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13783800000012

第12章 夭折的千古一帝(1)

首次亲征就大获全胜、几乎将北汉一举灭国的柴荣一扫战前的郁闷心情,打扫完战场甚至打算马上率兵返回京城,心想这次可要在冯道等人面前长长志气,不料这个愿望却永远实现不了了,因为不久之后冯道就死掉了(四月十七日庚申,“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卒。”)。

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死,这其中包括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柴荣率众人在战场上进行焦土抗战之时,两位哥们领着部下以一级战备的姿态向南奋勇逃窜,史书上说他们奔逃过程中“控弦露刃”,一路上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柴荣命好几批人持诏书前去追赶,二位连使者都给杀光了。逃了一夜,惊魂始定时收到消息,周军竟然打胜了!这下可有点出乎意料。

然后他们抖了抖身上的泥土,像没事人一样赶了回来,看到了满脸错愕的柴荣。

因为柴荣没想到这世界上有人脸皮竟如此之厚,来去都不打招呼的。

《资治通鉴》上说柴荣见到重归的大将之后拿不定主意,把自己关在柴房里想了一夜,早上起来还舔了一下挂在门上的苦胆,然后在张永德的强烈建议(“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下“掷枕于地,大呼称善”,下定决心诛杀二人:若是军纪不严,日后带兵的日子肯定比这苦胆还苦。

在我看来,战场上面临瞬息万变的局势尚且能立刻做出判断的世宗,处理这种问题大约是不需要在柴房里静坐一夜的,更何况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差点让他在焦土抗战的战场上成为焦土——从日后很多表现来看,柴荣可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我以为,很可能柴荣跟他们打完招呼之后就召集了他们七十多个高管部下,稍作思想工作,告诉其余兵士,这就是临阵脱逃的下场,然后将其悉数处斩。

史载:“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柴荣在大军稍事休息之后即发令继续北上攻打太原,以求彻底消灭长跑冠军刘崇。一路上北汉多个州县投降,甚至有不堪北汉压迫的老百姓自发前来慰问周军,带着煎饼鸡蛋,场面煞是感人,这也让周军产生了一种自己此行即将解放全人类的错觉。

可怜的刘崇刚刚为“自在将军”修好宅第,就很快要被柴荣赶出自己的宅第了,心中无限后悔一个月前鲁莽做出的攻打周朝的决定。不过天不灭汉,柴荣的大部队跑得太快,补给跟不上,当地老百姓送来的鸡蛋煎饼当早饭吃吃还行,天天吃成本就高了,何况贫瘠的北汉土地上养出来的鸡产蛋效率也不高——更严重的是柴荣手下大将史彦超因为轻敌中了埋伏,以两千人追杀辽国两万骑兵,陷入包围,史彦超大败战死。眼看攻克太原无望的柴荣遂引兵回开封,灭汉行动无功而返。

显德元年一役的先胜后败让柴荣深刻反思。

回开封之后,闭门多日的柴荣决心改革军队: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从禁军中挑选精壮者,组建新军。同时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即进行全国海选补充禁军兵力。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

在世宗的理想里,此军队必将“振长策而御宇内,吞汉辽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矣。

军队整顿完毕,就该有作战规划了。公元954年前后的长江黄河没有太大的洪水,这些精壮的士兵不用扛着沙袋抗灾救洪;显德初年的大周也没有太多的地震,士兵不用钻到倒塌的墙下面挖人——战争年代军队的唯一使命,就是战争。

于是周朝的邻居们就遭殃了。

此时环绕周朝的几个较具威胁的政权,分别是大辽、北汉、后蜀、南唐。四年前的郭威没有“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现在的柴荣更不会有“同时打赢四场战争”的宏图,他知道,这些国家要一个一个地收拾。现在研究的不是打与不打的问题,而是先打哪个的问题。

于是柴荣召集诸大臣入殿,给他们上了一堂业余政治课,分析了当今天下大势,随后给朝中近臣布置了两篇命题作文,一篇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另一篇是《开边策》,限期上交,由柴荣老师亲自阅读打分。

从小学三年级学写作文至今20年,徒步写下过不少于两篇的命题作文,其中一篇被老师当作废纸扔掉了,另一篇也被老师当作废纸扔掉了——这一方面说明老师的不识货,另一方面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命题作文是很难写的。更何况柴荣出的题目难度更大,第一篇翻译成白话就是《试论当皇帝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兼论做大臣也是一个不易的职业》,第二篇翻译了是《在取得对汉作战阶段性胜利的利好局面下平定辽、汉、蜀、唐诸国的战略计划考》——题目都有点长,但是你看看如今各类期刊上能发表出来的论文,题目有比我这更短的么?题目太短,怎么凑字数啊。

命题作文很难写,但是皇帝布置的作业必须尽快完成,于是很快柴荣就收到了一大撂文章,他的重点是看《开边策》,忽略掉很多诸如“修文德,来远人”那套老掉牙的东西,有一篇文章让他眼前一亮,文章提出著名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论,认为应该先拿南唐开刀,先取江淮,次第剪灭诸侯,柴荣深以为然,看了一眼作者:比部郎中王朴。

比部郎中,刑部官职,品级从五品上,掌管各类物资、货币使用,相当于国家财务部中层干部。

这是王朴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柴荣的眼帘,而注定将伴随他度过余生。

于是柴荣召见王朴,对《开边策》中所提计策进行深入讨论,君臣言谈投机,遂为日后的战略定下基调。会谈的最后,是柴荣听说王朴精究术数,很好奇地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略加沉思,表示压力很大,然后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三十年后的事情,我不敢乱说啊。)

柴荣听后十分欣喜,仰天叹息曰:“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事后证明,“精究术数”的王朴此时的预测并没有变成现实,柴荣非但没有如其所言活30年以实施其三个十年计划,反而是在即位五年六个月之后病逝——于是大家意会成此时的王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乘法,五六三十么。

徒步不能确认此事的真实性,因为我一向认为这种预测是比较不靠谱的,著名的预言大师诺查丹玛斯不是老早以前就讲过“1999年7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的童话么。而且苏半仙的另一个故事可以为此佐证:一人去一座古寺游玩,途中遇到一算命的,遂问:“给我算算,我能活多长时间!”算命的瞅着他的脸半天,说道:“先生命好啊!”此人心中大喜,忙问:“快说,我能活多久?”算命的说:“你能活到死啊!”——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里面的算命先生,说了实话。

然而柴荣铿锵有力的回答,三个十年计划的宏伟蓝图,并不因故事的真实与否而打折扣。

“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壮哉斯言!

我想,如果拍成电影,在王朴和柴荣交谈的镜头之下,是否应该配上这样的背景音乐: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

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

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

——感谢汪峰。

当皇帝最惨的事情是什么?人还在,领土没了。

于是显德二年到显德六年(954-959年),大周朝周围的皇帝们发现日子开始变得很难过,因为柴荣已经开始实行周朝“开拓天下”的计划,他们的领土很快就要慢慢地变没了。

徒步帮柴荣整理了第一个十年计划的成绩单:

显德二年,出兵后蜀,攻占秦(今甘肃天水)、阶(今甘肃五都)、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四州。

显德三年,亲征南唐,攻寿州遇阻,攻克滁(今安徽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诸州。

显德四年,再次亲征南唐,克寿州(今安徽寿县)。

四年底,第三次南征,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等州,次年,南唐李璟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

显德六年初,正式对辽用兵。柴荣亲率大军自京城出发,直抵沧州,统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大军一路顺利,辽军非逃即降,势如破竹,兵不血刃,连下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三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之地,计十七县。五月,准备进军幽州。千秋大业,指日可待!

如果这是销售报表,相信这是一份会让每个人看了都很满意的报表。

在这里作者不打算做很详细的战争描写,因为这些工作日后赵匡胤还会继续干,未来还有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