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
12903200000005

第5章 巫蛊祸后冤难雪——戾太子刘据与巫蛊(1)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优秀的接班人,加上外戚卫青家族的庇护,地位看似不可动摇。但他始终生活在汉武帝巨大成就和人格魅力的阴影之下,父子间存在着巨大的性格差异。当这种差异以父子间兵戎相见、尸横遍野的极端形式表现出来后,整个汉王朝都震惊了,数年之间都难以承受政变的血腥后果。

皇帝家事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将军、长平侯卫青送给一户姓王的人家五百斤黄金。

这件事情让京城长安的臣民都目瞪口呆。按说,这是卫青自愿馈赠的,合情合理,不值得大惊小怪。但问题在于,卫青是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国舅,屡次大破匈奴,为国家建立了不世功劳。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当朝皇后,卫青的部将亲信遍布朝野,掌握实权。而那个王家是出身卑微的普通人家。卫青为什么降低身份,主动结好王家,送上厚礼呢?

如果把整个送礼事件和皇室的家庭关系结合起来观察,就不会让人吃惊了。

卫青的确是大将军,可却是离开了军队在长安闲居的大将军。他纵横漠北,横扫匈奴,反而让自己功高震主。卫青和汉武帝刘彻不仅是君臣,而且还曾是私交甚密的好友、亲戚。但现在两人之间的话越来越少。卫子夫的确是皇后,无奈随着岁月的推移,美貌不再。越来越多的美女进入了刘彻的床榻。在众多新进的美女中,刘彻最喜欢赵国王夫人。王夫人为刘彻生下了齐王刘闳。刘彻宠爱王夫人,但王夫人出身卑微,又找不出一两个拿得出手的亲戚来。刘彻想提拔王家,都找不到合适的提拔对象。王家依然生活在穷困之中。友人宁乘就劝卫青说,卫家现在虽然一户多侯,后宫又有卫皇后支撑,但月盈必亏、波高必跌,卫家迟早也会走向衰落。现在皇帝宠爱王夫人,如果卫家主动结好王家,就能赢得汉武帝的好感。这其实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卫青于是主动结好王夫人的家人。

王夫人果然心花怒放,兴冲冲地告诉了刘彻。

刘彻没有高兴。他了解卫青,知道卫青个性耿直、头脑简单,不太可能主动这样做。刘彻就找了一个机会,向卫青问起送金子的事情。卫青果然是个老实人,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告诉了刘彻。刘彻这才松了一口气,也高兴起来。一来,宁乘帮他间接照顾了新宠王家。刘彻随即任命宁乘为东海都尉。二来,卫青果然是一个厚道正直的人,没有威胁皇家权威的意思。刘彻对第二点尤其感到高兴,对卫青和卫家的防范之心放松了好多。

第二年(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四月,刘彻册立卫子夫所生的皇长子、年仅七岁的刘据为太子。

卫家出了太子,掀起了又一股尊崇卫家的热潮。这时,刘彻的胞姐、平阳公主已经守寡多年,想要再嫁。她召集家臣门客商议到底嫁给哪个王公显贵比较好。大家想都没想,异口同声地说:“卫青!”平阳公主也有此心,但心里有一个顾虑。卫家在发达之前是平阳公主的家奴。卫青曾是公主的家奴,卫子夫是公主的歌女。平阳公主怕自己嫁给家奴会引来非议。家臣门客们劝道:“卫青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卫青自己拥有万户侯的爵位,就连三个儿子都封了侯,如果加上另一个外甥霍去病在内,卫家一门五侯。这样的人不嫁,还有谁值得嫁呢?”平阳公主觉得很有道理,就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卫子夫,希望汉武帝刘彻为两人赐婚。汉武帝也认可这门亲事,为两人举办了浩大豪华的婚礼。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汉武帝刘彻和大将军卫青互相娶了对方的姐姐。平阳公主还让自己和前夫生的儿子平阳侯曹襄娶了卫子夫和刘彻生的女儿卫长公主,算是死心塌地地要和卫家栓在一起。卫青的权势算是被连续上了多重保险,让一般人看得头晕目眩。

汉朝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家族获得如此尊荣。卫家的富贵荣华此时达到了顶点。

卫家权势熏天,最担心的人就是汉武帝刘彻。

因为刘彻是一个权力欲望特别敏感和强烈的皇帝。

宁乘指出的“月盈而亏”的危险终于到来了。对卫青产生疑虑的刘彻,将卫青更加高高挂起,转而重用霍去病。霍去病虽然是卫青的外甥,毕竟不是卫家人,而且头脑比卫青更加简单,只知道率军打仗。霍去病被授予军权,得到刘彻有目的的礼遇厚待,而卫青为绑住了手脚。霍去病的声望很快就超过了舅舅卫青。许多奔走于卫家门下的官僚和小人见势纷纷转投霍去病的门下。卫青门前顿时冷清起来。幸好卫青是一个厚道恬静的人,将这一切看得很开。他一声不响地过着恬淡平静的“寓公”生活,毫无怨言,依然对刘彻毕恭毕敬。卫青的谦恭退让救了他一命,刘彻见状也没有再为难他。

霍去病不久便英年早逝。之后,刘彻宁愿让许多军事行动所用非人,也不愿起用卫青重掌军权。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卫青的儿子宜春侯犯法被夺去封爵。五年后九月,刘彻大规模剥夺侯爵,限制贵族。他以列侯助祭金(赞助皇帝祭祀的金子)的份量或成色不够为由一口气废黜了上百名侯爵,其中就包括卫青的另两个儿子阴安侯和发干侯。至此,卫家“一门五侯”只剩下卫青一个长平侯了。公元前106年,一代名将卫青去世。朝廷为卫青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卫青的儿子卫伉继承了长平侯的爵位,但卫家的权势完全不能与十多年前相提并论了。

当然了,卫子夫的皇后位置一直岿然不动。卫子夫的姐夫公孙贺也当上了丞相。卫家仍然可算是权势最旺盛的大家族。

卫家权势的稳固,也就是刘据太子地位的巩固。

太子刘据是位相当不错的太子,具备成为一代明主的潜质。

刘据是刘彻的长子。刘彻在二十九岁时才生下刘据。西汉时期,人均寿命都可能不到二十九岁。许多人不满二十岁就有了子嗣。因此,刘彻格外珍惜刘据,努力将刘据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刘据到了读书的年纪,汉武帝就给他组织了当时最好的师资力量,教授他《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刘据加冠后建立了东宫。汉武帝还专门为刘据建筑了博望苑,让他有交通宾客的场所,希望他多长见识,多学习。

刘据没有辜负刘彻的期望,精通儒家知识,性格仁恕温谨。而刘彻虽然推崇儒学,却只将其作为统治工具。刘彻真正奉行的是“外儒内法”,崇尚权威和强法,儒学有用则用,无用则弃。而刘据没能真正体会父亲的苦心,反而沉迷于儒家的说教之中。尽管刘据严格按照儒家理论孝顺父亲刘彻,父子俩在政治理念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武帝连年用兵、对外征战,运用强权削藩罢侯,征收繁重的赋税。刘据在这些问题上都不赞同父皇的做法。随着太子越来越接近继位的时间,汉武帝越来越嫌弃太子缺乏帝王才能,认为儿子“不类己”。

刘彻对刘据的不满还有一层原因。太子刘据与卫家实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卫家势力随着卫子夫的失宠和卫青、霍去病的逝世而大为衰落,但只要太子刘据存在,卫家势力都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削弱。刘彻终生致力于巩固皇权,对于外戚家族与太子的紧密联系打心底里没有好感。

随着汉武帝晚年宠爱的赵婕妤生下爱子刘弗陵后,刘彻和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刘据开始出现不安的情绪。对于接班人来说,最后阶段常常是最煎熬的阶段。汉武帝也察觉了儿子情绪的变化,就对卫青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可见,刘彻对刘据基本上还是满意的,更没有废立太子的意思。但刘彻也说:“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刘彻叫卫青去安抚太子,卫青就去劝外甥刘据隐藏一下真实的想法,别和皇上爆发直接冲突,那样对大家都不好。母亲卫子夫也常常劝刘据要善于揣摩汉武帝的心思,而不要干涉朝廷大事,更不要涉及人事问题。可惜,刘据沉溺于儒家说教太深,没有听进去。他还是经常劝谏汉武帝减少与周边民族的战事。汉武帝最后急了,语重心长地告诉刘据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将来能够安享太平啊”。

卫青死后,刘据失去了重要的外朝屏障。刘据“身陷”儒学说教,中毒太深,依然在若干问题上与父皇唱对头戏。

时间进入了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57年出生的刘彻渐渐步入了老年。

西汉时期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在现代人看来是相当恶劣的。刘彻就饱受疾病困扰。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住在长安城内的长乐未央宫,而偏爱城外的甘泉宫(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城北甘泉山南麓)。刘彻和长安城的联系变得间接起来。刘彻年纪大了,心理问题也多了起来。他本来就对手中的权力特别敏感,现在更加疑神疑鬼。年纪越大,刘彻越感觉自己的权威正面临潜在的威胁,变得不自信了;他不能确认威胁潜在于何处,但下决心要不惜代价将威胁掐死在摇篮里。

权力结构的变化和刘彻心理的变化导致了一批“直升机干部”的出现。江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江充的崛起带有很强的流氓性。这和他的出身有关。江充本名江齐,赤贫家庭出身。江充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和发达欲望,不惜将善鼓琴歌舞的妹妹献给赵国太子丹作为自己前进的台阶,因此一度和太子走得很近。太子丹和姐姐及王后通奸淫乱、交通勾结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后来太子丹怕江充将自己的丑事揭发除去,先下手为强,对江家举起屠刀。江充的父亲、兄长都被杀了。江充逃了出来,来长安告御状,揭发赵国的丑闻,从此进入了汉武帝的视野。

为了加深皇帝对自己的印象,江充觐见时别出心裁地穿着纱袍,围着裙裾,戴着插着羽毛的步摇冠。加上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汉武帝大为惊喜,对左右说:“燕、赵固多奇士。”通过谈话,刘彻发现这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头脑清晰、回答干脆,很欣赏。之后,江充志愿出使匈奴。汉武帝问他如何应对强悍的匈奴人。江充回答说:“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的确,外交错综复杂,难以预测,最管用也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见机行事、因变制宜了。江充归来后,拜为直指绣衣使者 ,负责抓捕三辅地区的盗贼,禁察逾侈行为。

江充崛起后的表现照样吸引人的眼球。后人常批评江充“卖直邀宠”,大致是说他这个人立功心切,不按常规出牌,做事不讲情面,专找显贵大官的麻烦。当时贵戚近臣多奢僭,江充一一揭露弹劾,奏请收缴这些人的逾制物品,削减这些人的待遇。江充将许多达官显贵列入出击匈奴立功赎罪的黑名单。汉武帝都同意了。江充立即按照名单逮捕近臣侍中,送到北军中去。这些贵戚子弟怕了,忙叩头哀求,表示愿意花钱赎罪。刘彻刚好为朝廷的军费拮据发愁,江充逼贵戚们花钱赎罪一下子就为北军聚拢了数千万的财物。还有一次,江充跟从汉武帝去甘泉宫。恰逢太子的家臣乘车马在驰道中行进。按制,驰道是皇帝专用的。江充铁面无私将太子的家臣送到官署惩处。太子刘据知道后慌忙派人向江充求情:“我并不是爱惜车马,而是不希望父皇知道这件事。父皇年纪大了,就不让他老人家操心了。希望江君能够宽容一次!”江充不肯通融,将整件事情告诉了汉武帝。刘彻专门嘉奖江充说:“江充给作臣子的做出了表率。”

江充连续办了几件很合刘彻心思的事情,刘彻决定重用江充。江充的迅速窜红,不是因为他刻意表现出来的忠诚正直和奉法不阿,而在于他敢办事、会办事。在明哲保身、争权夺利的宫廷中,能够找到敢办事的人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江充这样的异态分子最容易出位。像江充这样的出身,他也只能靠对政治形势和汉武帝的心理状态的充分把握,采取这样的异常手段。

不管怎么样,晚年刘彻当时最主要的近臣就是江充。中间除了短期出任地方官外,江充一直能够轻易接近刘彻。虽然没有高官显位,但这样的人是最危险的。

巫蛊之祸

公元前的90年代,西汉的京城长安聚集了许多方士和巫师。

中国从远古开始就流行巫蛊来加害仇敌。中国式的巫蛊主要有诅咒、射偶人和毒蛊三种形式。诅咒指用言语咒骂仇敌,使其遭受祸害;射偶人是用木、土或纸做成仇家偶像,暗藏于某处,每日诅咒之,或用箭射之,用针刺之。人们相信这样可以让仇人得病身亡;毒蛊指用毒虫害人。历代法律都严禁巫蛊害人。西汉时期,蛊人和诅咒术十分盛行。汉朝法律规定对诅咒者和蛊人者可以处以死刑

虽然法律严禁,但西汉的巫蛊风气始终存在。到汉武帝后期,这种风气开始旺盛起来。长安的百姓纷纷求助巫蛊来排解烦恼,安抚心灵。有许多女巫公开在官中来来往往,教官中的嫔妃们念咒。嫔妃们虽然锦衣玉食,却生活压抑,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各种明枪暗箭,也许是长安城中最需要巫师帮助的人群了。

公元前92年,刘彻恰好在巫蛊之风盛行的时候病情加重了。江充就奏言,皇帝的疾病根源于有人利用巫蛊暗算皇上。

刘彻不一定信江充的话,但他敏锐发现了其中包含着针对自己的威胁因素。早在元光年间,刘彻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失宠后,就曾使用巫蛊之术诅咒受宠的卫子夫。汉武帝知道后,干脆废黜陈阿娇,并牵连女巫楚服及宫人三百余人,尽行诛杀。几十年后再次接触巫蛊,汉武帝不及细想就任命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朝廷先是在皇家的上林苑大张搜捕之网,随即迅速蔓延到整个长安城。江充关闭长安城门,在城里进行地毯式搜查。他带着许多胡巫(少数民族的巫师、巫婆们)在长安城里这边看看,那边转转,一有风吹草动就掘地三尺搜索偶人。谁敢有半句怨言,就被铐上锁链押送监牢。江充一行人抓捕了许多参与巫蛊的人,也抓捕了许多在夜里祭祀的人。所有被捕的人看起来都证据确凿。胡巫们每当声称看到“鬼”的时候,他们指证受怀疑的地方就会相应出现污染和巫蛊的轨迹(事先做好的)。如果有人上前理论,就被抓到监牢中“验证”,烧铁钳灼,屈打成招。在酷刑之下,百姓们相互诬告指认,导致被捕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被贯以“大逆亡道”的罪名遭到屠杀。在这段时间里,收到巫蛊株连而死的人前后有数万人。

搜查行动持续了十一天,才告一段落。

巫蛊的风气在长安城中愈演愈烈,第二年正月,丞相公孙贺牵连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