办事想问题,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应顺乎客观规律,扬长避短,用事物之所长,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而不能“舍长以就短”。对事物如此,对人更应该扬长避短,注意发挥其一技之长。

智慧小语:

这首诗用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殊优势,而不同行政岗位,又有特殊的岗位要求,只有特殊岗位和人的特殊优势相符时,人的才能,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人各有长短,就像有高山必有深谷一样,“峰谷并存”也是人才的普遍规律。唐代陆贽有句名言:“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会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多少年来,一些单位和人事部门的干部,形成了一种有害的思维定试 --在人员调配时不是盯住人的长处,而是盯住人的短处,有暇之玉遭冷落,无暇之石登大堂。这就是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一个原因。 所以坚持互补理论的应用,就会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杜绝人才浪费。

选贤任能要不拘一格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读解

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喑: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导读:

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赛神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这一现实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造新世界。而人才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这首诗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才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诗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两诗句当然是健笔拿云的。

智慧小语:

龚自珍这首诗是相当有分量的。他看到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令人窒息。诗人满腔忧虑,大声疾呼天公振作,扭转乾坤,使各种人才降临。这种热情,这种精神令人振奋。

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斗争的激烈复杂,社会思想的活跃激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思想的大解放,带来人才的大批涌现,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今日的中华,变革的劲风荡涤着传统的阴霾,改革的大潮正在逐渐洗净人们思想上因循下来的封建灰尘,人们一反常态,从压抑、贫穷、困难、愚昧中顽强地往出走,尽管困难重重,但人们毕竟认识到解脱重负才是出路、民众心中激荡许久,扼制许久的激情已经迸发,势不可遏。现代化已经起步,国家、民族正面临新的转机。

盲目的乐观是致命的内伤,起步绝不是预示了胜利。中国封建的东西根深蒂固,没走一步总要先努力去卸掉死缠在身的羁绊,要造成一种有利于人才发展成长的社会机制和民主气氛。时代呼唤人才,改革呼唤人才,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是中国崛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