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作于元和十年贬江州途中,据诗序可知,元稹于元和五年贬江陵时曾作《放言》诗五首,此为和元稹之作,诗共五首,此篇原列第三首。“放言”即言论放纵不羁之意,典出《论语·微子》。元、白二人之贬谪乃因当时宦官之迫害,故以“放言”为题,仿效古人发出对昏庸朝政及奸佞权贵之抗议。此诗强调一切真伪须经时间考验,并以“试玉”、“辨材”之事及历史上“周公”、“王莽”之人为例,透辟说明这一道理。祝蓍,是一种占卜的方法。通篇议论,富含哲理,显然已是典型的“以文为诗”,体现出元和诗坛新风气。
智慧小语: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诗人表示像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秦韬玉《贫女》读解
原文: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
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女之家。
绮罗香:指富贵人家妇女的服饰。
共怜时世俭梳妆:意谓共惜时世艰难而妆饰从俭。
苦恨:甚恨。
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导读:
这首诗对贫女的悲惨处境和难言之痛满怀同情,对她的不羡绮罗而俭梳妆、重劳动而轻姿色的高尚品格热情赞扬,反过来也就是对当时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社会风气的讽刺。全诗用贫女自白的方式感物抒怀,读来亲切感人,末联成为千年来流行的成语。
智慧小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合作的时代,只有合作,我们才能够达到共赢。以前,我们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的,谁都是在为别人打工,别人也都在为我们打工。从国家领导、人民公仆到厂长、经理,到作家、艺术家、教授,到工人、农民,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得去为别人打工,去为别人制作各种各样的“嫁衣裳”。同样道理,你在为别人作嫁的同时,别人也正在为你忙得不可开交,大做特做其嫁衣裳呢!
凡事不要做得太绝
——高适《咏史》读解
原文: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注释:
绨袍:粗丝绵之袍。
范叔:指战国时魏国人范雎。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布衣:老百姓。
导读:
高适在这首《咏史》诗里,借须贾赠绨袍给范叔这一历史事实,加以发挥,抒写了自己坎坷不遇的情怀。开头两句是写史实,而接着的两句,则是在这个史实的基础上,推开一步,是说像范雎这样有才识的豪杰之士,现在也有,只不过是当作普通老百姓来看待而已,这是多么不公平啊。这种豪杰之士不为人知的感慨,正是高适自己怀才不遇的伤痛心情的写照。
智慧小语: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更是数不胜数。这首诗就道出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他人留路,就是为自己留路。世间万物总是在变化中,当前得志,并不代表就能得志一生。因此,我们凡事不能做绝,对曾经的“敌人”最好也是如此,可能随着时间的转移,我们的“敌人”可能会比自己强大,给他人留条后路,也就是给自己铺了一条路。
爱心是你必备的品质
——张祜《赠内人》读解
原文: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释:
内人:诗中指宫内习艺的少女。
禁门:宫门。
红焰:指灯芯。
导读:
这一首《赠内人》实际上也是一首宫怨诗。诗人以新奇的艺术构思,通过各种行动描写,展示了这个宫女孤独愁闷的内心世界。诗作先写宫女长夜不寐,深情地注视着窗外树上成对栖息的白鹭,这一动作表现了宫女心中的孤独感和她美好的愿望。接着又写这个宫女拔下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的飞蛾,这一行动也含有深意。宫女心地善良,怜悯无辜,救出飞蛾,于是以飞蛾自况,自伤身世,因而这也表现了宫女渴望自由的心愿。全诗通过这些有深意的动作描写,展示了宫女内心的痛苦,揭示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不幸。
智慧小语: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要求世界上每个人都去做舍身饲虎的佛祖,不过佛祖那份舍身饲虎的爱心,却理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必备品质。“爱人者,人恒爱之;损人者,人恒损之。”世道好坏在人心。当你在赐给别人爱心的同时,相信至少从这时起,别人也就对你产生了心理上的爱的回报。
看待事情要全面
——罗隐《雪》读解
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释:
若何:怎么样。
瑞:吉祥,这里指瑞雪,即冬天的雪。
导读:
这首诗以《雪》为题 ,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此诗的可贵之处,不仅主题思想深刻,而且构思新颖,不同于历代咏雪诗中借咏而颂扬“皇家的瑞气”的俗套,另外,诗中对为富不仁者的讥刺之情也历历如绘,可触可感。开头“ 尽道丰年瑞 ”的“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次句的反问,是诗人进一步给“尽道”者所出的一道难题。三四句虽然好似信笔点染,轻描淡写,但其中所包含的讥刺之情更加冰腾跃如,给人造成强烈的冷隽感。
智慧小语: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小诗言而意丰,它还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是好是坏,是优是劣,应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对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出发点不同,立场观点有异,因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雪是如此,对于其他事物同样是如此。
对待事物要看清本质
——杨万里《晓行望云山》读解
原文: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注释:
霁天:雨后天晴。
未明间:天将亮未亮之际。
总:毕竟。
长:长高了,作动词用。
导读:
在杨万里的山水记游诗中,有不少写得饶有情趣,深含哲理,读来犹如橄榄在口,耐人寻味。这首《晓行望云山》绝句,便是其中的一篇,为世所传,不可不读。
诗一开头,作者便紧扣题目,从天气写起。“霁天”,点明雨后天晴,空气清爽;“未明间”,交代天尚为大亮,一切都处在朦朦胧胧之中,这就为后面几句先作好铺垫。次句承前,写远山的景象:“满目奇峰总可观。”这里,诗人以“总可观”照应“未明间”,说明大体还可看到,但不甚清晰。“奇峰”,既是写远山,也是写天云,描绘的是山、云相接,连成一片,绝难分辨的浑茫景象。
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别开境界,写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这里,作者通过“却有”和“方知”两个词语,引出正题,辨明真假。你看,在那满目奇峰之中,却有一峰发生了变化,它忽然长高了,满满地游动起来,这才使人恍然大悟,原来那么多的奇峰,竟有天空中的云彩在滥竽充数,给人以假象;那安然不动、挺拔而立的才是真山。真相一经大白,怎能不使诗人和读者大为惊叹?这“方知”二字,包含着多少激动之情!
智慧小语:
这首诗最大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往往是真假混杂,真真假假,不易分辨。但是,只要细心观察,提高警觉,就会发现假的毕竟是假的,总会拨开云雾,日朗天晴的时候。同时,还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完美之事不可求
——戴复古《寄兴 》读解
原文: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注释:
寄兴:犹寓意。此为托物言理。兴:《诗经》六义之一。
足色:十足的成色。
璧:古代一种玉器,平而圆,中央有孔,边大倍于孔。
瑕:玉中的斑点。引申为毛病,缺点。
备:完备,周全。
老君家:老于君家。犹言永远在你家里。
导读: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世上金无足赤,玉有微瑕。只要对我这个妻子不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我就愿意在夫君家里忠诚地过一辈子。显然这是一首寄怀深远的寓意诗,核心是讲识才、用才之道,对象是执掌政权的人。这里的”君家”乃一语双关,表面上是指夫家,实际上讲的是君王之家。
智慧小语:
黄金没有十足的成色,白壁也有微小的瑕斑,人皆有缺点,世界上的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完人和绝对好的事是没有的。是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卢梅坡 《雪梅》读解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未肯降:不肯投降。
骚人:作者。因屈原作《离骚》,故称作者为骚人。
阁笔:搁下笔。谓停笔思考。阁:通搁。
评章:评论分辨。此指评定梅与雪的高下。
逊:谦逊;退让。此是不如之意。
输:败。此是不得之意。
一段香:以长度形容香味,造语新奇,形象生动。
导读:
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梅雪争春,不肯服输,于是作者放下笔,细细评判,作者认为梅雪均佳,各具所长。不仅梅雪如此,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是如此。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智慧小语:
雪洁白无瑕,梅花无法比拟,然而雪却没梅花的幽幽清香。世间的事物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因此,不能以己之长,度他人之短,光看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标榜自己处处正确。而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各自的缺优点,正是这种优缺点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