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脸谱: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
12902900000055

第55章 1994年:小家与大家

人物一:——王志纲

智库这个词来源于英文“think tank”,指的是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1994年王志纲下海,开创了中国的民间智库。“既不依附于权贵,也不向金钱谄媚,而凭借自己 的智力投身市场经济获取报酬,赢得尊严。”这是王志纲一直在寻找和追求的“第三种生存方式”。

王志纲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的民间智库领军人物与他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开阔的实践经验分不开。王志纲1955年8月出生于贵州,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在甘肃省社科院做经济学 研究。但是“追求最大自由”才是他的愿望,从1985年他到新华社内蒙分社当记者,随后被抽调到广东分社,负责宏观经济层面的调研与报道。著有《中国走势采访录》、《走向市场经济的 中国》等书。十年记者生涯中,他还兼作电视专题片策划人。他对东西部关系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胶东模式进行过系统的总结。

1994年,王志纲成为独立策划人,创办王志纲工作室,要做“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上的独立撰稿人、独立制片人和独立策划人”,开始探索中国特殊的顾问咨询之路。成功营销策划广东碧桂 园是王志纲在地产界打响的第一枪。凭借文化功底和媒体经验,他先后提出“房地产不等于钢筋加水泥”、“品牌的背后是文化”、“碧桂园生活方式”等地产新理念,并且用新闻、广告等 全新的多媒体方法进行包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广东碧桂园集团已经是防地产行业数一数二的公司了。

后来,王志纲先后成功主持了多个项目,引起业界轰动,提出泛地产发展、复合地产等多种中国本土房地产开发模式。王志纲不光给顾客提供具体方案,顾客在他那里收获得更多的是方向和 信心。除了为企业提供战略策划,他的事业开始扩大到向区域、城市提供战略策划,为区域经济做战略性定位。王志纲说自己是“三栖动物”:当记者是在地上跑,创办工作室是下海去游, 现在则是在天上飞看情况把握方向。王志纲的策划从企业到区域,又从区域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从牡丹江到北部湾战略,到中国在海外建立经济特区他都献言献策。

王志纲在1994年走出的一步,对他自己而言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对中国来说则是开创了民间策划和政策研究的新领域。在1994年之后,策划,或者更通俗的说法“点子”,逐渐被中国 人接受,并开始火起来。

人物二:——三峡移民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庞大的三峡工程面临的最大难题并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上百万库区百姓的移民问题。在中国还不富裕的国情背景下,三峡移民注定要作出 牺牲。

三峡工程在论证的时候,各方就围绕着移民问题争论不休。移民,永远是大型水利工程的头号难题。为多数人造福的工程如何让少数人做出牺牲?移民问题搞不好,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进 展乃至质量,国外就有大工程因为移民失败而不得不放弃。而三峡工程设计水库将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1个区县、270多个乡镇,超过百万居民。如何动员这些居民搬迁、如何补偿他们 、如何安置他们,是摆在全中国面前的大问题。

1992年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当年10月,三峡工程进入施工准备期。移民工作随之启动。

现在回顾已经尘埃落定的移民工作,除了政府的鼓励、全国各地的支持外,三峡移民的顾全大局和自我牺牲精神,是移民工作顺利完成的主要原因。早在三峡移民补偿标准都还没有出台的 1992年,湖北秭归茅坪镇杨贵店村70多岁的谭得训就说服4个儿子,推倒了房子,搬进了临时帐篷。重庆涪陵南沱镇坪西坝是三峡库区“首富村”。村民在90年代前期依靠种植特色作物,人均 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为了建三峡村民含泪刨掉了带来财富的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踏上了他乡之路!

“本该叶落归根的95岁老人杨祥国,带着54个子孙远离了故土;出生28天的小潘琳,还没来得及看看故乡的模样,就被爸爸妈妈带往他乡。移民徐继波保存好老屋的门牌号,告别老父老母… …每一次移民离开故土,都依依惜别,催人泪下!”在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中,拿着老家的门牌号,带着老家蔬菜种子、树苗,背着老屋门前的石磨的普通百姓不绝于途。110多万移民“舍小 家为国家”,拆毁近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放弃了30多万亩农田。

如今三峡大坝屹立在世人眼前,在大坝背后水库的深处是百万移民的故土老屋,在大坝外面是百万移民重新埋头创业的场景。

人物三:——孔繁森

1995年,一个响亮的名字从雪域高原呼啸而下,感动了全国人民。那就是孔繁森。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1979年7月第一次赴西藏工作,原定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希望他能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孔繁森毅然接受了安排, 在岗巴工作了3年。他跑遍了岗巴县的乡村、牧区,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

1988年,孔繁森在家有年迈老母、未成年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的情况下,再次进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孔繁森跑遍了拉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 的乡村小学,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了48个。考虑到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孔繁森下乡时随身携带医疗箱,自备药物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他还常常接济生活困难的农牧民。1992 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赶赴灾区,还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亲自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和孩子们 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就带孩子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自备药材、接济群众又要抚养三个孩子 ,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坚持吃榨菜拌饭,也不让孩子们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原本可以回到山东老家。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安排,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 北部,环境恶劣,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孔繁森到任后,勤奋工作,努力发展阿里经济。他准备挖掘阿里边贸、旅游等方面的潜力,发展经济。1994年11月29日,孔 繁森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

年度人物

1994年,一群人和一个人感动了中国。这一群人就是三峡移民,这一个人就是孔繁森。

在全国热火朝天搞经济,人们争分夺秒谋利益的同时,集体和个人、国家和小家的利益矛盾永远存在。如果出现矛盾冲突,个人应该怎么办?三峡移民和孔繁森用实现行动作了最好的解答。

大史记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体现了中国社会对实用的工程技术的追求。而社会上到处响起“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和“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 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的歌声,上自退休老翁下自幼儿园儿童都能哼唱。前者“俗不可耐”,后者主打青春温情牌,都迷倒了一大片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