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他人“同流合污”
——古歌谣《沦浪之水歌》读解
原文:
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注释:
沦浪:水名。约在现在的湖北省。
濯(zhuó):洗。
缨(yīng):系帽子的带子。
导读:
这首诗歌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清水和浊水不同态度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清洁事物的尊重和对污浊事物的鄙视。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脚,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思想品行好了,别人就会尊敬他;思想品行不好,别人就会看不起他。受人尊重或被人轻视,也是他本身所决定的。
智慧小语:
两句诗,仅有四个字的变化,却能让人在品味一种原始韵味的同时,体会到人生某种哲理性的感悟。据说,孔子当年听了这首歌,不无感慨地说:水清就用它洗帽缨,水浊就用它来洗洗脚,这全在于我们自己去决定啊!孔子的感慨也许来自他的生活体验,他从歌中听到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一种至可宝贵的精神与力量,是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不为外力所感、不为外力所动的独立意志,是永远保持自我本性的高洁人格。
人是社会的人,人人都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孔子的时代是这样,今天仍然是这样。可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正像沦浪之水,有清也有浊。如果不辨清浊,甚至在浊流面前失去自性,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做人的原则,走到自己的反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读解
原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神龟:传说中龟之通灵者。龟的寿命很长,故古人把它作为长寿的代表。
竟时:指死亡时候。
腾蛇:传说中的神物,和龙同类,能乘云驾雾。
老骥:年老的良马。
枥:马槽。一说为马棚。
烈士:此谓刚正的、重义舍生的或积极于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士。
壮心:犹雄心。
已:止,停息。
盈缩:此指人寿的长短。
但:只。
养怡:犹养和。
咏志:一作”言志”。
导读:
这首诗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意思是说,传说中以长寿著称的神龟、腾蛇都不免一死,而人虽不能长生不老,却可以保持永不衰退的进取精神;何况善于调养身心,还可以长寿。作者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生命的价值也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保持积极进取的壮心。“老骥伏枥”四句,笔力遒劲,内蕴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诗歌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且能将作者对时间生命的哲理思考融进真挚浓烈的情感之中。
智慧小语:
这首诗明确指出传说中的神龟与腾蛇的寿命仍是有限的,说明天地万物都是有生有灭,从而阐明死亡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人的祚寿长短不只由“天”(即自然规律,此指人世的新陈代谢规律)决定,人自己的主观努力也可以使生命延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唯心宿命论的观点,表现了作者“性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朴素的唯物世界观。告诉人们应该积极对待人生,努力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同时,既要认识到死亡的到来是客观的必然,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长寿,才能有条件去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经得起考验才是真品格
——刘桢《赠从弟》读解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注释: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导读: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像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智慧小语:
从全诗的描写、刻画中,人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哲理启示:节操坚贞、品德高尚的人,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而这种种的考验,更能磨练其意志,使操守更加坚贞、品德更加高尚,事物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人也莫不如此。
无需苛求,淡泊明志
——陶渊明《饮酒·其五》读解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有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是居住的意思。
人境:人间,世间。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够这样。
尔:如此。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
南山:当是泛指。一说指柴桑以南的庐山。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
辩:一作:“辨”,辨明。亦通。
导读: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本篇原列第五。这是诗人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把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只要你“心远”,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你,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人景融为一体。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智慧小语:
全诗清新自然,无任何矫情,写出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没有他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对人生了悟明澈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阔天空的诗作。是人都有欲。人欲无忌,而人欲有异;人欲无边,而人欲有限。活到哪种年纪就有哪种欲望。无欲望便无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验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祸,各自把握。惟非分之欲是过。欲壑难填,莫坠其渊!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虞世南《蝉》读解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緌(ruí):指帽子或旗杆上的缨子,又指帽子系好后挂在颔下的部分,蝉的嘴像挂在颔下的帽带。
端:果真、的确。
导读:
这是咏物诗。咏物就是状物。咏物诗可分两类,一类单纯状物(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一类则于状物之外,别有寄托,也就是“托物寓意”。这首诗是托物寓意的。托物寓意的咏物诗,阅读时要透过表层的写物,探知深层的情志。
“垂緌”写蝉的形状特点,栖高、饮露、声远写蝉的生活习性。这是表层的意思。蝉的身体还有别的特点(如蝉翼很轻很薄),为什么只写触须?原来诗人要借触须如大官的“垂緌”,来表示自己的“贵”(身为朝廷大臣)。蝉还有一些别的习性(如幼虫变为成虫时要蜕壳),为什么只写栖高、饮露、声远呢?因为诗人要表白自己虽“贵”仍“清”(清廉不贪,清高等等)。这就是深层的意思。
不借蝉可以表白吗?可以。我虽贵为朝廷大臣,但是我仍能保持高洁的品性。因为我品性高洁,所以声名远播。声名远播,并不是靠了别人的揄扬啊!但这还像诗吗?不但太直太露,而且难免有“自我吹嘘”之讥。
托蝉寓意,就显得含蓄委婉,诗人表达的那种对自己既贵又清的自豪之情,也就易为读者认同和赞许了。
智慧小语:
本诗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以品格高尚立身,以志存高远处世,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里强调的是人格的魅力,人格的美。
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境界,自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因此,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实实在在。当然生活中也有心怀叵测、蝇营狗苟之辈,投机钻营、追名逐利之徒;但正直之人是羞于与此等人为伍的。“苍蝇”去的地方,“蜜蜂”是不去的。
这些品格低下,为人所不齿的人,即使有点聪明机灵,最终也是难成大事,难有一个好的结局的。
诚实做人,机智做事
——白居易《放言·其二》读解
原文: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过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
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导读: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人感到乏味。作者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对咄咄怪事充满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使全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读者如果能联系作者直言取祸的冤案,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作者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智慧小语: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两句诗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道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它启示我们看人看事不能只看现象,更要看其本质,闪光了未必都是金子,丑恶的东西披上美丽的外衣,虚假的东西罩上耀眼的光环,这并不鲜见。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有些人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貌似正人君子,实是心怀叵测,因而分辨美丑善恶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对于自己,做人做事则要务实求本,不慕浮华虚荣,不求表面风光。也可能有人*投机取巧,哗众取宠,风光一时,但毫无疑问,最终注定要现形出丑的。
快乐生活从心开始
——慧开《无门关》读解
原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注释:
时节:时光。
导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天的百花开了,秋天的月亮特别皎洁,夏天吹拂着徐徐凉风,冬天飘着皑皑白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这些都不是人所能带来的!有什么能比生命之美、自然之美更重要的事呢,不过是“闲事”罢了。“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世间的事皆是闲事,没什么大不了,不值得烦心,烦心的事都是闲事。如果没有闲事挂在心头,就是过着人间赏心乐事的时光;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这是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述说了内心向往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
智慧小语:
现代生活中,工作节奏加快,使我们有荒芜浮躁的感觉,或者在生活、工作中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随时遇到的问题使自己终日愁眉不展,心里压力不断上升,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如试着打开郁积的心结,消除烦恼与忧郁,不要过于执著地对待身外之物,心灵得到了净化与解脱,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同时,在处理一些事情之前,想到禅语即可使心情很快得到平静而坦然。就如春天不一定处处是花,但要看有花的地方,蕴育百花怒放的心境。秋天虽然萧瑟,不妨培养如明月一般皎洁的胸怀,心中自然安闲。夏天即使什么都不好,但是若以体会凉风的自在,心静自然凉。冬天虽冷,晶莹纯洁的雪景却值得欣赏,苦闷会变成愉快。
我们要学习举重若轻的心胸,减少心上的压力,才能轻松自在,真实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一个人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是没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从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话好,无一不好,那便是人间好时节了!除去自己心造的阴影,摆脱挂在心头的“闲事”。想通了,就能从烦恼中解脱,得到生命中的自在,那还不就是人间的好时节了吗?
做人需要一颗平常心
——某尼《悟道诗》读解
原文: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注释:
尽日:表明寻觅的时间之长,
踏遍:表明寻觅的空间之广。
春:可以理解为所要求的“道”。
导读:
这首诗的意思是:整日穿着芒鞋在陇头上到处寻觅,劳心费力,然而却找不到理想中的春色;无可奈何地回来,随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闻着花香,就在这个时候,发现眼前早已是春意盎然。
这是一首禅诗,没有直接下禅语、说禅理,而是不落言筌,绕路说禅,以鲜明的形象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道不远人,自性即佛,与其苦苦外觅,不如反求内心,也许就在刹那间大彻大悟。
智慧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