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皇帝心目中总有一位最佳的太子人选。孙登就是孙权认为最佳的接班人。孙登将太子和皇帝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可惜死在了孙权的前面。孙登死后,孙权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新太子不尽如人心,其他儿子更不成器。迟疑间,诸子争位,在东吴政坛掀起了台风。
最佳人选
一
三国枭雄、东吴大帝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孙登、次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五子孙奋、六子孙休、七子孙亮。孙权的接班人就要从这七个儿子中来挑选。
孙权家有一个特殊情况。孙权在做皇帝前一直没有宣布哪一位夫人是正妻,做了皇帝以后也没有册立皇后,因此在理论上孙权没有“嫡子”。所有的七个儿子在血缘上都没有嫡庶之分,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年龄长幼之别。而在实际上,孙权七个儿子之间的年龄相差悬殊。长子孙登就比弟弟孙亮大三十四岁。孙登首先在年龄上就把六个弟弟给比了下去。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受曹魏之封为吴王。因为年龄的优势,长子孙登很快就被立为吴王太子。
孙权对太子非常重视,选置师傅,铨简秀士挑选名人,作为太子宾友,一心要把孙登培养好。孙权给孙登精选的师傅和宾友都是三国时期的名臣名家,比如名儒程秉和征崇,先后成为太子师傅,诸葛恪、张休、顾谭和陈表号为“太子四友”,谢景、范慎、刁玄和羊衟等“皆为宾客”。孙登居住的东宫几乎网罗了东吴政权的所有名家人才。孙权又一度命令江东世族代表陆逊“领宫辅留事”,辅佐孙登。在孙权的悉心栽培和良师益友的熏陶下,孙登文武全才,为人处事和行政交际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孙登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的教育,身边聚集的也主要是江东有头有脸的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们希望孙登日后成为一位儒雅清明、公正有为的好皇帝。看起来,孙登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孙登的太子地位渐渐稳固了,他的优势也不只停留在年龄上了。
孙权称帝之后,吴王太子孙登顺理成章升格成了东吴的皇太子。
二
孙登成为皇太子之后,品德高尚,待人友善,取得了很高的声望。人心大附。
太子孙登一次乘马出行,耳边忽然飞过一颗弹丸。孙登吓了一跳,左右侍从也吓了一大跳,以为遇到了刺客。大家赶紧进行搜查,恰巧看见路边有个人手持弹弓,身佩弹丸。侍从们二话不说,马上抓住了手持弹弓的那个人。那个人百般申辩,高喊冤枉,说自己没有向太子射击。左右侍从哪里相信,认为这个人“不严刑拷打是不会招供的”,摆开架势就要动刑。孙登摆摆手,不同意。他叫人找到刚才擦脸而过的弹丸,和那个人身上佩的弹丸相比较,发现不是同一种弹丸。孙登于是下令放人。旁边有随从劝谏说,即使表明不是那个倒霉的路人射的弹丸,但是为了显示帝王威严,也要惩罚路人,杀一儆百。结果,孙登狠狠地训斥了提建议的随从,赢得百姓的一片欢呼。
还有一次,孙登发现日常用来盛水的一个金马盂不见了,觉得蹊跷,下令追查起来。结果发现是身边的一个侍从偷走了容器。孙登不忍心处罚他,只是口头训责了他几句,将他遣散回家而已。为了防止此事被人小题大做,孙登特地嘱咐其他侍从不用声张此事。如此一来,宫中上下的属员、侍从们也都说孙登的好话。
孙登不仅是一个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原则讲原则的人,有时会暴露出一股子硬气。孙登的生母出身卑贱,他从小由徐夫人抚养长大。后来徐夫人被废黜,搬到吴郡居住。孙权虽然长期没有册立皇后,但最中意步夫人。步夫人是临淮淮阴人,与大臣步骘同族,美貌而且温柔,“以美丽得幸孙权,宠冠后庭”。步夫人得到孙权长期宠爱有一个重要原有就是她没有嫉妒心,对孙权宠爱其他嫔妃没有半句闲话,因此孙权很想立步夫人为皇后。孙登对待步夫人的态度摆得很恰当。步夫人经常赏赐孙登一些东西,孙登都很恭敬地接受,从不推辞。远在吴地的徐夫人也派人大老远地来送衣物。孙登每次都要沐浴之后才更换上徐夫人送来地衣物。谁亲谁近,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孙权要立孙登为太子时,孙登起先是推辞的。他严肃地说:“万事有本源,本源确立了才能产生其他道义。要立太子,应当先册立王后。”
孙权以为孙登拥戴的王后人选是步夫人,心中暗暗欢喜,问道:“那么谁才是王后呢?”
孙登回答:“我的母亲在吴郡。”他指的是避居在吴郡的徐夫人。
孙权大失所望,也就不再提立后的事情了。他没有想到孙登对养育自己的徐夫人感情这么深,会将太子之位和徐夫人的待遇联系起来。在斗争激烈的宫廷政治中,孙登能有这样的感情和勇气,难能可贵。孙权虽然心中不高兴,但对孙登的品行还是相当满意的,依然定他为接班人。
关于王后或皇后之争,东吴群臣都倾向拥立徐夫人。尽管孙权始终不立皇后,宫内大小人等都称徐夫人为皇后,亲戚上书也都称徐夫人为中宫。徐夫人其实个性好妒,在品行上并不比步夫人高,但儒学思想教育出来的群臣出于维护孙登太子地位的考虑,拥戴徐氏。徐氏一旦成为了皇后,孙登就是嫡子,太子之位上了一个双保险。
三
孙登不仅品德高尚,还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素质,得到了孙权的肯定。
赤壁之战后,东吴政权的重心在武昌。东吴王朝稳定后,孙权决定迁都建业,而在武昌周围留下重兵强将。武昌成为了东吴政权稳定长江中流地区,对抗曹魏和蜀汉的重镇,需要留得力人才驻守。孙权就留太子孙登守武昌,将王朝的一半江山托付给他;同时征召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兼任宫府留事。孙登年纪轻轻就承担起了家国重任。客观的说,当时天下三分,进入了对峙局面。孙登在武昌没有遇到任何风险,自然没有表现的记录。当然了,武昌方面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孙登保境安民,名声愈发响亮了。孙登经常外出打猎。为了避免践踏农家的庄稼地,他常常绕远路;如果百兽飞禽跑到农田中,他也不去追赶,以免耽误了农民的耕种。
孙登镇守武昌时,二弟孙虑病逝了。孙权中年丧子,非常悲痛,连饮食都荒废了。孙登得知此事后,昼夜兼程赶回来奔丧。他劝父皇孙权说:“二弟孙虑英年早逝,这是天命。现在天下纷争,四海分离,上天拥戴父皇。现在父皇为了一己之心,废寝忘食,与礼不符,儿臣私下里很担忧。”孙权这才恢复了饮食,心理调适过来。十几天后,孙权走出了伤痛,计划让孙登回武昌驻防。孙登却不愿意回去,恳求说:“儿子不能天天陪伴在父皇身边,是不孝的表现。武昌有陆逊防守,难道父亲还不放心吗?儿臣想陪伴在父皇身边。”孙权想了想,就把他留了下来。
孙登主动放弃镇守武昌的重任是一个具有先见之明的举措。接班人在等待接班的过程中,要忌讳揽权过多、声望过高,不然可能让皇帝产生猜忌。权力场中是不讲父子亲情的。即使是孙权,首先考虑的也是皇权的巩固,考虑是否存在挑战权威的潜在威胁。孙登在武昌掌握了东吴王朝一半的精兵强将,防卫着超过一半的国家领土,不利于身为太子的他自保。如果声望继续高涨,说不定孙权就会心生猜忌。到时候,孙登再怎么主动请辞,回来孝敬父皇,都是另外一种滋味了。
再对照之后武昌的事态发展,孙登的主动请辞怎么看都是英明睿智的。陆逊接替孙登主掌武昌后,治理得非常好,但很快就功高震主,被明升暗降,调回了建业。之后武昌这个“大军区”被分割成“西陵”(在三峡地区,负责防卫蜀汉)和“武昌”(依然在武昌,负责防卫曹魏)两个“小军区”。幸亏孙登没有淌这趟浑水。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渡江征讨新城,留孙登防守后方。孙权让孙登“总知留事”,等于让太子代理了国事,说明他对太子孙登之前的表现是满意的。而孙登留守后方的表现也不错。当年收成不好,普遍的饥荒导致各地出现盗贼。孙登主持制定了剿匪的法律条例,布置敌方防御事项,处理得有理有节,各方面都注意到了。
四
孙登是东吴太子的最佳人选,更主要是因为他成功地处理了与父皇孙权的关系。
孙权是古代非常长寿的皇帝,整整活了七十一岁。人一老,头脑就不好使,也就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老人的心理不像年轻人那样充满朝气,缺乏了奋斗精神,常常沉溺于回忆往昔的辉煌。他们会显得固执于往日经验,甚至自负,而且喜欢听奉承话。孙权就是一个成功的老人,也是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老人。老人的心理问题他都有,而且还有一群奸佞小人时刻想着利用他的问题获取个人利益。和这个的老人处理好关系,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孙登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熏陶出来的太子。他对孙权晚年许多好大喜功,横征暴敛的行为看不下去。孙权晚年为了控制权力,监视百官,公然进行“特务统治”。他任命吕壹等出身贫寒、官职低微的人执掌“校事”,监视并惩罚百官的言行。吕壹专挑功勋卓著的重臣和江东根基深厚的世族大家动手,得罪了许多人。最后吕壹因为本人行为不端,为大臣们抓住了把柄,穷追不舍。孙权关键时刻弃车保帅,杀掉了吕壹。但吕壹的行为多少帮孙权完成了抑制大臣权力的的目的。孙登在“校事”问题上是站在群臣的立场上的。此外,孙权晚年劳师动众,从海上与辽东的公孙政权勾勾搭搭,企图获得公孙政权的称臣纳贡,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孙登也反对父皇不切实际的行为,认为要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但是,孙登不能将这些反对意见明白地表露出来,更不能引起父子间的直接冲突。这该是多难的事情啊。
事实上,历经风吹雨打的孙权多多少少看出了太子与自己在政治思想与实践上的差异。父子俩并不是同一条心的。但孙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将这些矛盾表面化,没有揭露出来。即使相互存在矛盾,接班人能够维持住和皇帝的良好关系,这本身就是一项高超的本领。
孙权没有当过太子,因为他是打江山打下来的开国君主。所以他不知道太子这个角色的艰难之处,不知道太子和皇帝之间、太子和其他皇子之间的微妙关系。除了步夫人,孙权最宠爱的就是王夫人了。王夫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生下了孙权的第三子孙和。孙权对孙和也非常宠爱,常常将孙和带在身边。孙权赏赐给孙和的衣服礼秩雕玩珍异等东西,都是最好的,不仅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诸位弟弟,而且比作为皇太子的孙登得到的赏赐还要好。朝野上下都看在眼里,孙登的心里就不好受了。可孙登的心理素质好,主动和弟弟孙和搞好关系,两人显得亲密无间。只有孙登知道自己的委屈,他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弟弟孙和,才止住了外界的不恰当猜疑。《三国志》说孙登对孙和“常有欲让之心”。孙登是否有将太子之位让给孙和的考虑和举动,后人只不得而知。我们知道,孙权相信自己的两个儿子关系很好,觉得孙登这个太子很称职。
孙登当了二十一年太子,不幸在赤乌四年(241年)病逝了,年仅三十三岁。孙权伤心欲绝,给孙登定谥号为“宣”。孙登也就被称为东吴宣太子。
孙登临死前上疏孙权:“皇子孙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希望父皇早立孙和为太子,以系民望”,明确建议立竞争对手孙和为太子。
我们不知道这是孙登的真实想法,还是临死也要迎合父皇孙权的意思。总之,孙权对长子孙登的太子生涯非常满意,孙登也可以解脱了。
二子争位
一
因为皇次子孙虑已死,三子孙和是剩下的最长的皇子。加上孙权喜欢,孙登推荐,孙和在孙登死后的第二年(赤乌五年,242年)正月被册立为新太子。
孙和也是个很出色的小伙子,《吴书》上说他喜好文学,善于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结交名士。孙权一直就很喜欢,也很重视这个儿子。孙和刚刚十四岁的时候,孙权就单独为他设置守卫,让中书令阚泽教他学习书艺。孙和好学肯问,学习成绩很好。成为太子时,孙和才十九岁。孙权给他配备了强大的辅佐班底:阚泽为太子太傅,薛综为太子少傅,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人为太子侍从,可见也寄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