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自吟自悟话古诗
12762400000008

第8章 修养之理(2)

明明春在枝头,却还要踏破芒鞋,到外寻觅,就好像骑驴找驴,既使人哑然失笑,又使人深省。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就在一念之中,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皆为名利。在纷杂的世上,没有一颗平常的心,无法自醒,不能保持自我、视身边的名利如浮云,珍惜眼前,则很容易被名利念蒙蔽心灵,整天奔波于名利,则很容易就让社会给淹没,最终迷失了自己。

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读解

原文: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

参、斗:二十八宿中的两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下个不停的雨。

终风:吹个不停的风。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为美好。

鲁叟:指孔子。乘桴:坐木筏。

轩辕:即黄帝。

九死:多次几乎送命。

冠:居第一位。

导读:

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渡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诗中表现了一位历尽坎坷艰险的老人心胸坦荡,荣辱不惊,对待困境处之泰然的生活态度和幽默性格,以及那种不屈不挠的坚强兀傲的意志。前四句写景而兼比喻,寓意深微而不牵强。后四句转入议论,但议论中感情深沉,用典贴切,包容量大,蕴含了平生此游极度复杂的感受。

智慧小语: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是苏轼保持自我独立人格的宣言。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是因为我们准备不足造成的,这需要从自身寻找原因,不断提高自我素养,重新迎接挑战。但有的时候则是由外在势力的干预所造成,我们无能为力,比如小人陷害,落井下石,有时甚至使你陷于非常难以接受的境地。这个时候,我们就特别要学习苏轼的这种人生信念,所谓“邪不压正”,在暂时的挫折面前,我们既不可气馁、逃避;也不可整日心情苦闷,难以自拔;更不可一时糊涂,做出有损自己人格的举动来。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一切,坚持自我的做人原则,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机会的到来。

邪永远不能压正

——曾巩《咏柳》读解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初黄:指柳刚吐芽时,其色嫩黄。

倚:仗恃、倚仗。

解:懂得、知道。

飞花:飞扬的柳絮。

蒙:遮挡、蒙蔽。

导读:

意即柳树杂乱的枝条刚刚抽出,还没有改变初生时的浅黄色,因为能够倚恃东风便狂舞起来,只知用自己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清霜存在。诗人在诗中首先给出的只是这么一个景象:在东风吹拂下,尚未完全变绿的柳枝在春风中飞扬,柳絮翻飞,似乎蒙住了日月。诗中的这个外在形象却寓含了作者的感情,这首诗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现实生活中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能看出作者的这个寓意,才算是看懂了本诗。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清霜”的惩罚。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势利小人着实很多,一时得势便忘乎所以。

智慧小语:

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具体形象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飞花蒙日月”只是短暂的,而日月光明,才是永久的;人间恶势力、丑行径,只能猖狂一时,不能猖狂一世,这是永恒的真理。

要做就做最好的自己

——李清照《夏日绝句》读解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导读: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作者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作者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却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毫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作者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让人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感。

智慧小语:

这首诗尽管只有二十个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作者“巾帼不让须眉”,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该,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就一番事业。

生命应该更精彩

——文天祥《过零丁洋》读解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做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丹心:红心,赤诚的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导读: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

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智慧小语:

死有重于泰山,轻如鸿毛之分,文天祥的死重于泰山,于是他流芳千古。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死,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呢?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今天像文天祥那样为国而死的机会太少了。是的,我们应该考虑得是怎样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位于高官的人,如果进行权钱交易的话,他有一天会面临生死的严峻考验;经商的人如果用欺骗的手段的话,他也会面临生死;厂家如果不择手地谋利,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话,它也会面临生死。而且,他们只有一个选择,他们的选择不会让他们流芳千古,只会让他们遗臭万年。因此我们要善待生死,生得有意义,死得有光彩。

坦坦荡荡真人生

——王冕《墨梅》读解

原文: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导读: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智慧小语: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诗借花写人,意在言外,它深刻地向人们揭示了这样的哲理: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培养道德情操,具有高洁品质,为人间留下一股堂堂正气,至于能否得到人们的夸奖、赞扬,那不是生活的目的,无关紧要。

正视人生的“风暴”

——于谦《石灰吟》读解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导读: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句句是石灰,句句是人。前二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字,抒发了作者在危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碎骨粉身全不怕”,承第二句来,所以“全不怕”,由于有“若等闲”为之支柱。末句表示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后来为国难献身,英勇牺牲的大节,此诗仿佛预先就表达了。语言明白,内涵深刻,其人与诗,两垂不朽。

智慧小语:

人是一种群居生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中,然而社会是复杂的,个人的成长要经过许多磨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苦难的价值。石灰的清白是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才终于造出来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遭到他人的非议。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言蜚语实在很厉害,让人防不胜防,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明枪,也有暗箭,不仅要善于躲藏,更要迎难而上。有时候到了盖棺之时才能论定,甚至是身后若干年才证明了当事人的“清白”。

另外,我们不仅要战胜外界的邪恶势力,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欲念。欲望的火会熊熊燃烧,炼狱的使者常会以各种诱惑的姿态出现,我们要抵制住这种种诱惑,使自己意志更坚韧。

从自私到双赢

——谭嗣同《狱中题壁》读解

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出奔。

留:指自己。

导读:

“望门投止思张俭”是写后汉张俭被政府缉捕时,他亡命遁走,因为他有名望,大家都佩服他、都掩护他,害得许多人家都因掩护他而受连累。谭嗣同用这个典故,表示不愿连累人,所以不愿逃走。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是写后汉杜根在皇帝年长后,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下令把他装在袋子里摔死。幸亏执行的人暗动手脚,使他虽受伤但得以装死逃生,谭嗣同用这个典故,表示未能就太后归政皇帝上,有所成就,但忍死一时,目的也别有所待。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是写他已视死如归,从容殉道。

这首诗在这一“笑”字上。这一“笑”字,写尽了作者的从容态度,但笑是一种激情也有点慷慨的成分。所以,谭嗣同之死,既有“慷慨成仁”之易、又有“从容就义”之难,难易双修,真是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视死如归,从容殉道。第四句写出了去留之间,大家肝胆相照,昆仑为中国发源地。“两昆仑”指作两位堂堂的中国人,不论是去是留,都是堂堂的。

智慧小语:

有的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不能从全局出发,不肯轻易抛下自我;有的人意气用事,贸然做出牺牲,并没有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把好“度”,既能对大家、对人民无害,对自己、个人也没有害处,达到双赢。

人固有一死,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轻如鸿毛。愿昆仑正气长留长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