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
13884800000074

第74章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出典】

《荀子·王制》。

【原作】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约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而“荀”和“孙”音近,也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次去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其作品《荀子》亦称《荀卿新书》、《孙卿子》。刘向《别录》作《孙卿子》三十二篇,《隋书·经籍志》作《孙卿子》十二卷。今本为唐杨倞所注,改名《荀子》,分二十卷,共三十二篇。其中多数篇章为荀况自作,少数由其门人记述。其文长于论辩,说理精透,结构严密,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用譬喻,多排偶句,形成质朴又醇厚的独特风格,对后世说理文有一定影响。

【故事】

唐太宗即位以后,经常和臣下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从中找出教训,来巩固唐王朝的统治。

唐朝刚建立时,社会还不安定。有些大臣奏请要用重法来惩治“盗贼”。唐太宗笑着说:“老百姓为什么要去做盗贼?还不是因为赋税太多、劳役太重吗?官吏们不断催逼,经常要挨饿,这就顾不上廉耻了。我们应当减轻赋税和徭役,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衣食有余,他们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否则,重法又有什么用呢?”

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徵等大臣讨论对在押犯人定罪的事。有人提到:隋朝时,抓了两千多个“强盗”,炀帝命令把他们全杀了。其实这里面只有五个人的确是强盗,其余的都是无辜的百姓。管司法的大理丞明明知道,却不奏明。唐太宗叹息道:“皇帝无道,臣下又不谏,怎能不亡国呢?”

唐太宗到了洛阳的隋宫,对臣下们说:“炀帝征用了几十万民工造了这样豪华的宫殿,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也是他亡国的原因啊!”

又有一次,太宗对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大旱,文帝又不准官府开仓救济灾民。到隋亡时,查出库里的粮食可供全国老百姓吃五十年。隋炀帝把全国的财富只供他一人奢侈享乐,老百姓怎么能受得了呢?”

唐太宗总结隋亡教训,对他的儿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船。一个皇帝,要是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不行正道,百姓就要推翻他。”“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便是这个故事中的名句。