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为垦荒队特批了一节车厢。杨华第一个抢上车,把车门堵住,严肃地对队员们说,现在谁要是不愿意去、要是害怕、要是有疑问,还可以不用上车。话音刚落,队员们纷拥而上,一下子 把杨华冲开,呼呼地全都上了车。
呼啸北上的火车把北京垦荒队员拉到了黑龙江省萝北县。当时,这片寒风凛凛、黑土坚硬的大地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北大荒。
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北京垦荒队员们来到北大荒,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这可苦了在家基本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们,从床铺到房子都得自己造。中间难免闹出一系列的笑话来。队员做的米 饭,不是糊了就是硬,有时还串烟,蒸玉米面窝窝头摔到地上都不碎。垦荒队的住处离开荒地点有5里多地。为节约时间,垦荒队就把大帐篷支在荒地边上,男女队员们就睡在草铺上。到了晚 上,荒野上的狼群不断地骚扰垦荒队的帐篷。尤其是在刚到开荒地点的头几个晚上,成群结伙的狼群将帐篷团团围住,情况危机。好在垦荒队有团中央发给的两支步枪和4000多发子弹,又在 帐篷周围点了几堆篝火,队员们凭借着子弹和篝火勇敢地和狼群对峙。几个夜晚过后,狼群占不到便宜,也就慢慢驱散了。北大荒的冬天来得特别早,队员们坚持在严寒中垦荒,常常双手冻 肿,被冰碴划出道道口子,一些队员的脚趾头被冻坏了。
经过一年的垦荒,北京青年垦荒队在1956年就收获了粮豆99万斤,土豆35万斤和1万多斤大红萝卜。之后,他们又与其他青年垦荒队一起,相继建起了8个青年农庄。北大荒上陆续出现了成片 成片的国营农场。
年度人物
在欢送首批北京青年垦荒队出征的大会上,团中央领导说:“今年你们走了,明年、后年还有更多的青年到你们那里去。”
果然,在杨华他们之后,北京市的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垦荒队也踏上了北上征程,天津的、上海的乃至全国各地的青年也纷纷组织垦荒队来北大荒安家生根。到北大荒去成了五六七 十年代中国青年一大人生选择。组织青年屯垦边疆其实是中国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做法。1954年2月,前苏联号召青年到边疆地区开荒,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建起了共青团城。此举既可以缓解粮食 短缺问题,又可以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很受同样受这两大问题困扰的中国的欢迎。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有志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社论,掀开了浩浩荡荡的城市 青年下乡的浪潮。
杨华作为青年屯垦开荒的发起人,代表了1955年中国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选择。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年夏天迈出的一步会引领共和国一代青年的人生步伐。
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上,荒野纵横千里,上空盘旋着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冬天统治着三分之二的时间,两个因素相互交织能将本地的最低气温拉到摄氏零下四十度 。极端恶劣的条件反面,是这块荒原拥有稀有而肥沃的黑土地。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七十年代,至少有五十万中国各地青年,进驻到这片荒蛮之地,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将这片北大荒建设成 了北大仓。
这样的奇迹在内蒙、新疆等边疆荒野地区同样存在。
大史记
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物质匮乏的大国中,如何保障所有人都吃饱穿暖,是摆在新生共和国面前的一大挑战。共和国采取的对策是计划管理下的定点精确供应政策,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应该取 得的生活物资量。那凭什么支取的?凭各种票证。
两年前(1953年),中国的粮食、油料、棉花全面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对城镇居民定量供应。机关团体可通过组织供应,普通人凭购粮证或户口本购买。同时彻底禁止粮食私营。发放粮食的 手续变成这样:居民以户为单位自己制定吃粮计划,经审批同意后再购粮回家。中国人口之多让所谓的审批成为形式,城镇居民常常多购粮食。这又出现了若干问题:每个人的粮食需求不同 ,不可能完全被计划管理;部分多余粮食流入黑市,倒流回农村;流动人口的粮食供应没有规定,如何保障这部分人的吃饭问题。于是,按户审核供应粮食的制度走到了绝路。以“户口本” 为依据产生固定、可流动的票证的供应新制度产生了。新制度让粮食直接与个人挂钩,粮食随着人口的流动而流动,大大缓解了之前的问题。
1955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要求实行统购统销的市镇,对非农人口一律按劳动差别、年龄大小进行居民口粮分等定量供应。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发行,同时印 发油票。“四证三票制”: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以及地方料票。中国由此正式进入票据时代。
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各种票证出现在了中国大地上:肉票、蛋票、糖票、布票……各种副食品、日用品都凭票供应。随着国家进入困难时期,票证的范围日益扩大,出现了煤球票、冰棍票 、肥皂票、烟票、酒票,甚至大宗货物票等等。凡是人们想的起来的需要购买的东西,没有不凭票购买的。比如天津人喜欢吃捞面,用麻酱当辅料,天津就有了麻酱票。在各种票证中,粮票 无论是重要性还是使用范围都是当仁不让的老大。1955年刚发行的全国粮票1斤采用16两制,1959年改为10两制,发行有半两、一两、二两、伍两、一斤、二斤、十斤、百斤等面额。全国粮票 先后发行过9套33枚,地方粮票和军用粮票总数有14000多种。粮票一度和货币并用,部分单位将粮票混杂在工资中发放,部分地区以粮票为买卖货币。
票证年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得到极大的强化。
1955年还有几件值得说的事情。第一,北京王文彬、赵志一和谭铭勋三位医生联合编写的《性的知识》正式出版。这是1949年以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性科学专著。书中有男女性交时生殖器 官状态的剖面图,还介绍了一些避孕方法,这在性控制严格的五十年代具有破天荒的意义。可惜人们似乎接受不了,其中一位作者在动乱年代因出版本书被迫害致死。
第二,10月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基本认可了汉字简化方案。517个简化字分四批向全国推行。汉字简化从民初就已开始,不过受到了极大阻碍,被许多人视作是亡国灭种的大事。1955年的汉字 简化其实是相当温和的,基本是对民间已经长期使用的俗体字的追认。可还是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小的骚动。印刷行业和出版编辑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许多熟练的排字工人重新开始了精神高 度集中、时刻留意差错的“学徒生涯”。还有人事先担心推行简体字后成文盲了,结果翻开新报纸一看,简体字都是平时常写常用的,除了竖排变为横排、右起改为左起暂时难以适应外,并 没有造成阅读障碍。
汉字简化受到了一些群体的欢迎。最高兴的是新入学的小学生。小学语文的第一课是:“開學了。”想想看,汉字简化后,一年级小朋友们仅“开学”两字就能少写多少笔画。简化汉字还给 扫盲工作带来的福音。解放初期,文盲占中国人口的80%,整村文盲的现象比比皆是。1950年底,各地开始扫盲运动。简化字更容易为没有基础的成年文盲所接受。
第三,本年度普通话开始在全国推广。说普通话和简化字扫盲一起,对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1955年有两部电影不能不提,一部是寓教于乐的《神笔马良》,另一部是儿童题材影片《祖国的花朵》。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童年包裹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优美旋律中。他们 除被叫做“祖国的花朵”外,还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 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