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
12903200000012

第12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1)

南朝梁时的昭明太子萧统是一位近乎完美、令人无可挑剔的皇位接班人。他道德高尚、孝敬父母、名声在外,得到了朝野一致的称赞。更可贵的是,萧统完成了流芳万世的《昭明文选》。可惜,这位似乎将要毫无悬念地继位的太子却在三十一岁的时候辞别人世。昭明太子的死,与一桩墓地“蜡鹅事件”有关,更与和谐的表象下的父子性格与思路差异有关。

昭明太子萧统的故事不仅告诉后人权力接班的和谐表象背后的文章,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没有接手江山的太子如何成就了名震千古的美誉。

完美的接班人

萧统是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母亲是丁贵嫔。

南齐中兴元年(501年)九月,萧统生于襄阳城。当时父亲萧衍是南齐的实权人物,正在率领军队镇压政敌,做争夺天下的最后努力。儿子降生的时候,萧衍正在京师建康城下鏖战,准备最后的总攻。不久,建康东府城守将徐元瑜就投降了,荆州的敌人萧颖胄暴病而亡。萧统的降生似乎给父亲萧衍带来了一连串的好消息。萧衍将萧统的出世和前两大胜利合称为“三庆”。

萧衍对萧统的诞生喜出望外,其深层原因是:萧统是三十八岁的萧衍的第一个儿子。

对于古人来说,三十八岁了还没有儿子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件。这可能意味着一个人面临着绝后的危险。萧衍之前就很担心,因此收养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萧宏(日后的临川靖惠王)的三儿子萧正德作为儿子,并立为后嗣。萧正德过继给叔叔后,很不讨人喜欢,史书说他“少粗险,不拘礼节”。萧衍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替代人选。现在好了,萧统出生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而《梁书》说萧统则是“美姿貌,善举止……生而聪睿,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萧衍很自然地要改立萧统为嗣子了。

萧统不到一周岁,父亲就逼南齐的末代君主东昏侯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萧衍当了皇帝后,有关部门就提出皇帝要立储的大事。萧衍假惺惺地以天下始定,事务纷繁为理由,开始并没有批准。群臣又走了一遍程序,坚决要求皇帝确定皇位的继承人。于是在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襁褓中的萧统被立为皇太子。萧正德降封为西丰侯。

萧衍一开始就对太子非常珍视,努力培养。萧统因为年纪实在太小,作为太子的前五年都还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直到天监五年(506年)五月才出居东宫。闰十月,萧衍任命临川王萧宏为太子太傅,尚书令沈约为太子少傅。这样的搭配充分证明了萧衍对培养儿子的重视。这个沈约是经历了三个朝代的重要人物。南齐末年,他积极辅助萧衍代齐篡位,亲手起草了萧衍的即位诏书。梁朝建立后,沈约被任命为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封建昌侯。沈约不仅耆年硕望,深于世故,政治地位很高,而且著作丰富,是《晋书》和《齐书》的作者,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萧宏属于皇族长辈,任太子太傅的时间很短,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沈约则对萧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萧统日后走上文学之路,可能与沈约这位太子少傅有密切的关系。

小小太子萧统出宫独处后,表现得也很不错。他日夜思念父母。萧衍知道后,称赞儿子有仁孝之心,让他每五日一朝。父子相见后,常常允许萧统留住内省,住个三五天再回去。除了孝顺的一面,萧统还表现出好学的一面。天监八年(509年)九月,他听讲《孝经》竟然就基本知道了经书的大义;听讲完毕还亲临国学进一步求知解惑。第二年,天监九年(510年),九岁的萧统正式入国子学就读。梁武帝很重视儿子的入学,把仪式搞得很大。皇帝车驾亲临国子学,萧衍走进课堂,赏赐国子祭酒以下的教职员工,并正式下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可令入学。”天监十四年(515年)正月,萧衍亲自在太极殿给太子行冠礼,对儿子寄予了厚望。

在萧统的儿童和少年时期,他和父皇的关系无疑处在蜜月期中。

太子萧统这个时期的个人表现也无懈可击。

南朝的社会风气讲究奢华,一些世族大家竞相攀比。萧统在物质方面却以身作则,生活非常朴素,不穿华丽的服装,膳食也不吃肉。在思想道德上,萧统也堪称表率,非常孝顺。梁武帝晚年大兴佛教,亲自讲经说法。太子萧统也跟着崇信佛教,遍览佛经。他的信佛并不是投父亲所好的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信佛学佛。萧统在宫中设立了慧义殿,作为做佛事的专门场所,还招揽东南名僧,谈论不绝。太子常常能挖掘出佛学中的新意。除了紧随父亲信佛外,萧统在朝廷上也不敢懈怠。他每天准时参加早朝。天还没到五鼓,萧统就守在宫外等待城门打开。有的时候,父皇要在晚上召见太子,萧统就穿戴整齐、正襟危坐,随时准备入见,甚至为此坐到天明。普通元年(520年)四月,慧义殿出现甘露祥瑞,群臣一致认为这是太子至德感动上天的结果。萧衍也肯定了这个解释。可见朝野上下对太子萧统都是满意的。

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太子生母丁贵嫔病重。萧统赶往内省,朝夕服饰母亲,衣不解带。生母死后,萧统“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他简直是痛不欲生,日渐消瘦。父皇萧衍看不下去了,派中书舍人顾协宣旨说:“毁不灭性,圣人之制。因为丧事毁了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我还在,你怎么能够这样自毁呢!你应该立即压制悲痛,恢复饮食。”萧统这才吃了点东西,从此直到母亲入葬,都是麦粥为食。萧衍又传话来说:“听说你吃的过少,身体非常虚弱。我本来并没有什么病,因为你这样折磨自己,胸中也圮塞成疾。因此你应该强加饘粥,不要让我为你再担心了。”这次,尽管父亲苦口婆心地劝逼,萧统还是每天只喝一碗粥,不尝菜果。萧统原本是个胖子,腰带有十围,等办完丁贵嫔的丧事,他的腰带就降到了五围。丧事完后,萧统入朝,群臣百姓看到他消瘦憔悴的样子,纷纷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父皇萧衍虽然觉得太子的孝心有点“过”了,但也不得不大加称赞。

自从萧统懂事开始,萧衍就允许他参与一些朝政。内外臣工和奏事的人也将太子参与决策看作是正常的事情。

天监十一年(512)年,十一岁的萧统在宫内看到一些狱官在忙碌,就问左右随从:“那些穿着皂衣的是什么人啊?”随从回答说:“他们是廷尉的官属。”

萧统就把这些官员叫过来问:“你们手中的这些案子,我能审判吗?”

这些官员看太子还只是十一岁的孩子,半开玩笑地回答:“可以。”

结果萧统拿过案卷真的判了起来,而且把所有的罪犯的惩罚都改为了署杖五十。这些官员这下子进退两难了,不知所为,只好把情况汇报给萧衍。萧衍笑着追认了儿子的判决结果。

从此,司法部门常常把案卷递给萧统。父皇萧衍和司法系统凡是对某些案子或者罪犯想从轻处理,就都把案子交给太子审判。萧统的判决都非常仁慈。直到有一次,建康县有人诬告他人拐卖人口,真相大白后县令将犯诬告罪的犯人从轻发落,只判决了杖责四十。然后,县令将案卷交给萧统,希望萧统能够确认县里的轻判。想不到这一次萧统并没有从轻发落,反而判了犯人十年劳役。人们这才知道太子虽然仁慈,但也并非无原则的宽纵。

吴兴郡常常爆发水灾,严重影响农业收成。有关部门就奏请整修浙江,大兴水利,得到了萧衍的同意。中大通二年(530年)春,朝廷下诏派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征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的民丁参加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萧统则上疏反对大兴水利:“王弁等人征发三郡民丁,开漕沟渠,导泄震泽,是可以使吴兴一地不再受水灾困扰,暂劳永逸,必获后利。但我听说吴兴常年失收,百姓流离失所,缺乏可以参加劳役的人口;东部各郡现在谷稼昂贵,劫盗屡起,而有关部门并没有如实上报。现在我们征戍百姓,因为强壮人口不多,征发不到足够的合格民工。这还是小事,我就怕官吏挨家挨户强行摊派,变利民为扰民。同时,征发的民工来自不同的地方,远近不一,等大家都集合到工地,已经妨碍了农事。去年的收成还算可以,公私尚且不能足食;现在农民失业,我怕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恶化。最可怕的是,草寇反贼大多伺候民间虚实。如果良民都去服劳役了,民间治安就会恶化。到时候,吴兴未必会受益,而内地已经为此承担代价了。我建议还不如暂缓兴修水利,等基础具备的时候再动工。”《梁书》完整保存了萧统的这份奏折,让后人看到了一个脚踏实地、思维缜密、行事稳重的太子形象。萧衍接受了儿子的意见,暂停了吴兴的水利工程。

除了上述两件事情外,萧统处理的其他政事也得体有理,受到朝野赞誉。

尽管身居深宫,萧统对现实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史载“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当他发现奏折中有谬误或者巧词诡辩的地方,都一一指出,示其可否,让有关人员慢慢改正,但太子并没有因此弹纠任何一个人。普通年间,朝廷发动了对北魏的北讨。战争导致京师建康的谷价飞涨。萧统就下令东宫减膳,改常馔为小食,节约粮食。每当霖雨积雪天气,萧统就派遣心腹左右,周行闾巷,探视贫困家庭的生活,遇到有流落街头的人,就暗地里加以赈济。萧统还收集宫中多余的衣物在寒冬腊月施舍给穷人。如果遇到没钱收敛的尸体,太子就自己掏钱准备棺槥和丧事。每当萧统听到百姓赋役勤苦的情况,都非常严肃的倾听,他还常常告诫有关部门朝廷统计户口未实,因此惊扰百姓。凡此种种为萧统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天下皆称仁”。

萧统作为太子,能力出众、道德高尚、声望远播,实际上也参预了朝政,在朝野上下具备相当的基础。应该说,这个太子是近乎完美的,照此发展下去在继位的道路上不会有障碍。

文选留名

萧统最大的成就还不是一位好太子,而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文学家。

萧统从小就显露出了超常的学习能力和文学天赋。他三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五岁就遍读五经,并且能背诵下来,很有神童的风范。太子每次参加宫廷游宴,赋诗至十数韵;有时接到父皇的命题作文,太子都略一思考就能成文吟出,质量都还不错。在东宫,萧统引纳才学之士,给予学士们非常好的待遇,因此在身边聚拢了一批文人骚客。萧统经常与这些人讨论文章字句,或者商榷古今。如果有空闲,太子就写文章著述,习以为常。据说,东宫有藏书三万卷,而且文豪汇聚,被艳称为“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除了仁孝太子的美誉外,萧统还是个文人太子。

大凡文人,都有一些文人的特质。萧统就和多数文人一样,喜欢山水,追求一种淡雅恬静的境界。他下令在东宫中修建亭台楼榭,穿山筑湖,与朝士名人畅游其中。有一次,萧统与众人泛舟池上,番禺侯萧轨建议:“如此美景,应该增加女乐助兴。”太子也不回答,吟诵了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一句话就体现了精神境界的高低,说得萧轨惭愧得隐身而去。萧统独处东宫二十余年,都不畜声乐。之前,父皇萧衍曾赐给太子太乐女妓一部,但是萧统很少动用。正是有这样的太子,东宫才能成为南梁时的文学中心。

天监十七年(518年),以文学评论见长的一代文豪刘勰来到了十七岁的萧统身边。

刘勰是以步兵校尉的本职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很快就成为萧统最为亲近的文学侍从。宦海沉浮的刘勰当时已经年近六旬。刘勰作为官员来说,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是不得意的。然而在自己的晚年,因为文采引起了太子萧统的注意和厚待。萧统给晚年的刘勰提供了政治和生活上的庇护,与刘勰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几年之后,刘勰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文心雕龙》,为后人所牢记。实际上,《文心雕龙》只是刘勰两大成就之一,他的另一个成就是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弟子——萧统。萧统在刘勰的影响下,对文学理论和作品批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从创作和讨论转向了作品收集和评论。

萧统“好士爱文”的名声传开后,当时负有盛名的刘孝绰、殷芸、陆倕,王筠、到洽等人相继进入了东宫的幕宾行列,得到太子的礼遇。萧统经常与这些天下名士讨论文章诗词。

历朝历代通过结交文人和参与文坛活动来获取声望的太子不少,但真心实意融入文坛,将空闲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其中的太子却只有萧统一个。简单的说,萧统除了太子的身份外,还是当时南梁的一位文学名士。

萧统高洁的品行和爱文礼士的特性一经结合,产生了许多传颂至今的文坛佳话。

随着文学兴趣的转移,萧统在东宫新置学士,专门负责选文。所谓的选文,说白了就是将东宫变为一个类似现代编辑部的文学机构,遴选、编辑浩如烟海的作品,力图以一种文章总汇的形式刊印出版。这是一件对已有的文学作品的总结和编辑的大好事。萧统挑选了“编辑部主任”明山宾。

明山宾之前担任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因为要出任东宫新置的选文学士,明山宾以本官兼国子祭酒。别看他官当了很久,而且职位也不算低,却是个穷光蛋,在首都建康连个住处都没有。原来明山宾在北兖州做地方官的时候,辖下的平陆县发生饥荒,他就开启官仓赈济灾民。办事的时候非常不小心,把账簿给丢失了。事后审计,明山宾是有口说不清。追究起来,官府抄没了他的财产和住宅。几乎是赤贫的明山宾来到了物价水平不低的首都,生活的窘态就可想而知了。萧统听说明山宾连个住处都没有,自己掏钱给他置办了家产,还写了一首诗相送:“平仲古称奇,夷吾昔擅美.令则挺伊贤,东秦固多士。筑室非道傍,置宅归仁里。庚桑方有系,原生今易拟。必来三迳人,将招《五经》士。”明山宾可不是凡人,他“老儒硕学”,《颜氏家训》称之为“兼通文史,不徒讲说”的大才之人。萧统的知遇之恩和物质上的厚待,让明山宾为太子的选文事业尽心尽力。遗憾的是,明山宾在东宫只有五六年时间,于普通八年逝世。萧统以优厚的礼节办理了他的丧事,后来又与友人夸奖他的优点。可见,明山宾在东宫的工作卓有成就,和太子相处得也不错。

普通三年(522年),萧统的个人文章已经非常丰富。这一年,太子仆刘孝绰收集了太子文章,编辑成文集并作了序。“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文集编成后,湘东王萧绎写条子,希望能赠送给他一本。萧统谦虚地给湘东王写了一封回信,婉拒了索书要求。萧统评价自己的文集是“集乃不工,而并作多丽”。因为身份的关系,萧统的文章多数是交际唱和的作品,数量也不太多。与编辑领域的成就相比,萧统创作方面的成就要小得多。

不管怎么说,即使除去太子的光环,文学成就和文坛言行也足以让萧统流光史册了。

可叹的是,历史并没有让萧统沿着理想的轨道顺利地继位称帝,没有让萧统的光芒继续增强。因为我们不能忽视萧统的父亲、梁武帝萧衍对太子的期望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