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
12902900000053

第53章 1992年:要发财,忙起来

人物一:“上海小姐”——张蒙晰

1992年,上海市举办了“文化礼仪小姐先生暨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持人选拔赛”。比赛的名字很长,比赛内容考验的重在“文化礼仪小姐”而不是“主持人”。后来人也把这次比赛称为一次选 美比赛。

虽然是选美,国内的选美绝不是香港甚至欧美等地的选美。没有身材的测量,不用检查是否作过整容,也没有泳装表演。那次比赛“偏向文化且大气”,没有商业味道,也不那么看重长相身 材。那么选拔项目有什么呢?有集体舞考试。参赛者都走进场子,按照音乐跳舞,考察的是选手的肢体表现能力。这音乐时而古典,时而民间,有时也转成迪斯科,应付不来、反应慢的就被 淘汰了。

大赛的总决赛在电视播出,创造了国内电视史上的第一次。最后,一个叫张蒙晰的姑娘胜出,后来人们按获胜者的惯常称法,称她为“上海小姐”。

夺冠的张蒙晰不算是绝代佳人,她的取胜跟当时的年代和一些偶然因素有很大关系。总决赛的时候,主办方招待参赛者去上海当时很有名的美容院做头发。于是一个个参赛者被打扮得像新娘 子一样,盘着繁复的头发,显得“很奇怪”。只有张蒙晰因为当时刚刚高中毕业,还算个大孩子,就给她弄了齐眉的童花头短发。结果这个清新的造型反而给评为留下的印象最深。至于服装 都是选手们自己准备的,张蒙晰当时穿的是一套红黑格子的裙子套装。这是妈妈和张蒙晰跑遍了上海的各大商场的结果。

比赛的最后一项是“自由发挥”,就是给个题目让选手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张蒙晰的题目是谈“上海改革开放进程中最需要做的……”小姑娘说最该改善的是交通:“一次挤车时鞋子被 挤掉了,觉得自己……”说到这儿,她想了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好,然后说道,“非常难过。”她的真实和轻松反而赢得了一片掌声。

张蒙晰得到第一名当年地奖品是一只巨大的景泰蓝花瓶、一幅青年画家施大畏画的《仕女图》和一台海鸥牌照相机。之后她做了很长一段时间自由职业者,后来才参与了文化局安排的一些活 动。90年代,张蒙晰和一位美国人结婚,之后前往美国和澳大利亚,今年回到了上海,在媒体工作。

之后国内各种选美活动月来愈多,规格越来越高,参赛面也越来越广。可张蒙晰参加的这次比赛因为是在人们刚刚告别灰蒙蒙的服饰开始尽情穿着之际举行的,格外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 。

人物二:科技富翁——迟斌元

1992年3月9日,珠海在全国首次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百万元重奖奖励。当年的特等奖得主叫迟斌元。

迟斌元出生于1938年,山东青岛人,1962年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在兰州、北京等地从事医学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迟斌元发明了从猪血中提取凝血酶的技术。凝血 酶是一种速效止血药,全世界只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几个少数国家可以生产这种药品,而且他们的技术仅限于从昂贵的人血、牛血中提取。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只能从国外进 口这种药物。迟斌元发明的是从廉价的猪血里提取,而且容易生产。但是他带着这项发明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愿意投资生产的厂家。

1990年,中国科协牵线,迟斌元带着技术南下珠海,和“兴业”公司、中山怡华合作。中山怡华投入300万元,兴业以厂房折价120万元,五个月后建立了珠海生化制药厂。虽然当时条件有限 、设备简单,但是由于这种产品成本低,利润高,在当年8月1日就投放了市场之后,投产的第一年创产值2800万元,纯利600万元,第二年8000万元,产值1亿元。除了回报给投资者,其余利 润用作购置生产和科研设备。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也为了鼓励先进技术投放生产,珠海市决定对带来突出效益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迟斌元凭着这项全球领先的凝血酶提取技术,在1992年3月9日,珠海市首届“科技重奖 ”的评奖中,他获得特等奖,得奖金26.7184万元、价值29万元的奥迪小汽车一辆,还有住房一套,开创了当时知识分子获奖数额的最高纪录。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段时间,“玩导弹不如卖茶 叶蛋”,科研工作者知识分子空有技术,没法转化成生产力。迟斌元的获奖让有技术有知识的有创造力的人看到了希望。一时间,海内外各种人才纷纷涌向珠海工业园区、大学园区和高新技 术开发区,吸引了一大批“海归”回来创业,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吸引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获奖后,迟斌元虽然继续有科技成果问世,却遭遇了职业发展的困顿。三年后,他和科协和生化制药厂对簿公堂,自己和妻子被生化制药厂除名。迟斌元之后除了坚持诉讼外,还四处寻找投 资,继续创业。2004年11月,迟斌元在北京申报新药时病逝,享年66岁。

人物三:希望就在前方——股民

股票,本质上是公司债券,在中国出现很晚,却给最先吃螃蟹的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因此当1992年8月份传出深圳、上海发行新股的时候,国内掀起了疯狂的抢购。中国股民群体正式形成。

深圳发行申购表格的消息是8月7日公布的,8日一大早各个发售点就已经排起椅子板凳大长龙,到了晚上人们夹带凉席、折叠床继续加入长龙。南方的夏日,蚊虫肆虐,酷暑不停,熬夜排队的 人们却情绪高涨,有人还唱起了歌。9日,随着整座城市变为人海,人们的闲情逸趣没有了,只剩下执著的坚持。有一篇文章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疯狂: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疲倦,开始饥饿,有人要去小便,有人希望能坐在地上休息片刻。送饭送水的来了,还有送座椅送凉席的,有人试图换换班,队伍开始骚动,点名声越来越频繁,喊“ 到”声越来越无力,争吵声越来越高亢。有人急中生智,拿来绳子,让男男女女全都紧紧抓住绳子甚至将绳子绕在手腕上,就如狂风暴雨中紧握着一条生命线。一种出自人之本能的欲望、执 著和坚忍不拔,在午夜的空气中凝聚,安全感却在一点点地消失。这时候,离‘抽签表’的发售还有四十个小时呢。”

8日中午,深圳街头已经聚集超过50万人了。“疲倦和焦躁的人们终于不能支撑紧张的气氛。像排队者的组织一样,冲击者也组织起来,瞄着前面的位置发起攻击。队伍外面的人们掐指一算, 一共才卖五百万张表啊!这意味着排在后面的人根本买不到,于是全都加入了冲击者的行列。排队的人严守自己的位置,就像守着自己的财产和生命。蓝天下,骄阳中,卷过来,卷过去,像 潮水一样翻滚着。绳子早就丢了,即使没丢也没有人去抓了,能依靠的东西只有自己的身体了。人们挽起手臂,抱紧腰肢,没有了年龄和性别,没有了羞涩和陌生,也没有了爱和恨,几十万 人就这样连成一体,被欲望、激情、烦躁、恐惧和令人窒息的汗臭包围着。很多人已经二十个小时滴水不沾,粒米不进,男人的叫骂,女人的抽泣,孩子的呼号,老人的喘息……这情景原本 是预告大难临头的,可是无人退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还在相互勉励呢:‘坚持就是胜利!’”

当天晚上,深圳的街道上站着一百万人。8月9日清晨,那些排在前面的人,坚持了超过两天两夜,已经精疲力竭了。可他们最兴奋的时刻到了:一辆辆运钞车载着申购表缓缓开来……

有记者形容“这一天的深圳,除了表格,好像什么都不存在了。”上海的记者则形容之前的玩赏:“上海有几万人正在街头熬过长夜。”事实是残酷的,“申购表”并不是股票,而是申请表 格,拿到表格的人只有十分之一的购买机率;即便是买到股票的人们很快就迎来了1992年下半年的熊市,股票并没有给彻夜排队的他们带来预想中的暴富。

年度人物

1992年,股票给了中国人暴富的希望,诱惑着人们投身其中。

当人们攥着大把大把的身份证(当时规定一张身份证只能领取一张申购表),把钞票攥出水来了,心中装着的发财梦想越来越火热,滚烫得要跳出胸膛了。股票在他们看来就是会生金蛋的母 鸡。

股票在1992年之前就重新出现在国内,但在发展早期并没有1992年那样的火热。多数人采取了观望态度,因为要投钱,因为没有法律保障,怕被当作“投机倒把”的人给抓起来。1992年国家 鼓励投资和创业,社会弥漫着一股浓厚的赚钱发家的气氛,股票给最早股民带来的收益让它承载了1992年中国人发财的美梦。所以出现了在深圳街头疯狂的一幕。

股票是有风险的,需要谨慎投资。1992年的中国股民在疯狂过后,认识了这一点,开始理性对待股票。他们成为了如今中国庞大股民队伍的先驱。

大史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日报》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中国在今年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体制内的人投身私营工商 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神州大地涌动着下海潮。

中国人在1992年不再回避“钱”字,君子不再“讳利”。“恭喜发财”成了口头禅,大有接替三年困难时期出现的“您吃了吗”,成为中国人第一问候语的势头。

也是在1992年,国际顶级的时尚品牌开始进入中国。LV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张了第一家中国店,随后ARMANI、GUCCI等品牌也进驻中国。中国人的视野被一下子打开了,中国的服饰开始以巴黎和 罗马为风向标。直到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人才随着国家时尚界一起重新把目光投向旗袍、唐装。

中国人在积极赚钱的同时,1992年也在思考如何让赚到的钱不贬值。通货膨胀的存在让普通中国农民开始囤积日常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