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
12903200000029

第29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3)

冷静地想想,死鹰事件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阴谋。胤禩就是再疏忽,再不小心,也不至于给父皇送去两只死老鹰;负责押送的下人再不小心,即使把老鹰给养死了,也不敢往上送啊。最大的可能是经手的大臣隆科多从中做了手脚。当时,只要在场的王公大臣有人出来给胤禩说句公道话,康熙也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胤禩之前疯狂扩张,把手伸得太长了,太自信,太猖狂了,洋洋自得、非我莫属的做派得罪了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给胤禩说句公道话。

康熙皇帝原本就没有立胤禩为太子的意思,而且对胤禩自作多情、上蹿下跳的样子很不满。死鹰事件成为了康熙攻击胤禩的宣泄口。

康熙又一次痛骂自己的儿子:“胤禩是辛者库贱奴所生的贱种,打小的时候就为人阴险。之前,他听信相面人张明德的话,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礽,现在又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阴谋篡逆。胤禩因为没有被立为皇太子,对朕恨之入骨。这个人的阴险数倍于逆子胤礽。”

不用说,胤禩也彻底被排除在接班人的候选名单之外了。

不仅如此,康熙还宣布:“从今日起,朕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

胤禩从此连康熙的儿子也做不了了,输得一干二净。为此,胤禩大病一场。康熙对胤禩的病情不闻不问。父子之情荡然无存。

是谁背地里给胤禩使坏呢?仅仅是隆科多,或者是背后还有其他人?

隆科多是皇四子胤禛的党羽,是胤禛在背后给八弟使坏。

纷纷扰扰了这么多年,胤禛这个人物才姗姗来迟,登上权力竞争的核心舞台。胤禛的出场,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因为胤禛是个表现平庸,乏善可陈的皇子。在康熙生前,胤禛除了主持过祭祀外,没有任何政治行为。一般情况下,胤禛总是被安排协助其他某位皇子办事,给人家打打下手。看戏三十七年(1698年),众皇子封爵。郡王只封到皇三子胤祉为止,胤禛只能和年纪轻轻的胤禩等弟弟们一样,受封贝勒爵位。这表明,无论是在康熙眼中,还是在大臣们心中,胤禛都是个无足轻重的皇子。

但就是胤禛的无足轻重,默默无闻,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成了他最有力的武器。

胤礽在接班人竞争中,跑得最快,但是丧失了自我,成为了众矢之的;胤禩在接班人竞争中,跑得最欢,结果被人一使坏,摔得最惨,输得血本无归。他们两个论血统、论能力、论声望,都比胤禛要强得多。而胤禛奉行“两不两亲”的原则,表面上不结党、不结怨,对父亲康熙孝顺敬爱,对兄弟和颜悦色。平日里,胤禛写写诗,写些“懒问沉浮事,间娱花柳朝”之类的闲云野鹤的作品,“表达”一下心迹,最后自费出版了一本《悦心集》。多么与世无争的一个皇子啊!

内心里,胤禛和兄弟们一样,也想做皇帝。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根据自身情况,以静制动。

有人看出了胤禛的内心缜密和潜在价值,暗地依附胤禛。比如隆科多,比如四川总督年羹尧,又比如职位低得多的戴铎。戴铎是知府、道员一级的官员,康熙末年做到了四川布政使。戴铎暗地里与胤禛密切通讯,给主子提出了“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的“十六字方针”。胤禛就是严格按照这个方针韬光养晦,伺机而动的。

现在,几个有实力的竞争者先后落马了。胤禛觉得该是自己出头的时候了!

可就在胤禛觉得苦尽甘来的时候,另外一匹“黑马”横空出世,又跑到了胤禛前头去了。

这个人就是胤禛同父同母的弟弟胤禵。胤禵是十四皇子,年纪小,这时候刚刚成年开始步入最高权力的竞技场。胤禛和胤禵虽然是至亲兄弟,但感情却不太好——可能是因为胤禵品貌出众、才德双全,样样都把胤禛给比了下去的缘故。胤禛也不得不承认,胤禵是众多兄弟中最出色的一位。更要命的是,康熙皇帝也觉得胤禵很出色,开始越来越多地将这个儿子带在身边。这被许多人看作是一个重要信号。

胤禵自然没有放弃绝妙良机,表现得温文尔雅、稳重干练,对人不卑不亢、和蔼可亲。

但是胤禵有个致命的缺陷:太年轻,太嫩,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镇不住人。

胤禵迫切地需要一个展现的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天,在准噶尔起事的策旺阿拉布坦叛军攻下了拉萨,杀死拉萨汗。西藏方面向京城告急。康熙皇帝决定出兵平叛。当天,胤禵就主动请缨。康熙皇帝也很希望爱子能去历练历练,增加政治经验,建立功勋。于是在当年十二月,胤禵率领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赶赴大西北积累政治资本去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禵抵达青海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的所有军队,号称三十万大军,自称“大将军王”,高高兴兴地打起仗来。客观地说,胤禵的军事才能真不错,捷报连连。

康熙皇帝很高兴,特地提升胤禵的地位。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底,胤禵回京述职。康熙命令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去迎接弟弟,文武百官全都出城设宴迎接。在庆祝凯旋仪式上,宗室成员阿布兰竟然跪迎胤禵。胤禵措不及防,不得不接受了。按规定,宗室成员对宗室成员,平级相待就可以了,对皇帝才下跪。阿布兰现在给胤禵下跪,就是把胤禵当皇帝来对待来!在场的王公大臣们都大惊失色,这可是杀头的死罪啊。想不到,康熙知道后,竟然默许了!

于是,京城里的贵戚大臣们忙开了,挤破了胤禵家的大门,争得巴结胤禵。

第二年(1722年)正月,康熙决定结束西北战事,展开议和工作。4月,胤禵重新赶赴前线主持议和工作。议和工作进展得很顺利。胤禵的政治行情也就水涨船高,一旦签订和约回京,可就算是功成名就了。到那时,老子有意,儿子有功,胤禵做接班人的事就板上钉钉了。

人算不如天算。胤禵还没来得及回京,康熙皇帝病倒了,而且迅速加重。

1722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在海淀畅春园病逝。

康熙皇帝临死前,没差事的皇子们都守在园子里,等待决定命运的一刻。胤禛又被派去祭祀了,没能守在畅春园。令人生疑的是,康熙病重期间,侍卫大臣隆科多封闭消息,在场的皇子都很难畅快地见到康熙。而雍亲王胤禛频繁的派太监和侍卫来给康熙“请安”,都能很畅快地见到康熙。

康熙弥留之际,胤禛从祭祀的地方回来了。不久康熙病逝,隆科多出来宣布康熙的“遗诏”:“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胤禛成为了胜利者!这太让人吃惊了。在场的其他皇子和大臣们都惊呆了。

胤禛来不及管那些怀疑的眼光,一面下令隆科多密不发丧,“护送”康熙灵柩和其他皇子返回北京城内,一面自己抢先回到北京城跪迎康熙灵柩。胤禛迅速控制了北京城,第二天就在紫禁城接受了臣属的朝拜。大位初定后,胤禛又下令北京戒严。

大清王朝开始了雍正皇帝胤禛的强权统治时期。

胤禛将“康熙”年号改为“雍正”,似乎表明自己雍亲王即位是正大光明的。但从隆科多宣布遗诏的那一刻起,一直到近三百年后,有关胤禛“即位不正”甚至“谋逆篡位”的声音就没有停歇过。胤禛的即位的法律依据就是隆科布公布的口头“遗诏”。16日,雍正皇帝煞有其事地公布了康熙的正式遗诏,结果引起朝野哗然。因为雍正只拿出了满文诏书,而没有汉文诏书。几天后,雍正皇帝才迟迟公布汉文遗诏。汉文遗诏抄袭了康熙之前的诏书内容,再加上对胤禛的赞美之词,拼接而成。诏书中涂改多处,疑点重重。胤禛做事给人“越抹越黑”的感觉。

民间盛传,康熙临终时留下了“传位十四皇子”的遗诏,结果被隆科多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且不说康熙不会用简化字写遗诏,单说清朝的重要文书都是满汉双文书写的,“十”改“于”的传说就不可信。但这个说法的产生和流行就表明了社会上对胤禛即位的疑惑。

抛却所有的正反方证据不说,单单康熙临终前只有隆科多一个人在跟前这么一条信息,我们就能判断雍正即位是怎么回事了。

胤禛的即位并没有停止康熙皇子们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引发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

远在西宁的胤禵听到康熙死讯后,风尘仆仆地赶回北京。但是一切都晚了。皇帝宝座已经落到四哥的手里了。胤禵在路上就收到了雍正皇帝的严密监视,抵京后马上失去了行动自由。胤禵的气愤之情,可想而知。他大闹康熙的灵堂,雍正皇帝就下令革去他的王爵,降为固山贝子。雍正三年,胤禵又被革去固山贝子,被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当年6月,诸王大臣罗列了胤禵的十四条“罪状”,奏请将他“即正典刑”。雍正念在同父同母兄弟的情分上,没有同意将胤禵斩首。

两立两废的前太子胤礽在雍正即位后被迁居到祁县郑家庄严加看守。雍正二年12月,51岁的胤礽病死在幽禁地。胤礽死后被追封为理亲王,谥号“密”。

胤禩虽说一败涂地了,但声望和势力都还在。所以雍正即位,一度任命胤禩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参与政事。但在雍正四年,雍正就以“结党妄行”等罪名削去胤禩爵位,剥夺宗籍(从皇家开除),圈禁起来。雍正还给他取名“阿其那”,后来更名为“塞尔黑”。“阿其那”是满语“猪”的意思,“塞尔黑”是满语“狗”的意思。 当年,胤禩就死了。诸王大臣议奏将胤禩戮尸示众。雍正下谕说胤禩“既伏冥诛,其戮尸之罪著宽免”。

雍正十二年,被圈禁了26年的康熙皇长子胤禔死了。

第二年(1735年),雍正皇帝死了,儿子乾隆继位。乾隆皇帝比他爸要宽厚得多。乾隆即皇位不久就下令释放囚禁多年的“十四叔”胤禵。胤禵时来运转,陆续加封,最后做了恂郡王,还总管正黄旗。但胤禵年事已高,只能做个政治摆设而已。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禵死了,被厚葬,赐谥号“勤”。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下旨恢复已故的“八叔”胤禩宗室地位,将他的名字重新列入皇室成员名单中。

至此,所有的故事角色都有了自己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