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
12902900000011

第11章 1955年:到边疆去(1)

人物一:西望长安——李万铭

1951年他成功“漂白”,进入安康专署民政科当上科员,还骗得了“人民功臣”奖章和“革命残废军人”证书。凭借伪造的1936年参加红军,历任连营长,在志愿军任团参谋长,曾获战斗英 雄、模范党员称号等履历表和鉴定书,还伪造的二野军政大学组织部给中南局组织部、中南局民政部的介绍信,进入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工作,担任农业科学研究所秘书主任。期间,李万 铭还参加中国农业考察团赴苏联参观。

李万铭出身于陕西安康小商人家庭,读过师范,参加过国民党军,当过准尉政治干事。他的思想中有很重的懒惰、虚荣、享乐、仰慕权贵的成分,一心想当官享福。他满脑子都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能力是次要的,演技是首要的”等错误思想。他曾趁部队新旧交替整编,冒领退伍费,事发后被抓进了国民党沈阳陆军监狱。

辽沈战役后,李万铭逃窜到了江苏南京。本事不大野心很大的李万铭在国家新旧交替之际走上了政治行骗的道路。南京解放时,李万铭隐瞒历史,伪造中央大学学生证件混入解放军第二野战 军军政大学。他没有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而是幻想着靠行骗飞黄腾达。10月结业后,李万铭谎称要到西南工作骗取了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和鉴定材料,然后仿制印章,伪造介绍信,混入常 州市人民政府,成为建设科科员。他嫌职务低,没过几天又伪造印信冒充军政大学党员教育科长,要求分配工作。李万铭因为缺少转移党员关系介绍信,被苏南行署人事部门识破了,当地法 院判处他徒刑3年。1951年,李万铭被提前假释。

出狱后的李万铭对做官享福痴迷不误,“改进”行骗手法。1951年1月,李万铭伪造残废军人证明信、党员证明信及鉴定表等,并伪造了给陕西省主席马明方的介绍信,来到西安要求陕西省政 府分配工作。他成功“漂白”,进入安康专署民政科当上科员,还骗得了“人民功臣”奖章和“革命残废军人”证书。半年后,李万铭被派往西北农学院学习培养。不久,学院办公室收到了 由李万铭转交学院的信,信里是二野军政大学组织部的“军事调令”:“任命李万铭为第12军35师103团参谋长,令速赴中南局报到。”西北农学院没有怀疑,当即给李万铭开具介绍信,办理 了调动手续。李万铭趁自带档案之便,销毁了部分档案,又装进了1936年参加红军,历任连营长,在志愿军任团参谋长,曾获战斗英雄、模范党员称号等伪造的履历表和鉴定书,还伪造二野 军政大学组织部给中南局组织部、中南局民政部的介绍信。1952年2月,李万铭凭这些材料进入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工作,担任农业科学研究所秘书主任。期间,李万铭还参加中国农业考察 团赴苏联参观。

尝到甜头的李万铭愈发不能收拾,行骗得更凶,给自己安的“级别”也越来越高。1952年9月回国后,李万铭伪造了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的来信,称“已取得陈赓司令员的同意,调其赴朝任 12军35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结果,李万铭“因伤”没去上任,中南农林部将他提升为人事处副处长、党总支书记。当年12月,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来电话”通知李万铭赴北京会见志愿军司 令员。李万铭在京期间,伪造了司令员给中南农林部领导的信,称:“军委已决定调李万铭任第十二军参谋长,因身体欠佳,暂回中南休养。”于是,农林部安排回武汉的李万铭在武汉、杭 州等地疗养。李万铭四处游玩期间,1953年大区撤销,他调任中央林业部任行政处长。李万铭装病不上班,1954年秋又伪造防空司令部司令员的亲笔信及抄转志愿军12军军长的军急电报各一 件,谎称自己当上了12军参谋长兼35师师长,前往兰州商谈军务,再次骗过了农林部领导。

1955年1月,李万铭飞抵西安。得意忘形的他以防空司令部司令员的名义给林业部两位副部长写信:“李万铭身体暂不适合在前线,仍回你部,工、休兼顾。我们感到与他在军队的职位相比, 在地方的职位有些不相称。我们觉得他能胜任比较重要的工作。”他希望以此骗取更高的职位。李万铭似乎胜券在握,在西安还和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办公室主任 梁得柱等人谈话。结果,他被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干部识破,陕西省公安厅将李万铭逮捕。李万铭的行骗生涯在1955年的西安被终结了,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李万铭有期徒刑15年 ,剥夺政治权利5年,没收全部赃物。

李万铭的骗术并不高明,完全是靠一个个谎言堆积起来的。可就是这么拙劣的骗术让他横行十几个城市,骗过十几个重要机关,在国家机关中窃据了重要的职位。这个骗局不是人事制度不健 全或者骗子太狡猾之类的原因能简单解释的,而要追究到中国人的名利观念和虚荣心的深层。人们应该思考:冒充官员案为什么在中国难以绝迹?

人物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杨华

北大荒指的是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上纵横千里的荒原。这片荒原拥有世界上最稀有、最肥沃的黑土地的荒原,被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期盘旋,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是 冬天,极度最低温度甚至达到摄氏零下四十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五十多万青年进驻这片荒蛮之地,书写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1955年的夏天,上级领导找到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长杨华,告诉他说团中央要组织一支远征青年垦荒队,去边疆开垦荒地,问杨华愿不愿意担任发起人。

杨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杨华,1932年出生于北京石景山,是石景山区西黄村乡第一任乡长。1954年秋天,年仅22岁的杨华乡长出席了北京市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把扩大耕地面 积增加农业生产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会场上的杨华的心里就像着了一盆火,当场提出远征开垦荒地的请求。如今看到梦想就要变为现实,杨华满心欢喜。

8月5日,杨华和同样来自北京的李连成、李炳恒、张生、庞淑英,共5个年轻人作为垦荒发起人在团中央会面了。大家一起商量出了组织垦荒队的三条原则:一是绝对自愿,二是不要国家一分 钱,三是去了就不回来。当天,他们向北京团市委递交了申请书,表达了赴边疆垦荒的愿望和决心:“我们愿意用我们青年团的荣誉向你们提出:请批准我们能够为祖国多贡献一份力量。我 们要组织一个60人的垦荒队,不要国家掏一文钱,为国家开垦3000多亩荒地,增产30多万斤小麦。”8月16日,《北京日报》等几家报纸全文登载了以杨华等五人作为发起人的组织北京青年志 愿垦荒队的申请书。申请书带有那个时代明显的语言烙印:“边疆,那正是考验青年人最好的战场。让我们高举起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大踏步前进吧!”

激昂的语言、远大的理想得到了北京青年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屯垦,总数超过700人。杨华等人从中选出了60名年轻力壮、思想端正的青年组成了首批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们 选举杨华任队长。

1955年8月30日,北京市举行盛大集会,为第一批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送行。下午6时,垦荒队员高举着垦荒大旗,背着背包,排着整齐的队伍,高唱着《青年垦荒队之歌》徒步向火车 站出发了。沿途,北京市民夹道欢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