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04

第4章 运筹帷幄,以谋略引导行动(3)

年轻有为的比尔·盖茨于当年4月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这时,离他而立之年还有两年,比尔·盖茨正向他人生的更高目标迈出更具有意义的步伐。

与其他行业相比,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使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盖茨和微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983年11月,比尔·盖茨向世界推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软件——Windows,并断言一年后它将在90%采用MS-DOS的PC机上运行。

可是,一年过去了,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Windows在市场上根本不被人认可。不少用户都抱怨原始版的Windows常常不能正常的运行。因此广大用户对其意义也不甚了解,认为它只是DOS下的一个附属品。

微软继续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对Windows进行改善,两年后又推出Windows1.03版,相继又推出Windows2.0版,但结果依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

但盖茨没有为此而悲观,因为他早已预见,Windows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成为全球计算机行业中应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技术。

1990年5月,在微软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又推出了Windows3.0,在卧薪尝胆7年之后,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微软公司在Windows3.0推出的当天,不惜重金,花费了300万美元做宣传,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这个成熟的窗口软件,获得了空前的轰动,它的问世,标志着个人电脑领域新一轮改革的开始。

历尽千辛万苦的比尔·盖茨在Windows3.0的发布会上并没有自吹自擂,只是简单精练地对Windows3.0做了一次介绍,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因成功地推出了Windows3.0而名闻遐迩。微软的股票屡屡上升,公司实力不断壮大,“软件大王”的荣誉称号落到了盖茨的头上。

毫无疑问,比尔·盖茨是位成功人士。在他成功的过程中,与IBM的合作是不可忽视的。这次成功的合作是微软公司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使微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次大飞跃。而这次合作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比尔·盖茨能够灵活应对IBM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还能够不时透露出自己的幽默,这正是临危不乱和随机应变的充分体现。

生活中,虽然我们不会遇到很多的大风大浪,但小麻烦总会接踵而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幸福生活。要想拥有幸福生活,我们必须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触的新事物越多,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也就越多,各种麻烦就会出现。无论是面对大麻烦还是小麻烦,我们都要冷静对待,在冷静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将它们解决掉。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就能够使自己练就出临危不乱的本领。当自己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时,便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应付。

做人心眼:

临危不乱和随机应变都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不过,临危不乱是随机应变的前提条件。在生活中,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沉着和稳重。久而久之,在面临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时,便能够灵活应对。

5、有大志才能成大器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吕坤

东汉末年,朝纲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接连不断的地震、洪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百姓对汉朝政府更加失望。

此时,巨鹿郡的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充分利用了百姓们的愤怒和不满,以收徒传道为名义,暗暗聚结民众。张氏三兄弟的队伍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膨胀式的壮大,遍布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个州。不仅如此,张角还用重金收买了朝中官吏,以便在起义之时能够里应外合。张氏三兄弟见民心已顺,立即商定了揭竿而起的日期。后因叛徒出卖,朝廷得知此事,开始派兵镇压。张角见事情败露,不得不提早行动。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农名起义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黄巾起义”。

张氏三兄弟兵分三路,分别向三个方向进发。其中,张角一军进犯幽州。幽州太守见起义军人数众多,随即张榜招募义兵。在这种形势下,刘备、关羽、张飞走到了一起。

刘备是涿县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以贩卖草鞋、编织草席为生;关羽是外地人,因杀家乡豪强而逃至外地,听说涿县招兵,于是赶来应募;张飞世代居住在涿县,家境富裕,他以卖酒、杀猪为业。

刘、关、张三人志同道合,而且一见如故,遂商定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中结为兄弟。三人烧香后共同立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随后,他们聚集了五百多名乡勇,开始了多年的征战生涯。虽然在征途中有胜有败,但他们矢志不移,并最终在群雄并争的局势中脱颖而出,成为三足之鼎的一足。

刘、关、张三人虽然身份低微、职业卑贱,他们凭借什么成大器的呢?

西晋元康年间,吴郡人蔡洪奔赴洛阳,欲在朝中谋一职位。洛阳有人问他:“如今幕府初开,朝中大臣依照皇帝的命令去偏远的地方招纳贤才异士。你不过是一个亡国奴,凭什么在京城谋职?”蔡洪回答说:“夜光珠不必出于孟津河,盈握璧不必采于昆仑山。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当年武王伐纣,把纣国的顽民迁至洛阳城,难道你们都是纣国的后裔?”

蔡洪的话不仅狠狠回击了瞧不起他的京城人,而且说明了一个真理:圣贤所出,何必常处。这个真理也是对刘、关、张三人成大器的最好解释。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根本没有在乎自己的出生如何、家境如何、职业如何,而是以“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终身大志,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方能成大器。威廉·皮特便是一个胸怀大志、终成大器的典范。

小时候的威廉·皮特就已经立定了一个专一而又长远的目标,并且意志非常坚定。他认为接受教育的主旨就是在将来成就一番伟业,这样才不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威廉·皮特的目标逐渐明确,他要成为一个公正、睿智、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有了这个目标,他就有了动力。这个远大的目标如同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种子般在他的身体中生根、发芽,鼓励着他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奋斗与拼搏。终于,他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22岁时,他凭着自己的出色才华顺利进入英国国会;23岁时,他又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英国的财政大臣;25岁时,他已经成为了受人敬仰的英国首相。

谈到威廉·皮特时,他的一位竞争对手不无钦佩地评价道:“这个人既不会冒进也不会退缩,他一直都在飞翔。”显然,这时对他执着追求目标的赞美。正是由于他的志向远大,他才会马不停蹄地去追求,去奋斗。

当然,刘备三兄弟与威廉·皮特的例子比较特殊。不过,从他们的经历当中,人们可以看出:志存高远,有益无害。

首先,高远之志能够让前途多些明朗、少些疑惑。

俗语云: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里提到的长志,便是高远之志。而“常立志”则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于是不断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一事无成;另一层含义是指有些人总喜欢订立一些小的目标,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再去订立下一个目标,结果难成大器。

为什么常立志的人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其一,岁月如梭,一个人如果总是不能立下志向,便会浅尝辄止、常换常新,落得一场空;其二,如果不断设立小目标,已实现的目标和将要实现的目标之间难免会出现裂缝,从而不会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比如从一个行业跨入另一个行业,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如果能够立下长志,便能够坚定不移地向前进。每迈出一步,都是在向目标靠近,而不是偏离目标甚至背离目标。在相同的时间里,就会比常立志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次,高远之志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正如高尔基所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

人们在赶路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确定只走10公里的路程时,走到七八公里处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劳累;但如果目的地在20公里以外的地方,同样是走到七八公里处,此时却会感到斗志昂扬。

歌德说:“就最高目标本身来说,即使没有达到,也比那完全达到了的较低目标更有价值。”目标必须给心智留有较大的空间,我们才不会因自我设限而窒息,才可以追求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人生目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同时会影响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如果思想苍白、格调低下,生活质量也就会趋于低劣;反之,生活则会多姿多彩,让你尽享人生的乐趣。

做人心眼:

如果只想为了混口饭吃,小目标已经足够;但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鸿鹄之志。

6、从危机中寻找生机

与其坐而待亡,敦若起而拯之。

——徐珂

官渡之战中,袁绍兴兵七十万赶往官渡,攻打驻守在官渡的曹军。曹操收到将领夏侯惇的告急文件后,立即率七万大军前来支援。曹军刚到官渡,就被袁绍大军的阵势给吓住了。于是曹操召集众谋士商议对策。荀攸建议道:“袁绍大军虽人数众多,但不足为惧。我军人数虽少,但全都是精兵,无不以一当十。我军的优势在于急战,若有拖延,粮草将接济不上,难以成事。”

曹操听取了荀攸的建议,立即传令向袁绍进军。然而,曹操的计划没有成功,初战大败,损失惨重。在接着的几次交锋中,形势虽然有些好转,但始终不能克敌制胜。如此以来,双方出现了僵持状态。在官渡苦苦守了两个月后,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于是,曹操打算放弃官渡并退回许昌。在犹豫不决之际,他写信征求驻守许昌的荀彧的意见。荀彧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为由,劝曹操不要放弃官渡,他在信中对曹操说:“袁绍大军虽然浩浩荡荡,但并不是一条心;而主公神武明哲,所向披靡,马到成功!如今,虽然我军数量甚少,但形势还没有当年楚汉之争时荥阳和成皋之间的对峙情形严峻。主公可以牢牢守住官渡,卡住袁绍大军的喉咙,让他们进不得半步……”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然后令众将士全力死守官渡。在此期间,绍军大将韩猛负责接济粮草事宜。一次,韩猛押运数千车粮草前往前线军寨,结果被曹军所劫。粮草丢失引起了绍军的重视,谋士审配建议道:“行军以粮草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当时,绍军的粮草囤积在乌巢。于是,袁绍派遣大将淳于琼和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人率领二万人马严守乌巢。然而,淳于琼性情刚烈,喜好饮酒,军士大都害怕他。驻守乌巢后,他更是放肆,整日与各位将领饮酒。

曹军这边,在苦苦守了两个月后,几乎没有了军粮。曹操无奈,于是秘密派人火速赶往许昌让荀彧赶紧筹办军粮事宜。不巧的是,曹操派出的使者在赶往许昌的途中被袁军捉住,并被带到了袁绍的谋士许攸那里。

许攸知道曹军毫无粮草的实情后,以“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劝袁绍立即出击。袁绍对许攸的计策毫不理会,反而偏听偏信、胡乱猜疑,将许攸逐出军中。许攸退出后,长叹道:“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随后便要拔剑自刎,幸好被左右拦下。左右劝他投奔曹操,他立即前往曹营。

经一番试探后,曹操确信许攸不是袁绍派来的间谍,于是与其深谈。许攸献计道:“袁绍的军粮辎重主要集中在乌巢,如今淳于琼把守此地,此人嗜酒成性,毫无防备。公可以挑选出一路精兵,然后诈称袁将蒋奇奉命领兵到乌巢护粮,乘机烧掉绍军的粮草辎重。不出三日,绍军将会不战自乱。”

曹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率领五千人马,于黄昏时分向乌巢方向进发。经过袁绍别寨时,曹军打着绍军旗号顺利通过。到了乌巢后,四更已尽。淳于琼与众将醉卧帐中,曹军轻而易举毁掉了绍军的粮草辎重。袁绍得知后,兵分两路,一路由蒋奇率领,前去支援乌巢,一路由张郃、高览率领,赶往官渡去袭击曹营。结果袁军大败,蒋奇被杀,张郃、高览投靠了曹操。

至此,许攸、张郃、高览已入曹营,乌巢粮草又尽被烧毁,袁绍军中人心惶惶。第二天晚上,曹操又采用许攸计谋,与张郃、高览兵分三路去劫绍寨,绍军损失大半。

许攸再次献计,曹操仍然虚心采纳。他派人四处扬言:曹军兵分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袁绍听后,立即从军中调兵五万去救邺郡。曹操知道袁绍动兵后,立即八路出击。绍军毫无斗志,遇到如此阵势,四处逃命。绍军溃败,袁绍逃脱。至此,官渡之战告一段落。

当然,官渡之战能获胜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对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曹操没有退缩。他敢于正视危机,最终从危机中找到了生机──火烧乌巢,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当危机到来的时候,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够从中找到生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线生机在有些时候便能够解决一场危机。

1957年,刚刚荣升台北市第十信用社董事会主席的蔡万春面色肃然。他明白,在台北的金融同行中,“十信”太渺小了,小到根本无人去理睬它。台北信用良好、资金雄厚的大银行非常多,稍有点名声的商家、企业、个人都把钱存放到它们那里去了。

蔡万春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可与资金雄厚的大银行较量。但他又坚信,大银行虽然财大气粗,但它不可能没有“薄弱”或“疏漏”之处,而那些“薄弱”或“疏漏”之处,就是“十信”的生存之地。

蔡万春在街头巷尾调查研究,与市民交谈,跟友人商榷。功夫没有白费,他终于发现了各大银行没有重视的一个潜在大市场——向小型零散客户发展业务。

发现这一线商机后,蔡万春大张旗鼓地推出1元钱开户的“幸福存款”。一连数日,街头、车站、酒楼前、商厦门口,到处都是手拿喇叭、殷殷切切、满腔热忱向人们宣传“1元钱开户”种种好处的“十信”职员,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宣传品更是满城飞。“十信”的这种宣传活动令金融同行们大笑不止,人人都在嘲讽蔡万春瞎胡闹,“1元钱开户”根本行不通,连手续费还不够,更不必说要发展了。

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奇迹出现了:家庭主妇、小商小贩、学生争先到“十信”来办理“幸福存款”,“十信”的门口竟然排起了存款的长队,而且势头越来越旺。没过多久,“十信”即名扬台北市,存款额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