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都市寻梦人——安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扩大,原来的“城里人”发现背着大大编织袋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讲究卫生,对这个城市也相当陌生。每到春节前后,这股人潮就挤满了火车站、汽车站和渡口 。现在对这个群体有了一个称谓“农民工”。
深圳作为南方开放比较早的城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青年。他们的来的时候或许迫于生计,或许怀揣梦想。有些人面对城市的陌生与拥挤,来去匆匆。有些人不放弃,坚持了下来。这些打工 者服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饱尝人生百味。进入九十年代,第一批进城打工的人渐渐明白了生活,开始吐露心声。出现了打工文学,打工电视剧。著名的有《青春驿站》、《外来妹》。它们 来自真实的打工者的血与泪的经历,又温暖了无数打工青年的心。
1991年,《深圳特区报》连载了一系列以打工者亲身经历为题材的纪实小说。一时间引起无数人的共鸣。这些作品最后汇编为《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一书出版,一股旋风从深圳吹 向全国。在横岗一个晚上就卖了500本。到了凌晨一点,同为打工者的读者们还不愿离开,不断呼唤着作者的名字。
这本书的作者不是著名作家,也不是名人偶像,而是一个外来的打工妹,笔名安子。
安子是从1989年她开始写作时叫起来的,她原名是安丽娇,1967出生在广东梅县扶大乡。乡下学习风气差,14岁那年安子也不想念书了,帮家里做事。几年后,打工的表姐从深圳回来打破了 安子的心,她知道了外面还有个不一样的世界。那年,她17岁,独自一人,怀揣着梦想,来到陌生的城市。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做插件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上 厕所也必须一路小跑,“手指一刻不停地像鸡啄米一样将电子零件往线路板上插,一天下来,手指全是淤血,动一动就疼得钻心。”半个月下来,小姑娘的手指头充满淤血,不时神经质地抖 动。工作超负荷的运转,生活条件也艰苦。女工的房间有40平方米大,却住满了24个人。安子坚持了四个月,跳槽到一家宾馆当服务员。城市里接触的人多了,经历也丰富了,安子体会到知 识的重要。在工作之余,她开始自学,从初中的课程开始。她以惊人的毅力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自学了六年半,打工的积蓄几乎都用来买书学习了。有时为了补课耽误了加班,还丢了饭碗 。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每天都为每颗心而升起,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安子的信心和坚持让她在1988年9月成功考取了深圳大学,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半工半读三年后,她拿到了大 专毕业证书。与此同时,她的人生也开始发生变化。一本捡来的皱巴巴的《女子文学》打开了安子思想的闸门。她被书里的故事感动着,自己也拿起笔来试着倾诉心声。没想到日记里的一个 个故事最后竟变成书中感动了无数人的人物原型。1991年春,安子开始构思创作《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平常的积累和切身的体会,一篇篇文章自然又真切地从笔下流出。
《青春驿站》让安子成了深圳市家喻户晓的人物,后来当选了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如今,安子已经是这座城市中的一名企业家了。
年度人物
进入90年代,举国上下开始正视一个问题:民工问题。
安子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每年农历正月前后,广大农村的农民兄弟们,告别父母妻儿,有的则是携家带口,南下北上,东奔西跑,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铁路、公路、水运各个站点 人流如织、熙熙攘攘,逾月不退,成为中国特有的“民工潮”。这是一项世界奇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在短短几天中考验着中国的交通能力。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前期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日益局促的农田接纳不了日益富余的劳动力。一部分不满现状的农民就背起行囊,离开家园走四方、闯天下。到年底,归来 的他们会带来可观的钱财和物资,一些村子甚至“送出一人,全家脱贫”。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榜样的带动下走出大山和农田,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终于在90年代的头两年成为了一股大潮, 一直持续到现在。
中国农民勤劳纯朴,给城市带去劳力和活力,他们身上的一些缺点,也给城市引入了不调谐和矛盾的问题。同时,大量劳动力的离开,在部分农村形成了“青壮出门去,唯留童妇吏”。民工 潮给城乡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课题,考验着全中国的智慧。
大史记
1991年10月,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中国的住房开始废除房屋实物福利分配,改为货币工资分配。住房政策这一根本性变化,给中 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
到年底,苏联解体了。一些对苏联感情深厚的中国人听到消息后,埋头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