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
12902900000032

第32章 1973年:两封信

人物一:南方的信——李庆霖

“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我要求国家能尽快地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让孩子能有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走,我想,该不至于无理取闹和苛刻要求 吧。”

李庆霖是福建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村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1969年,他的儿子李良模和全国其他年轻人一样,上山下乡去当知青务农。

在头11个月里,李良模每月靠着国家发的18公斤口粮和8块钱生活费生活,另外的开销比如医药费和菜钱都要自己出,虽然挣不到钱还要家里贴钱,但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可是后来国家发 的口粮供应和生活费没了,就靠当地打的粮食生活。最好的年景里,每年分到两百来斤的湿杂稻谷(晒干扬净后合一百多斤),两三百斤鲜地瓜和十斤左右的小麦,除此之外一分钱分红都没 有。这样算下来,最好的年月每个月只有十多斤稻谷、不到一斤小麦和二十斤地瓜。对于一个成天干重体力活的壮劳力来说根本不够吃。“每一个年头里都要有半年或更多一些日子要跑回家 吃黑市粮过日子。”况且人不能光吃粮还要吃菜、穿衣、看病。可是菜吃光了,衣服破了没钱去买,连生病了都没钱去看。“从一九六九年起直迄于今,孩子在山区务农以来,他的生活一切 花费都得依靠家里支持。头发长了,连个理发的钱都挣不到。”后来“不仅生活上因难成问题,而且连个歇息的地方也成问题。”

李庆霖不忍看到孩子生活这么困难,忍饥挨饿,于是走上了上访之路,可是先后几次都没有结果。到了1972年底,眼看着自己的又一个孩子面临相同的命运,李庆霖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他大 着胆子给中央领导写信诉苦。

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可是1973年初,他的信到达了中央领导人手里。

他的信开头写道:“尊敬的毛主席:首先,我向您老人家问好。我是个农村小学教员,家住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家庭成分是贫民。我的教员生涯已有二十多个寒署了。”介绍了孩子的生活 困难,和自己的无力之后,他提出请求:“当孩子在务农实践中碰到的许多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实际困难问题,我要求国家能尽快地给予应有的合理解决、让孩子能有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可 走,我想,该不至于无理取闹和苛刻要求吧。”最后信中说,“毛主席: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艰难窘境中,只 好大胆地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谨此致倾 大安!”

从寄出信后,李庆霖心里就惴惴不安,1973年5月1 日,一位新华社记者到他家来了解他写信的经过。5月6日,他收到一个牛皮纸大信封,上面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大红字。他颤颤巍巍 地打开,原来是毛主席给他回信了。原来毛主席看了他的信后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5月10日,李庆霖收到毛主席寄给他的300 元钱,这钱是毛主席的稿费。李庆霖激动极了,把这300元钱存入银行,一直都舍不得用。

李庆霖的一封信暴露出了上山下乡中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国务院研究了下乡知青的安置经费、口粮、疾病治疗、婚姻、安置布局、干部带队和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问题。国务院迅速组织了专门 工作队,分12个调查小组,奔赴12个省、区调查了解情况,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

人物二:北方的信——张铁生

1973年,教育领域开始逐步恢复正常。高校招生也部分恢复考试形式。可就是当年的考试,出了一个“白卷英雄”,被人利用来扼杀了教育领域的形势好转。

张铁生,辽宁兴城人,1950年出生,1968年中学毕业,和同龄人一样下乡插队去了。他插队的地方是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后来当上了第四生产队队长。1973年他被推荐参加全国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6月30日进行的是理化科目的考试。他做了3道小题,其余的解答不了,就在试卷背面给领导写了一封信。他在心中写道:“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 本职工作。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 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 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 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

信的最后他写道:“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 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并非可耻,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做,我的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 ,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 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1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加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张铁生成了轰动一时的“反潮流英雄”。他交白卷和当年轰动全国的“黄帅日记”、“马振扶事件”一起,被人利用来攻击刚刚好转的教育形势。中国中小学和高校又陷入混乱中。

张铁生人称“白卷英雄”,其实是不准确的。他的语文考了38分,数学考了61分,物理化学考了6分,都没交白卷。就是这个“白卷英雄”被破格录取,同年进入辽宁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 此后,张铁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和地方领导职务,十年浩劫结束后被判刑入狱。90年代,张铁生出狱后,经营企业。

年度人物

1973年的两封信,都轰动一时,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张铁生,被人利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不仅扼杀了稍微好转的教育形势,还使整个社会进一步陷入混乱。

我丝毫不怀疑张铁生在试卷上写下那封信的时候,并没有恶意。那就是他的本意。但在十年浩劫中,有野心家和流氓在时刻寻找攻击的武器。张铁生的信,无疑是件好兵器。这是时代的悲哀 ,也是个人的悲哀。

大史记

本年度开始批判孔子,认为他是要复辟奴隶制的顽固的保守的坏人。“克己复礼”、“儒家”、“法家”等显得生僻的词汇,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话语中。这在一定方面上起到了宣传中国传 统文化,普及古代文化知识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