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
12903200000004

第4章 长居膝下尽欢颜——沙丘政变与扶苏之死(2)

如此显赫了,李斯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还常常唉声叹气,对亲友说:“之前,我的老师荀子曾说‘物禁大盛’。事情最怕物极必反。我李斯出身上蔡的普通人家,本来一生都可能只是小巷里的普通百姓。皇上不嫌弃我愚蠢无知,将我擢升到如今的地位。我已经达到了人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地位了,可谓富贵至极。物盛极则衰,我只怕这样的显赫不会持续太久了。”

可见,李斯也是个明白人。他很清楚人生不能永葆富贵,最怕李家从权势的顶峰跌落谷底。

现在,赵高找到李斯,说:“皇上驾崩了,留下招数诏书让长子扶苏赶回咸阳,传位给他。诏书现在至今还没发出去,没有多余的人知道。皇上的诏书、符玺都在公子胡亥那里所。现在,定谁为太子,由谁继位,就由君侯您和赵高我们两个人说了算了。君侯意向如何?”

李斯的第一反应是震惊,第二反应是坚决反对:“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亡国之言!这些事情不是我们这些做臣子应该讨论的!”

赵高受到训斥,一点也不惊慌。因为他看透了李斯的心理,知道李斯的爱恨担忧。

赵高继续诱导李斯说:“君侯和蒙恬将军相比,谁的能力更高,谁的功劳更大,谁的谋略更远,谁在天下人的心理声望更响亮,谁又和未来的皇帝扶苏的关系更密切?”李斯不得不承认:“我在这五个方面都比不过蒙恬将军。你是要责备我吗?”

赵高笑笑说:“赵高我就是内宫的一个奴才,侥幸因为认识几个字侥幸获得了一官半职。我在内宫管事二十多年了,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有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能封及第二代的。那些被罢免的丞相都被秦王杀了,不得好死。君侯也知道,当今皇上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深信蒙恬。他即位后肯定任命蒙恬为丞相取代你,君侯也不会安安稳稳地怀揣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赵高的话一下子打中了李斯的要害,说得李斯意乱心慌。赵高接着夸起公子胡亥来:“赵高我曾经受命教习胡亥,教育公子学习刑法判狱,从没发现公子有什么过失。公子胡亥仁慈笃厚,轻财重士,尽礼敬士。你别看他表现得木讷,其实内心精明强干,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在诸公子中,胡亥是最优秀的,可以作为新君。我们就拥戴公子胡亥继承皇位吧。”

谈到实质问题,李斯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赵高,你们这是谋反!我李斯奉主之皇上遗诏诏,听天之由命,有什么可以忧虑的?”

赵高淡淡地回了一句:“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

李斯感叹道:“我原本是上蔡闾巷布衣,侥幸做了丞相,被封为通侯,子孙也都尊位重禄。皇上生身前将社稷的存亡安危托付给了我,我怎么忍心辜负皇上啊!我们要各守其职,你不要再多言了,多言获罪!”

赵高不愧为心思缜密、口才绝伦,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侃侃而谈:“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做事不拘一格,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变化决定自己的对策。人世间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现在,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我们跟从他就能够得志。从外制中大臣引诱君主那才是惑国,从下制上以下犯上的人那才是贼,我们这又怎么算是谋逆乱国呢?”巧言强辩后,赵高点题了:“秋霜降,草花落;水摇动,万物作,君侯要为自己的将来和子孙考虑啊。”

李斯还是心存顾虑:“春秋时晋国变换太子频繁更换太子,导致三世不安三代人不得安宁;齐桓公时兄弟争位,身死为戮骨肉兄弟同归于尽;商纣王杀亲戚,不听谏,导致社稷败亡。这三个都是擅自更换太子,导致国家社稷不稳的例子: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李斯我怎么敢谋逆啊!”

“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只要君侯听我的劝,事成之后,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如果君侯今天不听从,将会祸及子孙,令人寒心啊。识时务者为俊杰,你何去何从?”

李斯终究还是有私心,仰天长叹,垂着泪说:“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乱世,既不能死,只有认命了!”他听从了赵高的话。

丞相李斯的参与壮大了政变小团体的力量,保证了最后的成功。赵高赶紧回去报告胡亥,顺便拍马屁说:“臣把太子您的命令告诉了丞相,李斯哪敢不奉令行事!”政变的准备工作就此完成。

李斯当时已经70岁高龄了,经验丰富,虽然没参加过政变,但对具体操作非常熟练。

李斯担心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贸然宣布会引起诸皇子争位,于是确定了“秘之不发丧”的对策,等先赶回咸阳,把胡亥扶上宝座,生米煮成了熟饭再公布秦始皇的死讯。

可当时一行人离咸阳还有十万八千里路,要封闭秦始皇的死讯就必须“造成”一个活的秦始皇来。幸好,秦始皇生命疑心病重,出巡的时候护卫重重,整天坐在大车里,不怎么露面。李斯将一切事情都依照秦始皇活着的时候的样子继续进行。

首先,政变小团体把秦始皇的尸体放在一辆辒辌车 中,只安排赵高极亲近的太监“陪乘”。一路之上,“秦始皇”喝什么、吃什么、用什么,继续一样一样地往车上送。其次,“秦始皇”如何像平时一样处理政事啊?李斯命令百官奏事如故,由太监隔着辒辌车上下传递奏章。而公子胡亥坐在车中,批阅那些递进来的奏章。赵高之前教过胡亥律令法事,胡亥现在都用在了奏章的处理上了。所以,乍看起来,秦始皇还真的像没有死一样。

政变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置扶苏。当时扶苏在前线蒙恬的军中,控制了秦朝精锐的三十多万大军,力量举足轻重。弄不好,扶苏知道胡亥谋夺了自己的皇位,发狠,率领三十万大军回来争夺,即使不能马上将胡亥、赵高等人碎尸万段,也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这个道难题就要交给赵高处理了。赵高替胡亥和李斯分析了一下番,觉得自己阵营握有两大有利条件。第一,“皇帝”还在自己手里,诏书和玉玺也在自己手里;第二,公子扶苏这个人对父皇愚忠,也就是缺心眼,父皇说什么让他做什么他都信。赵高找胡亥、李斯两人一碰头,商定以秦始皇的名义让公子扶苏、蒙恬二人自杀。于是,赵高拟了一个诏书,盖上秦始皇的玉玺,派自己的亲信宾客送往上郡。

这封伪造的诏书是篇“奇文”,我们可以“共欣赏”一下。它是这么写的:“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先说父皇我活得好好的,祈祷神仙后还能活好多年呢。“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接着说扶苏和蒙恬两个人,长期在前线指挥军队,却只知道浪费粮草,一点功劳也没有,简直就是饭桶。“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更可恶的是,扶苏竟然因为没有被册立为太子,心怀怨恨,为人不孝,多次上书诽谤我。现在我派人送一把剑给你,你干脆自杀算了。“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而你,蒙恬将军,和扶苏狼狈为奸,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也自杀吧,把军队将给将军王离——王离与赵高关系很好。

使者到了前线,向扶苏和蒙恬宣读了诏书。

扶苏一听父皇骂自己是饭桶,不孝顺,还让自己自尽,当场就痛哭流涕。哭完,他进入卧室,准备自杀。

蒙恬家世世代代都为秦将,政治经验丰富,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他赶紧冲进卧室,拉住扶苏,劝他:“皇上现在在外面,不在咸阳,太子地位没有定,这是很微妙的情况。之前,皇上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边,让公子为监军,就是将天下的重任托付给我们了。现在就凭一个使者过来,要让我们自杀,我们怎么知道其中是否有诈?请公子好好向皇上申诉一次,等核对了再自杀也不迟。”

扶苏觉得有道理,就向使者表示要向父皇申诉,不准备马上就死。使者是赵高的亲信,哪里会让扶苏申诉,只是说这是皇上的意旨,再三催促扶苏赶紧去死。

扶苏这个人忠厚老实,只好对蒙恬说:“父赐子死,做儿子的哪里还敢申辩啊?”说完,真的拿起宝剑自杀了。

蒙恬就是不肯死。使者没办法,只好指挥人把他抓起来,押送到阳周关押起来。后来,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想释放了蒙恬。结果赵高在其中使坏,怕蒙氏家族重掌实权后,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就再三劝谏胡亥杀死蒙恬等人。胡亥同意了。蒙恬还是不想死,又对前来催命的胡亥使者说希望胡亥看在自己功劳的份上饶了自己。使者照样不允许蒙恬申诉。蒙恬喟然叹息道:“我何罪之有,竟然要无过而死?”也许是为自己的死找一个理由,蒙恬想了好久,才慢慢地说:“也许我负责修建西起临洮东道辽东的万里长城,惊动了地脉?嗯恩,我就为这条罪名而死吧。”想清楚了,蒙恬吞毒药自杀了。赵高还杀死了蒙毅等人,铲除了蒙家这个政敌。

秦朝的交通速度不能和现在相比,胡亥一行人好多天后还没赶回咸阳。天热,时间长,秦始皇的尸体在车上开始腐烂发臭了。赵高等人赶紧传圣旨,要求往车上送一石鲍鱼,供皇帝“欣赏”。生鲍鱼很臭,一石鲍鱼就更臭了。随行的人都对车上鲍鱼的臭味苦不堪言,反而只关心皇上的特殊“爱好”,没人留意臭味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了。

好不容易回到了咸阳,李斯这才公布秦始皇的死讯,为他发丧。秦始皇被安葬了骊山脚下庞大的陵墓之中。赵高则公布秦始皇的“遗诏”,宣布由公子胡亥袭位。胡亥登基,就是二世皇帝。

这场从沙丘开始萌芽的政变,到此就结束了,得名为“沙丘政变”。

各赴黄泉

胡亥果然是不学无术,而且个人品行也不太好,上台后胡作非为,将国家搞得一团糟。

胡亥的皇位是政变得来的。他时时担心兄弟们追究起来,更害怕有人不满,拥戴某个兄弟取代自己,所以上台不久就对骨肉同胞痛下杀手。赵高也有同样的担心,就怂恿胡亥这么做。两人紧密配合。胡亥动不动就说某个大臣或者公子有罪,交给赵高审理治罪。秦始皇的12个公子全部在咸阳闹市被公开处斩,10位公主在杜县被集体屠杀。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胡亥和赵高还借此案株连杀戮平时看不顺眼的人,死者不可胜数。

秦始皇的儿子公子高不想死,想逃跑,又怕株连到家人。思前想后,公子高决定牺牲自己,给胡亥上书说:“先帝没有生病的时候,臣入则赐食,出则乘舆。御府的华丽衣服,先帝赐给了我;黄璜马厩中的宝马,先帝也赐给了我。现在,我不能跟从先帝而死,真是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忠者没有办法立于人世,因此我请求为先帝殉葬,希望能葬在郦山脚下陪伴先帝。希望皇上可怜我,准许我的要求。”

胡亥接到公子高的上书,非常高兴。自己正琢磨着怎么杀掉兄弟,兄弟主要请求殉葬,省得自己动手了。他把奏书给赵高看。赵高看着其中的道理好像都在嘲笑自己,可又找不出破绽来。最后,公子高的“愿望”被胡亥批准了,还领到了金钱十万作为胡亥的“葬礼”。

消除政敌后,胡亥觉得高枕无忧了,大肆享受起来。史载“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本来秦始皇时期的刑罚和税赋就已经很重了,胡亥还继续大兴土木,加重赋敛,无穷无尽地征发戍徭。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出现了骚乱叛变的苗头。终于,在一个小雨夜,戍卒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引起了天下的响应。

在咸阳,赵高和李斯也出现了矛盾。我们分析过,赵高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烫手的权势。扶持胡亥成了皇帝后,赵高深得胡亥信任,“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因为赵高是太监,可以居住在深宫大内,朝野内外就尊称他为“中丞相”。

赵高这个中丞相的权力很快就超过了李斯。而李斯参与政变,就是为了保全手中的权势,现在目的没有达到,自然对赵高心怀不满了。两人开始掐了起来。

李斯还算是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当全国各地造反的烽火反馈到咸阳的时候,李斯非常重视,多次在朝堂上提出这个严重的问题。胡亥就不高兴了。他享受还来不及呢,哪管得了镇压起义的事情。赵高也不管这些事情。他非但不管,也不许李斯管,生怕李斯通过指挥镇压农民起义威胁自己的权力。李斯一而再再而三地拿起义说事,赵高于是决心除掉李斯。恰好李由在镇压起义问题上表现不力,被赵高抓住了把柄。赵高很快就抓李斯全家入狱。

胡亥对李斯很有感情,不愿意加害李斯这个功臣。

赵高则一心要李斯承认凭空捏造的造反谋逆等罪名,可私设刑法严加拷问,李斯就是不承认。赵高就想出了一个方法,派亲信冒充胡亥派来的审案官员和李斯接触。李斯就向这些人倾诉,希望向胡亥申诉。结果李斯说一回实话,就被赵高痛打一顿。慢慢的,李斯怕了苦刑拷打,也不相信审案官员了,把那些栽赃陷害的罪名都给承认了。等胡亥接到报告,真派人来复审的时候,李斯也把罪名一概承认了下来。于是,李斯全家被送上了断头台。

李斯想通过沙丘政变,保全权势,结果落得了如此下场。如果当初知道会有今日,不知李斯做何感想。

李斯已死,秦朝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全都由赵高做主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赵高是心怀赵国,潜伏在秦朝内部搞破坏的问题。即便赵高真的是爱国主义者,对故国念念不忘,“从堡垒内部瓦解堡垒”,那么赵高做得也太过分了。秦朝的确被赵高给搞垮了,但是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社会倒退。赵高是以“为国复仇”和“爱国主义”为幌子,行个人享受和滥用权势之名,根本不为天下百姓着想。这样的爱国者,其实是最坏的“卖国者”。

没过几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就逼近咸阳了。秦朝的最后时刻到来了。

当时,秦朝军队的主力已经被消灭,咸阳城里众叛亲离。胡亥这个不知死活的皇帝,还在日夜享乐。赵高的心理活动开了赵高的心里活动开了。他决定杀死胡亥这个皇帝,向起义军投降。杀胡亥特别简单,赵高的手下一举手就完成了。之后,赵高扶立宗室子婴为新皇帝,作为与刘邦起义军接洽投降的傀儡。

子婴对赵高不满已经很多年了。他对赵高肆意败坏祖宗基业的做法尤为痛心。现在子婴可有机会接触赵高了,设了一个局,很轻易就把赵高骗来,砍下了脑袋。赵高的三族都被诛灭。赵高的党羽死的死,散的散,无影无踪了。

秦朝末日该来的还是来了,子婴没有回天之力,三个月后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如果当初忠厚、能干的扶苏顺利继承了秦始皇的皇位,秦朝的命运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