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
1284100000023

第23章

在香港和澳门回归前,唱衰港澳的前景一直是西方舆论比较一致的声音。1995年,美国权威杂志《财富》在《香港之死》一文中断言:香港具有资本主义制度和低税收相结合的独特优势,而回归中国后,这种优势必将消失,因此香港必将丧失它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不久后,西方人惊奇地发现,香港这只金丝雀依然欢叫。2001年,当有记者向《财富》总编杰夫瑞·考尔文提及《香港之死》一文时,考尔文颇显尴尬。他承认当年的杂志预言并未发生,香港未死,香港作为亚洲区金融中心的地位没有改变,香港仍然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阵地,“一国两制”在香港也得到较好落实。记者又问,如果今天《财富》仍用香港作封面文章,将以什么为题?考尔文思考良久,最后的答案是“活力之都”。

2007年,《财富》又发表《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正式认错。文章写道:1995年,《财富》杂志曾预言香港主权移交回中国后,它将会衰落。但是在2007年,这座城市比以前更繁荣——好吧,好吧,我们错了……自1997年7月1日的移交过去了10年,香港远没有死,并且几乎不会死。与此同时,美国《时代》周刊也以整整25页的篇幅,探讨香港回归10年后的变化,并承认:“《时代》的姐妹杂志《财富》曾不荣誉地、错误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会给它带来死亡。然而香港甚至比从前更有生命力。”文章还指出,香港过去10年经历金融风暴、禽流感、SARS……当世人以为香港贵为福地的气数已尽,香港却一一熬了过来,“作为一个兴旺的中国的一部分,这几乎保证它可以永远繁荣”。

事实正是如此。回归15年来,中央政府全力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国际炒家在香港金融市场狙击港元,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的香港遭到重创,股市下跌、汇率不稳、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这次“港元保卫战”中,香港特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了创新型科技和高增加值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并将此作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不断出台有力的措施,依靠强大的市场和稳定的货币汇率政策帮助香港经济复苏,甚至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并以1000亿港元平准基金来稳定香港的股市汇市,从而有效地帮助香港走出了困境。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认为,中央政府对于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实在值得赞赏”,是对香港的“巨大帮助”。

2001年至2005年年底,内地又向香港注入资金1620亿,极大促进了其经济复苏。2003年6月,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允许众多香港产品零关税进入内地,并放宽香港服务业在内地的准入领域。这为香港产品及服务开拓内地市场、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与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催化剂。随后,中央政府还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自由旅行,极大地促进了港澳经济增长。开通9年以来,已经有超过8000万内地居民赴香港旅游、购物和消费,累积消费超过6300亿港元。

经过调整,2005年香港经济摆脱了经济徘徊和低迷,经济增长率达7.5%,2006年又实际增长6.8%,失业率降至历史最低,航空业、贸易增长迅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央及时宣布支持香港发展的7个方面14项措施,全力帮助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国务院又批准投资700多亿元建设港珠澳大桥。这些举措都大力促进了港珠澳区域的经济发展。2010年4月,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还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支持鼓励香港的保险业机构在广东开业,容许香港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在广东开办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也于2011年3月签署。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又首次将港澳内容单独成章。

纲要指出: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就为港澳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有利于它们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走出来,有利于促进香港和澳门的长期发展。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多次表示: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香港不可能渡过金融危机和完成产业转型。

今天的香港,继续保持着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的特色,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和商务服务中心的地位。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全球第七大股票交易市场。香港机场的航空货运量排名全球首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稳居前三甲的位置。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潜力。国际社会也普遍认同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到2012年,香港已经连续18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该基金会认为在全球市场动荡下,香港展示出抵御耐力,加上香港与内地经济互动越趋紧密,所以仍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金融及商业中心之一。这既是对香港的肯定,也是对“一国两制”的肯定。

香港回归祖国后取得的发展,大大出乎一些外国人士的预料。“美国之音”援引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资深研究员威廉·欧佛霍特的话表示:过去的想法是,香港回归中国就会损害香港的经济,现在证明这和事实完全相反。2007年,撒切尔夫人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的时候也说:十年前,要归还的时候,英国担心由中国统治,香港不可能繁荣。但是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些担心多半没道理。她还想告诉邓小平:“一国两制”很好。

甚至连香港末任总督彭定康也公开承认:香港在回归后的十年里非常成功。而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更是做出了高度评价:“香港回归10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经济繁荣、股市兴旺、失业率创历史新低,这清楚地表明香港回归后取得的巨大成功。”

澳门也从回归中获得了很大收益。回归后,澳门一直被称为“东方蒙特卡洛”,它的赌场收益在2006年年底超过了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赌城。与此同时,背靠内地广阔的市场,澳门的教育、金融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杨允中教授指出:2000年至2008年,澳门人口从43万增至54万;土地面积从21平方公里增至29平方公里;GDP从497亿澳门元增至1700多亿澳门元,年均增长14.5%;人均GDP从1.4万多美元增至3.9万多美元,增长2.7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这样的速度全世界都难找第二个”。该中心的一份问卷调查还显示:

澳门回归十年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大多数市民认同“爱国爱澳”为核心价值,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已成功实践的受访者占到98%。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符合香港和澳门实际的方针政策。2007年,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总纲中增写了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内容。中共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些都表明,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一项长久之策,也是港澳同胞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但有能力领导内地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而且有能力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保持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